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五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五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五回

溶溶夜元朗创长拳 急急令太守募新兵

赵匡胤正要出手的时候,一名书生气喘吁吁奔来,叫道:“映月妹妹,我来了。”沈映月神色大变,道:“你来做甚么?”那书生奔到近处,已经上气不接下气,道:“我来...我来救你。”他二十来岁,生的眉清目秀,竟然比沈映月还要白。一袭长衫,看上去斯斯文文。沈映月急道:“你的力气还没有我的大,只能拿的起书本。莫要给我添乱,快快回去。”那书生站到沈映月前面,面对着圣火大王,道:“你就是圣火大王吗?”

圣火大王大声道:“老子正是圣火大王,你又是甚么东西?”那书生摇头晃脑道:“老子者,姓李名耳,字聃,乃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李庄。你何德何能,敢自称老子?我不是东西,而是人,姓田,名英豪。”圣火大王自称‘老子’,乃是骂人的话,而非李耳之老子。

圣火大王怒道:“甚么乱七八糟,滚开。”伸出黑黝黝的大手,老鹰捉小鸡一般举起田英豪,将他掼了出去。大呼小叫声中,田英豪落地滚了几滚。这一下摔得七荤八素,浑身骨头散架了一般。半天才爬了起来,还是觉得晕晕乎乎。沈映月奔了过去,道:“摔伤了没有?”关切之情,形于辞色。田英豪道:“好像没有。”沈映月知道他斯斯文文,虽是男儿,又叫‘英豪’,却没有半点大丈夫的英雄气概,皱眉道:“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甚么是好像没有?”田英豪道:“总之浑身都很疼。”他是读书人,最是注重仪表。有没有受伤乃是次要,最重要的是头发不能乱了,衣服不能脏了。整理完头发之后,又仔细掸拂衣上的灰尘。只到一尘不染之后,方才停手。

沈映月眉毛倒竖,面含煞气,道:“你出手伤人,哪只手伤的人,我便斩断你哪只手。”说着挥刀劈出。圣火大王道:“你为了这个娘娘腔的小白脸,和我动刀子吗?”沈映月见他嘴里不干不净,刀势更快。圣火大王吼叫连连,拳势如风,逼得沈映月连连后退。赵匡胤见状,当下使出一招‘存孝打虎’,接住敌招,道:“我来会会你。”圣火大王哈哈大笑,道:“你们一起上罢。”赵匡胤大声道:“我一人足矣。”口中说话,招式绵绵不绝。

两人都力大无穷,以硬对硬。各自吼叫,斗得难解难分。可是赵匡胤武功更高,过不多时便占据上风。他欺身而上,一拳直击,正中圣火大王心口。圣火大王中拳,连退数步。赵匡胤轻蔑一笑,招了招手,道:“再来。”圣火大王犹是勃然大怒,挥拳而上。赵匡胤使出一招‘霸王举鼎’,抓起圣火大王,举过头顶,掷了出去。‘砰’的一声,偌大的身躯落在地上。圣火大王只摔得金星迸射,半天爬不起来。

赵匡胤讥道:“凭你这点三脚猫的武功,也敢自称圣火大王吗?简直贻笑大方,笑掉人的大牙。”圣火大王自知不敌,可是又不甘心这么认输,站起身来,道:“你等着,我必报今天之仇。”说着跳上马背,拍马而去。赵匡胤岂能让他脱身,有如离弦之箭一般冲了出去,一把抓住他的腰带,拽下马来,接着一顿拳打脚踢,招招命中要害。圣火大王毫无招架之力,叫道:“好汉饶命。”赵匡胤抓住他的衣领,喝道:“你是圣火大王?”

