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22章 大明要彻底开海了?!

我的农场通大明 第22章 大明要彻底开海了?!

作者:二月新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1:39:30

第22章 大明要彻底开海了?!

回南京之前,关于北海之人是穿越者的事情,朱棣和刘斌他们商量的结果是,不宣扬,不隐瞒。

意思就是说,不主动告诉别人,有人问起就说北海科技发达,风俗迥异。

不隐瞒也很简单,因为随着北海和大明的融合,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古人根本没法理解。

如果有心人打听到了穿越的真相,他们也不会否认,这么多东西现于世间,想瞒也瞒不住,除非不接触。

告诉你穿越了,至于信不信就是你的事了。

不过作为大明的中枢,太子朱高炽和六部重臣自然是有资格知道的。

但是关于后世六百年的历史,朱棣和刘斌他们根本提都不提。

或者说,主要是永乐朝之后近百年的历史不能提,因为这一段历史涉及到皇位传承,这在古代是个大坑!

告诉朱高炽登基十个月就死了?朱高炽怎么想?

告诉朱高煦他后来造反了,还被自己侄子打败了?朱高煦又会怎么想?

所以根本不提,之前看过那段历史的纪纲和内阁等人,也被朱棣下了封口令。

至于明朝后期,还有清朝和近现代的历史,那就无所谓了,别人知道了反而可以了解后世犯的错误,尽量避坑。

因此这次北海与大明中枢的会面,直接跳过了看历史纪录片的环节,从那份五年计划开始讨论。

在场的有太子和汉王,六部里除了刑部,其他五部的尚书都到齐了。

至于刑部,刑部是个特殊的部门,因为除了管查案和砍脑袋之外,其他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都没他们的份,这种会议不参加也无所谓。

朱高炽和夏元吉他们,每人拿着一份修改过的五年计划在那里仔细阅读,连朱高煦这会儿也老老实实的拿了一份看了起来。

众人时而面露惊讶,时而疑惑不解,还时不时地抬头看刘斌和郑德江一眼。

正好内阁的几人也跟着回来了,于是这些已经详细了解过五年计划,并且亲自到北海参观过的内阁大臣,就成了最好的解说员。

众人有看不懂的地方的时候,杨荣他们就会在旁边解说,甚至还拿出了一份地图和地球仪,告诉他们计划里提到的地方都在何处。

朱高煦看着地球仪,靠近倭国北边的那个小岛,原来那里就是淇国公被流放的虾夷岛啊,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肯定是北海之人跟他爹提的,不然朱棣怎么会知道虾夷岛在哪。

太子朱高炽则是对后世之人穿越明朝震惊不已,从前只听说过烂柯人,有樵夫看仙人下棋,再回家已经过了数十年,家中早已物是人非。

可烂柯人那是到未来吧,这帮北海之人是回到了过去?!

等众人都看完了那份计划书,朱棣才再次问道。

“好了,大家有什么疑问,现在一并问清楚,问清楚了就好好做事,今后俺要是再下什么政令,不许再推三阻四,给俺找借口推诿!”

户部尚书夏元吉,早就憋了一肚子问题了,这次第一个发言。

“陛下,之前邸报中所说,亩产数千斤的新粮食,可是真的吗?”

朱棣大手一挥,“自然是真的,那几种新粮俺亲眼见过,也已经吃过,此乃国家大事,君无戏言,断不会诓骗尔等。”

夏元吉闻言面露喜色,是真的就好啊,如果真有了高产的粮食,那他这个户部尚书就不用那么发愁了,于是他再次问道。

“陛下,这五年章程里又说,

要用钢钱取代铜钱和宝钞,那这宝钞提举司,钞纸局,印钞局等机构,是否要全部裁撤,今后给百官发放俸禄,是否可用钢钱?”

夏元吉此话一出,众人闻言全都支楞起了耳朵。

卧槽,以后发工资不发胡椒,改发钱了?那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宝钞提举司和印钞机构不必裁撤,但需迁至北海,今后负责铸币事宜。

“宝钞广惠库暂留,负责回收宝钞,兑换钢钱,待宝钞回收完毕,广惠库再做它用。

“至于百官俸禄,今后一律以钢钱发放,以为天下使用钢钱之表率。”

在场的众人闻言全都兴奋了一把,以后终于有钱可以用了......

而裁撤宝钞印制机构,也是朱棣早就想好的。

北海那边现在铸币规模太小,归根结底是工人太少,而大明这边,负责印制宝钞的机构就有一大堆,那干脆全都打包送到北海得了。

钱粮的事情全都得到了解决,顿时就让夏元吉松了口气,但朝廷不必要的开支还有一大堆,所以还要开源节流,因此他又问道。

“陛下,以北海所炼的钢铁铸造钢钱,解大明的钱荒,在奴儿干开设农场,驻军屯田,能解京师的粮荒,此为开源。

“但朝廷的开支却还有很多,是否可以精简?

“臣看这章程上说,以后下西洋之事似乎有所变动,不知宝船是否还要继续建造?下西洋要带的货物,是否还要继续采买?已经采买的商货又该如何处理,还请陛下裁决!”

