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二十五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二十五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二十五回

十兄弟聚会石家村 众属官检讨澶州事

柴荣问道:“你怎么到澶州来了,有公务在身吗?”赵匡胤行了一礼,回道:“我已经辞去了东西班行首之职。”柴荣心中大奇,问道:“你为何要辞去东西班行首之职,做的不开心,还是有人排挤你?”赵匡胤摇头道:“都不是。”接着单膝跪下,道:“我来投奔使相,请使相收留。”柴荣还没有问清缘故,不急于做决定。于是不置可否,道:“你受了伤,先回去治伤,待我处置完公事,再与你说话。”赵匡胤早就把柴荣当成了靠山,护主心切,打死打伤二三十名乱兵。这是他第一次杀人,却一点也不害怕。身上血迹斑斑,虽然多处受伤,但都是皮外伤而已,并未伤筋动骨。

众人回到官署,军医领了赵匡胤下去包扎伤处。曹彬道:“这次老兵作乱,下官身为监军,事先毫不知情,未能防范于未然,以致事态恶化,差点酿成大祸。下官失职,请使相责罚。”内疚之情,形于辞色。柴荣坐在上首,闭目不语。众人不知道他在想些甚么,不敢多说。正堂里寂静无声,气氛凝重。

过了一会,柴荣睁开眼睛,道:“国华,这不是你的错,你不必自责。”他越说的轻描淡写,曹彬越是负疚于心,垂首道:“下官疏于治军,看来做不好监军。”柴荣见他似有引咎辞职之意,微微一笑,道:“受了点小小挫折就要打退堂鼓吗?做官和做人一样,要越挫越勇。没有人天生就会做官,每次挫折都是一次历练,你说是吗?”曹彬颔首说是,又道:“不过这次的乱子太大了,我现在想想,还是心有余悸。”柴荣安慰道:“这件事是我的错,和你们没有半点关系。适才我扪心自问,是我太急了,把事情想的也太简单了。没有准备好充足的钱财,就要遣散老兵,难怪他们聚众闹事。”

王朴道:“现在不是追究谁对谁错的时候,咱们还是太大意了,吃一堑长一智,今后除了操练,刀枪军械一概入库,军马也锁进马厩。没有使相和监军的军令,谁也不能擅自领取衣甲刀枪和军马。”柴荣颔首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今后必须严明军纪,令行禁止。”曹翰道:“下官担心老兵不服,日后又会聚众作乱。当时就该将他们就地正法,以绝后患。”曹彬道:“那样手段未免太过残忍了。”曹翰咬牙切齿道:“对付骄兵悍将,这是最好的办法。心怀仁慈,军士们只会越发娇纵不法,得寸进尺。”

柴荣道:“杀人不是最好的办法,只会埋下仇恨,因此我才宽宥他们。”王著应声附和,道:“军中将士亲戚连着亲戚,朋友带着朋友,总不能杀个片甲不留罢,真要是那样就无法收拾了。”王朴道:“经此一事,总算给了镇宁军一个教训,以后多多防范就是了。”曹彬问道:“适才一名壮汉,手持长棍,如同猛虎冲进羊群,打的乱兵东倒西歪,武功当真了得。”

柴荣和王朴对望一眼,相视而笑。王朴道:“他叫赵匡胤,从前陛下还是天雄军节度使的时候,投奔军中,陛下收为了亲兵,后来因功升为了亲兵什长。”转头又道:“他辞去东西班行首之职,转而投奔使相,必定事出有因。”柴荣亦有同感,道:“我也不明白,公事已经说完,正好大家都见见他。”吩咐军吏请赵匡胤进正堂说话。

其实赵匡胤早在堂外等候,没有柴荣之命,不敢擅自进入。等到军吏传话,方才走进正堂。柴荣问道:“伤势怎样?重不重?”赵匡胤摇头道:“我皮粗肉糙,这点小伤,转天就好了。”柴荣微微一笑,道:“没有大碍就好,这里都不是外人。文伯你是认识的,他现在是镇宁军掌书记。”赵匡胤行了一礼,道:“见过掌书记。”王朴站起身来,还了一礼,道:“咱们是老熟人,不必客气。”接着又介绍了曹彬等人。无论是谁,赵匡胤都执礼甚恭。

шшш tt kan c○

柴荣笑道:“坐下说话。”赵匡胤道:“我现在是白身,不能与诸官同坐。”王朴微微一笑,道:“使相没有当你是外人,要你坐下就坐下,使相还有话问你。”赵匡胤不再推辞,当下告谢入坐。柴荣问道:“你说辞去了东西班行首之职,来投奔我,是何缘故?澶州穷乡僻壤,比起京师,差的不止一点半点,为何要舍本逐末,来投奔我?”

