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江山第一部 > 第六十六回

大宋江山第一部 第六十六回

作者:火色山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07:38

第六十六回

第六十六回

慈宁宫母子说正道

大溪桥冷箭惊四方

赵匡胤与赵普议完了事,已是申牌时辰,想到这些时日忙于安抚大臣,稳定朝局,三天没有去慈宁宫向杜太后问安了,于是移驾慈宁宫。王皇后正在同杜太后说话,宫女禀告,道:“太后、皇后,陛下来了。”王皇后笑道:“太后,我去迎接陛下。”杜太后含笑说好。赵匡胤即位之后,不仅立王氏为皇后,还追封贺贞为孝惠皇后,这也算怀念结发夫妻之情。

王皇后还没有到宫门,赵匡胤就已经进来了,于是欠身道:“见过陛下!”赵匡胤笑道:“皇后也在。”王皇后笑道:“搬进皇宫,我自己不习惯,也怕太后不习惯,因此时常过来陪太后说说话。”赵匡胤颔首道:“我刚刚即位,诸事未定,千头万绪,忙的时候甚至昏头转向,难免有时疏忽了太后,还请皇后时常来慈宁宫帮我问安。”王皇后微微一笑,道:“知道陛下每天有处置不完的军国大事,太后这边,陛下不必操心。晨昏定省本是做媳妇的本分,陛下不吩咐,我也要每天来慈宁宫问安。”赵匡胤见她善解人意,心中大喜,携了她一手,走到杜太后面前,笑道:“儿子三天没来慈宁宫给太后请安了,太后可好?”杜氏微笑道:“我很好,陛下如今有处置不完的军国大事,不必每天来问安。皇后每天来慈宁宫陪我说话解闷,陛下不必惦念。”

这时一名宫女搬来一个锦墩,赵匡胤坐在杜太后对面,虽然杜太后气色不错,可是总觉得有些奇怪。当看到杜太后仍然穿着从前的衣裳,终于恍然大悟,转头询问宫女,道:“太后怎么还穿着从前的衣裳?偌大的皇宫没有一件新衣裳吗?”那宫女见他面有愠色,吓的低下头去。杜太后道:“你不要怪她,是我自己要穿从前的旧衣裳,一来年纪老了,不免念旧。二来新衣裳花花绿绿,我穿不惯,还是从前的旧衣裳舒服。”顿了一顿,又笑道:“听皇后说陛下回到寝宫,也是穿从前的旧衣裳,你穿得,难道我就穿不得吗?”赵匡胤心中释然,笑道:“太后喜欢就好。”王皇后笑道:“陛下是怕宫女们服侍的不周,原是一片孝心。”杜太后道:“宫女们服侍的很周到,穿衣洗脸,甚么都不让我动手,可就是不习惯。”

正说之间,又一名宫女走了过来,欠身道:“请太后用晚膳。”杜氏颔首道:“我知道了。”苦笑一声,对赵匡胤道:“自从搬进这皇宫,衣服不用洗了 饭也不用做了,总之甚么事都不用做了,成天除了吃就是睡,反而浑身不舒坦。”赵匡胤笑道:“太后操劳了半辈子,该享享福了。”杜太后摇头道:“这种福我可享不起,总想找点事做,可是宫女们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做,可闲死我了。”王皇后笑道:“那是宫女们怕你累着,再说太后亲自洗衣服做饭,成何体统?传出去天下是要笑话的。”杜氏道:“太后也是人,不能身份变了,就坐享其成不是?”王皇后笑道:“理是这个理,可是太后是一国之母,不必甚么事都亲力亲为。”

赵匡胤笑道:“太后说闲不住,儿子倒有个想法。”杜氏道:“陛下说来听听。”赵匡胤沉吟片刻,道:“民以食为天,粮食乃国家之本,儿子想在皇宫里开辟一块土地出来,种点粮食,一来为天下之表率,二来让后世儿孙知道,一粒米一粒粟皆来之不易。”杜太后深为赞同,道:“依我看来,还要在皇宫里种上桑树养蚕,我和皇后都亲自抽丝织绸。不说换多少钱,织出来的绸缎,够宫里用的就成。”王皇后笑道:“太后这个主意极好。”赵匡胤笑道:“太后既然闲不住,儿子也不拦着,不过不能累着了。”王皇后道:“有我在,不会累到太后的。”杜太后道:“刚才还没觉得饿,说了一会话,却觉得有点饿了,想必陛下也没有吃晚饭罢,就在这里吃罢。”赵匡胤颔首说好,杜太后又对那宫女道:“陛下留下来吃晚饭,再添两个菜。”那宫女应声而去。

