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三十四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三十四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三十四回

周太祖晏驾滋德殿

新天子领军御外侮

军营里换了新的养马军头,他知道袁衡倒卖草料,终于下了监牢的事,不敢步其后尘,老老实实的养马,不出两个多月,就把军马伺候的膘肥体壮。从前的马军军纪涣散,想着法的偷懒,不是酗酒赌钱就是惹是生非,视军纪军规如无物。赵匡胤不是心慈手软、蝇营狗苟之人,整顿军纪军规之后,马军令行禁止,焕然一新,一扫懒惰涣散气象。一个个规规矩矩,站有站姿坐有坐样,既不敢赌钱也不敢酗酒了,于军纪军规绝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他日夜监督操练之下,马军们不但骑术娴熟,而且刀枪弓箭精进不少。他自忖如今的马军上了战场虽然做不到百战百胜,可是也十分骁勇。他的心血没有白费,心情自然大好,想到自任开封府马直军使以来,还没有与众兄弟有过聚会,于是提前几天邀约众兄弟朋友相聚畅饮。

这天傍晚,赵匡胤邀同潘美,来到酒肆。九兄弟、韩令坤、高怀德诸人早就到了,围坐在桌旁你一言我一语,高谈阔论。赵匡胤走近,笑道:“原来大家早就到了,看来是我来晚了。”石守信一本正经的道:“咱们早就等的肚子咕咕叫了,今天你做东,却来迟了,待会罚酒三碗。”赵匡胤笑道:“莫说三碗,就是三十碗,我也认罚。”韩令坤问道:“这位兄台是谁?”赵匡胤笑道:“他是晋王殿下的侍从,姓潘名美,和大家一样,也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好兄弟。”韩令坤‘啊呀’一声,道:“原来是潘兄,元朗时常提起你,早就久仰大名。素闻潘兄风流倜傥,今日一睹尊容,果然是闻名不如见面,请坐请坐。”他是赵匡胤的发小,潘美又是赵匡胤的好友,因此言辞十分恭敬有礼。赵匡胤当下又为潘美一一介绍众人,众人见他风度翩翩,无不啧啧称奇。

赵匡胤问道:“点了酒菜没有?”李继勋道:“你没到之前,咱们就点好了酒菜,既是你做东,咱们也不客气了,只是结账的时候不要心痛。”赵匡胤爽朗一笑,道:“自家兄弟说甚么客不客气的,大家放开肚皮吃喝就是。”李继勋大声道:“店家,上酒上菜。”酒菜早就准备好了,就等客人到齐。店家端上酒菜,鱼肉荤素,满满当当一桌。赵匡胤端起酒碗,道:“来,咱们先满饮此碗。”众人当下拿起酒碗,一饮而尽。

王审琦抄起一块羊肉,啃了一口,挤眉弄眼道:“瞧你心情不错,晋王殿下给你升官了?”赵匡胤摇头道:“那却不是,军营现在令行禁止,不用我操太多心了。而且兄弟们许久不见,甚是想念,因此今天聚聚。”顿了一顿,又道:“大家的官都比我大,也比我忙碌,难得今天有空,一定要喝个痛快。”韩重赟深有感触,道:“是啊,虽然咱们都做了军官,可是似乎还没有从前逍遥快活了。”李继勋道:“不说这些,喝酒吃肉。”顿了一顿,似笑非笑道:“论说咱们兄弟十人,谁独具慧眼,非你莫属。”赵匡胤不解,道:“这是甚么说法?”李继勋道:“你舍近求远,非要追随晋王。将来晋王继承了皇位,还不重用你吗?”赵匡胤道:“晋王殿下公私分明,任人唯贤,将来继承皇位,一定励精图治,是位圣明天子。为了报答他知遇之恩,我但教竭尽所能,恪尽职守,尽臣下的本分。至于能不能受到重用,那是后话。”其实更深一层,为了前程,也要尽职尽责。高怀德道:“你武功高强,论说本事,决计不输咱们,将来势必平步青云。”韩令坤应声附和,道:“我敢断言,将来必有你用武之地。”赵匡胤朗声一笑,道:“给你们说的,我似乎很有本事似的。”潘美道:“别的不说,只说开封府马军,短短三个多月,就整顿的井井有条,晋王殿下没有看错你。”

