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20章 二位殿下吵起来了!

我的农场通大明 第20章 二位殿下吵起来了!

作者:二月新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39:30

第20章 二位殿下吵起来了!

从炼钢厂出来,刘斌给朱棣打比方。

“陛下,若是把工业比作一个巨人,钢铁就是这个巨人的骨架,燃料就是这个巨人的血液,橡胶就是这个巨人的筋肉,少了哪一样,这个巨人都得死。”

朱棣深以为然,但是又没听明白。

“钢铁俺知道,燃料就是你说的煤和石油,这橡胶又是何物?”

刘斌踢了踢汽车轮胎。

“这就是橡胶做的,没了橡胶就做不成轮胎,没了轮胎就没车轮,以后所有的车子就不会转了。”

没有橡胶,甚至连小雨伞都做不了。

众人表情一肃,立刻明白了橡胶的重要性。

“那我大明有橡胶吗?”

橡胶,那当然是没有的......

现在才1409年,原始的橡胶树,这会儿还在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里藏着呢,而且橡胶也有很多品种,只有巴西的三叶橡胶,才能在大明的南方种活。

这都是历史上血泪的教训,当初从阿三那里花巨资引进了八千棵橡胶树,几年之后死的就剩几棵,后来跑遍全世界,才发现只有巴西的三叶橡胶种的活。

而且橡胶就算种上,也得好几年才能割胶。

好在目前还有人工合成橡胶可以顶着。

众所周知,毛子是个高纬度国家,想种橡胶树是不可能的,但这玩意又是战略物资,容易被人掐脖子,所以他们大力发展合成橡胶工业。

既然石油里能提炼高分子材料,可以合成橡胶,而石油毛子有的是啊,那还不玩命发展!

所以安加尔斯克这边的化工城里,也是有合成橡胶工厂的。

朱棣听闻还可以从石油中提取材料,人工制作橡胶,就觉得后世的技术非常神奇!

后世的人简直能把石油玩出花来,什么东西都能从石油里面找......

看完了农业、纺织、钢铁,接下来就是机加工了。

不过机加工目前还没开工,想教古人学会玩数控机床,那难度实在太大了,先要给他们扫盲,然后再教他们各种现代单位,最后再学实际操作。

援助委员会的机械组已经不止一次吐槽,要刘斌给他们找点有文化水平的工人。

可刘斌能上哪找去,这特么可是古代,能读书认字的一个个都是宝贝,人家还想着科举当官呢!

好在还有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机加工可以看看,城里有个废旧的大仓库,被他们改造成了铸币厂,就一个车间,里面摆着很简陋的几种机器,这里有十来个刚刚经过培训的古人在干活。

从钢厂直接拉来的不锈钢板,被冲压机冲出圆片,再冲出内圆孔,最后冲压表面花纹,滚边花纹,一枚枚钢钱就哗啦啦的从流水线上出来了。

朱棣这次倒是没多震惊,但是这铸钱的效率确实快的一匹。

铜钱是需要制作砂型,然后用铜水浇铸的,铸好的成品就像一颗青铜树,上面挂的都是铜钱。

然后还要人工把铜钱剪下来,拿着锉刀把边缘和内孔锉平。

这里却不需要那些工序,钢板是炼钢厂轧制好的,冲压是机器干的,工人只需要盯着机器别出错,另外就干一些用小推车搬运废料,打包成品硬币之类的搬运工作就行了。

“这里一天能生产多少钱?”朱棣抓着一把硬币问道。

刘斌翻了翻生产记录,“不是很多,一天工作五个时辰,日产一百万枚硬币,也就一千贯钱。”

众人闻言俱都无语,

一天一千贯还不多?!

好吧,只看面值的话,那确实不多,按照两个钢钱换一个铜钱的交换比,一天也就五百贯铜钱,相当于五百两银子。

可是算个数的话,那可就多了,一百万枚硬币,这得多少工匠才能铸的出来?

