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六十七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六十七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六十七回

第六十七回

疑神疑鬼终起反心

明哲保身萌生退意

赵匡胤不以常理出招,不但没有降罪,反而擢李守节为皇城使。李筠猜不透他的心思,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是糊涂。这时一名军校走了进来,道:“禀告藩帅,北汉使者求见。”大周立国以来,中原与北汉一直势不两立,水火不容。李筠想都没想,道:“不见。”话声刚落,北汉使者走了进来,笑道:“我不请自来,还请藩帅容我说一句话。”李筠见他自己闯了进来,脸色一沉,问道:“你是北汉使者?”使者微笑道:“正是,吾皇有封密信,让敝人交给藩帅。”李筠满脸鄙夷不屑之色,‘哼’了一声,道:“区区北汉,巴掌大的地方,我一只脚就能踏碎,也敢称皇称帝吗?”使者并不生气,道:“北汉虽小,但却是刘氏一脉。”拿出密信,道:“这是吾皇的亲笔信,请藩帅过目。”李筠却不伸手,道:“刘钧的信,我是不会看的,你回去罢。”使者道:“或许会有惊喜,藩帅看看又有何妨?”李筠转念一想一封信而已,又不是毒药鸩酒,何足道哉?于是接过密信,看了一遍。

使者问道:“藩帅意下如何?”李筠摆了摆手,示意那军校退下,觑眼斜睨,重重‘哼’了一声,道:“中原与北汉势不两立,请你回去转告刘钧,莫要白费心机。”使者问道:“请问藩帅,现在的中原是姓柴还是姓赵?”李筠不答,转过身去,背对使者,不知道在想些甚么。使者又道:“赵匡胤趁着世宗皇帝殡天,欺负太后恭帝这对孤儿寡母,藩帅能够忍气吞声吗?”李筠转过身来,道:“我是否忍气吞声,与刘钧有甚么干系?”使者道:“赵匡胤得位不正,天下没有一个人服气,藩帅如果想为世宗皇帝报仇,吾皇愿助你一臂之力。”眼见李筠不答,又道:“敝人住在驿站,藩帅倘若要见我,随传随到。”言罢转身而去。

这时李守节走了进来,问道:“阿爹,那人是谁,我怎么没有见过?”李筠道:“他是北汉的使者。”李守节大吃一惊,道:“中原与北汉势不两立,阿爹私自接见北汉使者,要是天子知道了,这个祸可闯大了。”李筠道:“这是北汉皇帝刘钧的亲笔信,你看看。”李守节看了一遍,吓得面色如土,连忙把密信烧成灰烬,道:“这封密信如果传了出去,李家就是灭门之罪,还有那个使者,绝不能让他活着走出潞州。”原来刘钧在信中说道,赵匡胤是北汉的敌人,北汉愿意出兵,助李筠一臂之力,讨伐赵匡胤。这种信怎能留着,故而连忙付之一炬。就算事后有人问起,也是死无对证。

李守节传来军校,道:“抓住那个北汉使者。”军校正欲领命而去,李筠却道:“且慢。”李守节心中大急,对军校道:“你先退下。”四下打量,确定正堂里只有自己父子二人之后,问道:“阿爹,你该不会想答应刘钧罢?”反还是不反,李筠仍然举棋不定,来回踱步,双眉紧锁,并不回答。李守节道:“阿爹,自高平一战,北汉元气大伤,国贫兵弱,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有余力出兵?刘钧唯恐天下不乱,蛊惑人心,让阿爹与天子作对,阿爹千万不要上当。李筠神色凝重,道:“我觉得赵匡胤已经疑我了,为了自保,必须找条退路。”李守节劝道:“天子没有疑心阿爹,阿爹自己不要疑神疑鬼。”李筠怒道:“赵匡胤是甚么人,我比更清楚。他眦睚必报,杀起人来绝不心慈手软。他眼下立足未稳,又是安抚我,又是给你升官,这是欲擒故纵之计。等到天下太平了,就会第一个拿咱们父子开刀。”李守节皱眉道:“真要是到了君臣相疑的地步,不如辞官罢了。”李筠‘哼’了一声,道:“为甚么要辞官?你以为辞官,赵匡胤就能放过我吗?如果辞官,怎么为世宗皇帝报仇?”李守节道:“那就逃到辽国去。”李筠却另有计议,道:“你去京师,替我觐见赵匡胤。”李守节吓了一跳,道:“阿爹,你这不是要我去送死吗?”李筠道:“赵匡胤暂时还不会出手,你去探探他的口风,自己放机灵一些。”李守节无可奈何,只得启程,赶往开封。

