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农场通大明 > 第23章 北海布政使司正式成立了!

第23章 北海布政使司正式成立了!

大明君臣对于开海这件事的态度,大体上是复杂的。

朱棣当然不想开海,垄断海贸,把钱都装自己兜里多爽啊!

只不过在看过世界地图,知道地球有多大之后,朱棣的眼界就被打开了,不再只盯着东南亚那一小片地方看了。

至于钱袋子方面,北海能生产各种工业品,随便拿出来一种皇室专营,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而且他已经下了两次西洋,实际上现在并不怎么缺钱,这才会下定决心开放海禁。

官员的心情就更复杂了,他们虽然反对皇帝下西洋,嘴上说皇帝劳民伤财,与民争利,实际上他们更反对开海!

海禁管的越严越好,老百姓最好片板不得下海,这样他们才好搞走私,变相的垄断海洋贸易。

但这种情况北海是绝不允许的,大搞工业就意味着会生产海量的工业品,同时又需要吞掉巨量的资源,所以大明就需要一个工业品的倾销地。

大明国内的市场是消化不完这些工业产出的,那就只能对外出口,因此闭关锁国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北海要的是自由贸易!

夏元吉听完这个安排后非常兴奋。

因为这个方案不仅节省掉了下西洋的一系列巨大开支,反而还能开海收税,给国库增加收入。

这可是既能开源,又能节流,一举两得的好主意。

此时,在激动之余,这个为了大明的钱袋子鞠躬尽瘁的尚书同志,对刘斌的好感也是噌噌的往上涨。

虽然不知道这位北海的国公是怎么劝说皇帝开海的,但只要能往户部送钱,那就肯定是他夏元吉的贵人。

夏元吉生怕朱棣会反悔似的,等刘斌说完船队的改编方案,还不等朱棣表态,他就突然上前拱手来了一句“陛下圣明!”,一下就把朱棣想说的话给堵了回去。

朱棣见状也只能不情不愿的哼了一声,然后嘱咐道。

“此五年计划,有关户部事宜,还需尽快落实,赶紧组织宝钞提举司迁移北海之事,扩大铸币规模,尽快补足我大明的钱荒。”

“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

见户部的事情终于说完了,工部尚书宋礼也紧跟着站了出来。

“陛下,臣刚才听幼孜所说,北海能修甚日行数千里的铁路,还说将来要修一条铁路连通大明南北两京,可确有此事吗?”

“当然!”

一说到铁路,朱棣就不由自主的换上了笑脸,在亲眼见识过铁路的运输能力之后,朱棣已经在心里把这玩意提升到了比运河还要高一个级别的运输方式。

再说火车车厢并不比漕船要小,一列火车的运力简直能比得上一列船队,说是旱地行舟也不为过。

然而宋礼却突然说道。

“可臣看这计划上只写了北海至京师的铁路修建规划,并无两京铁路,是否这两京铁路十年内无望修通?”

朱棣闻言,脸一下就垮了,是啊,这铁路好是好,就是修起来实在太慢,于是就见他板着脸道。

“这铁路虽好,我大明却无一人精通营建之法,要想修路,还要仰赖北海的郑爱卿亲自操持。

“但北海却又工匠奇缺,目前人力有限,只能先以北海至京师的铁路为主,无暇同时顾及两条线路,你有何想法就直接说出来便是,无需遮遮掩掩。”

咳——

宋礼被朱棣看穿了小心思,当即不好意思地说道。

“陛下,臣的意思是,

既然这两京之间的铁路十年之内通车无望,可我大明南北货运却不可断绝,因此这运河还需继续疏浚维护。

“臣刚才听幼孜说,北海有诸多工程器械,使用方便,力大无穷,能不能调派一些给工部修理运河河道使用?”

原来这个也是惦记北海好东西的!

朱棣当即点头,“这自然没问题。”说完又转头看向刘斌,“贤侄可有办法运来一些工程机械吗?”

刘斌倒是没拒绝,但也趁机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工程机械是有的,但没有机场我运不过来,还请工部尽快组织人手,把禄口机场修好。

“另外北海的工匠实在缺的厉害,还请宋尚书援助我们一些工匠,只有北海的工匠够多,将来才能给工部提供更多的工程营建利器!