先前是六菜一汤,现在添了两个菜,就是八菜一汤了。杜太后叹道:“每餐都是六个菜一碗汤,我一个老太婆,哪里吃得了那么多?”赵匡胤笑道:“太后乃一国之母,以天下奉养,每餐六菜一汤不算多。”杜太后面露忧色,道:“陛下这样说话,我就不爱听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一张嘴吃的了多少?吃不完的扔了泼了,是不是浪费,是不是暴殄天物?如果那样奢靡无度,我就不配为太后了。听皇后说,陛下力行节俭,每餐不过三菜一汤,我却是六菜一汤。我知道陛下的本意是尽孝,可是有没有想过,却让我落下了奢靡的名声?”赵匡胤沉吟片刻,道:“是儿子疏忽了。”转头对那宫女道:“以后太后每餐和朕一样,三个菜一碗汤。”那宫女应声说是。

吃罢晚饭,母子三人又坐下来闲聊。杜太后问道:“身为天子的滋味如何?”赵匡胤摇头一笑,道:“太累太苦!”顿了一顿,又道:“从前做殿帅,乃至做都点检的时候,只要管好殿前军就可以了,除此之外,不必理会别的事情了。现在却不一样了,天下的事,没有一件不能置若罔闻。边关是否安宁?有没有官吏贪赃枉法?要养活天下百姓,要发放官员们的俸禄,没有一件事是不操心的。我现在终于知道,世宗皇帝为甚么会活活累死自己了。”这句话不是无病**,而是有感而发,又道:“从前家里穷,为了省出一份口粮,儿子不得不背井离乡,自谋出路。饿的没有办法,还曾经偷过别人家菜地里的菜吃。走投无路之下,只得硬着头皮从军。那时也没有别的念头,只想自己养活自己,不给家里添乱。后来风云际会,机缘巧合,做了殿前都虞候。为了报答世宗皇帝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张驸马提携之恩,每战都身先士卒,攻坚克难,终于立下无数战功。”笑了一声,又道:“儿子还是殿前都虞候的时候,德顺就已经是节度使了,那时儿子梦寐以求的是,有朝一日,也能和他一样成为节度使,光宗耀祖。后来不但得偿所愿,而且晋升为殿前都点检。如果不是世宗皇帝英年早逝,如果不是恭帝年幼无知,儿子也不会夺取天下。现在想想,这些就像是做梦一样。虽然又苦又累,儿子还是要一往无前。”

杜太后叹道:“是啊,做天子是最难的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治国有道,天下承平,必为天下人推崇敬仰。如果骄奢淫逸,昏庸无能,治国无道,想要做回平民百姓都不可得,这正是我担忧的事。”赵匡胤站起身来,道:“太后教诲的是,儿子做大宋皇帝,不是为了喝天下人的血,而是为了把天下治理的井然有序。”杜太后笑道:“陛下不必如此,快坐下。”赵匡胤依言坐下。杜太后又道:“你放过世宗皇帝的孩子,我看做的对。毕竟夺人江山,还要杀人子嗣不太厚道。以仁德治天下,才是正道。”叹息一声又道:“你还记得董宗本一家吗?”赵匡胤颔首道:“儿子记得。”杜太后道:“董宗本战死沙场,你董婶给辽国人掳到了幽州,至今下落不明。我们从前亲如姐妹,她如今在异国受难,我每次想起都心中难受...”说到最后,话声哽咽,落下泪来。难过之情,溢于言表。赵匡胤忙道:“太后莫要难过,儿子马上差人做这件事,只要董婶还活着,不论用甚么办法,花多少钱,都要把董婶赎回来。”杜太后道:“陛下愿意赎回董婶,不记恨董遵诲了?”赵匡胤笑道:“儿子早就不记恨他了,其实当年董家收留儿子,对儿子是有恩的。要不是当初年轻气盛,锋芒毕露,不懂得收敛,也不会闹的不欢而散。不论用甚么办法,儿子都会找到董婶,送到遵诲身边,让他们母子团圆。”杜太后颔首道:“不计前嫌,这才是天子该有的气量。”其实赵匡胤这么做,还有更深一层用意,那便是安抚人心。对待仇人都能够以德报怨,文臣武将们看在眼里,自是会渐渐放下戒备之心。

