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四十六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四十六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四十六回

觅战机只身入敌营

寻捷径偶遇山中人

苗训问道:“你有甚么办法对付南唐的水军?”赵匡胤不答反问,道:“先生可有甚么良方?”苗训道:“你的这些部下在陆地上固然勇猛,但都是不擅水性的旱鸭子,到了水上,只怕无用武之地。要想打败南唐水军,非逼他们上岸不可。”他之所想正与赵匡胤不谋而合,赵匡胤颔首道:“是啊,咱们都不擅水性,只能在陆地上与南唐军交战。我想换了军服,假扮成南唐军,浑入南唐水军,诓骗他们上岸,而后一举击溃。”转身大声道:“换上南唐的军服。”他自己也换上南唐的军服,然后从何延锡身上搜出兵符和印信,道:“苗先生,我带领王审琦和韩重赟先行一步,你们在淮河岸边设伏。”苗训颔首说是。部署好兵力之后,赵匡胤带领王审琦和韩重赟驰马而去。

来到涂山的淮河岸边,赵匡胤三人大摇大摆走进水军营寨,面见水军虞候。赵匡胤道:“见过虞候。”水军虞候见他面生的紧,心中不免起疑,问道:“你们是甚么人?”赵匡胤回道:“我们三人都是都监麾下亲兵。”水军虞候道:“我怎么没有见过你们?”赵匡胤笑道:“虞候有所不知,咱们三人原本隶属于马军,这次杀了几个敌军,都监赏识咱们作战勇猛,调至麾下做了亲兵。”临来之前,他早就想好了各种应对的方法。虽是武将,可是深谋远虑,兼且心思敏捷,颇有随机应变之才能。一番说辞,信手拈来,眼皮子都不眨一下,差点连自己都信了。急切之间,水军虞候也难辨真假,道:“你们找我有甚么事吗?”赵匡胤道:“前日二百名周军不自量力,前来挑战。都监带领军马追杀,半道截下了周军,一阵砍瓜切菜,把周军剁成了肉酱。都监眼见敌人的马军不堪一击,于是挟雷霆万钧之势,乘胜追击,驰援寿州去了。他吩咐我回来传令,要虞候弃船上岸,带领水军赶往寿州。”水军虞候神色迟疑,道:“我是水军,都监要我上岸,把水军当成步军使,这不合规矩啊。”赵匡胤道:“都监就是这么交代的,到了寿州,虞候可以问问都监。”顿了一顿,拿出何延希的印信,又道:“这是都监的印信,请虞候过目。”水军虞候拿过印信,仔细辨认,真真切切就是真的,只得道:“好罢,我准备准备。”当下传令,水军带齐弓箭军械上岸,增援寿州。

正在南唐水军忙着上岸的时候,赵匡胤向王审琦使了使眼色。王审琦心领神会,捂着肚子叫疼,道:“肚子好疼,看来要拉屎了。”赵匡胤皱眉道:“怎么一到紧要关头你就要拉屎?快去,快去。”王审琦捂着肚子,快步行出营寨,骑上快马,奔到埋伏的地方,道:“苗先生,南唐水军已经上岸了,都虞候差遣我通报一声。”苗训道:“这里万事俱备,就等着南唐水军入彀了。”王审琦点了点头,道:“既是如此,我回去复命了。”快回到南唐水军营寨的时候,王审琦跃下战马。南唐水军已然整军完毕,往寿州开拔。赵匡胤故意大声道:“你拉个屎怎么去这么久?”王审琦挤眉弄眼道:“吃坏了肚子,拉个不停,因此久了些,没有耽误正事罢?”赵匡胤道:“还好,还好,要是耽误了正事,有你的好果子吃。”王审琦挨到近处,压低声音道:“苗先生说已经准备好了,就等鱼儿上钩了。”赵匡胤哈哈一笑,对水军虞候道:“虞候,你可知道何都监怎么评论周军吗?”水军虞候问道:“何都监是怎么评论的?”赵匡胤道:“何都监言道,攻打一座寿州城,大周皇帝都要御驾亲征,而且损兵折将,旷日持久,可见周军不过如此。”水军虞候觉得此言有理,连连点头。只听得赵匡胤又道:“虞候率领水军上岸,打败周军,这可真是个奇迹。日后封侯拜相,加官进爵,不在话下。”水军虞候原本疑虑重重,但是听到此处,不禁心摇神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走出二三里路,王审琦拿起号角吹响。埋伏的周军得到讯息,当即冲杀出来。大笑声中,赵匡胤三人脱下南唐军服。水军虞候惊道:“你是周军?”赵匡胤笑道:“是啊,你现在才看出来,已经晚了。”水军虞候怒道:“你是甚么人?都监的印信怎么在你的手里?”赵匡胤道:“你睁大眼睛看清楚了,我乃大周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名号似的,声音洪亮之极,大有震耳欲聋之势,又道:“何延锡死在我的剑下了,我不但得到了他的印信,还有兵符。”言罢拿出兵符。水军虞候咬牙切齿道:“我宰了你给都监报仇。”话声未落,却被王彦升从背后一剑劈死。王彦升冷笑道:“想要报仇,下辈子罢。”