从前在天雄军的时候,义社十兄弟虽然都官职低微,又没有多少钱,但是朝夕相处,时常聚在一起吃肉喝酒,好不逍遥快活。但是到了京师,大家都升了官,各奔前程,各忙各的事情,已经极少像从前那样聚会了。石守信提前几天,分头传话,说道二月初二,到他家聚会,不见不散,不醉不归。

二月初二这天,赵匡胤下值之后,找到韩令坤,笑道:“咱们众兄弟今天去石守信家中聚会,你和我一起去罢。”韩令坤搔了搔脑袋,面露难色,道:“你们十个结义兄弟聚会,我这个外人去了只怕不好。”赵匡胤道:“我的朋友也是你的朋友,大家自己人,你还怕丑不成?”他们从小玩到大,说话极其随便,就算说错了甚么,对方也不会心存芥蒂。韩令坤原本就是喜欢热闹的人,赵匡胤又是这般说法,当下欣然应允,道:“第一次上别人家,总不能空着两只手罢?”赵匡胤道:“我想好了,我买上半头羊,至于你吗?随意就是,用不着花许多钱,意思意思就够了。”韩令坤道:“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宴,我买两坛酒。”赵匡胤道:“咱们竟然想到一块去了。”韩令坤哈哈一笑,道:“这就叫心意相通,真不愧是光屁股玩到大的朋友。”两人当下上集市,各自买了羊肉和酒,大步流星往浚仪县而去。

石守信的家在浚仪县石家村,他虽小赵匡胤不足一岁,可是十六岁成亲,儿子石贞都已经七八岁了。赵匡胤也是第一次上石守信的家,并不认得路,到了石家村,向人打听,方知他家所在。走到一座竹子围成的院子外,只见院子左边一块菜地,如今刚刚开春 也不知道播种了没有。右边地上一个泥巴搭的土灶,一口大铁锅架在上面,咕嘟嘟冒着热气,散发着阵阵肉香。肉香中透着丝丝缕缕不易察觉的膻气,炖的正是一锅羊肉。一男两女围着泥巴土灶忙个不停,一名七八岁的男孩坐在小凳上,望着铁锅,不停的咽着口水。

赵匡胤猜想这就是石守信的家,于是大声问道:“请问这里是石守信的家吗?”院内那蹲着择菜的年轻妇人道:“就是。”又对着屋子道:“守信,你的朋友来了。”话声刚落,石守信快步而出,见是赵匡胤,笑道:“快进来。”打开院门,但见赵匡胤扛着半头羊肉,而韩令坤抱着两坛酒,不禁大皱眉头,道:“人来就好了,怎么还拿着酒肉?”韩令坤笑道:“第一次登门拜访,怎么好意思空着手呢?你们十兄弟聚会,我这个外人阑入其中,不会扫了你们的雅兴罢?”石守信十分好客,哈哈一笑,道:“怎么会呢?韩虞候这么说就太见外了,咱们同在殿前司任职,你又是元朗的好兄弟,大家自己人。你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组建殿前司的时候,韩令坤任铁骑左厢都虞候,统领左厢骑兵。李重进第一次升堂的时候,韩令坤也在其中,只是当时彼此并不认识罢了,后来才渐渐熟络。

赵匡胤放下羊肉,问道:“他们是伯父伯母罢?”石守信道:“正是我的爹娘,她是我的婆娘,这是我的儿子石贞。”赵匡胤和他最为融洽,当下一一见礼。石守信道:“他们在里面耍钱,快进去罢。”赵匡胤问道:“大家都到了?”石守信摇头道:“就李继勋还没有来,他的官做的最大也最忙,多半是给公务缠住了。”说话的工夫,已经进了堂屋。王审琦、韩重赟等人正围在两张方桌拼成的大桌面四周,或站或坐,或蹲或爬,吆五喝六,兴高采烈的掷骰子赌钱。