这日赵匡胤在后苑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功臣,众功臣带领自己的子女陆续来到后苑。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已经九岁了,石守信的次子石保吉已经六七岁了,王审琦的长子王承衍十三四岁,因为父辈们是亲密无间的结义兄弟,他们从小就在一起玩耍。如今父辈面君臣有别,但是子辈们年纪尚幼,天真无邪,不谙尊卑之别,仍然像从前一样嬉闹玩耍。王承衍与赵光美虽然辈分差了一辈,但是年纪相近,都是十三四岁,是孩子们中最大的,于是带领一众弟弟妹妹们放起了风筝。孩子们嬉笑玩耍,父辈君臣们推杯换盏,其乐融融。

赵匡胤笑道:“他们现在玩得开心,也不知道成年了会怎么样?但愿他们成年之后,也像现在这样和睦融洽。朕说过,你们是翊戴功臣,不会亏待你们。朕要与你们结为姻亲,保你们世世代代,永享富贵。”顿了一顿,又道:“张令铎。”张令铎从毛毡上站了起来,躬身道:“臣在。”赵匡胤笑道:“虽然是后苑设宴,可要是在寻常百姓家,这就是家宴,既是家宴就不要拘谨。”摆了摆手,又道:“坐下说话。”张令铎依言坐下,赵匡胤指了指那个身穿蓝衫的女孩,又道:“她是你第几个女儿?多大了?”张令铎伸出三个手指头,回道:“她是臣的第三个女儿,已经九岁了。”赵匡胤笑道:“我瞧她文文静静,与光美很配,再过三四年,就让他们成亲。”女儿嫁给赵光美,张令铎摇身一变,就是皇亲国戚了,自是求之不得,当下道:“多谢陛下赐婚!”赵匡胤又对石守信道:“保吉与我的二女儿青梅竹马,再过几年,就让她嫁给保吉。”石守信心中虽然一百个愿意,但是口上却道:“保吉虽然像臣,但是娶到公主,似乎高攀了。”赵匡胤道:“从前咱二人是结义兄弟,小辈们也常常一起玩耍,没有高攀低就之说,就这样说定了。”微微一笑,又道:“我越瞧这个女婿越是喜爱!”石守信闻得此言,犹是心花怒放。与勋贵功臣结为姻亲,是皇室笼络人心惯用的方法,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赵匡胤即位不久便册封小妹为陈国长公主,她已然嫁给了高怀德。高怀德昔日与赵匡胤交好,这时又是赵家的乘龙快婿,成了驸马都尉,两家自是更加亲密无间。高怀德可以安享荣华富贵,赵匡胤皇权得以稳固,岂非两全其美?

王承衍在放风筝,赵德昭也要放,两个孩子一边口角一边拉扯起来。王承衍年纪较大,自是分毫不让。拉扯之间,一掌把赵德昭推倒在地。赵德昭受了委屈,哇哇大哭起来。他是皇子,金枝玉叶,被人打了,这还了得?王审琦又惊又怕,骂道:“小兔崽子,德昭是皇子,你出手怎么没轻没重?快给德昭道歉。”哪知王承衍年纪不大,但是脾气倔强之极,道:“是他抢我的风筝,我凭甚么道歉?”王审琦见他顶嘴,犹是勃然大怒,抡起大手,扇了出去。王承衍被打的踉跄退了一步,脸颊顿时又红又肿。好没来由挨了耳光,又气又脑,也大哭起来。王审琦见状,骂骂咧咧又要出手。

赵匡胤笑道:“孩子们打闹是常有的事,今天打架,明天又和好,大人不要理会他们的事,过来饮酒。”王审琦喝道:“不许哭。”走到赵匡胤面前,道:“陛下,这...”赵匡胤连连摆手,笑道:“孩子们玩他们的,咱们喝咱们的酒。”饮了一杯,站起身来,道:“好几天没有骑射了,难得今日大家齐聚一堂,都陪朕出去打猎。”众人齐声说是。君臣换上骑服,各自携带弓箭,骑马出了皇宫。张琼带领百余名禁卫紧随其后,赵匡胤道:“不用跟来。”张琼放心不下,留下禁卫,自己驰马追了上去。