圣火大王已经给打得吐血,受了内伤,满脸痛苦之色,道:“我其实不叫圣火大王。”赵匡胤道:“那你叫甚么?”圣火大王道:“我原本是个逃兵,本名叫做李五狗。因为有一身蛮力,因此占山为王,做了强盗。有个算命的说我命中缺火,于是我给自己取了个‘生火大王’的诨号。生与圣同音不同字,人们以讹传讹,就叫成了圣火大王。”赵匡胤道:“李五狗是吗?我瞧你是命中缺德。”李五狗不敢反驳,连声说是。

赵匡胤冷笑一声,道:“瞧你惶惶如丧家之犬的样子,真是人如其名,名副其实的李五狗。”李五狗道:“好汉武功高深,我佩服之极,还请手下留情。”赵匡胤扬了扬拳法,道:“你若再敢骚扰沈家,我打断你的骨头。”李五狗信誓旦旦道:“不敢了,再也不敢了。”赵匡胤踹了一腿,道:“滚罢。”李五狗连滚带爬,逃之夭夭。众喽啰各自扔了乐器,抱头鼠窜,竟然一个比一个快。

赵匡胤昂首大笑,得意之极,但见沈举文愁眉苦脸,问道:“我打退了李五狗,庄主怎么还是愁眉不展?”沈举文道:“你今天打退了他,万一他日后再来寻仇,却如何是好?”赵匡胤嗤之以鼻,道:“谅他再也不敢了。”沈举文皱眉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赵匡胤想了一会,道:“好罢,好人做到底,我现在就上山烧了山寨。”沈映月道:“我也去。”田英豪道:“我也要去。”沈映月道:“你手无缚鸡之力,别给我添乱了。”田英豪看了赵匡胤一眼,道:“我不放心你,一定要去。”三个年轻人说走就走,沈举文怎么也拦不住,只得眼睁睁看着他们骑马驰去。

赵匡胤冲在前面,沈映月和田英豪跟在后面。沈映月道:“你不会武功,跟着咱们只会帮倒忙。”田英豪道:“我放心不下。”沈映月道:“放心不下甚么?怕我打不过强盗吗?”田英豪涨的脸色通红,方道:“我放心不下前面那人。”沈映月大惑不解,问道:“你放心不下赵匡胤?”田英豪道:“就是,我怕他抢走了你。”沈映月想了一会,方才恍然大悟,道:“就算他喜欢我,我也未必看的上他。”顿了一顿,又道:“我就是喜欢你这小心眼的模样。”田英豪道:“你不骗我。”沈映月见他怀疑自己,怒道:“你还要我说多少次?”田英豪这才转忧为喜,沈映月嗔道:“瞧你小心眼的样儿。”

赵匡胤驰马飞奔,很快就追上了李五狗,大声道:“你别逃。”李五狗神色大变,道:“好汉,我已经服输了,你该不会赶尽杀绝罢?”赵匡胤道:“那也说不定。”李五狗见他咄咄逼人,鼓起勇气道:“你咄咄相逼,我和你拼了。”赵匡胤跃下马背,双手插腰,道:“来罢。”觑眼斜睨,等着李五狗出招。李五狗受了重伤,缓缓下马,想了一会,终于还是气馁,道:“好汉要我怎么做,才肯放过我?”赵匡胤道:“烧了山寨,你们各自遣散,不许再做强盗,不然我现在就活活打死你。”李五狗给他打怕了,见他口气决绝,没有回旋的余地,只得道:“算我怕了你了。”

回到山寨,赵匡胤看着李五狗亲手点火,把山寨烧成灰烬,道:“不要叫我再遇见你,不然打碎你的脑袋。”李五狗唯唯诺诺,连说不敢。赵匡胤眼见众强盗拎着大包小包,走得干干净净,方才下山。回到沈府,已经快到亥时了,赵匡胤道:“李五狗自己放火,把山寨烧成了白地,众人也散了,沈庄主可以睡安心觉了。”沈举文七上八下的心终于落地,深锁的愁眉也舒展开来。