赵匡胤叹了口气,道:“其实这马直军使也不是好做的,马军们私下里牢骚满腹,没有一个人不抱怨我管得太过严厉了。可是正所谓‘慈不掌兵’,不严厉何来精兵?不过我不怕得罪人,该怎么操练就怎么操练。”众人深有同感,李继勋道:“是啊,兵士们都是一路货色,管得松了,一个个上房揭瓦。管的紧了,又怨声载道。我带兵的章程就是铁面无私,犯了军规就打。”众人边吃边聊,直到亥时方才酒足饭饱。

秋尽冬来,草木枯萎,花朵也凋零了。满目萧瑟,显得毫无生气。白昼变短,黑夜却长了,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名医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是始终药石罔效,郭威的病情不但没有起色,反而越来越重。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如四季轮回一样,快要走到了尽头,于是思考着准备后事了。

这天黄昏时分,柴荣亲自熬了药,端到郭威面前,道:“父亲,药已经温了,该吃药了。”郭威接过药碗,一口喝下,道:“其实我有自知之明,病了这许久,吃甚么药都没有用了。”柴荣心中一阵难过,道:“父亲会好起来的,都是这些庸医误事,儿再去民间寻访名医。”郭威微微一笑,道:“我想明白了,这是不治之症,无药可医,不要白费力气了。”说着下了床榻,缓慢踱步,道:“我时日无多了,也该趁着清醒的时候预备后事了。”柴荣哽咽道:“父亲千万不要气馁,你是天子,诸神庇佑,过不多久,就会药到病除的。”郭威道:“你不要难过,有生必有死,谁也躲不过去。王殷一向不老实安分,你震不住他。我死了之后,他必定第一个跳出来谋逆。草拟一道诏书,召他回京,然后伺机除掉他。”柴荣沉吟片刻,搦笔草拟了一道诏书,交给郭威,道:“请父亲过目,这样写是否妥当?”郭威看了一遍,颔首道:“这样写可以了,盖上玉玺罢。”柴荣当下盖了玉玺,遣使前往邺都,召王殷回京。

郭威走了一阵,觉得累了,于是回到榻上躺下,指着墙边的柜子道:“里面有个红色的盒子,拿给我。”柴荣依言打开柜子,拿出红色盒子交给郭威。郭威打开盒子,拿出一支银钗,道:“这是当初我送给皇后的礼物。”他说的皇后正是柴荣的姑母柴氏。柴荣凝目望去,那支银钗样式普普通通,而且色泽已经暗淡灰黑,想必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只听得郭威又道:“这支银钗不值钱,可是皇后却十分喜爱,天天戴在发上。”睹物思人,往事如烟,思绪回到了从前。

那一年郭威十**岁,一日酒后,携带兵刃四处闲逛。经过闹市的时候,眼见一个屠户大呼小叫。郭威认识这个欺行霸市的屠户,早就看他不顺眼了,趁着酒劲,跌跌撞撞上前,要他先剁几斤肥肉,接着再剁几斤瘦肉。屠户受了戏弄,犹是勃然大怒,于是恶语相向。郭威二话不说,抄起钢刀,正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干脆利落的宰了那屠户。人们害怕连坐,把郭威押往官府。官府又怕得罪军营,不敢决断,于是把这个烫手的山芋又交给了昭义军节度使李继韬。李继韬见他胆子不小,而且是为民除害,竟然动了恻隐之心,私下放了。郭威连夜逃回邢州老家,途经黄河,遇上暴雨,无法过河。百无聊赖之下,与人赌钱。正是走起霉运,喝口凉水都塞牙,结果输的精光。他走投无路,站在客栈檐下躲雨的时候。一辆马车缓缓而来,一名二十六七岁的女子下了马车,正是柴氏。她原是唐庄宗的妃嫔,唐庄宗死后,明宗即位,遣散宫中旧人,她也在其中。柴氏瞥眼看到郭威站在檐下,虽然衣裳破蔽,失魂落魄,但是掩盖不了勃勃英武之气。她心生爱意,不顾家人反对,自己出钱,毅然嫁给了郭威。婚后柴氏悉心照料郭威,夫唱妇随,小日子过得倒也平静,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一男半女。柴氏思前想后,和郭威商量之后,收养了柴荣。原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但是好景不长,天妒红颜,柴氏身患不治重病,终于香消玉殒。伊人虽逝,然则郭威始终念念不忘。即位之后,乃下制曰:义之深无先于作配,礼之重莫大于追崇。朕当宁载思,抚存旧怀。河州令德,犹传荇菜之诗;妫汭大名,不及珩璜之贵。俾盛副笄之礼,以伸求剑之情。故夫人柴氏,代籍贻芳,湘灵集庆。体柔仪而陈阙瞿,芬若椒兰;持贞操以选中珰,誉光图史。懿范尚留于闺阃,昌言有助于箴规。深唯望气之艰,弥叹藏舟之速,将开宝祚,俄谢璧台。宜正号于轩宫,俾潜耀于坤象,可追命为皇后。仍令所司定谥,备礼册命。