石守信大声道:“元朗和韩虞候到了。”王审琦正在坐庄,面前堆满了铜钱,想必手气极顺,笑道:“来玩玩。”韩重赟道:“他现在手气极顺,把把大杀四方 你来了,正好把他的火气压下去。”赵匡胤摇头道:“从前我浪迹江湖的时候,想着赌钱大发横财,却不想十赌九骗,被坑惨了。从那以后,我就发誓,不再赌钱,你们玩罢。”王审琦挤眉弄眼笑道:“不赌不算甚么,你若是戒了酒,我才服你。”赵匡胤笑道:“我酒量大,喝再多也不会误事。”既然不赌,也不围观,坐在一旁悠哉闲哉的吃着花生糕点。韩令坤看了几把,不觉摩拳擦掌,心痒难搔,又经不住众人邀请,当下加入赌局。众人大呼小叫,眉飞色舞,好不快活。

过了大半个时辰,李继勋方才姗姗来迟。寒鸦鸣叫,倦鸟归巢,已是黄昏时分。九兄弟和石守信一家人围坐于桌旁,羊肉酥烂,美酒香醇,推杯换盏,其乐融融。这是回到开封以来,十兄弟第一次聚会,自是要喝的尽兴。猜拳行令,觥筹交错,一直闹到子时方才作罢。曲终人散,李继勋等人告辞而去。

赵匡胤和韩令坤趁着夜色,高一脚低一脚往回赶路。正行之间,赵匡胤忽然停下脚步,道:“我下定决心了。”这句话好没来由,韩令坤自是大惑不解,问道:“你说甚么?”赵匡胤一字一顿道:“我下定决心了,辞去东西班行首之职,前往澶州,投靠柴荣使相。”韩令坤大吃一惊,瞪大眼珠问道:“你酒量不差,怎么说起醉话来了?”赵匡胤微微一笑,摇头道:“我没有醉,比任何时候都清醒。”韩令坤道:“那你说说,好好的东西班行首不做,为何要去穷乡僻壤的澶州,依附柴荣?”

赵匡胤沉吟片刻,道:“现在饷钱多,隔三差五还有赏赐,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日子比起在天雄军的时候不知道舒服多少。”韩令坤道:“你既然知道做东西班行首好处不少,为甚么还要走?”赵匡胤梳理一下思绪,道:“我想了很久,既然从军,就要一直走下去。可是没有仗打,没有战功,做到东西班行首已经是到顶了,再要升迁,恐怕极难。或许一年年熬下去,还能往上升。然则我已经二十五岁了,人生有几个二十五年?我浑身是劲,而且满腔热血,不趁年轻的时候拼搏一番,到老必会抱憾终身。”韩令坤叹了口气,道:“以你的身手,放眼军中,只怕没有几个对手,当个区区的东西班行首,确是委屈你了。你们义社十兄弟,以你的武功最高,又读过书,官却做的最小,我都替你鸣不平。”

赵匡胤并无嫉妒之意,也无攀比之心,道:“当初他们都立下了战功,升迁是理所当然的事。我当初在陛下麾下做亲兵,无缘上战场杀敌,能升官就已经不错了。我无意和谁攀比,也没有觉得老天不公,只是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多少觉得有些不得其志。我昂藏七尺,又还年轻,必须闯荡一番。”韩令坤想到了一件事,皱了皱眉头,道:“你想过没有,辞去东西班行首之职,而柴荣又不收留你,那就前不能前,退不能退,无路可走了。”