“把工匠给我,再把南京的机场修好,我很快就能运一批适用的机器过来。”

朱棣闻言又头疼起来,他是亲自去过北海的,那边现在除了少数几个工厂,大街上根本看不到一个人影,可谓缺人缺到了极点,只能继续加大迁移力度了。

于是朱棣又看向了宋礼。

“宋爱卿,你可听到了,不修好机场,那些东西可是运不过来的,而且霄国公还找你用匠人换,你能给多少?”

工部虽然不管户籍人口,但他们手中却有大明‘匠户’的名单,平时这些匠人每年都要抽出几个月给官府免费服役,工部一有活干就会召集他们,所以要说匠人,工部还真不缺。

想了想,宋礼干脆直接问道,“不知霄国公都要些什么样的匠人?”

刘斌也不怎么挑,这个年头别说读书识字了,能达到木匠那种会划线,懂算数的都是高级人才,他也没多少挑选余地。

“炼铁打铁的都行,会铸铁的更好,要是能多来点木匠,那便最好了。”

“要多少?”宋礼再问。

刘斌摊摊手,“一万不嫌多,两万不嫌少,只要宋尚书愿意给,有多少我要多少。

“哦对了,可以跟那些工匠说清楚,等到了北海,做工是有工钱的,不是免费服役,一天起码二十文工钱打底,而且分房子住,每天管三顿饭,最好一家老小一起走。”

噗——

宋礼差点喷出一口老血。

你特么倒是不客气,上来就要一两万工匠,甚至连他们一家妻儿老小都不放过,两万工匠,加上挂件,怕不是最后要有十几万人。

这么大规模的移民,你当是说着玩的吗?

一两万在籍的工匠,工部倒是能拿出来,但是这事他却不敢轻易答应,于是就把询问的目光投向了朱棣。

朱棣看了他一眼,发现旁边的吏部尚书蹇义也看了过来,几个尚书全都是一副‘陛下,这事到底靠不靠谱?’的样子,只有亲自去过北海的内阁们显得很是淡定。

朱棣迎着他们的目光,当即就拍了板。

“此事准了,工匠由工部挑选一批,不仅要去填补北海的工匠亏空,也要派遣能臣干吏前去学习先进技艺。

“不过从南京千里运人颇为不智,如今北京紫禁城营建现已暂停,而那里聚集的工匠和民夫却有上百万,不如就从那里招募愿去的匠户举家迁移。

“另外,如此多的百姓涌入北海,无人治理怕是会引起混乱,但一般的官员又不通营造工匠之事,恐无法胜任,不如就调刑部的金纯,去做北海布政使,总览北海民政事宜。”

既然任命了民政长官,朱棣干脆连军事部署也一块说完。

“即日起正式设立北海布政使司,辖北海21城,府治设在伊州,刑部侍郎金纯,升任北海布政使,掌民政。

“在北海养伤的武城侯王聪,负责统帅铁道兵第一师和第二师,协助郑爱卿营建北海铁路。

“另一个养伤的安平侯李远,新编四个农垦师,交由他统帅,在北海屯田戍边,保21城安全。”

说到这里,朱棣扫视众人,一字一顿的郑重说道。

“铁道与列车,如陆上运河,旱地行舟,运输速度数倍于漕运,可日行千里,因其在陆上,装卸货物又比运河漕运便利数倍。

“虽造价不菲,但却不如开凿运河一般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以致于天怒民怨,数千里的铁路,所需工匠不过两万人而已。

“铁路所用钢铁均为官办钢厂所产,只需发放工匠俸禄即可,虽耗铁无以计数,亦无甚不可。

“将来我大明定要大兴铁路,将这铁路铺的纵贯南北,从北海铺到交趾,从京师铺到西域,让这蜿蜒的钢铁铸成大明的龙脉,贯通大明两京十五省,所修铁路何止万里?

“然我大明却无一人懂得铁路营建之法,幸得北海贤才郑德江,愿将铁路营建之法倾囊相授,报效朝廷,为我大明营建铁路。

“朕,欲设铁路部,与六部等同,拜郑爱卿为尚书,掌大明铁道营建、运营事宜,众爱卿以为如何?”