李重进得知赵匡胤窃夺了大周江山,气得血脉喷张,暴跳如雷,拔出宝剑大吼大叫,一通乱劈乱砍,吓得周围的人惊呼连连,躲避不迭。他把官署里的大案劈的碎成无数块,仍不解恨,又拿椅子出气。只到累得气喘吁吁,方才住手。崔守徇躲在柱子后面,眼见没有了动静,这才伸出脑袋张望。但见李重进胸膛起伏不定,牙关紧咬,眼珠赤红,似乎要喷出怒火一样。大着胆子走了过去,生怕李重进把自己当成赵匡胤,离的远远就停下了脚步,小心翼翼道:“太尉息怒。”李重进目光扫来,眼中充满了杀气,崔守徇不寒而栗,打了个激灵。李重进咬牙切齿道:“赵匡胤是甚么东西?趁着世宗皇帝殡天,欺负孤儿寡母,谋朝篡位,无耻之极卑鄙之极,我必叫他不得好死。”崔守徇道:“这事还要从长计议,请太尉放下宝剑。”走上前去,接过宝剑。

李重进又咬牙切齿道:“世宗皇帝也就罢了,赵匡胤何德何能,能登基即位?要是我在京师,他怎么能够得逞?真不知道朝中的那些大臣们都是做甚么的?”崔守徇问道:“宣诏的使者已经在路上了,不日就会抵达扬州,太尉打算怎么办?”原本以为李重进不见使者,或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使者,那知他竟然道:“使者到了,我接诏书就是。”此言大出崔守徇意料之外,刚才还激愤难平,一付要拼命的模样,怎么转瞬之间就臣服了?这个转变也太快了,太匪夷所思了。正自疑惑之际,李重进咬牙道:“立刻招募兵马,打造兵器,越多越好。”崔守徇问道:“大周与南唐划江而治以来,南唐一直规规矩矩,没有侵袭迹象,太尉何以忽然招募兵马?”李重进嘿嘿冷笑,道:“招募兵马不是为了防备南唐,而是为了对付赵匡胤。”崔守徇此时方知他的心思,当下说是。

李处耘带领两名门下省文吏,携带诏书,抵达扬州。官署大门大开,李重进恭恭敬敬跪接了诏书之后,设宴款待李处耘一行。他亲自坐陪,宾主尽欢。最后李重进呈上奏表,道:“请贵使转告陛下,陛下顺应天意民心,即皇帝位,我心悦诚服!”李处耘见他温顺的像只小猫,觉得赵匡胤事先多虑了,于是含笑道:“太尉的话,下官一定转告。”李重进又道:“还请贵使帮我问问,能否以节度使的身份觐见陛下,当面谢恩?这是我的奏表,请贵使转交给陛下。”李处耘接过奏表,道:“太尉的奏表,下官一定呈给陛下。”李重进哈哈一笑,又道:“扬州美食美景冠绝天下,贵使不妨多停留几日,本太尉请自带领贵使领略扬州的美使美景。”李处耘受宠若惊,忙说不敢,道:“不敢叨扰太尉,陛下等着下官回京复命,下官今晚就住在驿站,明天就启程回京。”李重进道:“既是如此,本太尉就不强求了。”转头对崔守徇道:“替我送送贵使。”崔守徇答应一声,对李处耘道:“贵使请。”

来到驿站,崔守徇道:“贵使借一步说话。”李处耘见他神情奇怪,于是走进客房。崔守徇问道:“来扬州之前,陛下有没有要贵使找一个叫崔守徇的人?”李处耘再仔细端详一阵,笑了一下,问道:“你就是崔守信?”崔守徇点了点头。李处耘道:“来扬州之前,陛下让我找到你,李重进是不是真心臣服?”崔守徇神情凝重,摇了摇头。李处耘问道:“既然他并非真心臣服,为甚么要奉诏,还说回京师觐见陛下?”崔守徇道:“这是疑兵之计,他表面上虽然奉诏,但是暗中在招募兵马,打造兵器,准备谋反。”李处耘吸了口凉气,道:“好一个阳奉阴违、瞒天过海的毒计,差点叫他骗了。”顿了一顿,又道:“你要把他盯得死死,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上奏陛下。”崔守徇应声说是。李处耘沉吟片刻,道:“我必须立刻返回京师,这里就拜托你了。”

