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视角读后汉书 > 66、宦官杀害大将军

新视角读后汉书 66、宦官杀害大将军

作者:songyvsh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3:42:35

66、宦官杀害大将军

宦官杀害大将军

汉朝时期的大将军,职级高于丞相和三公,既统领军队,又辅佐朝政,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著名权臣霍光和王莽,都是以大将军的身份辅政的。

然而,窦武这个大将军,却当得相当窝囊,他执政后为朋党平反,并准备剪除宦官势力,却不料宦官先发制人,不仅杀了窦武,而且变本加厉地镇压朋党,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可见宦官能量之大、势力之强。

《后汉书》记载,窦武是东汉名臣窦融的玄孙,他出身名门,恭谦好学,年轻时候就以学识渊博、品行高尚而出名,还教授了不少学生,在当地名声显赫。

窦武的长女叫窦妙,被选入宫,初为贵人,后被汉桓帝封为皇后,很受宠爱。因此,窦武入朝做官,先当郎中,后升任越骑校尉,并被封侯,食邑五千户,富贵加身。

窦武为官清正,廉洁奉公,不接收任何礼物,家中生活简朴。当时遭遇灾荒,粮食歉收,窦武用车载着粮食饭菜,在道路上施舍饥民。窦武礼贤下士,喜欢结交名士,他把皇帝和皇后的赏赐,全部送给了太学学生。

窦武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他的侄子窦绍在朝中任虎贲中郎将,因为骄横奢侈,常被窦武训诫。窦武见他屡教不改,就给皇帝上书,请求把他免官了。窦武十分痛恨宦官们的横行霸道,自然与李膺、陈蕃等正派人士站在了一起,共同对抗宦官,被誉为朋党的三君之一。

公元166年,发生了第一次“党锢之祸”,汉桓帝大肆抓捕党人,窦武因是皇帝的岳父,得以幸免。但窦武仍然十分愤慨,他接连上书,为党人辩护,力劝汉桓帝分清好坏,任用忠良。窦武还上交官印,拒绝上朝,以示抗议。在窦武的努力下,李膺等人的性命得以保全,有些党人也被释放,减轻了“党锢之祸”的危害。

公元167年年底,汉桓帝驾崩,窦武和女儿窦太后经过商议,立了一个十二岁的小皇帝。窦太后临朝摄政,窦武升任大将军,主持朝政。形势发生大变,对朋党十分有利了。

窦武立即把受到迫害的大臣召回,委以重任。陈蕃担任太傅,与窦武共同辅政。李膺、杜密等朋党人士齐聚朝廷,他们群情激奋,摩拳擦掌,准备彻底铲除宦官势力。

诛灭宦官,是件大事,必须要秉告窦太后,由窦太后颁发诏令才行。然而,窦太后不懂政治,见识短浅,说:“宦官在宫中任职,这是汉朝以来的老规矩,世代相传,怎么能够全部废除呢?”

窦武见窦太后不同意,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处罚罪行严重的宦官,窦太后答应了。于是,窦武杀掉了罪行明显的几个宦官,罢免了一批宦官的职务,却也打草惊蛇了。

当时,宦官中权势最大的是王甫、曹节、郑飒等人,窦武请求诛杀他们。但王甫等人十分狡猾,行事谨慎,没有明显的罪状,而且他们能说会道,善于逢迎,迷惑了窦太后,窦太后不同意。

窦武就将郑飒关进监狱,严刑拷问,让他招供王甫、曹节等人的罪行,打算拿到证据,再奏明太后,一并铲除。郑飒当时担任长乐尚书,知道的事情不少。

宦官们也不是吃素的,窦武等人一上台,他们就预感到将要大难临头了,自然做好了应急准备,窦太后的见识浅薄和窦武的迟疑不决,让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陈蕃等人见事情紧急,都劝窦武立即动手,以防夜长梦多。窦武却想拿到郑飒口供之后,奏明窦太后再动手,那样做,名正言顺。窦武是书生气十足!