出城行至山坡下,赵匡胤一提缰绳,勒住骏马,环望众人,忽然扔了弓箭,跃下马背,道:“这里没有别人,你们谁想当皇帝,可以动手了。我死了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即皇帝位了。”他武艺盖世无双,论说单打独斗,在场武将没有一个是对手,再说谁有胆量殛杀君王?众人吓得面色如土,纷纷下马,齐刷刷跪在地上,口中说道不敢。石守信顿首道:“陛下何出此言?咱们都忠心不二,绝不敢有弑君的念头。陛下如果不信,咱们可以挖出心肝,表明心迹。”众人纷纷说是,为了打消赵匡胤心中的疑虑,各自解开衣襟,露出胸膛。赵匡胤道:“从前咱们称兄道弟,一起趟过刀山剑林,一起出生入死,一起爬过死人堆,我自是信的过你们,可是你们的部将呢?”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听得赵匡胤又道:“如果你们的部将想牟取更大的富贵,就会逼迫你们谋朝篡位,威逼利诱之下,你们还会顾念昔日的情义吗?”重重‘哼’了一声,又道:“长安天子,魏博牙兵。兵骄将悍,你们约束的住吗?这些时日,常有士卒招摇过市。喝得醉醺醺的不乏其人,你们勤加操练军马没有?”唐朝魏博牙兵为了私利,拧成一股绳,任意废立魏博节度使。听话的节度使才能做的长久,不听话的节度使不是被杀就是被逐。一言以蔽之,任免节度使之权不在朝廷,而在魏博牙兵手里。

众人这时方知赵匡胤的心思,原来是不放心禁军。高怀德道:“有哪个将校士卒敢口出悖逆之言,臣一定明正典刑,绝不姑息养奸。”石守信道:“臣现在就回去整饬侍卫亲军,重申军纪军规,悉数除去平素娇纵不法之徒的军籍,赶出侍卫亲军。”其实此行的目的并非是为了骑射打猎,而是为了震慑众武将。赵匡胤见众武将尽皆诚惶诚恐,神情才变得缓和,道:“你们不要战战兢兢,都起来打猎。”众人哪里还有心情打猎,纷纷告辞。赵匡胤对赵普道:“昔日朕与他们情同手足,自是信的过他们,但是那些骄兵悍将们不得不防。”其实今天的主意正是赵普出的,他点了点头,道:“其实陛下这么做,也是为了他们好。万一有天部将们逼迫他们谋逆,他们经受不住威逼利诱而屈从,陛下杀是不杀?如果不杀,真是要把皇位拱手相让吗?如果施以极刑,恐伤昔日情义。防范于未然,整饬禁军,把那些平素无法无天的骄兵悍将统统除籍,斩断武将谋逆的根源,方是上上之策。”赵匡胤沉吟片刻,道:“当兵的精力充沛,不能闲着,闲下来就会惹是生非,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想办法劳其筋骨。”

石守信回到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立即召集众将校训话。众将坐于堂下,众军校则站于两侧。石守信道:“要你们来是为了告诉你们,陛下虽然身在禁宫,但是眼睛却死死的盯着侍卫亲军不放,大家不但要自己谨言慎行,还要管好手下的士卒。如果谁敢说大逆不道的话,做大逆不道的事,捉住一个处决一个。军法无情,可不要说本太尉事先没有提醒你们。”众将校都知道他今天到禁宫后苑饮宴,喝了顿酒就回来板起面孔训话,当真莫名其妙,好生叫人摸不着头脑。一名军校问道:“太尉,甚么是大逆不道的话?”石守信见他糊涂,皱眉道:“大逆不道的话都不懂吗?就是造反之类的话。”顿了一顿,又道:“从今天开始,好生操练,没有事谁都不许擅自踏出军营一步。你们若管不好手下的士卒,我便替你们管。”顿了一顿,又道:“这些时日,我疏于军中之事,也是从今天开始,我每天都会坐镇都指挥使司,望你们安守本分,好自为之。”众将校齐声唱喏。

这天赵匡胤带领张琼来到军营,他即位之后,常常只带二三名侍卫微服私访,不是到大臣家中做客,就是前往军营巡视,众人早就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石守信闻讯,立刻来到军营,行礼道:“臣见过陛下!”赵匡胤道:“近来侍卫亲军操练的怎么样了?”石守信道:“近来臣每天亲自监督操练,一刻也没有放松。”赵匡胤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日操练好,上了战场,方能所向无敌。李重进和李筠并不是真心诚意臣服,两个家伙早已在招募兵马,他们一旦竖起了反旗,侍卫亲军立刻就要奔赴战场。”石守信躬身道:“臣这就准备,只要陛下一声令下,侍卫亲军立刻就能上阵杀敌。”赵匡胤点了点头,又道:“跟朕去军械库看看。”