南唐水军只精于水战,哪里是周军的对手?此战不但杀敌千余,俘虏了众多水军,还缴获了五十膄战船。周军只有步军和马军,没有水军,没有一个人会操楫行舟,投降的南唐水军又靠不住,怎么运回去,竟然是个绝大的难题。王彦升道:“咱们没有水军,用不上这些战船,不能留给南唐军,不如一把火烧了。”赵匡胤看了看苗训,听听他的主意。苗训沉吟良久,方道:“现在看来是用不上,或许以后会派上用场。”赵匡胤幡然憬悟,道:“是啊,陛下要征服南唐全境,绝非一州一城而已。终有一日,周军会与南唐在水上大战。没有水军,如何渡过长江天堑?这些战船以后一定会有大用处的。”王审琦道:“可是谁知道这些俘虏是真投降还是假投降?咱们上了战船,万一他们起了歹心,弄翻战船。他们倒是水性好会游泳,咱们却要喂淮河里的鱼。”众人当下冥思苦想,集思广益。还是赵匡胤敏捷变通,脑中灵光一现,道:“这却不难,让俘虏们在岸上拉着战船走,就算他们有天大的本事,在岸上也掀不起风浪。”

正在这时,石守信快马而来。他跃下战马,道:“你们出手也太快了,怎么不等到我来再动手?”韩重赟笑道:“不是咱们要抢你的功劳,是你太慢了,怨不得咱们。”石守信道:“我紧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当真可惜。”惋惜之情,形于辞色。赵匡胤道:“战机稍纵即逝,不能等人。虽然你没有赶上杀敌,不过不要灰心,烧毁南唐水军营寨的重任就交给你了。”王审琦为了逗逗石守信,故意大声道:“都虞候,烧毁南唐水军营寨,可是一件大大的功劳,你让他做,也太偏心了。”众人跟着起哄,都要去烧毁营寨。石守信笑道:“你们眼红了是不是?告诉你们,这件功劳独一无二,你们谁也不要跟我抢。”话犹未了,早已拿起火把放火了。顷刻之间,南唐水军营寨火光四起。不移多时,梁倾栏覆,偌大一座水军营寨化为了灰烬。

这天李谷来到行宫,行礼之后,道:“附近百姓要向陛下进献豆腐,不知陛下见不见?”柴荣一面查看地图,一面笑道:“百姓们为甚么要进献豆腐?”李谷微笑道:“百姓们说陛下比李璟好,想借着进献豆腐的时机目睹天颜。”柴荣道:“李璟虽然胸怀大志,但是优柔寡断、眼高手低,虽然攻灭了闽楚,但是叛乱此起彼伏,疲于用兵。前年金陵大火烧了一个多月,府库损失殆尽。去年洪灾肆虐,到处都闹饥荒。再加上他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方方面面,都要用钱。钱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捉襟见肘,没有钱的时候就想到了百姓。想到百姓却不是要施以恩泽,而是想方设法的盘剥。甚么设置盐铁榷场,推行军田,苛捐杂税,无所不用其极。”李谷道:“李璟虽然文华风流,才思华瞻,但是不恤民力,虽算不上暴君,但也绝非好皇帝。陛下趁虚而入,用兵正当其时。”柴荣道:“他是生在富贵之乡,没有吃过苦,不知道寻常百姓家的难处。其实朕现在用兵,即是专挑南唐虚弱的时候动手,也是凑巧。世间的道理,你对人好,人家也记在心里,这也是真心换真情罢。百姓们好心好意进献豆腐,朕当然要见。”李谷道:“臣这就领他们进来。”柴荣点了点头。

李谷走到行宫外,对等候的百姓道:“陛下传见,都跟本官来罢。”这群百姓有十五六人,除了一名壮年男子手捧一块热气腾腾、方方正正的豆腐之外,其余皆是五六十岁的老者。越过行宫正门,来到小殿。李谷道:“这是皇帝陛下,你们见礼罢。”众百姓都跪下行礼。柴荣微笑道:“都平身罢,大家坐下。”众百姓神情拘谨,你望望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不该坐。李谷笑道:“陛下赐坐,都坐下罢。”柴荣道:“是啊,这不是君臣朝会,朕还想和你们好好聊聊,不要拘礼,都坐下来。”能与天子相对而坐的皆是重臣勋贵,布衣百姓能坐在天子对面,可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众百姓小心翼翼坐下,大气都不敢出一口,有人心怀忐忑,有人倍感荣耀。