使者来到邺都,宣读了诏书。王殷不知是计,于是带领亲兵浩浩荡荡回到京师。停留数日之后,返回邺都。殊不知城外早已埋伏了兵马,一拥而上,将他斩于了马下。郭威又下诏,改邺都为大名府,位在京兆府之下。从前邺都与长安、洛阳齐名,现在沦为了寻常州府。王殷死后,符彦卿移镇大名府,接任天雄军节度使。

郭威虽然病重,但还是坚持每天上朝,只是精力大不如前,许多政事交给柴荣处置。起初尚能下地走动,到了年底,已经无法下床了。元旦这天,是升殿朝庆的日子。郭威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服,在柴荣搀扶之下来到大殿。众大臣早就知道他病重,眼见他行走都十分困难,想来时日无多,不觉心中唏嘘。孙延希当下宣读诏书,改元显德,今年既为显德元年,并大赦天下。

郭威说了几句慰勉的话,已然气喘吁吁,又道:“叫李重进进殿。”李重进现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这只是四品的武官,官阶低微,不能入殿和众大臣一同参于朝庆,一直在殿外等候。他听宣走进大殿,只见郭威坐在龙椅之上,而柴荣则站在他的身侧,当即跪下,道:“臣拜见陛下。”郭威道:“上来。”柴荣封王,他大为嫉妒不满,甚至心怀怨恨。这时郭威要他登上台墀,心想莫非也要封王了?如此一来,岂不是与柴荣平起平坐了?不假思索,快步登上台墀。就在他想入非非,心摇神驰之际,郭威道:“跪到晋王面前。”李重进原本满腔冀望,心中生起了熊熊火焰,可是郭威这句话宛如冰凉的倾盆大雨,瞬间将他心中的火焰浇的熄灭。他虽然鲁莽,但却不傻,自知眼下柴荣虽是晋王,可是自己毕竟也是郭威的亲外甥,还有机会与他争夺皇位。可是一旦跪下,就算确立君臣身份了,以后想要争夺皇位,万万不能,除非谋朝篡位,起兵夺权。他双拳攥得紧紧,牙齿几乎都要咬碎,就是不跪。郭威见他倔强,沉声道:“跪下。”李重进双眼通红,脸上肌肉扯动,仍然不跪。郭威使出全部力气,大声道:“跪下。”说完已是上气不接下气,脸色一阵白一阵灰。李重进眼见大势已去,只得跪到柴荣面前。他低垂着脑袋,心中却在滴血。虽然败给了柴荣,还是没有心服口服。众大臣眼见郭威命令李重进当众跪下,再次确立了柴荣储君的身份,猜想是在交代后事了。

郭威又道:“冯相、范相、王侍郎,你们随我来。”冯道、范质和王溥跟随郭威来到寝宫。适才朝庆大典,郭威耗尽了精力,躺在榻上半个时辰,方才有所好转,众人只得默默等候。柴荣端上刚刚熬好的药,道:“父亲,喝药罢。”郭威摇头道:“我这病药石罔效,喝甚么药也是枉然,趁着我还没有糊涂,跟你们说说。”柴荣心中一阵难过,安慰道:“父亲不要气馁,只要挺过这一关,会好起来的。”郭威道:“你放下碗,听我说。”柴荣依言放下药碗,站于榻旁。

郭威道:“冯相历仕五朝,老成持重。范相经天纬地,王侍郎满腹经纶,朕驾崩之后,望你们悉心辅佐荣儿。”冯道三人站起道:“臣奉诏。”郭威又道:“群狼环视,大周朝四面楚歌,无论唐、辽、蜀、吴,哪个都比大周强大,大周天子难做啊。”柴荣当即跪下,道:“儿一定守住江山社稷,不负父亲所托。”郭威道:“我知道你的才能,不然不会超越血亲,传位于你。”其实心里的话只说了一半,还有一半是思念圣穆皇后的缘故。