下西洋,嗯,这事有点复杂,后世对于下西洋的认知,有人说这是朱棣好大喜功,向世界炫耀武力,彰显自己万国来朝的功绩。

也有人说,朱棣杀了侄子朱允炆,但他不承认,毕竟他是去清君侧,杀佞臣的嘛,燕王又不是去造反的,怎么可能杀皇帝呢!

所以自导自演,靖难的时候打到南京,然后就宫中起火了,朱允炆下落不明,疑似出海避难,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追杀朱允炆......

这个说法,其实挺扯淡的。

不过不管下西洋最初的目的是什么,朱棣从里面赚到了很多钱却是真的,实际上,什么万国来朝都只是附带的,做生意才是第一要务。

朱棣虽然是皇帝,但他刚登基的时候,自己的钱却并不多,国库的钱是朝廷的,要负责朝廷的各种开支,而皇帝想花钱,就只能用私库的钱,也叫内帑。

下西洋,实际上就是,朱棣用国家的钱,国家的造船厂,造出来一堆船,然后派了个家奴出海,垄断了整个东亚到南洋的海洋贸易。

而当时明朝是禁海的,也就是民间不得私自海贸,这个钱只能皇帝赚,这里面的利润该有多大?

这些利润最后又都进了皇帝的私人小金库,朝廷顶多能够回本,比如朱棣会拿出一些花椒之类的玩意给官员发工资......

所以为什么一直有官员反对下西洋?甚至后来还有个刘大夏烧了宝船图纸,文武百官竟然神奇的联合在一起,全部反对下西洋?

很简单,皇帝自己赚钱不带他们......

朱棣下西洋到底赚了多少钱,不得而知,但他五征蒙古,前两次都是发兵五十万,组织的后勤民夫也有近百万,他哪来的那么多军费?

下西洋到底弄来了多少好东西,有个物价倒是可以参考一下。

别的朝代,官员进出皇宫,都会发一个腰牌或者令牌之类的通行证,这种令牌一般不是铁的就是铜的,或者木头的,玉石的。

而大明官员进出皇宫的门禁牌,是象牙雕刻而成的,叫牙牌。

当时在大明的民间,象牙的价格是五百文铜钱一斤!

那特么可是象牙啊,简直便宜的要死。

从这个物价,就能看出郑和到底从外面弄回来多少象牙,更别提其他玩意了......

下西洋的整体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是造船,南京有个龙江宝船厂,是朱元璋当时争天下时,为了打造水师,专门设立的官方造船厂,打造战船,巡防长江。

朱棣登基后接手船厂,就开始让船厂制造宝船,这就有了船,造船的钱是朝廷花的。

郑和是内官监的太监,平时负责大内采买,所以让郑和去民间采买各种货物,装在宝船上拉出去卖......

这个进货的本钱,也有一部分是国库的,所以等郑和出海回来,国库能分到一部分货。

今年是永乐七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才刚回来,本来打算把货卸掉,再装上从大明收购的各种货物,就要第三次出海的,结果八月份的时候被叫停了。

但在这之前,造船,进货,这两件事是一直没停过的,而这两件事朝廷一直都得花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夏元吉问的就是,既然不下西洋了,那这笔钱是不是可以省下来?

翻译成人话就是,你特么又要修北京紫禁城,又要修长陵,还要下西洋,咱能不能停一样,让户部喘口气?

“唔......”

一说到下西洋,关系到自己的钱袋子,朱棣就纠结了。

历史上关于要不要继续下西洋,朱棣其实也犹豫过,这点看郑和出海的时间表就能看出来。

前三次的时候,都是每次出海三年左右,回来之后就是卸货,装货,总共回来几个月,都特么不带休息的,马上拉着货又出海了。

而在第三次和第四次之间, 船队明显在大明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那就是朱棣在犹豫要不要继续下西洋的时候,可能是他那时候觉得赚的钱够多了?

“咳!”

就在这时,见朱棣犹豫不决,刘斌突然咳嗽了一声。

朱棣一咬牙,“下西洋的舰队要改建海军,此事涉及军务,不如就让朕的霄国公,刘贤侄来说吧。”

刘斌立刻站出来说道。

“按计划书里所说,下西洋的舰队要改编成三支海军,用于保卫大明海疆。

“下西洋的船队,保留船况较好的大船编入海军,其余老船和小船,挑选一部分在民间发卖!卖与百姓。

“至于已经采买的货物......大明即将废除海禁,彻底开海,民间有想出海贸易者,可以原价接盘这些货物,只要能带着这些货物出海,愿意卖给谁就卖给谁。

“另外分别在松江府和广州府、福州府开埠,设立市泊司,所有商船按船只大小收取泊位税和商税,以及关税,所有市泊司税款归朝廷所有。

“还有造船厂,福州沿岸船厂,精简工匠,缩小规模,一部分迁去北海学习先进造船技艺,留下的负责造船卖给百姓。

“南京的龙江宝船厂,暂时与福州船厂同样处理,同时也要负责打造新式海船,费用朝廷来出,负责以后的跨洋远航。”

哗————

此言一出,众人全都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放开海禁,彻底开海,这可是天大的事情!

皇帝终于舍得把海贸这块肥肉吐出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