柴荣走到那壮年男子面前,看了看又闻了闻,那块豆腐洁白如玉,豆香浓郁,问道:“这是你家自磨的豆腐?”那男子道:“回陛下,正是刚刚磨好的豆腐。”柴荣笑道:“乡亲们送豆腐给朕,可真是礼轻情意重,朕今天高兴,请乡亲们吃豆腐。”李谷当下传来禁卫,道:“陛下要宴请他们,把豆腐做成菜。”那禁卫端了豆腐出去。柴荣问道:“李相可知道豆腐的历来?”李谷道:“豆腐相传乃西汉淮南王刘安偶得而成,刘安好道,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礼聘方术之士,其中有名者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与八公登北山造炉,炼仙丹制妙药,以求长寿不老。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甘甜之水磨制豆汁,以豆汁培育丹苗。无意之中,盐卤落入豆汁。可就这么阴差阳错,神奇的事情出现了,豆汁化成了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物什。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美其名曰‘菽乳’,其后又称为豆腐,这便是豆腐的由来。”他娓娓道来,绘声绘色,众百姓频频点头。

柴荣颔首道:“刘安寻求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未得,却误打误撞做成了豆腐,这可真是有心莳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转头又道:“乡亲们平日做甚么营生?”一名灰衣老者道:“咱们这些人都是吴家村的,都以务农为生。”柴荣问道:“你家有多少田地?”那老者道:“我家有田地五十多亩。”柴荣颔首道:“五十多亩田地,不算少了,看来你家倒也殷实。”那老者叹息一声,摇头道:“陛下有所不知,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虽然家里薄有田产,可是种出来的粮食,十有**交给了官府。表面上光鲜,可是日子过的紧巴巴的,当真有苦没处说。”众人当下纷纷诉苦,虽然七嘴八舌,但是都指摘官府盘剥厉害。李谷道:“你们一个一个说,这么七嘴八舌,陛下究竟听谁的?”

柴荣道:“李璟穷奢极欲,任用奸臣,视苍生如奴役,置民瘼于不顾,敲骨吸髓,任意盘剥,实乃昏聩之辈。南唐百姓水深火热,深受荼毒,朕每每思之,心若刀剜。因此不惜举兵,吊民伐罪。”众百姓听了这段文绉绉的话,不明其意。李谷道:“陛下的意思是,李璟盘剥欺压你们,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陛下心怀仁慈,眼见南唐的百姓们受苦受难,心中泣血不忍,于是攻打南唐。”柴荣颔首道:“朕攻破南唐之后,你们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众百姓喜形于色,纷纷叫好。柴荣又道:“君无戏言,你们回去之后,转告家人族人亲戚朋友。朕爱民如子,只要是大周的疆域,一定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顿了一顿,又道:“李相兼着判寿州府事,有甚么不便,尽可向他诉说,他若不为你们排忧解难,朕就责罚他。”

那老者道:“李相公不辞劳苦,每天走家串户,嘘寒问暖,是个好官。”柴荣点了点头,又道:“现在大军在围攻寿州,倘若有兵士敢仗势欺人,你们不要害怕,只管告到朕的跟前,朕一定军法从事。”那老者道:“你可真是好皇帝!”余人纷纷应声附和。柴荣听多了朝臣们歌功颂德,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粗俗的赞誉之辞。虽然说辞粗俗,然则比起那些引经据典、骈四俪六、修饰词藻的话,更加深入人心。其实于天下百姓而言,不论柴荣还是李璟,谁的恩惠多,谁就是好皇帝。大周与南唐,又有甚么分别?

柴荣道:“乡亲们家里还有余粮没有?”那老者道:“李相公高于市价两成收购粮食,咱们除了留下一点,多的都卖给李相公了。”李谷道:“陛下知道种粮是靠天吃饭,因此着意嘱咐我高价收购粮食。”柴荣微微一笑,道:“其实军中的粮草充足,不必收购,不过朕想让乡亲们手头宽裕一些,因此高价收购。乡亲不妨四里八乡,广为告之。只要手里有粮,愿意出售,朕统统高价收购。”其实高价收购粮草,一箭双雕。一来安抚了人心,二来使的寿州断粮。众人有幸觐见柴荣,都暗暗猜想他或不苟言笑,又或神态威严。起初还是忐忐忑忑,拘谨不安,交谈一番,但见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并不像传说中的天子,高不可攀。与之畅谈,如沐春风,只如熟人之间闲聊一般。不知不觉之中,紧崩的心情渐渐放松。

赵匡胤带领五千军马,打败两万南唐军,以少胜多,似乎出去遛了一圈,就大获全胜,轻而易举之极。涂山大捷的消息迅速传遍军中,他也一战成名,人尽皆知。围攻寿州旷日持久,僵持不下。别处也出师不利,唯有涂山一战取胜,斩获无数。实属不易的是马步军打败了南唐水军,尚属首次。不但削弱了南唐的实力,更鼓舞了士气。柴荣犹是大喜过望,立即召见。赵匡胤急忙赶往行宫,行礼道:“臣见过陛下。”柴荣道:“跟朕说说,这一战是怎么打的?”赵匡胤道:“回陛下,殿前军是臣一手训练出来的,战力如何,臣心里有个大概。但是对付南唐水军,臣心中就没有底了。于是想了一个各个击破的办法,先把南唐步军引到涡口,然后再返回涂山,再把南唐水军诱到陆地上。”柴荣点了点头,道:“你打仗不使蛮力,肯动脑筋,五千打两万,颇有四两拨千斤之势,打的很好。”赞许之情,形于辞色。赵匡胤道:“兵无常法,因势利导,打甚么样的仗就怎么用兵。或许于别人而言,这是阴谋诡计,但是臣只知道不能有辱君命,因此要想方设法,打败强敌。”