郭威又道:“我死之后,尽速发丧,不必在皇宫内院停留太久,孝不孝的不在这上面。陵墓务必从简,不要惊动扰害百姓,不要派遣宫人守陵,也不要在陵墓前立石人石兽,只要用纸衣装殓,用瓦做棺椁就可以了。安葬之后,可以招募陵墓附近的三十户百姓,蠲免他们的徭役,让他们守陵。只须在陵墓前立一座石碑,刻写‘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说了这一段话,已然胸膛起伏,气息喘急。柴荣道:“父亲且先歇息,还有甚么嘱托,日后再说。”郭威不知道闭上眼睛之后还能不能睁开,休息一阵,又道:“从前西征的时候,看到唐朝帝王十八座陵寝统统为人盗窃,皆是陵墓里陪葬金银珍宝的缘故。而汉文帝一生节俭,简简单单的安葬在霸陵原上,陵墓至今完好无损。每年的寒食节,可以遣人扫祭陵墓。如果不派人来,在京师遥祭亦无不可。在河中府、邺都各葬一副剑甲,在澶州葬一件通天冠绛纱袍,在京师葬一件平天冠衮龙袍。如若违命,便是不孝。”柴荣顿首道:“儿不敢违命。”

郭威交代完后事之后,病情急转直下。次日就昏迷不醒,任凭御医想尽一切办法,都是无济于事。二月二十二日,驾崩于滋德殿,时年五十岁。纵观他一生,年轻时桀骜不驯,任侠放荡,酗酒赌钱,打架斗殴,不折不扣是个惹是生非的家伙。后来与柴氏成亲,受其规劝,终于知道收敛。相濡以沫的柴氏溘然长逝,虽然痛彻心扉,却没有意志消沉,反而痛定思痛,彻底改掉了酗酒赌钱的恶习,从此手不释卷,尤其喜读《阃外春秋》这部奇书。他起自寒微,深知民间疾苦,即位之后,革故鼎新,接连废除后梁以来的苛政暴政,推行新政,不但民间得以喘息,国力也慢慢恢复。比起朱温、李存勖、石敬塘、刘知远这些目光短浅的天子,知道自己是甚么人,知道一路如何走来。深沉机谋,忍隐决断,乃是其最厉害之处。

郭威驾崩,按照古制,柴荣于灵前即位。当天头戴平天冠,身穿衮龙服,神情戚哀,受百官朝拜。郭威胳膊肘往外拐,传位柴荣,李重进虽然心中格外不是滋味,但最后还是认了。柴荣即位第一件事就是为大行皇帝上谥号,综其一生事迹,君臣商议,谥曰: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郭威晏驾,最喜出望外之人当属刘崇。想当初用阴谋诡计杀害了刘赟,窃夺汉室江山,刘崇每天都诅咒他不得好死。现在他终于驾崩,自是喜不自禁。刘崇虽然无日不想报仇雪恨,但是晋州之战,给周军杀得人仰马翻,丢盔弃甲,每每想起犹是悔恨交加。他给周军打怕了,郭威活着的时候,老老实实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轻举妄动,最多只是派遣少数兵马袭扰边界而已。如今他死了,大周的天塌了,后继无人,只能传位于养子柴荣。柴荣不过是个三十三岁的无名小辈,此前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当真名不见经传。似乎一夜之间从地里冒出来的,突兀之极。刘崇敏锐的察觉到这是反守为攻的天赐良机,真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再次向辽国借兵。辽国上次损兵折将,也想报当年一箭之仇,双方一拍即合,再次借兵一万。

辽国武定军节度使杨衮率领一万军马来至汉境,刘崇眼见辽军兵微将寡,不禁大失所望,心想辽国只出一万兵马,却要分走一多半的好处,简直就是一本万利,比抢还快。早知如此,就不该向辽国借兵了。可是援军既然到了,没有再赶回去的道理,只得假心假意留下。他迫不及待要攻破大周,于次日御驾亲征,亲率三万军马,联合一万辽军,仍然出阴地关,长驱直入,直扑大周国境。辽汉联军遭遇的第一个劲敌依旧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柴荣即位,李荣为了避讳,已经改名为李筠了。刘崇吸取了上次给王峻痛打落水狗的教训,不与周军纠缠,进军神速,兵锋直指开封。可是李筠也非泛泛之辈,同样也是久经征战的沙场名将。一面咬紧敌军不放,一面向朝廷报急。