朱棣终于当着满朝众臣的面,提出要成立第七个部,同时封郑德江为尚书了。

朱棣把修铁路说的那么郑重其事,甚至还把铁路比作大明龙脉,显然是极为重视的。

再加上铁路和火车这个搭配确实是个好东西,运输能力吊打现在的京杭运河,他们总不能睁着眼说瞎话。

而且就像朱棣说的,这玩意修几千里也只需要两万人的工程队,不用像是挖运河那样征集数百万民夫,最后惹得天怒人怨。

虽然把钢铁铺在地上有浪费的嫌疑,但那些铁也都是北海炼出来的,他们就出了点工匠,发了些工资和粮食,甚至连粮食和工资都是人家北海出的,等于都是白捡的钢铁,他们实在没有理由反对。

最最关键的,大明没一个人会修铁路,这个时候朱棣说要封老郑当铁路部的尚书,问大家有啥意见,你说他们能有啥意见,难道还能反对不成?

所以最后六部和内阁都很痛快的答应了,反正这个铁路部是个新兴部门,和六部的传统职权没有任何交叉,那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于是这次的任命就这么定了下来。

北海终于成为了大明的一个布政司,也就是省级单位,配齐了文武两个系统。

武城侯王忠带铁道兵师,安平侯李远带农垦师,一个修路,一个屯粮戍边,而且这俩人早就在北海住习惯了,也熟悉那边的环境,级别也正好够,没人比他们更合适了。

至于刑部侍郎金纯,朱棣让他去管理一个未来的工业省份,到处都是工厂和工匠,看似好像不怎么对口,其实这个人还真是不论级别,还是能力,都是最合适的一个人。

金纯虽然是刑部侍郎,但他跟着宋礼修过水利,建大坝,造水闸,疏通运河,还被朱棣派到四川,采办用来建造紫禁城的木材,最后还到过北京,负责紫禁城两座大殿的营造工作。

这个人是真的懂工程建设的,历史上,再过几年等宋礼老死之后,金纯就直接成了新任的大明工部尚书,他在工程组织上的才能可想而知。

金纯去当北海的布政使,简直不要再合适。

然而就在众人思索朱棣这系列任命有何深意的时候,兵部尚书金忠却突然说话了。

“陛下,您之前在京师的时候,就下旨让兵部裁撤卫所,组建二十个农垦师。如今这农垦师和卫所都已经有了固定的规划,陛下突然又让再组建四个农垦师,调往北海屯田。

“可这卫所已经精简到了极致啊,再继续精简的话,恐会短时间内地方兵力空虚,目前已无卫所可以组建新的农垦师。

“敢问陛下是否可以从别处调动农垦师,比如那虾夷岛,派两万人去小岛上开荒,实属不智,臣完全看不出有何用意,难道此岛上面有金子不成?还不如把这两个师派往北海。

“如若不然,就只能从民间征募青壮为兵了。”

结果这次还不等朱棣说话,刘斌就直接皱眉问道。

“怎么会没兵可用呢?农垦师用的全是乙种师的编制,每个师才一万人。

“就算你内地的卫所无处可裁,那沿海的二十万备倭卫呢?这不是有的是兵,你怎么能说没兵用?”

金忠反驳,“沿海的备倭卫如何能够裁撤,倭寇要是再来沿海抢掠怎么办?”

刘斌闻言顿时露出不屑的冷笑。

“倭寇哪还有时间来大明抢掠啊,你以为我计划里一定要在虾夷岛放上两个师是干什么的?

“亏你还是跟陛下一起靖难的功臣,竟然如此不通军略。

“那虾夷岛四通八达,实乃四方海路之要冲,北距库页岛只有八十里宽的海峡,南端距离倭国本岛也只有八十里宽的海峡,在岸边架起一门大炮都能直接轰到倭国本岛。

“西接鲸海(本子海)与奴儿干隔海相望,东出太平洋,可以作为跨洋的前哨基地。

“这样的一个战略要地,你居然说在这里放两个师不知道有什么用?你是怎么当上的兵部尚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