柴荣问道:“你立了大功,朕该怎么赏赐你呢?”赵匡胤知道越是立下大功,越是不能居功自傲,否则必会引起同僚嫉妒,天子猜忌,当下欠身道:“此战能够大获全胜,全是陛下天威赫赫,运筹帷幄。以及驸马面授机宜,出谋划策。再就是将士忠心报国,奋勇杀敌。臣没有甚么功劳,陛下要赏就赏赐那五千军马罢。”他虽是赳赳武将,但不乏过人之处,这番回答滴水不漏,任谁也挑不出一点毛病。柴荣见他神情谦逊,笑道:“有功劳就是有功劳,不必自谦,还把朕和驸马也捎带上了。”顿了一顿,又道:“你首战就立下大功,赏钱三千贯。”顿了一顿,又道:“你别嫌赏赐太少,实是国家的家底不厚,再有功劳,朕再重赏。”赵匡胤知道他说的是实话,跪下谢恩,道:“谢陛下赏赐。”顿了一顿,又道:“此战阵亡了一百多人,臣恳求陛下抚恤。”柴荣点了点头,道:“把名单交给李相公,要他善后。”

几名兵卒抬着三千贯铜钱,跟随赵匡胤来到殿前军营前。赵匡胤召集出战的五千军马,大声道:“此战大获全胜,陛下赞许有加,赏赐三千贯钱,大家拿去分了。”言罢抓起铜钱,抛向空中。五千人分三千贯钱,每人一贯都不到,但是军马们觉得扬眉吐气,犹是欢呼雀跃。罗彦环大声道:“有赏赐咱们也不嫌多,没赏赐也不会嫌少,只有一条,跟着都虞候打仗就是痛快,大家说是不是?”石守信等人大声说是。

次日张永德来到行宫,道:“陛下,臣要给赵匡胤请赏。”柴荣心中大奇,问道:“朕昨日已经赏赐了三千贯钱,你觉得少了?”张永德摇头道:“不是,而是赵匡胤把三千贯钱赏给了出战的五千人,自己一个铜钱也没有留下。”柴荣闻得此言,心中第一个念头就是赵匡胤在用自己的赏赐收买军心。他脸色一沉,问道:“你说赵匡胤把我赏赐给他的钱转手赏给了部下?”张永德微微一笑,道:“是臣没有把话说清楚,赵匡胤对部下道,那三千贯钱是陛下赏赐的,绝口没有提起自己。”柴荣问道:“你说赵匡胤自己不取一钱,而是在替朕美名?”张永德颔首道:“正是。”柴荣猜不透赵匡胤所为,沉吟片刻,道:“当初先帝领兵讨伐李守贞,他半路投军,朕记得当时他衣裳褴褛。先帝询问情由,他如实回答,说是家道贫寒,养活不了他这个闲人,这才投军。如今他们父子虽同在禁军为官,但是家里人口众多,想必并不宽裕。为何不留下赏赐,贴补家用?”

张永德道:“他忠君报国,一心想报效陛下。”柴荣点了点头,道:“他能与部下同甘共苦,这正是他高明之处,朕记住这件事了。”张永德又道:“他五千打两万,以少胜多,实乃不可多得的帅才,臣觉得还能委以重任。他智勇双全,比起有勇无谋之辈,不知高明多少倍。”他言有所指,所谓的‘有勇无谋之辈’,指的正是李重进。柴荣道:“南唐在滁州驻有重兵,一直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我们也不能只盯着寿州这一座城池,而是要四处出击,打乱南唐的阵脚。传赵匡胤,我要他再领兵攻打滁州。”