来到军械库,石守信大声道:“陛下驾到。”看守军械的军士当下奔来,纷纷跪迎天子。赵匡胤道:“都免礼罢。”又对石守信道:“打开库房,朕进去看看。”石守信对众军士道:“打开库房,陛下要进去看看。”众军士各自拿出钥匙,打开库房。因为是存放军械的重地,没有窗户通风,而且极少开启,显得阴暗潮湿。赵匡胤走进弓箭库房,随手拿起一张硬弓,拉满几次,最后一次的时候弓弦竟然断了。弓弦断开的时候,石守信吓出一身冷汗。赵匡胤皱眉道:“你们也来试试。”张琼和石守信当下连试弓弩,竟然有多达四五成损朽,不是弓断了,就是弓弦断了。再则就是不够硬,拉起来用不了多少力气。拉起来不费力气,羽箭自然就射不远。赵匡胤重重‘哼’了一声,道:“用这样的弓箭,怎么能够上阵杀敌?”石守信道:“臣失职了,这就仔细查验弓箭、刀剑、甲胄,但有损朽,立刻更换。”赵匡胤道道:“都指挥使空缺,你这副都指挥使就是最高统兵官,既然是最高统兵官,甚么事都要管,甚么事都要过问,而且甚么事都要管好,否则便是尸位素餐。”石守信应声不迭,道:“臣失职,陛下教训的是。”

赵匡胤见这个昔日的结义兄弟唯唯诺诺,诚惶诚恐,又觉得语气重了,心中有些不忍,又道:“话说回来,数万侍卫亲军都要你管,你只一双手,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时候。朕从前做殿前都点检的时候,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操练军马虽说是重中之重,但是军械也要管好。刀枪铠甲必有损朽,应该好好清点,坏的就都换了。”石守信应声说是。走出弓箭库,赵匡胤谛视库门,接着伸展双臂试了试库门的宽度。他身形高大,长臂大手,双臂伸展开来,有如大鹏展翅一般,但是库门比双臂还要长,两只手都摸不到门框。他又道:“库门都太大了,要是士卒哗变,打开库门,盗取军械,可是容易之极。”石守信道:“臣立刻改小。”赵匡胤道:“不但要改小,库门还要加固,配两把大锁。两把钥匙,不同的人看管。”一边比划一边道:“库门要改成仅能一人通过,通道也要弯曲的,人经过通道的时候不能转身。”石守信一一记下。

这日李守节觐见,他尚未开口,赵匡胤却抢先道:“太子,你为何而来?”李守节吓得魂飞魄散,匍匐在地,道:“陛下...臣...”极度惊吓之下,六神无主,语无伦次。赵匡胤见他魂不守舍,心中冷笑。赵普厉声道:“使者去潞州宣诏,你父亲却拿出周太祖的画像啼蹄哭哭,哭天抹泪,有没有这种事?”李守节不敢隐瞒,顿首道:“臣父当日有些失态,不过已经悔过了,求陛下网开一面。”赵普冷冷道:“只是失态而已吗?难道不是触景生情,还想着前朝吗?”李守节被问的汗如雨下,道:“确是酒后失态,臣父现在做的是大宋的官,不敢再想前朝的事。”赵匡胤道:“你父亲是怎么想的,其实朕心知肚明。”李守节额头触地,道:“臣父是忠臣,请陛下明鉴。”赵匡胤笑了一声,道:“忠臣奸不了,奸臣忠不了。”顿了一顿,又道:“回去告诉你父亲,昔日同朝为臣的时候,朕礼让三分。现在朕即皇帝位,难道就不能让让朕吗?”李守节连声说是,道:“臣这就回潞州,转告陛下的话。”言罢退出别殿。

赵普道:“李筠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何不留下李守节,以为人质?放走了他,李筠更加没有了顾虑。”担忧之情,形于辞色。赵匡胤冷笑一声,道:“扣下李守节,李筠就会投鼠忌器吗?”不待赵普回答,又道:“你不知道李筠其人,他很早就追随周太祖,论说资历,比起当年的宰相王峻和韩通都不遑多让,李重进、张永德这两位皇亲国戚都不入他的法眼。心高气傲,连李重进都望尘莫及。倘若扣留李守节,说不定正中了他的下怀,有了起兵造反的借口。李守节胆小懦弱,留下来没有用处。放他回去,说不定还能规劝李筠。比起李筠,我更担心李重进,毕竟他是前朝的皇亲国戚,一呼百应,举足轻重。”

