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八关凤邑之华亭公子 > 第190回 建邺诸人

八关凤邑之华亭公子 第190回 建邺诸人

作者:牧水道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2:21:30

第190回 建邺诸人

一入建邺,陆英直奔武冈侯府,还是先找杨稚远打探一下情况为佳。

可惜来到府门请见,却被家人告知公子不在府中。陆英无奈,只得先回住宅,晚间再做打算。

走到北城,忽然看到乐游原,不禁想起简静寺中那人,于是打马缓缓行来。简静寺今日倒是冷冷清清,也不知是先帝亡后该当趋于落寞,还是会稽王父子刻意打压。

比丘尼见到陆英,小跑着入内通报,不一时又脸红气喘地出来道:“陆祭酒,主持有请!”

陆英点头谢过,将马缰绳交给她,自己大步入内。

到静室前解下宝刀,陆英咳嗽一声,顺手推门而入。支妙音缁衣芒鞋,浑不似往常衣衫华丽,此刻坐在蒲团上闭目诵经,竟像变了个人一般。

陆英笑道:“妙音主持,许久不见,佛法更上层楼,可喜可贺!”

支妙音睁开眼,凝望他片刻,最终苦笑道:“华亭侯春风得意,贫尼青灯古佛,到底谁可喜可贺?”

陆英道:“主持说笑了。在下奔波劳碌,此生恐也难有片刻清闲。谁似主持日日修身养性,清心寡欲?简直是神仙日子。”

支妙音冷笑一声,道:“你不在洛阳做诸侯,跑来建邺何为?这龙潭虎穴,稍不留神就将噬人,何苦来哉!”

陆英道:“哦?那请主持说说,此处龙如何,虎又如何?”

支妙音道:“云从龙、风从虎。大厦之将倾,风云莫测。你何必来蹚浑水?”

陆英沉吟道:“不知主持有何打算?”

支妙音笑道:“我一个出家人,修道念佛,管得什么风云!又能有何打算!”

陆英微微一笑,一时不知怎样接言。

两人默然良久,支妙音又道:“听说朱夫人新婚燕尔即离你而去,是不是你欺负人家了?”

陆英苦笑道:“哪里哪里!夫人一时心情不畅,到处走走散散心而已。”

支妙音笑道:“我这里的道怜妹妹,不知何日才能等来出去散心的机会。”

陆英尴尬道:“这个……总会有一日……”

支妙音冷冷瞥了他一眼,言道:“你那个《明月赋》,倒是不错。”

陆英苦笑无语,两人又陷入沉默之中。前后坐了半个时辰,实在无甚话头,听她言语也并不知晓琳琳与人来过建邺,只得告辞离去。

待回了富春山居,皇甫思、戴菊、翠羽等人倒是依然如故,个个口中埋怨郎君久不归家,把此地搞得太冷清。

洗漱更衣毕,用过晚膳,陆英正坐在书房调息,却闻有客来访,自称石亮石庚明。

稍一思量,他命皇甫思将石庚明带来此处,或许此人倒有些用处。

石亮进入书房,来不及除去玄色斗篷,就一躬到地。口中道:“石亮拜见侯爷。”

陆英上前将他扶起,笑道:“庚明,何须如此多礼!许久不见,一切安好?”

石亮摘下斗篷,抱拳道:“回侯爷,石亮尚可。侯爷离京日久,精神更胜往昔。”

陆英道:“庚明有何事见我?你们典校署耳目灵光啊,我才刚到家,你就找上门来了。”

石亮道:“侯爷,不是在下耳目灵,而是京中如今……中领军大人严令典校署暗查风声,侯爷先去了武冈侯府,又去了简静寺,自然避不过旁人耳目。”

陆英道:“看来中领军倒是个心细之人。”

石亮苦笑道:“在下受命来监视侯爷,

得以抽空私晤……”

陆英道:“那你准备如何汇报?”

石亮道:“自然是什么也不曾看到,什么也不曾听到!”

陆英摇头道:“还是要看到些什么的……”

石亮疑惑不解,陆英附耳低言几句,石亮恍悟道:“侯爷高明!如此一来,恐怕中领军大人要睡不好觉了!只是……”

陆英道:“无妨。谅他也不敢动我!”

石亮领诺欲告退,陆英又叫住他,询问是否听过有两个南蛮少女与琳琳结伴,在建邺露过形迹。

石亮茫然不知,陆英摆摆手让他自行离去。石亮走后,他思量半晌,自己暗暗笑道:“石亮回去将我私会各家门阀,秘密勾连朝官的情报呈上,定然叫孙元显那小子也辗转反侧,重新掂量掂量,我岂是容易拿捏的软柿子!”