过了一阵,赵匡胤走进行宫,行礼道:“陛下召见,有何吩咐?”张永德笑道:“陛下看你是独当一面的帅才,要重用你。”柴荣道:“你刚打完涂山,原本该歇息几日,但是战事紧急,滁州的唐军蠢蠢欲动,为了拔掉这个钉子,朕想让你现在就领兵攻克滁州。”赵匡胤正愁没有战打,闻得此言,正中下怀,道:“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臣是武将,只会打仗,臣现在就点齐兵马,奔赴滁州。”柴荣问道:“你要多少军马?”赵匡胤不假思索道:“臣不要多了,上次的五千军马就够了。”张永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是惊诧,又是替他着急,道:“滁州城墙坚固,易守难攻,又有清流关之险,一共驻有十万重兵,绝非涂山唐军可比,五千军马怎么能够?”柴荣道:“清流关的守将是皇甫晖和姚凤,姚凤倒也罢了,皇甫晖可是后晋时镇守燕云十六州瓦桥关的悍将,因为看不惯石敬塘认贼作父的行径,这才投奔南唐。他身经百战,绝非爱贪小便宜的何延锡所能比拟。”赵匡胤似乎成竹在胸,道:“陛下放心,五千军马就足够了。”张永德担心他轻敌,不停的眨眼睛使眼色。柴荣也担心他一战成名之后就飘飘然不知东南西北,正色道:“骄兵必败,你可要想清楚了。倘若此战败北,纵然过往有功,朕也不会宽宥。”赵匡胤正色道:“臣没有骄傲自大,真的五千军马就够了。”柴荣和张永德对望一眼,觉得他越来越神秘莫测,越来越看不透了。

大周举国拢共有十四五万禁军,五千军马虽然不多,但却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一旦有失,损失不可谓不小。柴荣还是放心不下,问道:“看你胸有成竹的样子,似乎早就有了用兵的办法,先说给朕听听。”赵匡胤自己都还没有用兵的策略,如何回答?只得道:“怎么打仗,没有固定的章法。臣会随机应变,因时而动,因势而动,一定为陛下攻克滁州。”这句话要是出自别人之口,柴荣当场就会斥责夸夸其谈。但是赵匡胤刚刚以少胜多,打了胜仗,有目共睹。柴荣还是半信半疑,道:“倘若你觉得五千军马不够,朕随时给你增兵五千。”赵匡胤应声说是。

柴荣又道:“朕赏赐你三千贯钱,听说你却以朕的名义全都赏赐给了部下?”虽然面带微笑,这么不经意的一问,语气直如叙家长一般,但是赵匡胤心中却是一凛。他深知柴荣英明神武,一个回答不善,必然招致猜忌,当下道:“陛下不以臣粗陋,信任有加,拔擢重用,臣虽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陛下之恩。在臣心里,陛下信任臣,才是最宝贵的。至于钱财,非臣所愿。臣这么做,也是要让将士们知道,陛下赏罚分明。部下们得了赏赐,没有一个不感恩戴德,无不起誓,效忠陛下。”三千贯钱算是一笔横财,但是他性情豪迈爽朗,出手大方,压根就不放在眼里,没有想过独吞赏赐。再说自己名利双收,如果一毛不拔,部下们看在眼里,势必记恨在心,以后的兵就不好带了。这番回答不但尽显忠心,而且声情并茂。柴荣十分满意,心中仅存的疑心也消弭于无形了。出了行宫,赵匡胤点齐军马,奔赴滁州。

滁州位于寿州之东,是扼守南唐都城金陵的西北门户。而滁州的门户则是滁山和石驼山,悬崖峭壁,山谷高深,险峻莫测。以两山之险,夹口处另设一关,正是清流关。在清流关之后,才是滁州城。寿州虽然城池坚厚,却无山形地势之险,而清流关据险而倚,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这次五千军马攻打滁州十万重兵,这可是以一打二十,不啻以卵击石。军马们心中都没有底,并不知道去了滁州,还能不能活着回来。一路行军,无不心情沉重,忐忑难安。反观赵匡胤似乎心情好的无以复加,不但换了簇新的铠甲,甚至连马鞍都换成新的了。铠甲兵刃明光锃亮,光彩照人,在军马之中格外显眼。石守信道:“都虞候,你一身簇新,似乎太招眼了,万一给南唐人认出来了,那可就麻烦了。”赵匡胤哈哈一笑,道:“你说我像是在招摇过市罢?我就是要让南唐人认出我,让南唐人知道我就是赵匡胤。”石守信道:“万一敌人暗箭伤人,实是防不胜防啊。”赵匡胤昂然道:“以我的武功,五十步之外,没有羽箭能伤到我。”石守信道:“话虽如此,可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还是小心为好。”赵匡胤微微一笑,道:“我心中有数。”顿了一顿,又道:“瞧你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样子,都不想出战吗?”石守信皱眉道:“这次是五千军马攻打滁州十万重兵,似乎去送死一样...”赵匡胤打断他说话,道:“因此你们就害怕了?”石守信不答,算是默认了。

赵匡胤又道:“你也害怕了?”石守信昂首挺胸道:“都虞候指到哪里,我就打到哪里,莫说五千打十万,就算是二十万,也绝不会皱一下眉头。”赵匡胤道:“这就是了,我想你也不是怂蛋脓包。告诉大家,此战必胜,要他们把心放在肚子里。”石守信闻言大喜,道:“都虞候有获胜的办法?”那知赵匡胤摇头道:“我又不是神仙,没到滁州怎么就有办法了?”石守信一阵愕然,嗫嚅道:“都虞候还没有想出办法,叫我怎么对大家说?”赵匡胤皱眉道:“你的脑筋怎么不会转弯?我要你这么说,意在激励士气。倘若说是去送死,五千军马还不一哄而散了?随你怎么口若悬河,一定要说咱们必会大获全胜。”眼见他面有忧色,又道:“到了滁州,我必有取胜的计策。论说打仗,没有一定的成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遇上甚么样的敌人,就怎么用兵。一言以蔽之,出奇方能致胜。”石守信似有所悟,道:“我明白了,管他甚么阴谋诡计,只要能打败敌人,就要不择手段。”赵匡胤大笑一声,道:“这正是兵法之精髓,看来你开窍了。”石守信笑道:“跟随都虞候这么久了,便是榆木脑袋也该变聪明了。”

