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后汉书 > 65、朋党对抗宦官

新视角读后汉书 65、朋党对抗宦官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42:35

65、朋党对抗宦官

朋党对抗宦官

朋党一词,出自《战国策》,是指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集团和派别。朋党自古有之,既有以同道为朋的君子,也有以同利为朋的小人。

汉桓帝时期,有些正直的官吏和知识分子结成朋党,联合起来对抗宦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朋党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膺,另外还有窦武、杜密、陈蕃等人。

《后汉书》记载,李膺是颍川郡襄城县人,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都当过高官,他们为政清廉,名声颇佳。

李膺受家庭影响,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他被举为孝廉,步入仕途,逐步担任了青州刺史、渔阳太守等职务。李膺执法严明,嫉恶如仇,有些不法官吏,听说李膺到职,慑于他的威严和名声,吓得弃官逃走。李膺名声大振,远近闻名。当时,陈蕃是李膺的下属,为官清廉,十分敬重李膺。

后来,李膺得罪了宦官,遭到诬陷而被免官。李膺回到家乡,教授学生,四方有志之士纷纷前来拜师学习,人数达到几千人。荀子的十二世孙、名士荀爽,有机会拜访了李膺,并亲自为李膺赶车。荀爽感到很荣幸,逢人就说:“我为李君赶车了。”

后来,鲜卑侵犯云中郡,抢掠财物和人口。汉桓帝知道李膺有才能、有威望,又重新起用他,任命他做了度辽将军。李膺奔赴边境,带领军民抵御鲜卑。他常常身先士卒,亲冒矢石,最终击退鲜卑,保境安民。李膺因功升为河南尹。

河南有个官员叫羊元群,贪污**,鱼肉百姓,因为他是宦官的党羽,无人敢管。李膺到任后,听说了羊元群的劣行,就要查办他。羊元群却先下手为强,勾结宦官,诬告李膺。汉桓帝信任宦官,李膺第二次被罢官,并罚做苦役。

李膺对宦官们十分痛恨,一些正直的官吏和士大夫们,对宦官当权非常不满,连外戚窦武等人,也看不惯宦官的横行霸道。窦武是汉桓帝的老丈人,为人正派,反对宦官专权。太学的学生和一些士人,认为宦官当权不符合道义,联合起来发起“清议”。他们议论政治,品评人物,抨击宦官。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个反对宦官的派别,被称为朋党。

在朋党中,窦武、陈蕃、刘淑三人,被誉为三君,即正人君子;李膺、杜密等八人,被誉为八俊,即人中俊杰。另外,还有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总之,都是一些有德行的名人。这些人有着良好的修养和声誉,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而很有势力。一时之间,朋党声势大盛,与宦官集团相对抗。

后来,李膺由于名气很大,又第三次复出,担任了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此时当野王县县长,他贪婪残暴,无法无天,草菅人命,连孕妇都敢杀害。李膺到职后,张朔知道自己罪行累累,李膺一定不会放过他,于是畏罪潜逃,跑到京城他哥哥张让的府中躲了起来。

张让是汉桓帝身边的红人,没有人敢到他府中捉人。但李膺一身正气,毫不畏惧,亲自带人到张让府中搜查,把张朔从夹墙中搜了出来,押送到洛阳监狱审讯,录完口供,将其正法。因此,张让恨透了李膺,经常向汉桓帝说李膺的坏话。

除李膺外,还有许多官员,对宦官们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东海相杜密,对宦官及其亲属犯罪的,毫不手软,一律依法惩办,宦官们对他又恨又怕。另外,陈蕃和一些大臣们,也屡次向汉桓帝上书,揭露宦官们的劣行,力劝皇帝不要宠信宦官。

汉桓帝宠信的宦官侯览,鱼肉乡里,无恶不作,民愤极大,其母死后,他回乡建造了高大的坟墓。当地的督邮上书朝廷,弹劾侯览,没有回音。督邮一怒之下,命人捣毁了侯览建的坟墓,没收了他的财产,百姓拍手称快。另外,南阳太守王畅,也对宦官们恨之入骨,一旦宦官或者亲属犯罪,除了严厉制裁之外,还拆毁他们的家宅房屋,填平水井,砍伐他们的树木,借以泄愤。

宦官们屡受打击,心中怨恨,也合起伙来对抗朋党。他们利用皇帝宠信的有利条件,屡屡向汉桓帝进馋言,捏造事实,造谣诽谤,诬蔑他们结党营私,图谋不轨。汉桓帝也觉得这些人结成朋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了威胁。

朋党们打击宦官势力,毫不手软,有时有点过分。有个叫张成的人,与宦官关系密切,他的儿子杀了人,李膺把他父子俩抓来,要依法处置。但这个时候,皇帝颁发了大赦令,张成父子被赦免。李膺心中愤怒,不顾赦令,仍然把张成父子杀了。宦官赵津和亲信张泛,犯罪被捕,恰遇大赦令,地方太守也不遵诏令,照样把他们杀了,同时诛杀了宗族宾客二百多人。宦官们抓住这个机会,添油加醋,煽风点火,终于使汉桓帝大动肝火,决心要压制朋党的势力。

公元166年,汉桓帝颁发诏令,在全国抓捕“党人”,李膺、杜密等二百多人被逮捕,有的处死,有的入狱,有的罢官。李膺、杜密、陈蕃均被免官,后来在汉灵帝时期被杀害。被认定为“党人”的,都终身禁锢,不得做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党锢之祸”。

朋党对抗宦官失败,根本原因是皇帝支持宦官。汉桓帝利用皇权,镇压了党人,造成人心涣散,风气败坏,朝中正直的官吏越来越少,宦官们势力大增,继续把持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这为黄巾起义埋下了伏笔,东汉王朝即将走向灭亡。

公元167年,汉桓帝病逝,时年三十六岁,在位二十二年。汉桓帝没有儿子,朝廷大权落到了他的皇后窦妙手里。窦妙的父亲是窦武,父女俩一商量,立了汉章帝的玄孙、十二岁的刘宏当皇帝,被称为汉灵帝。窦妙被尊为皇太后,临朝摄政,任命父亲窦武为大将军,辅佐朝政,掌握了朝廷大权。外戚势力眼看又要得势了。

窦武是朋党的三君之一,得到士大夫们的拥护,他痛恨宦官,如今执掌朝政,宦官们的厄运似乎就要来了。然而,堂堂的大将军,竟然斗不过宦官,反而被宦官杀了,简直不可思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