赵匡胤点了点头,道:“我当然想过,正因为有诸多顾虑,故而一直犹豫不决。不过适才一番畅饮,我终于下定了决心。人生在世,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终将碌碌无为。要想功成名就,必须全力拼搏。”坚毅之情,形于辞色。韩令坤道:“你既然心意决绝,我也不再劝你了,甚么时候动身,我送送你。”说着伸出手掌。两人紧紧握住对方的手掌,彼此心意相通。韩令坤道:“我们是一辈子的好兄弟好朋友。”赵匡胤道:“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你这个兄长。”一阵相视大笑过后,赵匡胤道:“这些话我没有对别人说过,即便是义社兄弟也没有,只对你一个人说。”韩令坤一本正经道:“这件事我一定守口如瓶,到死都烂在肚子里。”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快是寅时了。赵匡胤生怕吵醒家人,轻轻推开大门,轻手轻脚走了进去。可是他再怎么小心翼翼,母亲杜氏还是醒了。杜氏走到堂屋,点燃油灯,问道:“都甚么时辰了,你又哪里胡闹去了?还知不知道白天黑夜?”赵匡胤道:“咱们几个结义兄弟上石守信家里聚会,大家很久没有聚会,一时高兴,因此晚了,吵醒阿娘了。”杜氏道:“话说到这里,我也想和你聊聊。”赵匡胤知道自己错了,道:“儿子回来晚了,知道错了。阿娘且回屋睡觉,有话明天再说。”杜氏道:“我其实一直没有睡着,等着你回来。”赵匡胤问道:“阿娘等儿子回来,有甚么吩咐?”杜氏摇头道:“也没有甚么吩咐,就是要和你说说话。”赵匡胤道:“天寒夜冻,儿子进去给阿娘拿件外衣。”

正在这时,赵弘殷拿着一件外衣,给杜氏披上,皱着眉头埋怨道:“都甚么时辰了,有话不能明天再说?”杜氏道:“我就是心里藏不住话,不能明天再说。”赵弘殷叹道:“我已然醒了,说就说罢。元朗,你也别急着睡觉,咱父子好好聊聊。”赵匡胤应声答是,待父母坐下之后,搬了木凳,坐在他们对面,恭聆教诲。

赵弘殷问道:“元朗,你多大了?”赵匡胤道:“儿子快二十六岁了。”赵弘殷点了点头,笑道:“时间过的可真快啊,转眼你都二十五六岁了,真是斗转星移,白驹过隙。二十春秋弹指间,再回首少年已白发。你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为父也渐渐老了。”看着年富力强的儿子,又想想自己六十多了,言下颇多感慨。杜氏道:“你阿爹在你这个年纪,忙里忙外,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几多艰辛几多磨难。你再看看自己,安分了几天,又开始吃酒赌钱起来?”言辞之中,不无责备之意。

赵匡胤低垂着脑袋,道:“儿子早就发过誓,不再赌钱。昨晚喝了酒却没有赌钱,儿子没有说谎,请阿娘相信儿子。”说完抬起头来,望着杜氏,希望得到她的谅解。杜氏叹道:“按说你们一帮朋友难道聚会,应酬应酬也是应该,可是咱家并不宽裕,该省的时候还是要省。”赵匡胤道:“以后儿子想和他们喝酒,只怕也不成了。儿子想好了,辞去东西班行首之职,前往澶州,依附柴荣使相。”

听到这里,赵弘殷站起身来,质问道:“你傻了还是疯了,说甚么胡话?做东西班行首又舒服,饷钱也不少,又在京师,有甚么不好?”情绪激动之下,声音不免高了一些。如此一来,惊醒了里屋的贺贞。她穿好衣裳,来到堂屋,眼见公婆和丈夫都在,问道:“公公婆婆,你们在说甚么?”赵弘殷道:“你醒了正好,他喝酒回来,尽说些胡话。”贺贞眉头颦蹙,问道:“你说了些甚么话,惹得公公婆婆不高兴?”

赵匡胤道:“也没有甚么,就说要去澶州?”贺贞本是个没有主见之人,听说赵匡胤又要走,顿时没了主意,嗫嚅一会,问道:“好端端的,为甚么要去澶州,家里不好吗?”赵弘殷应声附和,问道:“是啊,家里不好吗?是短了你吃的,还是少了你穿的?”杜氏觉得儿子这般心思,一定事出有因,道:“大家都在,正好说说,你是甚么心思?为甚么非去澶州不可?”又对贺贞道:“媳妇,你也别站着,坐下听他把话完。”贺贞依言坐下。