来到清流关,赵匡胤陈兵于关下叫阵。皇甫晖和姚凤来到城楼,观察敌情。皇甫晖五十多岁年纪,身形高瘦。而姚凤比他矮一个脑袋,身材十分敦实。皇甫晖道:“来者何人?”赵匡胤仰望关隘,大声道:“我乃大周殿前都虞候赵匡胤。”皇甫晖和姚凤对望一眼,心中惊疑不定。姚凤道:“原来这毛头小子就是一箭射杀何延锡,大败涂山守军的赵匡胤。”皇甫晖不答,对着关下问道:“赵匡胤,你来此做甚?”赵匡胤似乎听到最好笑的笑话一般,昂首大笑,道:“你这话问的好生奇怪,我来此当然是为了攻打清流关,难不成做客来了?”石守信笑道:“倘若是来做客,你们放不放咱们进关?”五千军马哗然大笑起来。

赵匡胤又道:“听说皇甫晖和姚凤镇守清流关,请他们出来与我交战罢。”皇甫晖和姚凤都头戴铜盔,身穿精铁鳞甲,腰悬宝剑。只有将军才有这样的一身装束,寻常人物就是想穿,既不够格也没有那个地位。赵匡胤虽然没有见过他们,但是从他们一身装束就猜到**不离十。之所以这般明知故问,其实是故意为之,大有深意。原来来到关隘下,他观察四周地形。清流关倚山而凿,而山势陡峭,要攀援而上,攻入关内,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除非插上翅膀,从天而降。要夺取清流关,唯有激怒南唐军,要他们自己打开城门,从而由城门攻入。倘若南唐军坚守不战,别说五千军马,就是再有五千,也难以破城而入。

姚凤怒道:“你这乳臭未干的小子睁大眼睛看清楚了,我是姚凤,他是皇甫晖。”赵匡胤眨眼道:“石守信,我眼里进了沙子,看不太清楚,你替我看看,他们究竟是冒名顶替之人,还是真身?”当初在天雄军,十兄弟义气相投,性情相近,于是结拜成异兄兄弟。自从入了殿前司,赵匡胤和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形影不离,虽然说不上心有灵犀,但是彼此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皆能心领神会。石守信当下瞪大眼睛,装模作样对着关隘上瞅了又瞅看了又看,道:“我看是罢。”赵匡胤佯怒道:“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怎能模棱两可?听说皇甫晖是应援使,姚凤是兵马都监,当日他们率领南唐军前往寿州增援。正阳大战的时候,他们尚在百里之外,听你何延锡战败身亡,就吓得魂飞魄散,丢盔弃甲,逃往了清流关。”石守信道:“都虞候,你说的就是他们呀。”赵匡胤故作惊讶,道:“原来就是关上二人吗?”石守信颔首道:“正是,正是。”两人一唱一和,及尽嘲讽羞辱之能事。

姚凤怒火中烧,气得老脸发黑,怒道:“赵匡胤,我跟你拼了。”赵匡胤正是要激怒他们,自是求之不得,笑道:“有种的就开关应战,要是没有胆量,本虞候也不强求,你们还是继续做缩头乌龟罢。”石守信笑道:“都虞候,我想做缩头乌龟的滋味一定妙不可言。”赵匡胤问道:“何以见得?”石守信抬手而指,道:“看他们在关上悠闲自得的样子就知道了。”周军又是哗然大笑。

姚凤气肺为之炸,眼中布满了血丝,拔出宝剑,咬牙道:“赵匡胤,我不把你剁成肉糜,誓不为人。”当下就要出关应战。皇甫晖道:“且慢。”姚凤大声道:“那小子这样羞辱你我,你能忍气吞声,我却不能。今天不是他死,就是我亡。”对众兵卒道:“大家随我出关。”南唐军同仇敌忾,怒骂呐喊着就要出关。皇甫晖一把拽住姚凤,道:“是守关要紧还是脸面要紧?”姚凤想了一阵,咬牙道:“当然是守关要紧啊。”皇甫晖道:“既然守关要紧,你就听我的。倘若觉得脸面事大,受不得屈辱,竟可出关迎战,我绝不拦你。”姚凤道:“我一个人出关,绝不连累你。”皇甫晖道:“你我在一条船上,我能眼睁睁的看着你独自出关送命吗?”夺过他手里的宝剑,插回剑鞘,道:“这小子诡计多端,正是要激怒你我,出关迎战。如果咱们贸然出关,岂不正中了他的阴谋诡计?”姚凤道:“他们只有区区五千军马,纵然有甚么阴谋诡计,我也不怕。”