次都日赵匡胤挎上包袱,拎着长棍,告辞而去。临行之前,沈举文赠送了一匹骏马和二十两黄金、五十两白银,赵匡胤推辞不了,方才收下。骑上骏马,继续赶路。

这日赵匡胤到了随州,径直来到董府,求见董宗本。董宗本仔细观看赵弘殷的亲笔书信,他四十四五岁年纪,一张方脸,上唇蓄着短须。头戴一顶展脚幞头,身穿一袭浅绯色的官服。董夫人坐在他的下首,她四十来岁年纪,发髻上插着一支金钗,脸庞圆润,体态丰盈,身穿锦衣锦裙,显得十分富态。

董宗本看完了信,缓缓道:“贤侄,弘殷兄还好罢。”赵匡胤道:“阿爹还好,只是时常要随军出征,经常不在家。”董宗本道:“战乱频仍,弘殷兄身膺武职,自免不了鞍马劳顿。”顿了一顿,又道:“弘殷兄在信上说你自幼习武,练的一身好本事,不过希望你谋个文职出身。我与弘殷兄十几年的朋友,交情深厚,非比寻常。后来虽然分开,但是常有书信往来,贤侄的事不能不管。你留下来,先在刺史府学着做些事情。”赵匡胤躬身道:“多谢刺史收留。”董宗本摆了摆手,道:“这是在家里,以叔侄相称便好。要是在官署,就以官职相称。”赵匡胤颔首说是。

董夫人笑道:“你阿娘还好吗?”赵匡胤回道:“弟弟妹妹年幼,阿娘要照料他们。”董夫人又道:“想当初我和你阿娘好的如同亲姐妹一般,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心中怪是想念。”赵匡胤道:“阿娘时常提起婶婶,想来随州看望婶婶,可是一直脱不开身。”说话之人,一名十**岁的青年走进客厅,他中等身材,和董宗本一样的方脸,脸面有七八分相似。头戴一顶铜盔,身穿一套牛皮软甲。他还没有进客厅就问道:“阿爹阿娘,你们叫孩儿回来有甚么事?”

董宗本道:“这是弘殷叔叔的儿子赵匡胤。”董夫人笑道:“这是我儿董遵海。”赵匡胤生性豪爽,当下拱手道:“见过遵海兄弟。”董遵海眼见他肤色黝黑,相貌堂堂,比自己高一个脑袋,点了点头。董夫人道:“以前赵董两家比邻而居,十分辑睦。你父亲和弘殷叔叔好的就像亲兄弟,阿娘和杜婶好的也像亲姐妹。如今元朗投奔咱们董家,你们两个后辈年纪差不多大,也要多多亲近。”董遵海应声说是。董宗本道:“以后元朗就在刺史府做事,你带他去客房住下。”董夫人笑道:“元朗,到了这里就和自己家一样,不要拘束,少了甚么就说。”赵匡胤道:“多谢婶婶。”

董遵海道:“跟我来罢。”领了赵匡胤来到中院。董宗本贵为一州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起居八坐,住的也是五进五出的大宅院。赵匡胤跟着董遵海穿过回廊,回廊旁柳树成荫。回廊的尽头是一座人工开凿的湖泊,走上木桥,但见一群鱼儿这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来回游弋。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鹅卵石清晰可见。三名婢女在桥上一边说话,一边抛洒鱼饵,引得湖底的鱼儿竟相争食。婢女眼见董遵海走来,于是退到桥边,叫了一声‘郎君’。董遵海不但不看她们一眼,也不回应一身,昂首阔步从她们身前走过,显得无比倨傲。反倒是赵匡胤面带微笑,颔首示礼。

宅院不但占地极大,而且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奇山异石,点缀其间。当真是画梁雕栋,富丽堂皇。赵匡胤不禁心想:“阿爹从前和董叔叔乃是同僚,可是眼下董叔叔做了一郡太守,阿爹还是一介军官。赵家一家人挤在大院低矮的房里住着,董家住的却是大宅院。可真是一样人,不一样的命。”念及于此,心想不禁生出了‘当官就是好’的想法。