李守节回到潞州,李筠又惊又奇,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李守节道:“天子让儿子给阿爹带句话。”李筠问道:“甚么话?”李守节道:“天子说昔日同朝为臣的时候,礼让三分。如今大势已定,望阿爹让让。”李筠追问道:“还有甚么话?”李守节摇头道:“没有了。”顿了一顿,又道:“天子一见到儿子,就问‘太子,你为何而来’,儿子吓得浑身是汗,半天说不出话来。”李筠双眉紧攒,道:“他果真是这么说的?”李守节点了点头,道:“阿爹当日对着周太祖的画像啼哭,天子早就知道了,只是没有责备罢了。”李筠昂首大笑,道:“我就知道他疑我,就算我真的臣服,他也不会放过我。”李守节道:“阿爹,儿子觉得你应该亲自觐见天子,表明心迹,好使君臣没有猜疑,就像袁彦那样。”李筠道:“你懂甚么?在赵匡胤看来,我就是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袁彦是个风吹两边倒的家伙,跟我提鞋都不配。树欲静而风不止,我原本不打算造反,他咄咄逼人,逼得我不得不反。”李守节见他一意孤行,劝道:“阿爹,胳膊拧不过大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咱们斗不过天子,服输算了。”李筠见他胆小懦弱,咬牙道:“没有骨气的东西,你怎知我就斗不过他。他欺负太后少主这对孤儿寡母,得位不正,没有一个人心服口服。只要我高竖大旗,各地节度使和禁军必然遥相呼应,再说还有北汉。”李守节道:“北汉用心险恶,包藏祸心,怂恿阿爹与天子斗得两败俱伤,好坐收渔人之利,不可相信。”李筠心智已然错乱,入了魔怔,听不进逆耳忠言,道:“去叫北汉使者来见我。”李守节道:“阿爹...”李筠打断他说话,道:“快去。”李守节无可奈何,叹息一声,出了官署。

过了一阵,北汉使者跟随李守节来到官署,微笑道:“李帅让我来,可是想通了?”李守节原就反对与北汉结盟,因此一丝口风也没有透露。李筠点了点头,道:“回去告诉刘钧,我愿意与他结盟,共同出兵,讨伐赵匡胤。”使者心中不胜之喜,道:“赵匡胤得位不正,为了窃取大周江山,处心积虑,使尽了阴谋诡计,其心可诛,其身可灭,端的人人得而诛之。李帅答允与北汉结盟,方有获胜之机。我这便回太原,向陛下禀告。”李筠道:“去罢。”使者微微一笑,道:“请李帅静候佳音。”

这天赵普和苗训联袂来到后苑,只见赵匡胤在凉亭中摆弄一顶幞头。两人走进凉亭,赵匡胤笑道:“苗先生来了。”赵普问道:“陛下在做甚么?”赵匡胤道:“每次早朝,尤其那些武将们三个一团五千一堆,交头接耳,谈天说地,没有一点做大臣的风范。我想了很久,要让他们在大殿上规规矩矩,不仅要教他们礼仪,还要在幞头上做文章。”口中说话,手上一下也没有停顿,过不多久,做成了一个乌纱帽。他把乌纱帽装在幞头上,又在后面装上两根细长的竹篾,拿在手里看了又看,笑道:“则平,试试这顶帽子。”赵普摘下幞头,戴上乌纱帽。赵匡胤道:“你走走,摇头晃脑试试。”赵普依言来回走动,并且摇头晃脑。幞头外罩上乌纱帽,虽然不碍事,但是两根细长的竹篾远远长过双肩,似乎两只翅膀一样,摇头之际,要格外小心,否则不是断了折了就是歪了斜了。赵匡胤笑道:“戴上这样的帽子,感觉如何?”赵普道:“戴上这种帽子,要格外小心,尤其摇头晃脑不能太快太用力。”赵匡胤甚是满意,道:“这就是了,戴上这种帽子,以后早朝,文武大臣们就不能站得太近,也没有办法交头接耳了。咱大宋朝君臣,以后就都戴这种官帽了。交代工部,按照这种样式,制作官帽。”赵普答应一声,又问道:“这种官帽叫甚么?”赵匡胤略一沉吟,道:“就叫长翅乌纱帽罢,为了省事,也可以叫乌纱帽。”赵普颔首道:“倒也恰如其分。”