楚昭辅到达潞州已经两天了,可是李筠始终把他晾着,拒不奉诏。李守节劝道:“阿爹,朝廷派遣的使者已经来了两日,再不奉诏,只怕朝廷会起疑心。”李筠拍案而起,怒道:“哪个朝廷?”李守节道:“当然是当今的朝廷。”李筠道:“当今的朝廷是个屁,我只认大周的朝廷。”李守节道:“如今是大宋朝了,大周是前朝,阿爹再说这些,不合时宜了。”李筠戟指骂道:“想不到你吃里扒外,也变节了。乱臣贼子,全都是乱臣贼子。”李守节给他骂的无言以对,垂下头去。李筠怒火未灭,恨声道:“赵匡胤算是甚么东西,我做节度使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世宗皇帝信任他,一步步把他擢升为殿前都点检,授于兵权。哪知他狼心狗肺,不但不知恩图报,反而窃夺了江山,这口恶气,我实在咽不下去。”话犹未了,一拳重重击在桌上。

李守节皱眉道:“阿爹,胳膊拧不过大腿,该服软还是得服软。”李筠大声道:“甚么叫胳膊拧不过大腿?”李守节道:“昭义军区区三四万军马,哪里敌得过身经百战的禁军?真要是动手,结果必然一败涂地。”李筠怒道:“放屁,我与世宗皇帝情同兄弟,禁军里的将校皆是故交,只要我登高一呼,必然四方应从。”李守节道:“阿爹息怒,虽然阿爹的资历威望无人可及,可是天子从殿前都虞候一步步升到殿前都点检,可以说殿前军上上下下都是他的人,一旦交战,昭义军可说没有一丝胜算。”他和众将校苦劝良久,李筠才勉强答应接见楚昭辅。

楚昭辅宣读完诏书,李守节代替李筠接过诏书,笑道:“家父已经准备好了宴席,请贵使入席。”李筠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终究还是奉诏了,楚昭辅完成了使命,于是欣然入席。他端起酒杯,笑道:“下官敬李帅一杯。”李筠面带怒色,看也不看一眼,似乎听而不闻。李守节道:“阿爹,上使给你敬酒。”李筠‘哼’了一声,自顾饮了一杯。楚昭辅是朝廷派来潞州宣诏的使者,李筠这么礼数不敬,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自是神情十分尴尬。李守节笑道:“家父近来身体不适,还请上使海涵,我敬上使一杯。”又对陪坐的众将使了使眼色。众将心领神会,纷纷敬酒。

李筠眼见他们觥筹交错,不亦乐乎,越想越是窝火,当下离席而去。楚昭辅问道:“李帅这是怎么了?”李筠不辞而别,李守节也是大惑不解,只得道:“想必家父有些不舒服,回房歇息了,上使,咱们喝酒。”自饮了一杯,又道:“天子顺应天意,即皇帝位,四海归心。烦请上使回京之后,转告天子,家父择日就会觐见天子。”楚昭辅皱眉道:“不过看李帅的样子,似乎并非真心臣服,难道还对前朝念念不忘?”李守节忙道:“上使误会了,家父实是身体偶有不适,家父现在做的是大宋的官,绝不会心心念念想着前朝。失礼之处,我代家父向上使赔罪。”站起身来,深深一揖。楚昭辅摆手道:“只要不想着前朝,就算有甚么失礼的地方,我也不会追究。”

正说之间,李筠返回了客厅。他手里拿着一副卷轴,打开挂在墙上。众人凝目望去,有人大惊失色,有人瞠目结舌,李守节更是魂飞魄散,原来画像上的人竟然是大周太祖皇帝郭威。李筠对着画像哭哭啼啼,口中念念有词,但是说的甚么,没有一个人听清楚。李守节眼见楚昭辅神情大变,忙道:“阿爹,你喝醉了。”李筠大声道:“我没醉。”对着画像道:“太祖皇帝,我追随你左右,原本盼着大周千秋万代,世代绵延,可是世宗皇帝殡天不久,就改朝换代了,我心里苦啊!”楚昭辅见他哭天抹泪,神情哀伤,对着自己这个当朝的使者哭泣前朝的皇帝,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当下拂袖而去。

李守节皱眉道:“阿爹,你这是做甚么?”李筠‘哼’了一声,道:“我就是要恶心恶心他。”李守节叹道:“已经改朝换代了,阿爹这样做,实在不是明智之举。”顿了一顿,又道:“阿爹在大庭广众之下哭泣周太祖,使者一定会如实禀告天子,天子龙颜大怒,万一兴师问罪,褫夺阿爹的官职,也只是一纸诏书的事。”李筠满脸的无所畏惧,道:“就算赵匡胤不兴师问罪,我还想杀向京师呢。”李守节吓得脸都白了,劝道:“天子坐稳了龙椅,这种大逆不道的话,阿爹莫要再说了,连想都不能想。”李筠勃然大怒,瞪眼道:“老子用得着你来教训吗?”其实反还是不反,他自己都没有考虑清楚。只不过赵匡胤这个无名小卒神不知鬼不觉,旦夕之间就夺取了天下,实在是愤愤难平。