待父亲和妻子坐下,赵匡胤却站了起来,道:“陛下登基,酬谢功臣,王峻做了宰相兼枢密使,李荣做了昭义军节度使,韩通做了永、睦二州防御使,李重进做了殿前都指挥使。这些人从前都是陛下的亲信心腹,尤其李重进是陛下的至亲,我比不了。义社十兄弟也跟着水涨船高,各自升了官,有的成了指挥使,有的做了虞候,而我混的最差。”杜氏问道:“因此你忿忿不平?”赵匡胤摇头道:“儿子没有忿忿不平,也没有怨天恨地。不是儿子骄傲自大,论说本事,我绝不在他们九人之下,所差者当初没有机会上战场立功...”赵弘殷打断他说话,道:“儿啊,你不要好高骛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眼下你虽然只是个小军官,好在一家人平平安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子倒也过的去。”贺贞觉得公公所言十分在理,道:“是啊,公公也是为了你好,就听公公一句劝,安安心心在皇宫里当差。一家人平平安安,比甚么都好。”

赵弘殷还要再说,杜氏道:“你们不要打断他,让他说下去。”赵匡胤昂然道:“我不要做屋檐下的燕子,我要做翱翔于天际的雄鹰,总之我要出去闯荡一番。”赵弘殷虽是他的父亲,可是却不懂他的心,道:“既然你想升官,阿爹就找几个熟人,大家想想办法,寻寻门路,帮一帮你。有上进心,终归是件好事。阿爹不帮你,谁帮你?”赵匡胤见父亲曲解自己的心思,心中大急,道:“阿爹,你误会儿子了。早在三年前出去闯荡江湖的时候,儿子就暗暗发誓,再也不依靠家里,脚踏实地,凭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番名堂。”赵弘殷皱眉道:“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势单力薄,能闯出甚么天地。这点你还要学学你阿爹,阿爹走到哪里都有朋友知己,甚么时候都有人帮衬。”

杜氏道:“你还说,当初元朗投奔王彦超,叫他十吊铜钱给打发了,这算哪门子的朋友?”赵弘殷摇头苦笑,道:“人总有看走眼的时候,王彦超在这件事上做的的确不够厚道。不过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处,多多体谅,多多体谅。话说回来,他如今混的风生水起,前些日子还给我写了封信,要我有空去他哪里做客。”杜氏道:“要我说啊,人生在世朋友不在多,酒肉朋友再多也比不上三五个贴心的知己。”

贺贞见他们话头越扯越远,心里急得猫抓似的,又怕插嘴惹得公公婆婆不悦,于是小声道:“婆婆,还是先说元朗的事罢。”杜氏点了点头,道:“言归正传,元朗,你往下说。”赵匡胤道:“柴荣使相当初做天雄军衙内都指挥使的时候,我是他手下的亲兵。他器宇恢宏,英姿飒爽,除了陛下,是我见过最不同凡响之人。陛下的子嗣都死于非命,我敢断言,将来必定是他继承皇位。”

赵弘殷却有不同见地,摇头道:“这些话言之过早,陛下若有意传大位于他,为何不召回京师,而要他做镇宁军节度使?可见养子毕竟是养子,终归不如亲子亲厚。陛下春秋鼎盛,看样子还能生下皇子,那时一定会传位给亲生皇子。”眼见赵匡胤并不赞同,又道:“你别不信阿爹的话,阿爹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到时候我的话一定会灵验的。”赵匡胤正色道:“不论怎样,儿子决意要投奔柴荣使相。”

赵弘殷见他犹是倔强,自是十分气恼,道:“看来你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啦,我问问你,万一人家不收留你,你该何去何从?”赵匡胤道:“儿子想试一试,不试试又怎么知道呢?”赵弘殷浮沉官场大半辈子,无论朝代更迭,官位始终不倒,而且越做越大,自有他的为官之道及感悟见识,道:“我明白了,你这是官场三十六计之烧冷灶。烧错了满盘皆输,烧对了则一步登天。你可要想清楚,一步错则步步错。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正是这个道理。”

赵匡胤见他还是不明白自己,实在无话可说,想了一会,道:“儿子坚信决计不会看走眼。”顿了一顿 又道:“就算事情出了偏差,也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字里行间,铿锵有力,投奔柴荣之心已决,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主意。