赵匡胤看了苗训一眼,微微一笑,道:“苗先生,我打算过几日授你为枢密副使,你意下如何?”苗训摇头道:“陛下不必给我除授官职,今天来见陛下,是要向陛下辞行。”赵匡胤大吃一惊,问道:“先生要走了吗?”苗训颔首而笑,道:“陛下知道,我是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惯了,不会做官。天下大势已定,我也该走了。”赵匡胤当即挽留,道:“先生不愿做官,我也不强求,只是可否留下来?遇上棘手之事,也好向先生请教。”苗训看了赵普一眼,笑道:“陛下身边有数不清的文臣武将,本事才能都在我之上,他们皆能助陛下治国安邦。”赵匡胤叹息一声,道:“文臣武将虽多,但是又有几人与我同心同德?说句心里话,除了先生和则平,我信任的人不多。”苗训微微一笑,道:“以陛下之智慧,要收服这些文臣武将还不是易如反掌之事?”顿了一顿,又道:“陛下做汉高祖,可否让我做张良?”言罢深深一揖。张良智谋过人,洞悉千里,大汉立国之后,就选择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赵匡胤虽然苦苦挽留,但是苗训去意决绝,最后只得答允。看着苗训衣袂飘飘,绝尘而去,心想今日一别,此生只怕再也难以重逢。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却已成过眼云烟,不禁怅然若失。过了良久,方道:“传诏,将先生所在的苗家村改名为宋村。”赐村庄以国姓,不但彰显苗训翊戴之功,更有怀念深情厚谊之意。赵普见他呆坐不语,知道他因为苗训离去而心情不好,劝道:“陛下,正如苗先生所言,他受不得拘束,如果强逼他留下来,反而让他无所适从。君臣际会,随缘聚也随缘散,一切随缘,不可强求。他不羡慕荣华富贵,不沾染一丝尘埃,潇潇洒洒而去,岂不正成全了你们君臣际遇的佳话?”赵匡胤叹息一声,道:“我是念旧之人,今生今世不会忘记苗先生的。”站起身来,又道:“陪我出去走走。”赵普欣然应允,当下传来张琼。君臣三人换上寻常百姓的衣裳,出了宣德门,信步而行。

赵匡胤在开封长大,每个角落每条道路都谙熟于胸。即位以来,隔三差五的微服私访,每次只带张琼而已。正行之间,闻到一阵香味。他笑道:“是胡饼的香气,我最爱吃胡饼,每次路过胡饼摊都要买几个。”寻着香气走到胡饼摊前,道:“给我两个胡饼。”转头对赵普和张琼道:“今天我请客,你们吃多少买多少,不要客气。”赵普摇头道:“我还不饿。”张琼饭量惊人,比起赵匡胤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下道:“给我来三个。”摊主用纸分别装了两个和三个,递给他们,伸手道:“一共五个铜钱。”赵匡胤道:“好说。”可是搜遍全身也找不出一个铜钱。赵普微笑着拿出五枚铜钱交给摊主,道:“这次我请客。”赵匡胤身居禁宫,有钱也没有地方用,因此每次微服私访都没有想到携带铜钱,这次也不例外,依然身无分文。他笑了一声,道:“又要你破费了,日后一并还你。”赵普欠身道:“言重了,几个铜钱不算甚么。千金难买你高兴,花几枚铜钱,就让你心满意足,十分值得。别人想给你花钱,还没有机会,算是便宜我了。”张琼一边大啃胡饼一边连声说是,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口里塞满了胡饼,话声含糊不清。因是微服私访,为方便行事说话,三人都隐藏了真实身份。张琼扮仆从,赵普则扮成教书先生。

赵匡胤大笑一声,道:“你说这话,更叫我无地自容了。”转头询问摊主,道:“摊主的买卖一向可好?”摊主笑死一声,道:“小本营生,发不了大财,混口饭吃而已。”赵普道:“这位壮士如果吃中了你的胡饼,包管你这小摊以后客似云来,日进斗金。”摊主虽见赵匡胤英姿挺拔,器宇轩昂,但想再怎么高大威猛也只是凡胎肉身,而非神人仙家,于是笑道:“如果真应了你的吉言,发财之后,我天天送你们五个饼吃。”赵普笑道:“一言为定。”

赵匡胤一边吃胡饼一边信步而行,道:“虽然宫里也有胡饼,可是味道竟然不如外面的。”赵普笑道:“宫中的御厨手艺上乘,饮食选才也精挑细选,力求精细可口,美轮美奂。色香型器,滋味口感皆是外面无法比拟的,缺少的是人间烟火气息罢了。你羡慕外面的人,外面的人还羡慕你呢!”赵匡胤颔首道:“正是这个理儿。”

路过开封府,听到击鼓之声。赵匡胤道:“有人告状,咱们正好可以旁观,看看王著如何审案。”走到府衙前,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正在击鼓。他拿着木锤连击大鼓,鼓声‘嗵嗵’作响。过了一会,一名衙役走了出来,瞪眼道:“怎么又是你击鼓?”那男子大声道:“是啊,又是我。”那衙役皱眉道:“你别敲了,今天不能审案,回去罢。”那男子道:“我已经是第三次击鼓了,怎么还不能审案?”那衙役道:“权知开封府事很忙,没有时间,下次再来罢。”那男子道:“前两次你就是这样说的,这次又这样说,究竟审不审案?”那衙役嘿嘿而笑,道:“等到权知开封府事有空了,自然会审案的。”那男子问道:“究竟甚么时候有空?”衙役早已转身进了官署,‘嘭’的一声关上了大门。那男子追到大门口,用力拍门,叫道:“开门,开门。”虽然嗓子叫哑了,却没有人理会,于是污言秽语一阵詈骂。