军情告急,柴荣面临即位以来最大的危机,大周一片惊慌失措。这天上朝,柴荣道:“刘崇老贼故技重施,再次向辽国借兵,攻袭大周。大行皇帝晏驾,朕即位不过月余,刘崇就发兵南下,这是在欺负朕。军情紧急,诸位以为该如何应对?”王朴道:“周汉之仇如山高似海深,乃是不死不休的死敌,臣以为应当予以痛击。上次王峻打的辽汉联军落荒而逃,虽然大获全胜,但是以臣看来,其实还没有打疼。只有打的疼了,身受切肤之痛,刘崇才会记住教训。”柴荣即位之初,就已经授王朴为比部郎中了。柴荣心中也是这般想法,道:“朕已经决定了,御驾亲征,毕其功于一役,亲自攻破北汉。”他说的是攻破北汉,而非赶走敌军。他一语激起千层浪,大殿中的大臣们顿时议论纷纷。

王朴谏道:“陛下,御驾亲征不是小事,请三思而后行。”冯道道:“陛下,刘崇算不上是强敌,先帝在日,他总是吃败仗。陛下即位不久,不宜亲征,派一员大将驱逐刘崇即可,何必兴师动众?”此言一出,众大臣无不应声附和,纷纷劝说柴荣收回成命。柴荣站起身来,踌躇满志道:“昔日唐太宗创建大业,哪一战不是亲冒矢石,身先士从,我又何敢偷安?”他自比唐太宗,语出不凡,石破天惊。然则唐太宗血统正宗,他却是郭威的养子,单以身份而论,不啻天壤之别,无形中就输了。众大臣闻得此言,嘴上虽不反驳,可是大多心生鄙夷。

就在大殿一片寂静之中,冯道微微一笑,道:“唐太宗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千古一帝,高山仰止,陛下未必能学得。”柴荣见他言辞之中不无嘲讽之意,神情变幻,眉头自然而然压低,大声道:“刘崇不过乌合之众,我要像泰山压顶一样压死他。”殊不知冯道更绝,慢条斯理的反将一军,道:“不知陛下做的泰山否?”他历仕五朝十帝,年老自称‘长乐老’。世人背后议论他随波逐流,不折不扣的官场老油条。然而今天却一反常态,柴荣说一句,他顶撞一句,四两拨千斤,句句锥心刺骨,轻而易举将柴荣撂倒,人仰马翻,天子的颜面荡然无存。柴荣脸色铁青,一阵愤怒之后,又是怅然若失。冯道众目睽睽之下顶撞柴荣,有人幸灾乐祸,有人为他担忧。

退朝之后,柴荣又召见韩通和王朴。韩通听说冯道为臣不忠,大放厥词,把柴荣顶撞得灰头土脸,无地自容,一进殿就大声嚷嚷:“陛下,听说冯道那个老滑头今天顶撞了你,这个老滑头一向鲜廉寡耻,吃里扒外,我去打他一顿,给你出气。”柴荣虽然满腔愤怒,但并未丧失理智,分得清轻重缓急,沉声道:“不得造次,朝会议事,还不许人说话吗?”韩通瞪起眼睛,道:“可是他说的是人话吗?唐太宗是天子,陛下也是天子,怎么就不能相提并论了?”王朴追随柴荣有几个年头了,深知他胸襟开阔,如星辰大海。断不会因为冯道叫他难堪,下不了台,而耿耿于怀,当下正色道:“韩将军,敌军压境,岌岌可危,冯道这件事在国事面前不值一提。陛下召见你我,一定有要事吩咐,先听陛下说话。”

柴荣眼见还是王朴懂自己,与自己心意相通,点了点头,道:“我以先帝养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或许有些大臣打心眼里瞧不起,纵然如此,我就萎靡不振了吗?越是这样,我越要励精图治。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先帝没有看错人。”这句话说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气势豪壮,直如排山倒海。韩通道:“陛下要御驾亲征,臣请为先锋。”柴荣摇头道:“朕要你们二人留守东京,守好这个家,等朕回来。”顿了一顿,又道:“你脾气火爆,遇事冲动,一点就着,凡事都要和文伯商量,切莫独断专行。”又对王朴道:“文伯,筹措军饷,转运粮草的事就交给你了。”王朴道:“臣一定尽力而为,不使陛下有后顾之忧。”

柴荣看着地图,道:“刘崇这次的意图是直扑开封,因为我军一定要快,在半道上截下他。”当下接连下诏,令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袭断汉军后路,令河中节度使王彦超兵出晋州,夹击汉军。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樊爱能、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何徽、宣徽使向训等率军向泽州移动,那里是刘崇兵进开封的必经之路,必须迎头痛击。接着又传见镇**节度使刘词,道:“刘将军,朕明日就领兵亲征,你即刻集结军马,尽快赶上朕。”刘词六十多岁年纪,平素不善言辞,毅然道:“臣奉诏。”