杜氏出虽是女流,但出自大家闺秀,见识还在丈夫之上,道:“吾儿胸有大志,阿娘赞同你去澶州。”闻得此言,赵弘殷大皱眉头,摇头道:“妇人之见,妇人之见。”杜氏笑道:“妇人之见也罢,官人之见也罢,儿子已经成家立业,顶天立地,大事该自己拿主意了。做父母的只在他跌倒的时候,伸手扶一把就是了。”赵匡胤喜道:“多谢阿娘。”杜氏微微一笑,道:“听你适才说的那些话,阿娘知道你懂事了,知道为自己的前途打算了,阿娘很欣慰。”顿了一顿,又语重心长道:“你阿爹这半辈子为了这个家,奔波辛劳,很不容易,做为赵家的长子,也该替你阿爹分担分担了。”赵匡胤道:“儿子正是想替阿爹分担,因此才想方设法出人头地。”

赵弘殷见杜氏同意,也不好反驳,叹了口气,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出门在外,凡事都要以和为贵,不要仗着自己身怀武艺就与人争勇斗狠。须知山不转水转,指不定哪天会有求于人。”赵匡胤颔首道:“阿爹教诲,儿子记下了。”赵弘殷想再嘱咐些甚么,却又想不起来,只得道:“到了澶州,记得时时写信回来,报个平安,莫要叫一家人牵挂。”

赵匡胤点了点头,问道:“阿娘,儿子去投奔柴荣使相,他问起缘由,该如何回答?”杜氏不急于回答,反问道:“他是怎样的人?”赵匡胤道:“他性情刚直,眼光如炬,做事一丝不苟。儿子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故而拖到现在。”杜氏想了一阵,道:“你实话实说,他目光如炬,一定能洞察秋毫,如果说假话,势必会被视破,反而弄巧成拙。”赵匡胤心中也是这么想的,当下应声说是。

赵弘殷摇头道:“怎么实话实说,难道直截了当的说‘柴荣使相,你以后会继承皇位,为了荣华富贵,前来投奔你。等你做了皇帝,一定要封我做大官’。如果这么说,不被乱棍打出澶州才怪。”凝望着赵匡胤,又道:“凡人都喜欢听好话,再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多多奉承,总不会错的。一定要记住,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千万不要一味的实话实说。”

这时天色已然大亮,贺贞忽然觉得一阵恶心,想要吐可是却吐不出来。她原本就蒲柳弱质,这么一来,顿时上气不接下气,脸白如纸。杜氏是过来人,看到贺贞鼓起的小腹,猜想她又有了身孕,微微一笑,道:“她身子不适,你扶她回去休息。”赵匡胤于是扶了贺贞回到里屋躺下,道:“你生病了吗?”贺贞神情羞赧,道:“我又有身孕了,这些日子肚子里时时反酸,闹得厉害。”赵匡胤闻得此言,不禁大喜过望,道:“我还以为你病了,原来是又有了身孕。你原本身子就弱,以后多休息少干活。”心想难怪阿娘不急,原来早就看出贺贞有了身孕。

贺贞道:“这一大家子有做不完的事,我是赵家的媳妇,虽说有了身孕,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婆婆里里外外操持,自己甚么都不做。”赵匡胤道:“那就捡些轻活做,我不在家,只有你替我尽孝了。”贺贞神情忧郁,道:“你就不能不走吗?我不求你大富大贵,只盼你时时刻刻在我身边。”赵匡胤的心早就飞到澶州去了,道:“男儿汉志在四方,只会围着娘子转的人能有多大出息?”贺贞闻得此言,不禁落下泪水,道:“上次你闯荡江湖,我怀有身孕,这次又是这样。”言下似有怨意。赵匡胤神情一阵歉疚,叹道:“我这么做是为了咱们赵家,也是为了孩子。不抓住这次机会,只怕以后难以出人头地。”贺贞问道:“那你甚么时候回来?”依依不舍之情,形于辞色。赵匡胤摇头道:“我不知道 ,有时间会回来看你的。”

吃完早饭,赵匡胤来到东西班,把军服叠得整整齐齐,上面放着配刀,面见高怀德,道:“高指挥使,我要辞去东西班行首之职?”他说走就走,事先没有一点征兆,高怀德自是大为惊讶,问道:“为甚么要走,在这里当差,做的不开心吗?”赵匡胤笑道:“时常能和指挥使饮酒比武,很是开心。”高怀德更是匪夷所思,问道:“既然开心,为甚么要走?是另有高就的去处了吗?”赵匡胤道:“柴荣使相在澶州,我以前做过他手下亲兵,想去投奔他。”顿了一顿,又道:“指挥使风流倜傥,也是好上宪,做你的部下也是一件幸事,可是下官忘不了柴荣使相,请指挥使见谅。”高怀德听话听音,道:“你还是念旧之人。”喟叹一声,又道:“我对你越来越惺惺相惜了,你这么一走,心中竟然还有些舍不得。不过人有聚散离合,你既然执意要走,我也留不住你。”言下颇多感慨。赵匡胤道:“下官还会回来的,有的是机会饮酒比武,后会有期。”高怀德朗声一笑,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赵匡胤正色道:“一言为定。”