赵匡胤走上前去,问道:“这位老兄,你是来告状的吗?”那男子三次给拒之门外,早就窝着一肚子火,打量赵匡胤一眼,没好气道:“是又怎么样?不是又怎么样?”赵匡胤笑道:“想不到你的脾气挺大,你若真是告状,我能帮上你。”那男子以为他信口开河,又或者别有用心,道:“我来了三次,都被挡在了门外,你怎么帮我?再说咱们素昧平生,你为甚么要帮我?”赵匡胤道:“我见那衙役赶你走,心中愤愤不平,因此决意帮你。”那男子心中已然绝望,摇头道:“这些当官的领着俸禄不做事,占着茅坑不拉屎,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不想再告状了。”又是无奈又是愤慨,言罢转身而去。

赵匡胤道:“你今天既然来了,何不再试试?如果今天开封府不让你进去,我...我愿意输你一千贯钱。”那男子闻得此言,大觉匪夷所思,敛足止步,又重新端详赵匡胤一遍,奇道:“这事与你没有干系,为甚么要与我打赌?我若进了官署,是不是要输给你一千贯钱?”赵匡胤笑道:“你若进了官署,一个铜钱也不用给我。你若进不了官署,我输一千贯钱。你要告甚么,先说给我听听。”那男子见他语气豪爽,似乎不像说假话,心念转动,决意试试,当下道:“我有几亩良田给族人强占了,族人不肯归还,我只有告状了。”赵匡胤问道:“你可有田契?”那男子道:“空口无凭,当然有田契,不然也不会告状。”赵匡胤道:“既然你有理,那就再击鼓罢。”

那男子想了一下,拿起木锤敲起鼓来。过了一阵,那衙役打开大门,探出脑袋,怒道:“怎么还是你?”那男子梗起脖子道:“对啊,还是我。”那衙役见他似有挑衅之意,犹是怒不可遏,走了出来,恶声恶气道:“给你脸了是不是?想讨打是不是?”冲着正堂大声道:“兄弟们,有个家伙闹事,出来收拾他。”言罢揎拳捋袖,做势就要动手。几名衙役提着棍棒,骂骂咧咧,冲了出来。那男子见他们气势汹汹,顿时心生畏惧,但是强自镇定,昂首挺胸道:“你们想干甚么?”那衙役嘿嘿而笑,道:“想干甚么?你几次三番来官署闹事,我都忍了。今天却是不知好歹,我实在忍无可忍了。今天就要教训教训你,叫你知道,官署不是任何人都能撒野的地方。”言罢大吼一声,提拳直击而出。拳头刚要打中那男子面门的时候,却被张琼抓住了手腕。那衙役怒道:“你是甚么人,敢管官署的事?”张琼不以为然,嘿嘿一笑,道:“我就管了。”力贯手臂,将那衙役推了出去。

那衙役倒退着撞在官署大门上,于是叫道:“兄弟们,他们是一伙的,给我狠狠的打。”众衙役大声叫骂,抡起棍棒就打。张琼赤眼竖眉,骂道:“操你们奶奶的熊!”一拳一个,将众衙役打倒在地。众衙役有的门牙被打断了,有的眼睛被打肿了,在地上滚来滚去,哼哼唧唧。那衙役被打的鼻子鲜血淋漓,又惊又怕,转身逃向大门。赵普沉声道:“站住。”话犹未了,张琼伸出右手,老鹰捉小鸡一般抓住他的衣裳后领。那衙役心中一凛,问道:“你们有甚么吩咐?”赵普问道:“王著在吗?”那衙役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张琼怒道:“在还是不在?”那衙役被打怕了,连连点头,道:“在,在。”赵普又道:“告诉王著,枢密直学士赵普拜访。”那衙役大吃一惊,连忙低头哈腰,满脸谄笑道:“原来是赵学士,失敬失敬!”赵普摆了摆手,道:“去罢。”