柴荣交代完国家大事,已经过了子时。他来到馥蕙宫,不但宫门未锁,符皇后也没有入睡。柴荣道:“我明天就要领兵亲征了。”符皇后道:“我早就听说了,一直没有睡下,就是在等陛下。”柴荣问道:“皇后这担心我?”符氏轻叹一声,道:“说不担心是假的,兵危战险,陛下一定要保重,我和孩子等陛下回来。”柴荣道:“皇后放心,刘崇不过一介匹夫,此役就算不能将他斩于马下,也必打的他落荒而逃,皇后等我的好消息。”符皇后见他信心百倍,成竹在胸,悬着心终于落下,道:“已经过了子时,陛下睡一会罢。”言罢服侍柴荣上榻歇息。柴荣虽然闭着眼睛,但是思潮起伏,久久无法安睡。

天蒙蒙亮的时候,柴荣起床,洗漱之后,来到大殿。今天是三月十一日,柴荣要御驾亲征,朝臣们一个不落的送行,来的比往日要早一些。冯道昨天顶撞了柴荣,回去思前想后,自是追悔莫及,道:“臣愿随陛下亲征,参赞军机,请陛下准允。”柴荣见他神色间有一丝丝惴惴不安,微微一笑,道:“冯相七十多岁了,古稀之年,如何经得起如此鞍马劳顿?按照古制,大行皇帝殡天,首相为山陵使,主持修建陵寝事宜。冯相还是留下来,主持建造陵寝罢。建好先帝的陵寝,朕才能安心攻打北汉。”冯道见天子仍以自己为首相,没有因为冒犯而怪罪的意思,心中稍安,道:“臣躬祝陛下旗开得胜,一举戬灭来犯之敌,早日班师回朝。”柴荣昂然道:“此役朕必胜,冯相等朕的好消息。”

号角声中,柴荣坐于马上,行出宫门。他头戴鎏金头盔,双肩龙首护肩,明光铠甲熠熠生辉。腰间一条金带,左边系着一支宝剑。群臣肃立于宫门两侧,躬身道:“愿陛下旗开得胜,早日还朝。”柴荣一生戎装,豪气冲天,大声道:“你们等朕的好消息。”旌旗招展,柴荣带领赵匡胤、张永德诸将出了开封城,奔赴前方战场。樊爱能和何徽先期率领部分侍卫司禁军奔赴泽州,开封还要禁军戌卫。这次亲征,柴荣带领的兵马并不多,除了开封府马军,就是部分殿前军,满打满算,不过五六千军马。

柴荣率军日夜兼程,直扑潞州,但是却不见敌军踪影。原来刘崇吸取了上次围困晋州,给王峻钻了空子的惨痛教训,不与李筠纠缠,早已引兵绕道南下,冲向开封。柴荣知道开封一旦失守,必定国破家亡。当此岌岌可危之际,容不得半点犹豫。兵贵神速,早一天截住敌军,就早一天挽回败局。他当机立断,率领马军往泽州进发。至于步军及粮草辎重,只能随后缓缓而行了。

辽汉联军深入大周境内,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这天行至泽州,泽州形胜要冲,是太行山南下中原的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河东屏翰、三晋门户、太行首冲、东洛藩垣、河朔咽喉、两淮腹眼之称。战国吴起曾称泽州‘乃夏王之国,左天门之险,右天溪之阳,卢泽在其北,伊洛在其南,有此险也’。

刘崇道:“泽州距离开封已经不足四百里了,而且地势平坦如砥,一马平川,如果是急行军,最多四五日就能兵临城下了。上次给王峻钻了空子,这次周军就没有上次那么好的运气了。柴荣小儿还以为我在潞州与李筠缠斗,居然径直傻傻的赶往潞州,真是失算了。”喟叹一声又道:“果然郭威一死,周朝就后继无人了。”言下居然颇多感慨,又道:“郭威怎么都想不到,尸骨未寒,周朝就灰飞烟灭,瞬间亡国了。”言罢哈哈大笑。杨衮微微一笑,道:“只要攻破开封,你就能恢复大汉江山了。”

