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坑爹之王PK大赛 > 第六章 编外人员赵括

坑爹之王PK大赛 第六章 编外人员赵括

作者:个性飞扬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21:15

第六章 编外人员赵括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纸上谈兵的终身代言人。报名来源于长平之战45万将士联名。45万人联名给赵括报名,为什么他最终只是个编外选手呢?下面我们就来扒一扒。

赵括出身名门,他爹赵奢是让自商鞅变法后强大的秦在阙于之战中首尝败绩的名将,而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并且可以在理论(纸上)运用得当。说赵括自然无法避免长平之战,无论多少人给赵括洗白,长平之战的结局都是摆在那的,45多万赵兵全军覆灭,赵括本人也死于此战。那么在这场战争中赵括到底干了什么呢。他又应该负多少责任?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已经包围了赵军很久,在赵括挂帅之前我们都知道是老将廉颇为将,在正史中都认为廉颇打持久战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秦国要长途跋涉运送粮食(约有500公里)而赵国占地利优势,补给线短(约200公里)长久坚持秦军粮草不足必无疑。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个人认为真不一定,为什么呢?秦军的军粮补给线虽然长,但是道路却十分平坦,从水路运输成本也很低。再看赵军,虽然补给线短了近三分之一,但是却需要翻越山脉。同志们啊,这是2000多年前的古代啊,现代翻山越岭都费劲,何况是只能靠人走,马拉的古代呢,本来水路优势大,再加上赵军供给是山脉地形,再加上秦此时的疆域面积辽阔(地大物博的道理不用我说了吧),与其他国家之前的战争也都以胜利结局,所以在资源上秦更胜一筹,而且真要坐下来仔细核算也许在补给运输上真正吃亏的是赵军吧……这个帐估计廉颇没有算,算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他攻也得败)可是他不算,朝庭不能不算啊,已经被围很久了,45万大军,每天都要消耗粮草,赵国已无力支持维持眼前的局面了,赵国急需改变眼前的境况。而秦肯定也不好受500多公里的运输线路,再平坦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秦也想打破久攻不下的局面,但是秦比赵更沉得住气,更有底气。如果不换主帅,那么就只能僵持,秦想改变僵持的局面于是放出了谣言,而赵国比秦国更急,所以马上商议换帅,那么为什么最后是赵括呢?

我个人分析秦的想法是,年轻的总比老的好对付,毕竟像白起那样的天生的帅才实在不多见,再有如果随随便便一个无名之辈,赵人也不会相信。而赵括,他不但有个打败过秦军的爹,更是在之前的战役中多有建设,在长平之战前,赵括绝对可以算上年轻一代的翘楚人物。而将赵括换廉颇的时候赵国还有一堆名将:田单、乐毅、李牧、赵奢、赵胜,在这样一个名将扎堆而最终将人选定在赵括身上,绝对不是赵括一个人的问题。起码乐毅是推荐赵括的,不过赵奢对赵括的评价确实很低“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翻译过来是“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而赵括之母则更直接“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一定要让赵括去如果失败请不要责怪我。”可是整个赵国的上层人物中只有蔺相如和赵奢,其他人都是对赵括认可的。如果从长平之战的结果看,还真是“知子莫若父母”啊。最终赵括去了,有秦的推波助澜,也有其他赵将对秦军的畏惧,更有赵括的不知天高地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