朱棣点点头,“那确实不多,想把大明的铜钱和宝钞,全都用钢钱替换掉,还有你说的那什么通货紧缩,把大明的钱币窟窿填满,一天一千贯是肯定不够的,我看起码一天一万贯才够用。”

“翻十倍?那差不多就够了,只不过北海这里的工匠还是太少,还得继续迁徙百姓过来才行。”刘斌心算了一下说道。

“那就迁,除了官办的铁冶和煮盐的灶户,我看还可以从各城招募没有户籍的流民,只要他们愿意迁来北海,就给他们在北海落籍好了。”

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今亲眼看到了北海的工业能力,还有对工业人口的渴求,朱棣总算是下定了决心,决定大力支持北海恢复工业。

只有北海能生产更多的物资,将来铁路修通了,才能更好的反哺大明。

等离开了铸币厂,刘斌又带着他们去看造纸厂。

伊州的工业品类基本上还算全面,之前刚穿越的时候就有人说,这里是个有工业自繁殖能力的工业基地。

什么叫工业自繁殖能力?就是能炼铁,能造机床,能生产各种重型设备,能自我复制,自我备份。

当然,这里也有几个比较强势的产业,除了石油化工,另一个巨头就是造纸。

这里的造纸业很是离谱,因为当地的森林资源几乎可以说的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木头有的是,木浆自然也很便宜,光是集团规模的造纸厂,这里就有三家......

布拉茨综合集团、伊里姆斯克林业康采恩、贝加尔纸浆联合体。

仅仅这三家公司,就占了毛子全国11%的硬纸板包装箱,40%的印刷纸、书写纸、卫生纸、包装纸,还有51%的纸浆原料。

在贝加尔纸浆联合体,朱棣他们看到了像是高塔一样的蒸煮锅,从森林里砍伐来的木头,直接被粉碎成木屑,然后投入塔中,经过各种化学试剂的蒸煮,最后变成白色的纸浆。

这些纸浆又送到了另外两个造纸公司,被生产成各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纸张。

比如那卫生纸,后世竟然用如此洁白的纸来擦腚?!

这也太奢侈了吧,简直颠覆了古人们的认知。

但是看着那造纸厂里,一个个直径比人还高的巨大纸卷,生产量如此巨大,不拿来擦屁股,好像也用不完......

你说后世的子孙太过浪费,不知节俭,后世的子孙说你不讲卫生,屁股都擦不干净,两边谁也看不上谁。

不过有一点他们倒是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这里的纸张产量恐怕能吊打整个大明。

胡广看了仓库里那堆积如山的纸卷,心中既喜又忧。

“陛下,要是这些纸送到大明,得印出多少书啊,可臣又担心,这么多的纸涌入大明,恐怕大明的造纸工匠全都要丢了饭碗啊!”

还不等朱棣说话,胡俨就先反驳道。

“诶,我看未必,这里的纸的确好,但与大明的纸相比,此纸更适合印书,却不适合写字。

“我大明用的都是毛笔和宣纸,宣纸吸水性好,而这北海的纸颇为厚实挺阔,表面平实光滑,但却好像不怎么吸水,这如何用毛笔写字?

“就算这纸运去大明,也不过多印些书罢了,更利于传播教化,大明原本用来印书的纸,则可以拿来写字,如此便能互相补充,此不唯教化之利器耶?”

朱棣闻言也点头赞许,“若思此言在理,我看这纸嘛,各有各的好,北海只要不造宣纸,自然不会影响大明。”

刘斌在旁边看着几个古人在那里讨论,北海的纸会不会冲击大明的造纸业。

说实话,影响肯定是会有的,而且很大,你以为北海只向大明卖纸,不会顺带着推行硬笔书法吗?