正想到此处,皇甫思又来禀道:“有国子监学子数人求见。”

陆英命他将人迎至堂上,又忙更衣戴巾出来相见。一见陆英,几人齐施礼道:“拜见祭酒大人。先生金安。”

陆英笑着还礼,挨个打量来的四位学子,却只认识一位杨弘杨休元,乃是尚书令杨元琳之子。其余三位却叫不上名号。

好在学子们也知道自报家门。原来都是当初策论写得好的,徐羡之、傅亮、王韶之三个名字,陆英虽对不上真人,但都是有印象的。于是心中大喜,热络地招呼他们落座奉茶。

陆英知道如今王孝伯兵败被诛,杨元琳在朝中更加孤掌难鸣,但没想到杨弘竟然会前来拜见。看来,杨家的处境比预想的还要不堪。

他笑着问些学业之事,问之前定的章程有没有一直执行。

四人恭谨对答,皆言自从祭酒大人推行新规后,国子学果然面貌一新。陆英也不知是恭维还是实情,暗暗打算空闲时还得去亲自看看才放心。

相谈既久,难免又谈到国政朝局。杨弘等对如今孙元显把持朝政,乱行迁三吴“乐属”入建邺之策深有抵触。也对孙元显身边,张法顺、桓敬祖、谢琰、杨谧、刘骁等人极为不齿。

杨谧作为中军长史,倒是依然混得风生水起,其人太过圆融,或许这才是世家公子存世之经。

四人坐了许久,终于要告辞离去。到了阶下,还是徐羡之忍不住道:“先生,我等才虽驽钝,您若是需要,我等愿意去洛阳以效微劳!”

陆英笑道:“几位都是大才,将来定有一日成国家栋梁。只管安心就学,静待时机即可。”

徐羡之深施一礼,转身洒然离去。

第二日,陆英换上儒衫,戴上进贤冠,一人独步往国子学而来。

国子学如今确实比往年大有不同,门吏衙署一见陆英赶紧施礼,还要殷勤地为他带路。陆英拒绝了他们好意,只想自己随便走走看看。

各处学馆书舍都打扫得整洁干净,但由于陆英留下的学子不多,大部分子弟已被他除名,是以看着较为冷清。

也有练射御的,也有习翰墨的,也有诵经记典的。

陆英走了一遭,竟无有闲人迎面碰上。他心中深感奇怪,自己当年偶然妄为,难道真有这么大奇效?这帮官宦子弟,不学文不习武,以门第家世照样可以出仕升迁,何必如此专心向学?

走到一株大树下,终于看到两位学子坐在此处说笑闲聊,陆英莞尔,缓步走上前,却听到一名学子口中道:

“月既失踪影,化为云仙子。白衣风飘雪,青丝垂云瀑。明眸神墨画,秀项如和玉。纤纤洁素手,玲珑冰皓足……

“啧啧,我若是得如此美眷,定然心满意足,何必求什么富贵功名,只愿老死于温柔乡中矣!”

另一人驳道:“那是你!祭酒大人何等英杰,岂肯如此不图进取!余飞奔于前兮,忽焉向后,进退趋言兮,百尺千寻。终难得其真幻兮,空耳目其万端。并为歌诗兮,咏以意怜。欣往走奔兮,忘尔孤年。烟散鸟还兮,乐尽山空。皎皎明月兮,却出其间……

“你听听,祭酒以歌言志,说得乃是求道寻真,宏志于天下,超迈于千古,你也就能读出些儿女情长。”

陆英暗笑,这两人分明是在吟诵自己的《明月赋》,不过第二人所说,真真令自己汗颜。当初不过即性而作,心中思念爱妻难以排遣,哪里有什么天下大道,千古宏志了!

第一人又道:“你太过牵强附会!他日见了祭酒,定要与你问个明白。”

第二人道:“那是自然!祭酒大人名扬九州,功盖四国,我早就想一睹真容了。可惜,你我来的晚,没有赶上祭酒雷霆手段整治国子学之日。”

第一人笑道:“若是赶上了,说不准你我就被除名了!”

第二人道:“我说要专心读书,你非拉我来此闲扯。这若是让杨休元看到,又要去博士们面前聒噪了!”

第一人道:“走了个王昙亨,还有个杨休元。若无此二子,我等国子世胄,何必如此辛苦!”

第二人道:“休得胡言。杨休元之父杨令公,那可是当代名士翘楚。他支持陆祭酒改革国子学,也是一番苦心。

“再说了,以前的国子学何等不堪,自从陆祭酒立下规矩,杨休元、王昙亨二位公子率先垂范,你看看现今,大吴国子们,哪个不是意气风发!”