皇甫晖道:“从涂山逃回来的兵士说道,当天二百名敌军为诱饵,引诱何延锡出战,结果中了埋伏,致使全军覆没。会不会他故技重施,以五千军马为诱饵,引诱咱们打开关门呢?”姚凤连连摇头,道:“那有以五千军马为诱饵的道理?”皇甫晖道:“敌军要的不仅仅是清流关而已,而是滁州。滁州驻有十万重兵,这五千军马只是诱饵,后面说不定埋伏了十万二十万敌军。只要关门一开,敌军四面八方涌入关内。清流关失守,滁州势必岌岌可危,咱们纵然身经百战,也无力回天了。何延锡正是轻敌,才中了他的阴谋诡计。前车之鉴,咱们不得不妨。”姚凤道:“话虽如此,可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恶气。”皇甫晖嘿嘿冷笑,道:“他是存心在气咱们,给他嘲讽几句又有何妨?你我又没有掉一块肉,没有甚么好生气的。他要速战速决,咱们偏不让他称心如意。就这么耗着,耗到他们军心动摇,自己先沉不住气,再打开关门,一鼓作气,击退敌军。”转过身去,对众军大声道:“没有我的军令,谁也不许擅自打开关门。”众军应声说是。

赵匡胤对着关上大声道:“你们商量好了没有?”姚凤正要答话,皇甫晖道:“莫要理会他。”姚凤道:“要是他骂人呢?”皇甫晖斩钉截铁道:“那就当他在放屁罢了。”姚凤咬了咬牙,道:“且留你多活几天。”赵匡胤等来等去,关上除了增添了守军之外,再也没有动静,而皇甫晖和姚凤也已经不知去向。皇甫晖唯恐姚凤沉不住气,贸然出战,为了让他眼不见心不烦,和他一起下关,前往军营,商议对策。

赵匡胤眼见南唐军坚守不战,当下下令军士们轮番辱骂。五千军马当下分成五拨,对着关隘上大肆辱骂,顿时污言秽语铺天盖地。关隘上的南唐军严守军令,来个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实在忍不住,索性脱下裤子,对着关下撒尿,引的周军一片嘘声。苗训道:“南唐军打定主意坚守不战,看来辱骂也不能激怒他们。”赵匡胤沉吟片刻,于是派遣二十名健卒勘察附近山势地形,看看有没有捷径绕到清流关后方。其实叫骂一点不比真刀真枪的厮杀轻松,周军叫骂大半天,虽然不使力气,可是口干舌燥,嗓子冒烟,一大半人都已经嗓子沙哑了。

暮云低徊,烟雾弥漫,已经是黄昏时分。赵匡胤想起半天没有看到苗训了,于是命人四下寻找。石守信道:“我都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苗先生,我看他临阵脱逃了。”赵匡胤断然摇头,道:“苗先生不是那样的人。”王审琦道:“那么他为甚么忽然不见了呢?就算要去哪里,也该打个招呼不是?”石守信连连点头,道:“是啊,清流关不好打,他黔驴技穷,因此灰溜溜自己走了。”赵匡胤虽然不知道苗训为何不辞而别,但是坚信事出有因,道:“我相信苗先生人品正直,正如我一样的信任你们,谁也不许说苗先生的不是。”勘察地形的健卒们陆续回来禀告,附近没有别的道路,要进出清流关,唯有关口大门这一条路径。

这时皇甫晖和姚凤登上关隘,黄甫晖询问裨将,道:“敌人情形如何?”那裨将道:“敌军骂了大半天,都把嗓子喊哑了,这会才安静下来。”皇甫晖嘿嘿一笑,道:“他们是骂累了,没有力气了。清流关从山石之中开凿而成,关隘与悬崖峭壁浑然一体,除了鸟雀可以飞渡之外,人力决计无法攀援。”转头对姚凤道:“敌人肝火旺盛,且让他们吹吹西北风,败败火气。”又对那裨将道:“为防敌军偷袭,夜晚加派人手,务必打起精神。”那裨将颔首答是。姚凤笑道:“赵匡胤虽然诡计多端,终究是乳臭未干的小子,哪里是你的对手。”皇甫晖道:“他五千打两万,手段高明之极,咱们不可轻敌大意。”

次日周军锲而不舍,犹在关下叫阵。晌午过后,石守信道:“都虞候,咱们带得干粮和水都快完了,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了。”王审琦道:“是啊,要快点想办法破关而入。一旦南唐军知道了咱们的虚实,冲杀出来,必败无疑。”赵匡胤何尝不想破关而入,然则南唐军坚守关隘,并不出战,以不变应万变。任他足智多谋,却也一筹莫展。