正在他胡思乱想之间,董遵海走到一排厢房前停下,道:“这里的房子都空着,你随便住一间。”赵匡胤笑道:“多谢遵海兄弟。”董遵海问道:“你会武功?”赵匡胤道:“我家搬到开封之后,一直住在军营的大院里,能自由出入军营,时常向军官们讨教武功。”顿了一顿,又道:“遵海兄弟投军了?”董遵海道:“我是随州兵马都校。”赵匡胤知道是其父亲的缘故,不然年纪轻轻,如何做的了一州兵马都校?因为寄人篱下的缘故,不得不说些顺耳好听的话,于是道:“遵海兄弟年纪轻轻就做了兵马都校,当真是年轻有为。”这句话有感而发,绝无恭维之意,也言不由衷。

董遵海道:“我也自幼习武,今日无事,比试比试如何?”赵匡胤乃是性情中人,最喜欢以武会友,当下说好。董遵海道:“咱们去后院。”来到后院,只见左边院墙下摆着兵器架,上面放着弓箭刀枪等诸般兵器。对着墙上挂着一张箭靶,两边墙壁距离差不多一百五十步。董遵海道:“咱们先比试弓箭。”说着摘下一张弓,连射三箭。三支羽箭都命中箭靶,却没有射中靶心。距离太远,三箭都射中箭靶,箭法已经很不错了。董遵海心中比较满意,道:“该你了。”

赵匡胤取下兵器架上的另一张木弓,试着拉了拉,不算太硬,随口道:“这张弓不算太硬,我喜欢硬弓。”他是言者无意,董遵海却是闻着有心,心想:“你说此弓不硬,是讥讽我的力气小吗?”顿时拉下了脸。赵匡胤没有留意到他神情变化,也是连射三箭,一气呵成。两支羽箭正中靶心,另一支也射在靶上。瞎子也看得出来,箭法比董遵海高明太多。董遵海箭法远远不及赵匡胤,顿时脸上挂不住了。赵匡胤笑道:“遵海兄弟箭法不错。”董遵海更觉得他在冷嘲热讽,有意一较高下,道:“咱们再来比试兵器,你用甚么兵器?”

赵匡胤道:“我用长棍。”顿了一顿,又道:“你带着头盔,穿着皮甲,多有不便,先除下头盔和皮甲罢。”董遵海心想:“是啊,适才三箭都没有射中靶心,正是带着头盔穿着皮甲的缘故。”念及于此,于是摘下头盔,却不脱下皮甲,绰枪在手,喝道:“看枪。”抖出朵朵枪花,倏然疾刺而出,正是一招‘蟒蛇出洞’。赵匡胤大叫一‘好枪法’,持棍横扫。

董遵海使得不知是哪一路枪法,不算上乘。不过刺搠劈扫,千变万化,倒也威风八面。只是主于攻疏于守,算不得上乘枪法。相形之下,赵匡胤的棍法攻守兼备,刚猛灵动,兼而有之。刚猛时如天雷滚滚,灵动时似脱兔疾奔。棍法连使,逼得董遵海左支右绌。董遵海心急如焚,心想:“不使出绝招,终究难以取胜。”当下转身而走。赵匡胤眼界开阔,猜想有更精妙绝伦的招式,于是提步追赶。果然董遵海忽然转身,长枪疾刺。赵匡胤早有防备,劈手抓住枪杆,笑道:“这是回马枪吗?”