潘美携带诏书来到保义军节度使官署,官署大门外两侧各站着十名擐甲执兵的士卒。他微微一笑,迈步走进正堂。正堂两侧各站一排军校,有的满脸横肉有的面无表情,但是都手按刀柄,一副蓄势待发的模样。袁彦坐在上首,双眼紧闭。正堂里没有点灯,光线昏暗,显得阴气森森。潘美心中了然,这是要给自己一个下马威。他胆大心细,并不惧怕,朗声道:“诏书到,保义军节度使袁彦接诏。”袁彦这才缓缓睁开眼睛,慢慢腾腾走到堂下,正准备跪下的时候,潘美又道:“此间光线昏暗,请袁帅点灯。”袁彦于是吩咐点灯,正堂内顿时灯火通明。

潘美微微一笑,道:“看袁帅的样子,似乎心情不佳?”袁彦叹息一声,道:“请些日子还风和日丽,哪知天有不测风云,现在却阴雨绵绵,故而心情不好。”潘美知道他含沙射影,把朝代更迭比喻成天气阴晴,当下道:“我有几句知心话要说,袁帅可否让他们退下?”袁彦沉吟片刻,挥手道:“你们都退下。”众军校当即退下。潘美又道:“从前我曾做过袁帅帐下监军,算是故交,明人不说暗话,我打开天窗说亮话了。”袁彦嘿嘿冷笑,道:“请讲。”潘美道:“从前你与天子乃是夙敌,你害怕天子新账旧账一起算?”袁彦担心的真是这些,但是嘴上却不服软,哈哈一笑,道:“我从来不知道害怕二字怎么写,如果天子想要公报私仇,挟私报复,我也豁出去了,大不了同归于尽。”潘美问道:“袁帅觉得保义军抵挡的了禁军吗?”袁彦恼羞成怒,厉声道:“那我就先宰了你。”话犹未了,已然拔出宝剑。剑锋光芒寒冷,夺人心魄。杀机毕露无遗,气氛肃杀。潘美却看出他色厉而内荏,辞凶而势衰,显得底气不足。微微一笑,坐于椅上,道:“袁帅稍安勿躁,且请收了宝剑。”袁彦不但不还剑入鞘,反而逼进,道:“你怕死了?”

潘美微微一笑,道:“我若怕死,也不会来宣读诏书了。”袁彦见他有恃无恐,哈哈一笑,把宝剑插回剑鞘,道:“上使说笑了,许久不见,本帅试试你的胆量,想不到你还是那么临危不乱,镇定自若,好极好极!”潘美道:“从前袁帅与天子结怨,其中内情,我略知一二。你的堂弟袁横克扣军马饲料,以次充好,被当时的开封府马直军使,也就是天子人赃俱获,抓了个正着,当堂打了板子,从此袁帅就心怀怨恨。后来讨伐南唐,袁帅又上表诬告天子掠夺金银财宝,结果世宗皇帝彻查,天子是冤枉的。请问袁彦,过往的事情,我有没有说错一个字?”他所言一字不差,袁彦挑不出毛病,只得道:“没有说错。”潘美又道:“正是因为过往有这么些过节,袁帅故而忐忑不安。其实天子气度恢宏,雍容大度,没有把这些小事放在心上。但是又怕袁帅惶惶不可终日,故而派遣我这个故交来宣读诏书,安抚袁帅。”袁彦沉吟片刻,问道:“天子当真不计较以前之事?”潘美正色道:“千真万确。”袁彦道:“好罢,我跪接诏书就是。”

潘美微微一笑,道:“袁彦不但要跪接诏书,还要回京师觐见天子,当面拜贺,以示诚心。”袁彦心念电转,忽然脸色大变,狞笑道:“潘美啊潘美,你终于露出狐狸尾巴了。把我骗到京师,然后再伺机除掉我。须知我不是傻子,不会上你的当。”潘美朗声而笑,道:“袁帅,你太小看天子了。别说入朝,就是现在,天子要褫夺你的官职,也只是一纸诏书的事。下官要袁帅入朝,除了上表拜贺,更有一层深意,就是有话当面说清,省得心中惦记。冤家宜解不宜结,袁帅和天子把话说开,睡觉是不是也安稳一些?”眼见袁彦神情犹豫不决,又道:“如果袁帅不信,我愿以自己的人头担保。”袁彦沉吟片刻,道:“你不骗我?”潘美正色道:“是我自己要来陕州宣诏的,如果天子要对袁彦不利,我会让天子先杀我。”袁彦闻得此言,不禁耸然动容。权衡再三,赵匡胤已经是大宋朝天子,除了低头服软,再也没有退路,于是咬牙道:“我知道你一诺千金,随你入朝就是。”潘美微微一笑,道:“入朝不是送死,袁帅说不定还会高升,即便不升官,保义军节度使的官职也不会变动,袁帅何妨高兴一些?”袁彦吃了个定心丸,当下咧嘴一笑。