那衙役答应一声,转身进了官署,径直来到后堂,道:“王府尹,外面来了个人,自称是枢密直学士赵普,要求见府尹。”王著正在自斟自饮,闻得此言,当下放下酒杯。柴荣弥留之际,嘱咐范质,晋升王著为宰相。可是刚刚转身,范质就以他整日喝得烂醉如泥为由,褫夺了宰相之位。王著仕途困顿,晋升之路被范质堵死,犹是悲愤莫名,除了怨天尤人就是日在醉乡,整天借酒消愁。他知道赵普官职虽低,却是赵匡胤从前的幕僚,现在最信任的大臣,丝毫不敢马虎,当下道:“我亲自出去迎接他。”站起身来,迈步而行。因为喝得醉意酲酲,走起路来一摇三晃。摇摇晃晃走到官署外,见是赵匡胤,不禁惊出一身冷汗,酒也醒了大半,急忙行礼道:“臣见过陛下。”那男子此刻方知眼前之人竟然是当今天子,惊讶之情,莫可名状。

赵匡胤治军既军令如山也赏罚分明,昔日但凡有士卒敢违令酗酒,不由分说,先打二十军棍醒酒。但是现在身份变了,王著也不是寻常士卒,自然不能军法从事。虽然眼见王著喝得眼神迷离,晕晕乎乎,但还是耐着性子道:“他告了三次状,每次都被拒之门外,你打算甚么时候审案?”王著想不到这点小事竟然惊动了赵匡胤,急忙道:“臣现在就审。”赵匡胤叹道:“要不是朕正巧遇上,说不定你甚么时候才有空审案。身为朝廷命官,不理公事,整日喝得酩酊大醉,成何体统?”王著见他神情口气越来越严厉,酒全醒了,欠身道:“臣这就戒酒,以后不敢再贪杯了。”赵匡胤道:“你先审案罢。”言罢带领赵普和张琼移步而去。赵普道:“这个王著放浪形骸,为了喝酒,将公事置于脑后。如此公私不分之人,就算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也不能重用。”赵匡胤亦有同感,不过高瞻远瞩,看得更远,道:“京师之内,天子脚下,寻常百姓告状都难,别的州府只怕更加不易。要想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百姓们容易告状。”赵普点了点头,眼见暮云低徊,天色向晚,道:“已是黄昏时分,陛下该回宫了。”赵匡胤道:“不忙,去石守信家里瞧瞧。”

石守信得知赵匡胤驾临府邸,匆忙换上官服,大开府门,带领阖家老小出门迎接圣驾,道:“臣迎驾来迟,请陛下恕罪。”赵匡胤笑道:“朕在宫里呆得闷了,出来走动走动,正巧路过你家,想进来叙叙旧,不必大惊小怪。再说朕不是第一次来你家了,不必如此大的阵势。你们这样诚惶诚恐,朕更于心不安,都起来罢。”石守信带领家人站起,欠身道:“陛下请。”来到客厅,石守信躬请赵匡胤坐于主位,自己和赵普侍立于下首。赵匡胤摆了摆手道:“咱们昔日是结义兄弟,情义非比寻常,今日登门,为的是叙旧,不要站着,都坐下。”石守信深有自知之明,赵匡胤虽然这么说,他却不这么听,恭恭敬敬道:“结拜是从前的事,如今君臣名分已定,陛下不要再提了。”赵匡胤笑道:“我虽即皇帝位,但是结义之情是不会忘的。”石守信道:“陛下还是忘记更好。”赵匡胤微微一笑,问道:“为何这样说?”石守信道:“天子驾前没有私情,从陛下登基的那一刻起,只有君臣,再也没有结拜兄弟了。”赵匡胤喟叹一说,道:“似你这么说,天子就该是孤家寡人,不能有兄弟朋友了?”石守信正色道:“正是。”

闲谈一阵,赵匡胤告辞而去,石守信带领阖家老小恭送。只到赵匡胤身影消失于茫茫夜色之中,一家人才回到府邸。石夫人喜上眉梢,道:“陛下即位以来,已经是第三次驾临咱家了,这份荣耀隆恩,当朝再也没有第二人了。”得意洋洋之情,溢于言表。石守信却愁眉苦脸,殊无一丝喜悦之情,冷冷道:“妇人之见。”月影游移,花香满径,星辰闪烁,夜空深邃,石守信独自在后院想着心事。赵匡胤即位不足三个月,就临幸三次了。别人看来是圣眷优渥,他自己却如芒刺在背,有苦难言。赵匡胤三次临幸,真是登门与结义兄弟交心的吗?他心中存有老大的疑惑。翊戴功臣之中,赵普出谋划策,功劳第一,自己则排在第二。但他只是文臣,不像自己手掌兵权,深孚众望。赵匡胤是信不过自己,怕自己拥兵自重,这才不厌其烦的屡次临幸。念及于此,已经萌生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之意。

为方便百姓打官司告状,赵匡胤次日诏告天下,可击登闻鼓告御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