此招正是‘回马枪’,乃是董遵海最得意的绝招,深藏不露,轻易不会施展出来。要不是取胜心切,绝不会使出这一招夺命绝招。此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董遵海视若看家绝技。但是在赵匡胤看来,却是百密一疏。董遵海使出了‘回马枪’,仍然无法取胜。不仅如此,长枪还给赵匡胤抓住,武功高下立判。力有未逮,远逊于人。他乃随州第一大公子,地位尊崇,无论文韬武略,高山仰止。整座随州,无人可及。可是现在,竟然败在了赵匡胤的手下。他自命不凡,可是偏偏心胸狭隘,受不得半点委屈,犹是艴然作色。重重‘哼’了一声,大步而去。

赵匡胤把长枪放回兵器架上,心想:“比试武艺输了,对我发甚么脾气?你自己技不如人,就该甘拜下风。”念及于此,心中也是愤愤不平。转念又想,自己终究是寄人篱下,得罪了董遵海,日后必定寸步难行。他二十来岁,也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只觉得董遵海小题大做。笑了一笑,一付无所谓的表情。回到中院,随手推开一间房门,走了进去,只见房内桌椅床褥一应俱全,似乎甚么也不缺。于是躺到床上,心想:“不知道董叔叔会给我安排甚么差事?”胡思乱想一阵,又想到了父母妻子,又想:“待我在随州立住了脚跟,就把娘子接来。离开开封时,她已经有了四个月的身孕,过去了一个多月,肚子应该又大了一些。”

次日董宗本带领赵匡胤来到刺史府,把他交给录事参军何大同,并嘱咐教他熟悉州务。何大同四十七八多岁年纪,一双小眼,嘴巴却极大。头戴一顶幞头,身穿一袭浅绿色的圆领官服,这是七品官的服色。何大同带领赵匡胤来到正堂后面的配房,赵匡胤眼见房间三面墙壁摆着书架,一面书架上摆放着书籍,另外两个书架上放满了各种文书,当下问道:“请问录事参军是甚么官?平日做些甚么?”何大同一直笑眯眯的,显得平易近人,当下道:“录事参军以前叫做主簿,掌管文书,兼监察之责,隋唐以后,改名为录事参军了。”赵匡胤笑道:“官名中虽然有个军字,可是与军务军情没有关联。”何大同微笑道:“正是这样。”顿了一顿,问道:“你是董刺史的亲戚?”

赵匡胤摇头道:“不是亲戚,我阿爹从前和董刺史是同僚,要我来谋个文职出身。”何大同点了点头,道:“我要去二堂一下,你自己随便看看,不过架子上的文书不要翻乱了。”赵匡胤应声说是,待何大同出去之后,随意看了看架上的文书。他怕翻乱了,只看上来的,不看下面的。这些文书记录的皆是本州小事,无关紧要,赵匡胤看了几份,便觉兴致索然。眼见案上放着笔墨纸砚,于是搦笔濡墨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写给父母的,一封则是给娘娘贺贞的。信中写道自己已经安顿下来,请他们放心,勿以为念。

刚刚放下毛笔,董遵海走了进来。昨天他比试箭法武艺,输的一败涂地,终于含愤而去。赵匡胤正踌躇如何打破这个僵局,自己绝不会为了谋生而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可是不放下身段,看样子董遵海也绝不会冰释前嫌。如何拿捏好分寸,实在叫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好生为难。他第一次遭遇这样的事,实在不知道如何善后,昨天想了大半夜,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想的头都大了,也没有想出一个妥善的办法。既然想不出办法,索性随遇而安。

赵匡胤见是董遵海,站起身来,笑道:“遵海兄弟,我出手没轻没重。昨天的事,你不要放在心上。”终究是寄人篱下,不得不委曲求全。董遵海大大方方道:“昨天的事不要再提了,我有几个朋友,他们的父辈都是刺史府的属官,听说你武艺高强,想和你比试比试。”赵匡胤信以为真,道:“他们是你的好朋友,人品一定不错,我很想见识见识。”董遵海道:“跟我来罢。”带领赵匡胤来到官署后院,后院里一排存放杂物的库房,少有人来,十分偏僻安静。

四名青年站在库房檐下,眼见董遵海走来,于是迎上前去。董遵海逐一介绍那四人,他们分别叫做何旭、赵进、柯凡、胡冕,他们四人的父亲皆是刺史府属官,何旭的父亲正是录事参军何大同。赵匡胤一一拱手见礼,道:“我叫赵匡胤,初来乍到,请各位多多关照。”何旭道:“好说,好说,听说你武艺不凡,咱们也都是练武之人,因此想会会你这来自开封的高手。”赵匡胤逊道:“我也不是甚么高手,不过有一身蛮力罢了。”