宣诏的使者们陆续回来,有的节度使跟随使者入朝拜贺。藩镇们纷纷奉表臣服,赵匡胤犹是心情大好。这日李处耘回到京师,立即觐见,并呈上李重进的贺表。赵匡胤看了一遍,问道:“李重进没有异动吗?”李处耘道:“据崔守徇说,他阳奉阴违,表面上臣服,实则私下里正在招募兵马,随时准备发难。”赵匡胤扔了贺表,站起身来,踱到殿下,道:“他终究不会臣服,朕没有说错。”李处耘道:“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这个两面三刀之人?”赵匡胤笑道:“他表面上奉表臣服,朕还能说甚么?总不能逼他谋反罢?”回到案边,禀笔写道:君主元首,臣僚股肱,相隔虽远,同为一体。君臣名分,恒久不变,朝觐之仪,岂在一时!放下毛笔,道:“你再去扬州一趟,把朕的信交给李重进,告诉他,朕从来就没有疑过他,要他把心放在肚子里,不要疑神疑鬼。”李处耘应声说是。

正在这时,王继恩道:“陛下,楚昭辅觐见。”赵匡胤道:“他也回来了,快传他进来。”楚昭辅走进别殿,还没有开口,赵匡胤问道:“李筠怎么样?”楚昭辅道:“臣到了潞州,过了二三日,李筠才肯跪接诏书。”赵匡胤点了点头,道:“他肯臣服,看来是好事,天下的藩镇,除了李重进,算是都稳住了。”楚昭辅道:“可是宴席之中,李筠忽然拿出周太祖的画像,挂在墙上,还对着画像哭哭啼啼,没完没了。”赵匡胤闻得此言,脸色变得极为难看,过了良久,方道:“原来除了李重进,他也没有臣服。”楚昭辅道:“看他的样子,正是如此。”赵匡胤道:“传赵普来。”王继恩应声而去。

过了一阵,赵普入殿,赵匡胤道:“李筠虽然奉诏了,可是在宴席之中,挂出了周太祖的画像,还对着画像潸然泪下。”赵普看了看楚昭辅,楚昭辅点了点头。赵普讥笑一声,道:“既然要反,就不要奉诏。既然奉诏,就不要三心二意。这个李筠既要奉诏,又对着周太祖的画像啼哭,不但优柔寡断,而且心中没有底,不足为虑。”赵匡胤心中也是这般想法,道:“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做?”赵普道:“他既然出招了,不接招是不行的。给他儿子李守节升官,看他是个甚么脸色。”赵匡胤知道这是欲擒故纵之策,当下道:“那就除授李守节为皇城使罢。”

这天文武百官簇拥着赵匡胤缓缓而行,队伍的前面是引驾仪仗,每排禁卫手执横刀弓箭。其后是金吾细仗,青龙旗、白虎旗、五岳神旗、五方龙旗各一面。赵匡胤坐于太平辇之上,其后是文武百官。他力行节俭,从不铺张奢靡,虽然出行,但是规模不大。大宋天子第一次出行,百姓无不驻足观望。行经大溪桥,一支冷箭射激而来,万幸的是射在了太平辇上,赵匡胤毫发无伤。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竟然有人射杀天子,场面顿时大乱。禁卫们纷纷拔出刀剑,大臣们吓得手足无措,百姓们一阵骚动。赵匡胤没有愤怒,反而异常冷静。他身经百战,每战身先士卒,执坚披锐,趟过的刀山剑林比别人走的桥还多,数度与死神擦肩而过,何惧区区一支冷箭?他神情坚毅,敞开衣襟,对着羽箭射来的方向,大声道:“有本事再射。”张琼大声道:“捉拿刺客。”当即调兵遣将,誓要捉住大胆刺客,然后碎尸万段,剁成肉酱。赵匡胤却道:“算了。”张琼大觉匪夷所思,急道:“陛下,刺客光天化日之下射杀你,我要将他碎尸万段。”赵匡胤道:“起驾回宫。”