正说之间,苗训领着一名猎户行来。韩重赟道:“是苗先生,苗先生回来了。”赵匡胤心中大喜,迎上前去,道:“苗先生,你去了哪里,到处找不到你,可急死我了。”苗训微微一笑,道:“我给你找了一个本地的猎户,他知道山间有条小路,可以绕到清流关的后面,并且愿意带路。”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大喜过望。王彦升叫道:“还等甚么,现在就绕到清流关后面去,杀南唐军一个措手不及。”苗训不紧不慢道:“南唐军或有防备,夜间再动手。”赵匡胤觉得言之有理,道:“咱们现在忽然不见了,南唐军必定起疑。到了夜晚,趁着夜色,悄无声息离开。南唐军看不清楚,以为咱们还在关下。吩咐下去,该怎么叫阵还是怎么叫阵。”石守信等人当下传令叫阵,周军重整旗鼓,又对着关上南唐军大骂起来。

赵匡胤笑道:“苗先生能找到一个领路的本地人,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不知先生用的甚么办法?”苗训微微一笑,当下娓娓道来。原来昨日他查看地形,心想清流关算是前门,那么关隘的后面就是后门。如果能找到通往后方的路径,夺取关隘,易如反掌。他并未告知赵匡胤,骑上军马,独自悄然而去。正行之间,但见前面一名猎户沿着山脉而行。他当下驰马追上,道:“请问你是猎户吗?”那猎户见他身穿一袭道袍,衣袂飘飘,大有道骨仙风之势,行了一礼,道:“见过道长。”原来苗训虽然在军中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可是仍然身穿道袍。

苗训下得马来,微微一笑,道:“请问你是本地人吗?”猎户颔首道:“我生在此长在此,正是本地人。”苗训又道:“那么请问,山间有没有路径能够绕到清流关后面?”猎户道:“有啊。”苗训心中一喜,问道:“我要绕到清流关后面,你愿不愿意给我带路?”猎户心中大奇,道:“道长放着正门不走,为何要翻山越岭走小路?山上小路不但崎岖不平,而且还要渡过河流,万一遇上毒蛇野兽,更不是好玩的。”苗训乃是谦谦君子,不愿说假话骗人,当下道:“我在周军之中,周军要攻打清流关,可是进不去,因此想找一条捷径。”猎户神色大变,道:“我是南唐人,道长要我带路助周军攻打清流关,只怕不合适罢?”

苗训见他不愿变节,只有另辟蹊径了,道:“你自小父母双亡,没有亲人,一个人孤苦伶仃。”猎户奇道:“道长怎么知道?”苗训微微一笑,道:“我虽然不是神仙,但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你的事是从面相上看出来的。”猎户问道:“道长会相面?”苗训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你相信相面吗?”猎户半信半疑,道:“说信也信,说不信也不信。”苗训道:“从你的面相上看,前半辈子虽然贫困,但是后半辈子却能享福。”猎户心中大喜,问道:“我会有儿子吗?”苗训道:“不但会有儿子,而且儿女双全。”猎户哈哈大笑,道:“你别拿好听的话诓骗我了,我就是个苦命的人,这辈子注定无儿无女,孤独一生。”言罢大步而去。

苗训岂会轻易放弃,跟随猎户来到半山腰的居处。猎户笑道:“我一个人,地方简陋的很,道长请坐。”言罢自顾宰杀猎物,一锅炖了。掌灯时分,猎户揭开锅盖,顿时异香扑鼻,道:“道长吃肉吗?”苗训道:“我虽然饮食清淡,以素为主,但也偶尔吃肉。”猎户笑道:“道长请。”两人坐在锅边,吃了起来。苗训道:“你怎么知道注定孤独一生?”猎户叹息一声,道:“我也找人算过。”苗训道:“他们艺学未精,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罢了。”忽然抓住猎户左手手腕,道:“你的心跳时快时慢,脉象涩滑,是不是偶尔会胸口疼或背后疼,疼痛来时没有丝毫征兆,发病的时间越来越近?”猎户瞪大眼睛,连声说是,道:“请教道长,这是甚么病,有救没有?”苗训道:“有救倒是有救,就看你听不听我的了。”猎户道:“我听道长的,甚么都听。”

苗训道:“有纸笔没有,我给你开个药方。”猎户挠耳道:“我一个猎户,又不是读书人,没有笔纸。”四下张望,道:“猎物的血水还没有干,在皮毛上开药方成不成?”苗训道:“这也使得。”当下手沾血水,在猎物皮毛上写了药方,又道:“你这是心口疼,我开的药方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你的病,但是有缓解的功效。以后饮食务必清淡,少吃大荤大油。”猎户连声说是,又道:“道长给我开了药方,我愿意为道长领路。”苗训拿出两块金锭,交到猎户手中,道:“这是给你的酬劳。”猎户推辞不受,苗训道:“从你的面相来看,后半辈子虽然不会大富大贵,却也衣食无忧。拿着这两锭金子,娶妻生子。此乃天意,天意不可违。”听到这里,猎户才收下金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