正说之间,一名汉军驰马飞驰而来。行至近处,跃下马背,道:“禀告陛下,周天子柴荣率领军马,到了泽州,向我方急行而来,离我方已经不足三十里了。”柴荣兵进神速,大出刘崇意料之外,先是大吃一惊,随即又镇定自若,捻着胡须道:“想不到柴荣小儿来的这么快,其实这样更好,迟早要见面决一死战,杀了柴荣小儿,开封唾手可得,天下就是我的了。”又问那马军:“周军有多少人马?”那马军回道:“大约不足两万人马。”原来柴荣已然和樊爱能、何徽、向训诸将汇合,而刘词也率领本镇军马,正在赶往泽州的路上。刘崇一听周军人马不多,不到辽汉联军的一半,更加信心百倍。他乃是身经百战的老将,一边观察地形,一边心念疾转,想好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当下部署兵马,抽出两万汉军埋伏在后面的巴公原,自己则率领一万军马以逸待劳,在此等待柴荣。

此番辽国只借兵一万,太过小气,刘崇原本就心中不痛快,开战至今,始终顺风顺水,更觉得借兵是绝大的失误。这么好的买卖自己就能做了,没有辽军佽助,一样能做的干净利落,何必分赃给别人?他心中打着小算盘,打了个哈哈,道:“杨将军,我设下了埋伏,柴荣小儿插翅难飞。今日一战,就是柴荣小儿的死期。一路南下,将军也辛苦了。待会交战,不必将军亲自动手。你只须在山坡上给我呐喊助威,看我怎么杀败周军即可。”杨衮是聪明人,开战以来,刘崇始终不冷不热,似乎并不领借兵之情。现在又这般说法,那是不让自己插手了。客随主便,不插手就不插手罢,乐得袖手旁观。他已然看穿刘崇的心思,既不争辩也不反驳,笑吟吟的率领辽军退往巴公原,选了个地势高耸的山坡,准备观看刘崇如何大获全胜。

刘崇部署妥当,自觉算无遗策,天衣无缝,静静等待柴荣到来。但见远处旌旗蔽空,人喊马嘶,周军疾行而来,转瞬之间,已至近处。两军对垒,柴荣驻马高岗,和刘崇遥遥相对,对方的面目清晰可见。刘崇自己驰骋疆场,身经百战,打心底就瞧不起柴荣这个毫无功绩的后生小辈,撇着嘴唇,似笑非笑,神情轻蔑藐视。柴荣一双虎目精光四射,大声道:“前锋出击。”樊爱能道:“陛下,刘词的援军还没有到,等军马到齐,再与汉军决战不迟,反正刘崇也走不了。”柴荣道:“刘词的镇**甚么时候能来,尚未可知。你以为刘崇会给咱们时间等待援军吗?就算咱们不动,刘崇也不会给咱们喘息之机。”心意已定,再次下令。李重进得令,挥舞大刀,大声道:“杀啊!”大声呐喊,带领前锋军马冲向敌阵。

李重进一马当先,驰马往敌阵冲去。他知道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一双眼睛死死盯着刘崇不放,大声道:“刘崇老贼,出来决一死战。”刘崇根本就没有在此地与柴荣决战的心思,而是在背后的高平县巴公原埋伏了军马,于是下令撤向巴公原。他的黄盖伞向后移动,汉军跟着纷纷撤退。李重进眼见敌军不战而溃,不知是计,当下率军追击。其实汉军撤退之际,前队变成后队,后队变成前队,队形整齐,丝毫不乱。赵匡胤看出敌军有诈,柴荣却已经下令追击了。他生怕柴荣有失,带领开封府的马军簇拥在柴荣四周。如此一来,就算遭遇危险,也能抵挡一阵。

汉军似乎成了丧家之犬,拼了命的向后方逃窜。李重进大刀连劈,砍死了几名腿脚慢的汉军。眼见刘崇胯下的黄骝马步伐矫健,奋蹄扬鬃,越跑越快,大声道:“刘崇老贼,你不是自命不凡吗?怎么没有胆量和我决战?”刘崇听到李重进叫嚷之声,回首反顾,只见周军大军压上,犹是大喜,心想:“柴荣小儿,你还是太嫩了,居然没有看出这是我的引君入彀之计。郭威啊郭威,你也算是一世英雄,居然选了这个一个草包继承皇位,当真瞎了眼了。就算你下了九泉,也死不瞑目。”想到得意之处,纵声大笑起来。