回到皇宫,张琼道:“陛下怎么不让我捉拿刺客?”赵匡胤道:“局势刚刚稳住,朕不想再节外生枝,如果大肆搜捕刺客,必然闹得人心惶惶。所幸刺客箭术不精,没有伤到我。”张琼咬牙切齿道:“我想那刺客一定是世宗皇帝的人。”赵匡胤道:“或许是罢。”顿了一顿,又道:“那人既然会射箭,一定军中人物,说不定就是宫中禁卫。我可以网开一面,不搜捕他,但是不能不防着他。立刻将宫中禁卫全部调走,调来的禁卫你都要一一核查,每个人务必家世清白。”张琼领命而去。赵匡胤一边踱步一边沉思,心想刺客究竟受了柴荣甚么恩惠,以至于这般铤而走险?既然想不明白,索性就不想了。

次日早朝,张永德、王彦超、袁彦联袂觐见,并呈上贺表。赵匡胤笑道:“许久不见驸马,甚是想念,这次回京,多停留些时日,我要与驸马促膝长谈。”张永德没有受宠若惊,反而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俯身道:“驸马是前朝的称呼,再说寿安公主早就辞世了,陛下还是叫我名字好了。”从前赵匡胤还是自己的爱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如今他高居九重,自己成为了他的臣子,心中自是感慨万端。赵匡胤笑道:“驸马是元勋重臣,岂能轻慢?”又对袁彦道:“袁帅。”袁彦躬身道:“臣在。”赵匡胤笑道:“从前咱们有些不愉快,不过从今日起一笔勾销,朕心中片尘不染,望你也不要记在心里。”袁彦见他果然既往不咎,一笑泯恩仇,当下道:“陛下,臣知道错了。”赵匡胤大度一笑,道:“朕说过了,一笔勾销。”袁彦道:“陛下雍容大度,包容万物,臣佩服得五体投地!”赵匡胤道:“朕不要你五体投地,只要你好生治理陕州。”袁彦信誓旦旦道:“臣绝不辜负陛下信任。”

赵匡胤放眼望去,但见殿下群臣交头接耳,尤其那些武将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这哪里是在早朝,分明就像菜市一样。他大皱眉头,问道:“你们叽叽喳喳,在议论甚么?”石守信道:“回陛下,臣等在议论昨天刺客射箭的事,臣等都觉得刺客罪该万死,该当缉捕归案,严刑拷打,挖出幕后指使之人。”赵匡胤道:“朕看没有甚么幕后指使之人,不过是那人一时性起罢了,好在诸神庇佑,朕没有受伤。至于那人,朕决定宽恕他。”他从前在战场上杀伐果决,可是即位之后,竟然变得心慈手软了,简直判若两人,不可同日而语。石守信大惑不解,道:“陛下放过那人,不知道的人还会以为陛下软弱可欺。陛下宽厚仁慈,但是臣无论如何咽不下这口气。”赵匡胤道:“搜捕那人就是大海捞针,朕看没有必要了。”顿了一顿,又道:“善恶皆有报,朕不予追究,就让他自生自灭罢。”石守信见他心意已决,只得作罢。赵匡胤又道:“今天朕在后苑设宴,一来为驸马、王帅、袁帅接风洗尘,二来君臣同乐,大家都来。”

退朝之后,赵普随赵匡胤来到别殿。赵普道:“臣也不明白,陛下为何不追究刺客?刺王杀驾,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历朝历代,皆不会轻饶。”赵匡胤反问道:“你以为我做了天子就变得优柔寡断了吗?”赵普默然,过了一良久,方道:“如果陛下不予追究,别有用心之人会这么想。”赵匡胤朗声一笑,笑声在别殿之中回响不绝,道:“我身经百战,杀过的人不计其数。若是在从前,决计不会放过刺客,但是现在要顾全大局,不能这些做了。如果全城搜捕刺客,一定会闹得人心惶惶,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势,又会动摇。强藩磨刀霍霍,外敌虎视眈眈,真是内忧外患。先稳住局势,别的事以后慢慢再说。”顿了一顿,又道:“唐朝末年以来,烽烟四起,杀伐不断,礼崩乐坏,法度废弛。我开创大宋,新朝要有新气象,否则与梁唐晋汉何异?”赵普问道:“陛下要开创甚么新气象?”赵匡胤沉吟片刻,昂然道:“甚么新气象,我暂时还说不上来,但是必定人文荟萃,文华风流!”