何旭道:“闲话少说,出招罢。”说动手就动手,话声刚落,使出一招‘长江东流’,提拳直击。赵匡胤沉肩划步,拳势攻往他的肋下。赵进看准时机,使出一招‘一飞冲天’,飞身出腿。赵匡胤只得变招为‘猛虎摆尾’,虽然避开了赵进的飞腿,却遭遇了柯凡的拳招,而胡冕也在背后出招。他腹背受敌,于是使出‘南征北战’。何旭趁虚而入,当胸就是一拳。赵匡胤原以为只是以武会友,殊不知对方一出手就是重手,自是惊怒交集,道:“你来真的?”何旭恶声恶气道:“不来真的,难道是假的吗?”赵匡胤转头看了看董遵海,只见他一脸冷笑,并不制止,一付坐山观虎斗的模样,觉得事情绝不简单。他一身火气,对方既然真打,还讲甚么客气?当下道:“你们既然要真打,我便不客气了。”何旭叫道:“有本事尽管使出来,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放倒咱们。”说着抬掌劈出。

赵匡胤既然知道他们四人打真的,出招不再留有余地,每一招都全力施为。何旭四人站成一排,势如一堵铜墙铁壁。赵匡胤见他们阵法奇怪,心中冷笑,脚踏中宫,欺身而上,使出一招‘双管齐下’,拳击何旭,脚踢李进。他拳法凶悍,声东击西,何旭等人接连中击。他们不傻,当下改变战法,各自来回穿插。赵匡胤以不变应万变,越战越是精神抖擞。而他们四人不断中招,越打越是心惊胆寒。

人影晃动,柯凡从背后奔过。赵匡胤反应敏捷,当下伸手抓住,将他重重掼倒在地。与此同时,何旭飞身出腿,李进冲拳直击。赵匡胤左右受敌,于是闪身而退。这不是败退,而是以退为进,反手一拳,将胡冕打倒在地。何旭和李进中间没有了人,撞到了一起。何旭的脚踢中了李进的脑袋,李进的拳头也打中了何旭的小腹。何旭直坠而下,正好把李进压在了身下。李进叫道:“你压住我了。”何旭道:“我的小腹被你打中了。”哼哼唧唧,神情颇有痛苦。他们四人浑身是伤,已然无力再战了。赵匡胤以一敌四,最后大获全胜,自是神采飞扬。董遵海怒道:“你们四个真是饭桶。”言罢拂袖而去。

何旭小声嘀咕道:“咱们是饭桶,你怎么不自己上?”赵匡胤耳聪目明,听得真真切切,问道:“究竟是怎么回事?”何旭站起了来,道:“你到现在还不明白吗?”李进道:“不要乱说话。”赵匡胤眼见何旭欲言又止,道:“你们不说,我也知道。昨天我和遵海兄弟比试武艺,他输了,心有不甘,因此要你们出手。”李进道:“既然你猜到了,还问甚么?”何旭道:“他是随州第一大公子,处处高人一等,昨天输了比武,今天找到咱们,要咱们给他出气。咱们父辈都是刺史府的属官,又交情深厚,不能不帮这个忙。”赵匡胤叹息一声,道:“为了这点小事,他竟然耿耿于怀,看来胸襟殊不宽阔。”何旭道:“你说的没错,他这人自视甚高,但是小肚鸡肠,对咱们也是呼来喝去,不当朋友对待。”赵匡胤见他颇多怨言,道:“既然他不当你们是朋友,为何还要死心塌地?”何旭道:“谁叫咱们的父亲是他父亲的属官呢?官大一级压死人,咱们也没有办法。”满脸的无可奈何。