汉军在前面逃,周军在后面追。俄顷之间,到了高平县巴公原。这里三面高坡,形状如同口袋一般。李重进眼见刘崇慌不择路,自己钻进了死胡同,如此一来成了关门打狗之势,不禁心中狂喜,大笑一声,道:“刘崇老贼,你钻进了狗洞,插翅难飞了。”其实这句话正是刘崇想要说的,柴荣冒冒失失跟着钻进了埋伏,当真有眼无珠。此战不大败周军,没有天理。

鼓声响处,无数汉军仿佛从地下冒出来一样,漫山遍野,无处不在。他们有的摇动汉军旗帜,有的高擎刀枪,无不高声呐喊。李重进心中第一个念头就是中了埋伏,于是勒住骏马,转头道:“陛下,咱们中埋伏了。”柴荣也看出来中了埋伏,身为一国之君,自有过人之处,毫不惧憷不安,只是盯着对面山坡上的黄盖伞。刘崇到哪里,黄盖伞跟着到哪里。柴荣虽然临危不乱,处惊不变,可是有的将官兵士们却惊慌失措,有的提心吊胆,有的面色大变,有的更加心中盘算,一旦开战,立刻投降刘崇。反而都是当兵,做周朝的兵和汉朝的兵有甚么分别?周军军心浮动,还没有开战,就人人自危了。周军的目光都注视着柴荣,中了埋伏,掉进了刘崇早已设计好的陷阱里了,刻不容缓,进攻还是撤退,早做打算。然则柴荣除了目光坚毅,竟然毫无表情。

刘崇驻马高坡,居高临下,柴荣身陷重围,在劫难逃,儿子刘赟的仇终于能够报了,恢复兄长刘知远的江山,也指日可待。他事先早已部署军马,东边是第一猛将张元徽,西边是杨衮的辽军,自己坐镇中路。只要一声令下,就能向周军发起猛攻了。柴荣扫视战场,刘崇早已挖好了陷阱,今日一战有进无退,除了破釜沉舟,殊死一搏,别无它法。当下部署兵力,道:“白重赞、李重进,你们率军居西,对阵辽军。樊爱能、何徽,你们往东面移动。向训、张永德,你们率领马军列阵中路,随朕伺机突击刘崇。”一声令下,三路军马当下各自移动,各就各位。

柴荣目光冰冷,大声道:“出击。”正在这时,草木摇曳,飞沙走石,一阵剧烈的北风刮来。周军正对着北方,被这阵迎面而来的北风吹得睁不开眼睛。这阵风势突如其来,事先毫无征兆,当真诡异古怪之极,不少人心惊胆战,相顾骇然。柴荣虽然想立刻斩杀刘崇,但是知道大周国运系于一役,打胜了固然无往不利,如若败了,满盘皆输。飓风迎面而来,不利于进攻,只得暂且忍耐。等风停了,再下令出击。

刘崇虽然占尽天时地利,可是却不下令进攻,其实也在等待时机。忽然之间,天空中狂风旋转,漫天黄沙。北风刮了一阵之后,竟然转变方向,向着汉军吹去,这回轮到汉军给吹得睁不开眼睛了。风向改变,利于进攻。这时柴荣却犹豫不决了,是打还是等,一时之间,竟然拿不定主意。然则战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就在他委决不下之际,汉军抢先发动了进攻。刘崇其实并非无能之辈,而是货真价实的百战名将。他不守常规,在大风吹向周军的时候,按兵不动,让周军上下白白一阵紧张。可是风向突然转变,吹向自己这边的阵地,周军刚刚放松警惕。他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时机,命令张元徽出击。

张元徽早就等着刘崇的命令了,不假思索,率领汉军奔下山坡,冲向樊爱能和何徽阵中。樊爱能和何徽原本就没有为柴荣卖命,为国尽忠的心,眼见汉军如狼似虎,如同潮水一般奔涌而来,不假思索,扭头就逃。一千多周军没有来得及逃走,被汉军切进包围圈中。樊爱能和何徽不战而溃,战局突变,柴荣猝不及防,刚要喝止的时候,那一千多名被汉军包围的周军竟然齐刷刷跪下,对着山坡上的刘崇大呼‘万岁’。柴荣勃然大怒,周军还没有败,自己也还没有死,周军就迫不及待的投降了,简直就是在侮辱自己。

樊爱能和何徽带领侍卫司禁军溃逃,右翼瞬间崩溃,周军顿时大乱,败局已定。刘崇自觉胜负已分,接下来就是怎么宰杀柴荣了,是万箭穿心还是剁成肉酱?总而言之,要他死得极惨,死得极为难看。唯有如此,方能称心如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