郑飒熬不过酷刑,终于交待了宦官们的全部罪行,窦武大喜,立即给太后上书,请求诛灭宦官。可是,宦官们暗地里早就谋划好了,做好了各种准备。郑飒一招供,宦官们就知道已经是最后的生死关头了,必须要铤而走险,先发制人,拼个鱼死网破。

公元168年9月,王甫、曹节等十七名为首的宦官,集聚在一齐,口含牲畜血,共同立盟发誓,要诛杀窦武等人,随即开始发难,史称“九月宦官政变”。

宦官们政变,最大的优势是皇帝。他们首先关闭宫门,挟持了汉灵帝,同时也挟持了窦太后,夺去玺书,使窦太后失去了作用。宦官们都是皇帝和太后身边的人,干这事自然轻而易举。当时,汉灵帝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宦官们连哄加骗,软硬兼施,让他颁发了好几道诏书,有的是任命宦官担任要职的,有的是诏令逮捕党人的。

王甫被任命为黄门令,手持皇帝诏书,带领爪牙去逮捕尚书令尹勋,尹勋不接受,被当场杀死。于是,宦官们占据了朝廷中枢,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任意发号施令了。

宦官们又手持皇帝诏令,去逮捕窦武等人。窦武知道这是宦官们作乱,赶紧跑入北军军营,向将士们下令:“宦官反叛,尽力诛杀,有功的封侯”。

宦官们手持皇帝诏令,集合了宫中羽林军一千多名士兵,由王甫率领,去与窦武统领的北军对抗,但力量明显不足。窦武的北军人多,打败宦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恰在这个关键时刻,发生了意外,形势瞬间对宦官们有利了。

原来,将领张奂平定了羌人叛乱,回京报捷。张奂是东汉名将,所率军队又是兵强马壮。宦官们便假借汉灵帝的名义,给他下了一道诏书,令他率军平定窦武叛乱。张奂刚到京师,不明真相,只得奉诏,与王甫合兵一处,去打窦武。

张奂率大军与窦武对阵,兵力明显占有优势。窦武的士兵见了,心生畏惧。王甫命人齐声高喊:“窦武谋反,你们都是保卫皇帝的禁兵,不要跟他走,投降过来的有赏。”

北军士兵平日畏服宦官,眼下宦官又是打着皇帝的旗号,而且张奂军队人多势众,于是纷纷投奔过来。结果,两军还没有开打,窦武的士兵就跑光了。窦武见大势已去,只得含恨自杀。

张奂是武将,长期在外领兵,他不属于朋党,但也不依附宦官。平定了窦武以后,张奂知道了实情,自责不已,坚决不接受宦官们对他的封赏。后来,张奂被宦官们诬陷罢官,归居故里。

窦武死后,宦官们凶残地把他的宗亲、宾客、姻属全部诛杀。窦太后也被囚禁起来,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宦官们仍不肯罢休,又大肆收捕迫害朋党人士,李膺、陈蕃、杜密等一百多人被杀。有的并不是党人,但只要是得罪了宦官,就被做为党人治罪。这样,前后被杀、流放、监禁的,多达六七百人,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党锢之祸”。第二次“党锢之祸”,比第一次持续时间更长、危害更大。

第二次“党锢之祸”过去八年之后,大臣曹鸾上书,为朋党人士鸣冤,抨击宦官。这个时候,汉灵帝已经二十多岁了,但他昏庸无能,仍然倚重宦官,见到奏书,勃然大怒,立即处死了曹鸾。汉灵帝接着颁发了一道诏书,凡是朋党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任官的,一律罢免,禁锢终身,而且牵连五族,均不得为官。

不少学者认为,两次“党锢之祸”,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本,从此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清廉正直的官吏几乎绝迹,宦官势力控制了整个朝野,东汉王朝的黑暗和**达到了顶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