第一人冷笑道:“那又怎样!如今会稽王贪酒厌政,朝廷大事皆由中领军做主。你看看那张法顺、桓敬祖、杨稚远之流,谁人精习六艺,谁人通晓经籍?反倒高官显宦,风光无限。而王昙亨身首异处,陆祭酒困居洛阳,于国家社稷又管得何事!”

陆英听到此处,忍不住道:“王昙亨……王公子,如今不在了?”

两人大吃一惊,见他儒冠青衫,面容英俊,文质彬彬,第一人乃道:“兄台也是刚入国子学不久吧。想必也是被父祖逼着来吃苦的!王昙亨与其父王孝伯一同伏诛,早就是往事尘埃了。”

陆英叹息一声,拱手道:“方才听二位兄台高论,只知国子学能有如今气象,全凭杨休元、王昙亨二位公子。却不知何以这二百学子皆能诚心跟从,仅仅是因为他二人门第为高吗?”

二人嗫嚅不能答,陆英又笑道:“在下姓陆,吴郡人氏。敢问二位兄台高姓?”

第二人听他是吴郡陆氏,连忙施礼道:“在下琅琊王氏王琬之,见过陆兄。”

第一人道:“在下吴郡顾义,幸会。”

陆英道:“原来是王家、顾家望族公子,陆华幸会!”

那王琬之道:“陆兄与祭酒大人同宗,可曾见过华亭侯?”

陆英笑道:“华亭侯少时不在吴郡,至今尚不熟识。”

王琬之微微失望,只报以无奈一笑。

顾义道:“陆兄,你为何不读书习射,跑来此处闲逛?小心被博士们看到,少不了一顿数落。如今国子学比不得当年,你还是莫要如此轻率的好!”

陆英笑着谢过,与他们告辞自行离去。既然国子学有如此景象,他心中自是喜出望外。

当年朝廷命自己为祭酒,本来以为只是贬抑的开始,已抱定罢官免爵之态度。

其后不管不顾大举开革博士、除名学子,指望能稍稍斧正其弊端,也不枉做一回祭酒。岂料无心插柳,竟有今日气象。

来到朱雀街,听百姓议论,说是南洋狮子国月前进贡四尺白玉佛像,供奉在瓦官寺中。朝廷又请了丹青妙手顾长康作壁画,会稽戴安道造佛像,民间并称为三绝。

如今佛像即将完成,百姓纷纷去瞧热闹,成了建邺第一等新鲜事。

陆英听到顾长康、戴安道之名,不由会心一笑。

这二位大才,皆是不世之选,能留下妙品当为天下幸事。改日得空,也该去观摩观摩。

回到富春山居,还未坐定,又报石亮求见。陆英未知何事,随声吩咐将他请入。

石亮今日一身常服,见到陆英行礼毕,似乎有甚难言之辞。

陆英笑道:“庚明有话但讲无妨, 何必吞吞吐吐!”

石亮斟酌道:“不知大人识得戴安道先生否?”

陆英诧异道:“自然是识得的,今日为何问起戴先生?”

石亮道:“狮子国进奉四尺白玉佛,本是听闻先帝信佛,辗转贡来。岂知天不假年,先帝骤然崩逝……

“白玉佛供奉于瓦官寺,会稽王为纪念此盛事,召了顾长康在寺内壁上作画,戴安道先生来建邺造佛像,想必大人也听闻了?”

陆英点头道:“听说了。”

石亮又道:“在下知道大人与戴先生有所交情,故而有一事想要禀明大人,不知当讲不当讲!”

陆英道:“但说无妨!”

石亮低下头沉声道:“在下偶然听闻,西域胡僧不满戴先生造像异于经传旧制,意图于今夜刺杀先生于瓦官寺……”

陆英大惊道:“此事当真?”

石亮道:“在下从茹千秋处偷听来,也不知究竟是真是假,便匆匆来报。”

陆英长吁一口气,摆摆手道:“我知道了,你去吧!”

石亮躬身退下,留下陆英皱眉苦思。

戴先生虽只见过一回,但其风骨才性,早深深印在陆英心头。他所造佛像灵动变化,开创中国新风。

如果石亮所言确实,西域胡僧也太过霸道无礼。就算他只是道听途说,凭空无稽之谈,自己又岂能坐视不理?

戴先生与杨子猷二人,伴他与琳琳同游剡溪,音容笑貌宛在目前。杨子猷已然仙逝,戴安道若是再遭不测,他定要痛彻心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