十兄弟得知赵匡胤要去澶州,有的怅然若失,有的依依不舍。虽然异口同声劝说赵匡胤留下,可是他去意已决,不可改变,只得作罢。这日,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和韩令坤把赵匡胤送出城去。赵匡胤笑道:“兄弟们,不必远送了,都回去罢。”韩令坤特意带了一坛酒,当下拍开泥封,道:“共饮这坛酒再走。”说着先喝了一大口。众人饮过之后,赵匡胤接过酒坛,一饮而尽,笑道:“你们等我回来。”韩令坤三人各自点头。赵匡胤大声道:“告辞。”纵身跃上马背,呼啸而去。韩令坤三人遥望赵匡胤走远,方才转身返回开封城。

赵匡胤在路上就想好如何回答柴荣问话,当下道:“我曾在使相手下做过亲兵,使相器宇轩昂,智勇双全,我钦佩的五体投地。在我心中,京师虽好,却不及留在使相身边。”柴荣虽然不是耳根软的人,可是听了这句话,还是用些受用,脸上不动声色,道:“几天不见,你的嘴上抹了蜜了。”赵匡胤连忙起身,道:“我之所言,发自肺腑,出自心生,但有一句假话,甘受雷殛电劈。”在场诸人见他发此毒誓,不禁耸然动容。

柴荣微微一笑,道:“知根知底的,又不是甚么大不了的事,不必起誓。”顿了一顿,又道:“你来投奔我,大出我的意料。从前做亲兵的时候,你就恪尽职守,出类拔萃,今天又立了大功,就留下来做衙内副指挥使罢。”赵匡胤喜之不胜,单膝跪下,道:“多谢使相,下官一定尽心尽力,不负使相信任。”柴荣点了点头,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不信任你,也不会留下你。”

曹彬道:“说完了公事,该说说使相的私事了。”柴荣笑道:“我有甚么私事?”曹彬道:“陛下诏令,三月初三,使相与魏国公之女成婚,今天是二月初八了,使相大婚的日子眨眼就到了,也该准备准备了。使相一个人的时候,住在官署,倒也说的过去。可是成亲之后,也住在官署吗?”柴荣想想,觉得有些道理,道:“李帅临走的时候,把他在澶州的府邸留给了我,成亲之后,搬过去住。”曹彬道:“这样更好,不过新人新事新气象,最好粉刷修葺一新,莳花植草,点缀其间。”王朴道:“还有就是请哪些贵宾,还要使相亲自拿主意。”柴荣苦笑一声,道:“我没有多少钱,一切从简罢。”曹翰道:“天子赐婚,理应操办的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府库里还有些钱,先拿出来办完婚事再说。”

柴荣公私分明,决计不做侵占挪用库帑的事,正色道:“府库的的钱是官帑,每一个铜钱都应该用在公事上。成亲是我的私事,决计不能挪用府库里的一个铜钱。”曹翰道:“使相是陛下之子,身份贵重,不把婚事办的风风光光,说不过去。现在挪用府库里的钱,以后还上就是了。”柴荣道:“万一还不上呢?岂不留下了大窟窿。”

正说之间,一名军吏走到堂外,道:“禀告使相,王峻相公差人送来了贺礼。”众人相互对视一眼,曹翰道:“王峻相公既压制使相 又第一个遣人送来贺礼,这葫芦里卖的甚么药?”柴荣行的端坐的正,毫不惧怕阴谋诡计,道:“管他葫芦里是甚么药,伸手不打笑脸人,既然送礼来了,何不大大方方出去看看。”众人走出正堂,只见三辆马车停在堂外。曹彬问道:“谁是送的人?”一名青衣小帽的中年男子,道:“是我,是我,请问使相在吗?”柴荣道:“我就是。”中年男子当下行了一礼,满面堆笑道:“使相大婚在即,相公遣我送来贺礼,计有绸缎六十匹,羊脂玉璧一对,金锭十块,银锭二十块,铜钱二百贯。这是礼单,请使相过目。”说着弯腰呈上礼单。