再说硬笔书法这东西,本身也能全算外来货,后世考古的时候就有人发现,西夏人就用削尖的竹管,中间劈一条细缝,用来蘸着墨汁写硬笔字,那应该是有考证的,华夏最早的硬笔书法了。

斜着削尖,中间开缝用来吸墨水,这种竹管硬笔简直就是钢笔的原型,想要在大明推广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

再说工业方面,现代大工业生产,对传统小手工业者,那简直是降维打击。

大明的造纸工人失业几乎是肯定的,但没关系,这完全可以看成一次对大明的产业升级。

大明的造纸业主要集中在贵州,被淘汰的造纸工人,想继续做工的,可以转业生产陶瓷,贵州的资源可是生产陶瓷的好地方。

不想继续做工,想种地的,也可以移民到辽东,奴儿干那么多的荒地还缺人开垦呢,随便就能把这些人安排完。

现在的大明真不怕闲人多,就怕没人可用。

等参观完造纸厂,这次的北海之行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朱棣又多留了两天,在伊尔库茨克跟老和尚姚广孝,领着一群负责修建紫禁城的大明顶级建筑大师一起逛街,讨论城市建设规划,还有毛子家的建筑风格。

毛子家的穗宗楼和勋宗楼实在没什么可看的,都是四四方方的筒子楼。

唯一的区别就是,穗宗楼最高只有五层,不用装电梯,比较省钱;勋宗喜欢享受,再加上那时候卖石油有钱,修的筒子楼都是十层左右的,有电梯......

要说真正能代表毛子建筑风格的,还得是那一票圆脑袋洋葱顶的石头城堡。

另外毛子还自诩罗马正统,正所谓一票西方的精罗们都自诩罗马正朔,所以不管是什么风格,都基本沿用了罗马建筑的制式。

大量使用的石材,高耸的罗马柱,精细繁复的雕塑,这基本就是西方建筑的共通之处了。

不过朱棣显然看不上这玩意,也就雕塑还有些可取之处。

这就像西方的油画和东方山水画的冲击一样,雕塑也差不多。

西方雕塑注重写实,雕个人像恨不得给你按照真人3D打印一个出来,比如大卫。

东方的雕塑则注重写意,略微有些抽象,代表作比如冠军侯墓前面的马踏匈奴石雕。

当然,这么说也有些偏颇,要说东方塑像,其实也有写实风格的,和真人最像的,那还得说秦始皇政哥的手办。

秦兵马俑做的跟真人一毛一样,只不过没挖出来之前, 朱棣他们是不知道的,后世的穿越者也没打算挖那玩意。

朱棣参观完了伊州的建筑,得出的结论和姚广孝之前差不多。

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和中华传统的梁柱结构类似,有可取之处,建筑坚固,建造速度又快,还省材料。

另外,后世的装修建材那可真是好东西,瓷砖,玻璃,电灯,自来水等等。

朱棣在城里的酒店住了两天,发现后世的房子虽然不大,但却很适合生活起居,干什么都特别方便,于是让工匠学习体验,修改紫禁城的建造计划。

刘斌闻言大汗,也不知道最后大明的北京紫禁城会被修成什么鬼样子......

一晃十天过去,朱棣终于结束了北海的行程,依依不舍的坐上飞机再次回到了大明京师。

结果刚一落地,就被杨荣堵到了南苑机场。

“陛下,您可算是回来了!”

朱棣闻言皱眉不悦,“俺不在的时候出了何事?”

“南边,南京那边,太子殿下跟汉王殿下,听说陛下去了北海,都急疯了,汉王殿下还吵着要来京师找陛下,被太子拦住了,两位殿下因此发生了争吵。

“六部那边也在询问陛下的下落,另外几位尚书也想向陛下询问北海之事。”

杨荣最后又提醒道。

“陛下,您此次北巡已经够久了,也是该回去一趟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虽有太子殿下监国,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朱棣闻言只感觉脑仁一阵抽痛,那个混账老二朱高煦又开始作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