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跟着朱元璋打江山 > 第133章 朱元璋为朱标置物件,马氏为章诚做

第133章 朱元璋为朱标置物件,马氏为章诚做

第133章 朱元璋为朱标置物件,马氏为章诚做衣

章诚颔首,对朱元璋说道:

“战争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打好接下来的仗,需要养活更多的民众,张士诚给我们带来的军火之利,是可以让我们养活更多百姓的,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不愁兵源。”

“好一个经济的竞赛!”

朱元璋听章诚如此说后,就点了点首:

“这么说来,他张士诚现在竟然成了咱财神爷,为咱养活起整个工业来!”

接着。

朱元璋就满眼兴奋地用手摸了摸眼前满箱满箱的丝绢,笑着说:

“咱都有些希望,他张士诚能一直跟胡元打下去,不要接受招安了!”

“丞相说的是。”

“我们应该让对外联络的人往这方面努力,不能让张士诚被招安。”

章诚说道。

“应该会不少!”

朱元璋点了点头。

“而且,我在安丰时,与之接触过,他约我共谋庐州左部,但我没答应,因当时正闻大帅病重,也就先来了滁州。”

“不过,现在不仅仅是工匠得赶紧培养,铁矿等矿产也得抓紧补充。”

朱元璋道:“那就由公持我亲笔信去,多带些丝绢金银去,让他看见我们的诚意,也知道我们的实力。”

“在整编结束后,就打太平路!”

冯国用这时说道。

章诚还说道:“好,中央工业学堂这边就筹备扩大培训规模,争取让滁州有更多的工匠。”

章诚这里则笑道:“但让无地百姓们变成工匠,还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打造兵械不是谁都会的,更重要的是,得让百姓愿意当工匠,而不是投附大户为奴或者入山为匪。”

同在政事堂议事的李善长这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但他们不知道章诚是拿着历史上朱元璋等壮大的经验来做事的,而不是他真的能神机妙算。

朱元璋听后点首,笑道:“章诚果然未雨绸缪在先,如此看来,太平当一定能拿下,只是眼下谁去见李普胜他们合适呢?”

“所以,可以说,现在集庆周边诸路已空虚,正适合征讨。”

“对于愿意当工匠的,不如也在免役上给予鼓励?”

朱元璋因此敲定了下来。

他们没想到,章诚竟然早做了这方面的打算,一时,都更为敬佩起章诚来。

自然也就没人不喜欢丝绢。

“受之前章先生麾下神机营影响,现在元兵大量已经回调集庆,连和州都已经不再急于收复。”

“为鼓励青壮加入义军,我们是对参军中除本人还对其家人免役一人。”

章诚这时则继续说道:“要打太平路,无疑水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在瓦梁垒就编练了水军,打造了战船,但那個规模作为偏师袭扰元兵,攻取一些未大量囤积元兵的城池还可,要承担主力过江办不到,以我看,应该联络巢湖的水军李普胜、俞通海他们,看看能不能招揽他们为我们所用。”

毕竟,他和郭天叙现在都已经在滁州军械行投了股。

章诚和朱元璋皆颔首。

“我去吧!”

张天佑也跟着说了起来。

在看见滁州军械行得到来自张士诚的大量用于支付军火款的丝绢后,他也很兴奋,也开始更加愿意与朱元璋等一起齐心打江山。

李善长这时则提醒道:“眼下工匠要扩大,戎事要开征,这些虽重要,但粮草之事不能轻视,我觉得还是要多积粮。”

朱元璋这时还主动问了一句。

“没错!”

这年代,丝绢和黄金白银、粮食一样,是硬通货,很保值。

所以,这意味着,这些丝绢会有他们的一份。

朱元璋和政事堂的众官没想到章诚已经想到了这一步,也就都朝他看了来。

“巢湖水军?”

“据我所知,太平路太平府富藏铁矿,故当尽快渡江拿下此地,以解决矿石之不足。”

“但不能跟参军一样,以免影响兵源,干脆这样,愿意报名学习当工匠的,本人终身免役。”

也同在政事堂议事的冯国用这时也跟着说:

“太平此城应当拿下,有此城在,集庆门户便洞开,利于我们在将来打下集庆城,而一旦打下集庆城,就能以集庆为基业,发展壮大!”