柴荣接过礼单,笑道:“劳烦你回去之后,替我谢过相公。”中年男子欠身道:“我一定把使相的话带到。”柴荣嗟叹一声,又道:“邺都一别,好几个月没有见到相公了,相公近来可好?”看上去拉家常一般,也是在探听王峻的虚实动静。中年男子回道:“相公身兼宰相和枢密使二职,每天早出晚归,十分忙碌。”柴荣笑道:“相公乃天下第一能臣,要处置国事,又掌管军权,两头都离不开他,肩上的担子重若千钧。忙碌一些,在所难免。再请你回去转告相公,陛下离不开他,朝廷离不开他,再忙也要保重身体。”中年男子躬身答是。

柴荣转头道:“吩咐厨房,准备一桌酒席,为他们接风洗尘。”曹翰应声答是。那知中年男子道:“不敢叨扰使相,我们这就回去了。”曹翰笑道:“你们一路辛苦了,我替使相略尽地主之谊,请罢。”中年男子道:“相公交代,使相公务繁忙,千万不可打扰使相,贺礼送到就走。”柴荣见他执意要走,也不强求,道:“替我送送他们。”曹翰道:“请。”送了中年男子等人离去。

王朴吩咐军吏们把贺礼搬进后堂,王著道:“王峻相公第一个送来贺礼,实是出人意料。”柴荣道:“这也是意料中的事。”王朴见王著神情疑惑,知道他看得不够透彻,道:“使相是陛下之子,王峻相公再怎么忌惮,场面上的事还是要做的滴水不漏,叫人挑不出刺。”王著恍然大悟,道:“高明,高明。”柴荣冷冷道:“高不高明,我不知道,如果我不是陛下之子,他送不送贺礼,难说的很。”王著道:“不管怎么说,他送来了贺礼。眼下正是缺钱的时候,这些钱虽然不多,但能稍解燃眉之急。”

柴荣点了点头,道:“我正为钱的事发愁,不管王峻相公是好心还是善意,送来了这许多贺礼,终归要说一声谢。”王朴问道:“使相打算如何把这些钱用在甚么地方?”柴荣道:“甚么地方要用钱,就用在甚么地方,总之要用在刀刃上,绝不能浪费一个铜钱。”顿了一顿,又道:“疏通河道要钱,拨出一半。遣散老兵也要钱,再拨出一半。”王著面有难色,道:“这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柴荣道:“慢慢再想办法,总之不能向陛下伸手讨钱。天下久经战乱,满目疮痍,千疮百孔,百废待兴。陛下赏赐的东西价值不菲,说不定还是出牙齿缝里省出来的。陛下比我还难,不能给他添乱。”

柴荣大婚,原本想一切从简。但是朝廷大臣及各地藩镇看着郭威的面子,陆续遣使送来贺礼。柴荣只得搬到从前李洪义的府邸,送礼的人络绎不绝,门槛都几乎给踩破了。每天又要处置公事,又要迎来送往,有时忙得喝水吃饭都顾不上。有了上次老兵聚众作乱的前车之鉴,无论柴荣走到哪里,赵匡胤都如影随形,贴身护卫。

把贺礼换成钱,足够疏通河道、赏赐诸军、遣散老兵、置办喜宴之用,柴荣再也不为钱发愁了。他知人善任,委曹翰主持疏通河道,让曹彬赏赐诸军及招募兵马,命王朴遣散老兵,要王著置办喜宴。众人各行其事,并行不悖,有条不紊,虽然忙碌却不杂乱无章。

柳丝如雨,杏花似雪。清明过后,虽然天气渐渐转暖,但早晚时分,仍然寒意料峭。小溪潺潺流水,莺飞蝶舞蹁跹。瀛洲玉雨香寒逐风,玄都芳菲人面相映,天地间春意盎然。

符昭信护送着妹妹前往澶州,为了嫁女,符彦卿准备了八车嫁妆。一行人按照事先拟定的路程,走走歇歇,不紧不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