未申交牌时分,群臣陆续来到后苑,后苑的假山旁水池边亭台畔摆放这一张张矮几。矮几边铺着毛毡,几上摆放着瓜果菜肴以及美酒琼浆。赵匡胤坐在最上首的一张矮几旁,眼见张永德与群臣走来,当下道:“驸马,坐到朕的身边来。”说着一指左侧的一张矮几。张永德行了一礼,道:“谢陛下赐坐。”赵匡胤道:“君臣饮宴,驸马不必拘束。”张永德应声坐下。这时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节度使郭从义、定**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联袂而来,四人向赵匡胤行礼,赵匡胤笑道:“后苑饮宴,没有许多规矩,你们随便坐。”四人各自坐下。

张永德举起酒杯,道:“臣敬陛下,愿陛下龙体安康!”赵匡胤连声说好,两人一饮而尽。赵匡胤放下酒杯,笑道:“驸马,我打算让你移镇邓州,去做武胜军节度使,不知意下如何?”节度使有可以移镇与不能移镇之分,可以移镇的节度使是朝廷的人,如论有甚么差遣,都不会违抗。不能移镇的节度使多是手握重兵,居心叵测之辈,例如石敬塘、刘知远等。一旦要其移镇,多半会起兵造反。张永德知道赵匡胤是在试探自己,当下道:“臣马上就去邓州。”赵匡胤见他答应移镇,心中大安,笑道:“不忙,我与驸马情义深厚,非比寻常。驸马镇守澶州之后,咱们就再没有促膝长谈了。在京师多待些时日,不忙去邓州赴任。”张永德应声说是。

众文武大臣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好不热闹。赵匡胤笑道:“王帅,怎么不敬朕一杯?”从前赵匡胤曾经投奔王彦超,但是王彦超用十贯钱就把他打发走了。赵匡胤即皇帝位之后,王彦超唯恐他报复,犹是诚惶诚恐,坐立不安,魂不守舍。见他终于点到了自己,心想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该来的总是会来,躲是躲不过的,当下斟满酒水,硬着头皮走到赵匡胤面前,躬身道:“臣敬陛下,愿陛下长命百岁!”两人对饮之后,赵匡胤笑道:“从前我投奔你,怎么不收留我?”王彦超见他终于说到正题,当即跪下,道:“陛下是真龙天子,臣的池子太浅了,容不下真龙,因此不敢收留,望陛下恕罪!”这个马屁拍的不可谓不响,赵匡胤心中大喜,道:“朕偶然想起这件事,随口问问,你莫要害怕。”虽然极力安抚,但是王彦超早已冷汗浸透了衣裳。

又过一阵,赵匡胤对着身畔的赵普使了个眼色。赵普心领神会,大声道:“大家静静,陛下有话要说。”众文武大臣纷纷放下酒杯,看向赵匡胤。赵匡胤微微一笑,对着王彦超等藩镇道:“卿等皆为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东征西讨,至今仍戎马倥偬,还没有安享富贵,这实非礼待贤臣之意,朕心中好生不安!”他即位不久,众大臣其实还没有机会鞍前马后。王彦超听出话中深意,当下离席跪下,道:“臣素来没有甚么功劳,承蒙恩宠,心中惭愧之极!臣年事已高,又有病缠身,望陛下恩准臣告老还乡。”赵匡胤要的就是他请求辞官,当下离席扶起,嘉慰道:“你可真称的上谦谦君子!朕准你告老还乡,授你右金吾卫上将军,在京荣养。”王彦超道:“谢陛下恩典!”

王彦超知音懂律,看出赵匡胤借着饮宴的机会,逼自己等人辞官。可是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却没有他那样的眼光,看不出赵匡胤用意,当下站起身来,大声道:“从前讨伐南唐的时候,臣临危受命...”正要滔滔不绝,历数战功的时候,赵匡胤沉声道:“你说的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言罢拂袖而去。他这么含怒而去,众大臣也纷纷离去。原本热热闹闹的饮宴,顿时冷冷清清,只剩下武行德、白重赞、郭从义、杨廷璋和王彦超五人。武行德皱眉道:“陛下这是怎么了?好好的怎么就走了?”王彦超见他还不明白,摇头苦笑。武行德问道:“你笑甚么?好好的,你为甚么要辞官?”王彦超正要回答,郭从义抢先道:“你还没有看出来吗?这是鸿门宴,是让咱们辞官的宴席。倘若想活命,咱们明天就乖乖上表辞官。”白重赞摇头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咱们该走了。”赵匡胤没有等他们上表辞官,次日一纸诏书就褫夺了他们的官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