李进道:“话说回来,咱们也算不打不相识。你武艺超群,是怎么练的?”又是佩服又是羡慕。赵匡胤道:“我自幼练武,就练成这般身手了。”顿了一顿,又道:“适才出手太重,伤到了各位,还请莫怪。”说着拱手一揖。何旭四人各自还礼,李进道:“正是不打不相识,咱们怎么会心生怨恨?”何旭道:“你武艺高强,是你有本事,咱们甘拜下风。我是服了,你们服不服?”胡冕三人当下说道:“佩服,佩服。”李进道:“咱们从此刻起,就以兄弟相称,你意下如何?”赵匡胤性情豪爽,见他化敌为友,当下说好。

何旭问道:“赵兄弟喝酒不喝?”赵匡胤道:“我在开封时,每天都要饮酒。”李进大喜,道:“今天结识了赵兄弟,乃是人生一大喜事,该当痛饮三百杯,不醉不归。”众人当下出了官署,来到随州最大的酒楼得意居。何旭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不用店伙招呼,自己就上了三楼的雅间。店主听说他们来了,亲自招呼。李进道:“咱们今天结识了一位朋友,要一醉方休,多拿些酒来。”店主连声说是,即刻吩咐店伙先端来五坛好酒。咱们喝酒的时候,菜肴陆续上桌。这里是鱼米之乡,物产丰富,鱼虾蟹鳖,应有尽有。

酒过三巡,何旭道:“赵兄弟,你知道吗?中原又改朝换代了。”赵匡胤摇头道:“我不知道,中原又改成甚么朝代了?”何旭道:“如今又改成汉朝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兵进开封,驱逐了辽国皇帝,建国号汉,成了中原天子。”

原来石敬塘驾崩之后,其侄子兼养子石重贵继承皇位。石敬塘以父礼事契丹,卑躬屈膝,低声下气。他比石敬塘稍有骨气,只肯称臣,不肯称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御驾亲征,攻破开封,活捉了石重贵一家,自己做起了中原和契丹的共主,改国号为大辽。除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各镇节度使都入朝拜贺,却被扣押在了开封。

耶律德光虽然做了中原和辽国共主,却不把中原当自己的家,放纵辽军烧杀抢掠。除了开封和洛阳两个地方,可以任意劫掠,还美其名曰:打草谷。有的村落被烧成了灰烬,十里之内都看不到人烟。真是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辽军种种惨无人道的行径,中原军民忍无可忍,于是自发奋起反抗,打得辽军抱头鼠窜。耶律德光眼见局势大乱,只得放了那些被扣押的节度使和武将,诏令他们剿杀军民。这些节度使和武将们早就心怀不满,俱都阳奉阴违,有的还明里暗里佽助义军。

刘知远趁势而立,在太原登基,建国号汉。风向变了,那些曾经投降辽国的官员纷纷斩杀辽使,转而投降刘知远。刘知远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陕、澶、相、潞诸州。耶律德光自知在中原待不下去了,借口天气炎热,领兵北归,半路暴亡,死于杀胡林。刘知远麾下先锋史弘肇第一个领兵进入开封,刘知远顺顺利利进入大宁宫,名正言顺做了大汉皇帝。

赵匡胤道:“要说天下真够乱的,后梁之后是后唐,后唐之后是后晋,现在又是汉朝。三十年间,战乱不断,似乎天天都在打仗。反而随州地处荆楚,更加太平。”李进道:“随州也不见得太平,听我阿爹说,董刺史要招募兵马了。既然招募兵马,十有**是要打仗。”他的父亲是兵马都监,自是知道随州的军情。

何旭道:“我不关心家国大事,只是觉得奇怪,咱们一般的年纪,怎么你的武功高出咱们许多?”赵匡胤道:“我阿爹是护圣军的军官,我出入军营仿佛自家菜园,因此时常向军官们讨教武艺。军营里卧虎藏龙,往往其貌不扬的人,说不定就是深藏不露的高人。”何旭四人闻得此言,无不啧啧称奇。柯凡道:“你快说说,有甚么深藏不露的高人?”