“既然章先生已经谋划在先,那我去,不过是有胆量就行,倒也不难!”

很多地方也直接以这个为税金。

章诚颔首:“据我拱卫司调查得知,现在巢湖水军与庐州左君弼不和,颇担心被其吞并,所以,我们只要派一有身份之人去与他们谈判,或许他们愿意归附我们。”

章诚说道。

朱元璋颔首,且不由得搓了搓手,笑着对章诚说:“真不知道这样的话,几年后会增加多少工匠?”

冯国用拱手称是。

“这是自然,还是有多募流民垦荒,第一年免征税粮!滁州外其他新扩地方加紧清丈,增加税粮收入,税政上对纳粮抵税者给予优惠,官营商货交易也一样,以粮为款者,给予折价优惠!”

章诚跟着说道。

“这样很好!”

朱元璋等皆点了点头。

于是,滁州行中书省这边算是基本确定了接下来的军事计划与经济计划。

而与此同时。

对于整个滁州一带的义军,滁州行中书省也做了具体分工。

朱元璋负责全面统筹,兼领御史台。

章诚和郭天叙分别负责文治与武政,分别直管审计司和审刑司。

张天佑分管武选司、军械司、营缮司。

李善长分管文选司、内政司、典礼司。

冯国用分管拱卫司、外政司。

邵荣分管城防司、宣教司。

因冯国用要外出,拱卫司和外政司则暂时由中书参议冯胜分管。

对于各司正官则设为郎中,列正五品,佐官为员外郎,为从五品,属下官有主事、椽吏、大使,观政,分别为六品、七品、八品、九品。

而参议则为从四品,参政正四品,左右丞正三品,平章正二品,行中书省丞相从一品。

当然。

这只是文职。

至于地方则社府县,知府与知县各为府县正官。

对于武职,朱元璋在与行中书省各执政商议后,将眼下四路兵马分别编为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

每个军设总兵官与训导官,为正二品,基本上是由行中书省的执政兼任。

每个军下设营,营有都指挥使与指挥同知训导官,为正三品。

营下面设卫,每卫有卫指挥使与卫指挥使同知训导,为正四品。

卫有千总部,设有千总与训教官,为正五品。

千总下面设都,设有把总与训教员,为正六品。

每都下面有总旗,总旗为正七品。

总旗下面有小旗。

而各军的军官皆重新更换官名,包括负责军队中后勤、军法等官,以达到统一化的目的。

以前各军都是主帅随意命名的,所以很是杂乱,比如有的都指挥使领兵已经数千,有的都指挥使才领兵几百。

官员服章制度与基本礼仪上,也做了基本规定。

因是联合政府,再加上执政思想基本上是以大同社纲领为主,且章诚又建议为让民众敢监督官僚,而不应视官员为父母官,再要求官员与百姓有伦理上对应关系而当禁跪礼于官民、上下之间,以改牧民为扶民之意,阻止同胞自贱自我愚化,所以,基本礼仪上没有跪礼,还只准在祭祀祖先时才可用跪礼。

现在。

滁州行中书省,即以朱元璋为首的义军,所管辖的区域主要以滁州、和州、全椒、安丰、下蔡、五河、泗州、清河、定远、瓦梁垒诸地为主。

统治区域不算大,但也不算小。

所以在相应规章制度建立后,要在各地推行起来,也是一个颇大的工程,每天也能因此增加上百件事务。

朱元璋本人自然是忙得不亦乐乎。

乐在其中的他,更加乐意的是,由于官商的兴盛,他个人的财富也在分红后迅速增长。

历史上的朱元璋,没有家国之分的概念,在建立明朝后,他就没有将国库与内库严格区分,基本上皇室用度与国家开支皆合在一起,在废除丞相制度时,更是由他直接亲自管理所有财政。

但这一世不一样,因为章诚引入了商政和官商分殳制度,所以,他朱元璋和其他军头一样,也有个人的私产。

这部分财富,朱元璋可以随意支配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而税收与缴获、以及公营收入,皆纳为了公有之款,由内政司管理。