赵匡胤喝了一盏酒,道:“我认识一位喂马的老兵,他整天喝的烂醉如泥,其实是隐姓埋名的高手,我一身大半武功都是他传授的。他脾气很怪,虽然传授武艺,却不肯收我为徒。”将老兵打残过山虎,传授武艺诸事,仔仔细细,说了一遍。老兵早已辞世,他也再不用守口如瓶了。何旭道:“那老兵人呢?”赵匡胤神色一阵黯然,道:“他在大半年前就辞世了。”何旭等人不禁扼腕长叹,李进道:“你能等遇此等高人,当真缘分不浅。”

赵匡胤道:“我常常在想一件事,我的武功都学自别人,为甚么不能自创拳法?”何旭道:“你想自创拳法吗?”赵匡胤颔首道:“我隐隐约约有些想法,可是还没有融会贯通,到时候再说罢。”李进正色道:“你是天纵奇才,一定能自成一派的。”何旭笑道:“到时可要把自创的拳法练给咱们看看,好叫咱们大开眼界。”赵匡胤爽朗一笑,道:“那是当然的了。”

众人一边喝酒一边海阔天空的闲谈,不知不觉,到了傍晚。赵匡胤天生海量,喝了一坛酒,仍然面不改色。何旭等人则有的醺醺欲醉,有的面色如酲。

回到董府,赵匡胤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原来别人是越喝酒越醉,他却是越喝越精神抖擞。既然睡不着,索性去后院练功。其时月色溶溶,奇花暗香浮动,树影摇曳生姿。他一直都有自创拳法的想法,将从前所学拳法默默想了一遍,不由自主,脑海中浮现出新的招式。于是一招招连贯起来,起初还是无法贯通自如,不无瑕疵。反复推敲,终于自创了一套拳法。虽然只有三十六势,可是攻守兼备,刚劲灵动兼而有之,攻击防守进退自如,利于近身搏击。因为有三十二势,故而取名为‘三十二势长拳’。

长拳练成之时,已然晨曦微露。清风徐徐,鸟鸣啾啾。轻烟薄雾随风漂浮,宛如西子濯浣的轻纱。赵匡胤虽然彻夜未眠,可是丝毫没有疲惫之态。

到了官署,看了一会文书。何大同走了进来,笑吟吟道:“董刺史传你去正堂。”赵匡胤问道:“刺史为甚么传我?”心中揆度,会不会是为了董遵海的事?何大同道:“是为了招募兵卒的事,我儿子也在。快去罢,莫要让刺史久候。”赵匡胤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当下大步来到正堂。只见董宗本坐在堂上,董遵海、何旭、李进等人则站在堂下,于是走到董遵海身后站定。

董宗本面无表情,看了堂下一眼,道:“你们都到齐了,朝廷诏令,命随州招募新兵一千二百名。待新兵训练完毕之后,送往京师,编入禁军。”顿了一顿,又道:“你们都是刺史府的子弟,以前没有机会历练,现在历练的机会到了,望你们拿出能耐,做好这件事。新兵年纪须在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身高必须五尺五寸以上,你们就照着这个规格挑选新兵罢。”众人闻得此言,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李进等人知道董宗本主要是为了历练其子董遵海,因此也由他主持大局。

出了官署,来到校场,何旭道:“怎么招募新兵,你主持大局罢。”董宗本当仁不让,想了一会,道:“先在校场插上旗帜,你们全城张贴文告。”大家都是年轻人,精力充沛,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董遵海坐镇校场,其他人则满城敲锣打鼓,张贴文书。可是一天下来,竟然没有一个人投军。别说挑选新兵,连个可供挑选的人都没有。随州地处偏荆楚,承平日久,不知道战乱是为何物。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是送死。正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好端端的,为甚么要上战场去送死?而且不如北方人崇武彪悍,因此一天下来,也招募不到一个新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