这让朱元璋从起义的一开始就不得不开始习惯家与国、公与私在经济上区分开。

朱元璋也因此开始不再一味只知节俭,也开始主动用自己的私财去消费。

以前他没有分公私,所以觉得自己每多花一分,都会影响自己的基业与民生。

但现在,分了公私,而且在通过章诚知道消费可以促进民生后,他也就开始主动去消费了。

何况,人的本性也是喜欢去交易,以换取自己更需要的物品的。

所以,朱元璋在行中书省按例休沐这一日,就专门带着马氏一起,着便衣来滁州市井,逛了起来,也顺便观察一下滁州民情。

如今的滁州城,因为义军军纪严明,改革有方,自是越发繁华。

朱元璋就看见鳞次栉比的店铺已经开满到了城外沿河十里外的地方,而内外烟火人家,绵延已不下百里远。

人流更是如织,且各个簪花过街穿巷,毫无处于乱世的样子。

在这春和景明的时光里,能看见这些场景,对于朱元璋而言,简直是一种享受。

马氏也是一样,眼里满是笑意的她,不禁摸了摸自己越来越大的肚腩:

“重八,我们的孩子要是降生在这滁州城,至少不用跟我们一样担惊受怕了。”

“那是自然。”

“章先生没说错。”

“清丈田亩与大兴建设后,让小民有了积蓄,果然能让城市繁华起来。”

朱元璋也笑着回了一句,并和马氏一起进了一家绸缎铺。

朱元璋之所以和马氏一起来绸缎铺,是因为两人早就商议好,要买些丝绸回去为即将出生的孩子以及家里的孩子做衣服。

话说。

朱元璋自从通过章诚学到了许多经济学知识后,也知道消费会促进经济,故而也不再反对家人用华贵奢侈之物,而是转而支持家人们合理多消费以促民生,所以,他现在也愿意多为自己养的孩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准备几件好衣服。

而在为孩子准备衣服这事上,朱元璋和马氏把合理消费的区间都给的很大,没有打算多节俭,所以两人倒是选了好些样式的丝绸,准备作为孩子们的新衣。

但朱元璋在看见琳琅满目的丝绸与自己妻子那一身布衣后,突然起了爱妻之意,就道:

“妹子,要不,你也选几个样式,为你自己做几件吧?”

马氏笑道:“我就不用了吧。”

“妹子,章先生说过,合理的消费是利于民生的,你选几件丝绸,就促进一下丝绸销量,然后也能多造福几个做这些丝绸的绣工织女,这是做好事,不是铺张浪费!何况,这是花的咱们自己应得的钱,不是公款,不影响大业。”

朱元璋还如此劝起马氏来。

马氏听后笑道:“那我选几件?”

朱元璋点头道:“选几件吧,你也好久没做新衣了。”

马氏说着就挑起满铺子的绸缎道:“那我选几件好看但不艳的,能体现好绣工好轧染之技艺而非只知一味堆砌金丝银线的。”

朱元璋点首:“就该如此!”

马氏莞尔一笑。

马氏很快就选了几样自己喜欢的丝绸。

但这时,马氏又选起了适合做男性衣服的丝绸来。

朱元璋不禁问道:“妹子,你怎么又为我选起来了,你该多想着你自个儿,你的好衣服太少了。”

“我不是为伱选的,我是为章先生选几样。”

“我打算为章先生做几件衣服。”

“他现在未娶妻,没有针工上的人。”

“然后,且不说他对你和文正的情义,就是看在如今滁州这么多百姓生活安宁也有他一份大功的份上,我这个乡人也该为他做几件新衣。”

马氏笑着说道。

朱元璋听后点头:“也是,妹子想的周到!”

“布裙大脚竟也来逛绸缎铺?”

“快来看啊,布裙大脚也来绸缎铺。”

但这时,突然有进绸缎铺的纨绔子弟在这时突然指着马氏的大喊起来,而似乎把这当成了一件新鲜事,一时让朱元璋不由得沉下了脸,好心情也一扫而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