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唐好圣孙! > 第214章 是,陛下!(求月票)

大唐好圣孙! 第214章 是,陛下!(求月票)

作者:林家龙女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2:51:00

第214章 是,陛下!(求月票)

听到李世民这声呵斥,李承干下意识地抠紧脚趾头。

无他,血脉压制耳。

坐在他身边的李泰抿着嘴,强迫自己不笑出声。

然而这幸灾乐祸没有持续多久,李世民的问题很快就问到了李泰的头上。

“青雀,你身为我大唐人人称赞的贤王,难道就没听到什么风吹草动?”

李泰张张嘴,脑子里风暴半天,终于憋出一句:“臣有罪。”

他倒是知道此时不是叫阿耶的时候,不然的话指不定又是一句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

“你就是这样做贤王的?”李世民还在输出,猎杀目光又看向李治:“稚奴,你呢?”

被问到的李治扑棱一声,从凳子上滑下来跪在地上,连声向李世民认错。

老李叹息一声,感觉无比心累。

“起来吧!看看你这熊样!”

李治呜咽一声,重新爬起来坐回凳子上。

血脉压制,可不仅仅压制李承干,李泰和李治也拥有同样的被压制效果。

“象儿,你来给他们说说!”李世民摆摆手,示意让李象给他们叙述一遍。

“是,阿翁。”李象点头应道,随后事无巨细地给两个叔叔一个爹讲述了一遍前因后果。

三人听罢,反应各自不一。

李承干在咬牙切齿,李泰义愤填膺,李治……就有点事不关己了。

“我不相信高阳会做出这种事情!”李承干斩钉截铁地说道,突出一个绝不相信。

“我也一样。”李泰和李治也附和道。

“现在不是你们相信不相信的问题,现在的关键在于,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够将舆论的危害降到最低!”李世民敲了一下桌子。

“当然是正本溯源,捉拿散播流言之人,查清楚事实真相,然后进行澄清。”李治率先说道。

李象看了一眼李治,心想好啊,很好啊,你也想写一本《大义觉迷录》是吧?

“不,事情没这么简单。”李泰沉吟着说道:“现在还只是传闻,若是朝廷真的下场去澄清,甚至抓捕散播流言之人,那就是黄泥巴掉进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李世民听后,认为李泰说的很有道理。

“那你呢,高明,伱怎么看?”李世民问李承乾道,“你是太子,总该拿出些章程吧?”

“依我之见,与其澄清真相,不如转移舆论的重点,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李承干再次用上了当年李象教给他的妙妙招。

“哦?”老李一下就来了兴趣,莫非这好大儿真的开窍了不成?

李泰也是颇有些不服地看着李承干,心想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不成?莫不是象儿在私底下给你开了光?

“给他们一个新的话题!”李承干双目亮闪闪的。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问道:“比如呢?”

“发动一场战争!”李承干说道。

听到这话,老李眼睛都睁大了,他不可置信地看着李承干:“发动一场战争?”

就为了转移一下注意力,发动一场战争?这成本也忒高了吧?

“呃,其实小一点的战争就行。”李泰补充道,他也觉得这个建议……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若是战争这种程度的事情,还真能把注意力给吸引到别处去。

“呃,容我打断一下。”李象知道自己再不出场,这活爹和两个活叔叔指不定出什么馊主意:“就算是小一些的战争,也有些过头了,毕竟只是为了转移朝野的注意力而已——为什么不驱逐长安当中的二十几名倭国遣唐使呢?”

众所周知,倭国从贞观五年开始,便派遣遣唐使团出使大唐,谋求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

贞观五年十一月,倭国第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城。

其使团大使为犬上三田耜,副使为药师惠日。

老李对此十分高兴,安排他们在长安参观学习了一年左右时间。

贞观七年,遣唐使团完成既定任务归国时,李世民特派高表仁作为唐朝的使节回访日本,一同随行的还有遣唐留学僧灵云、僧旻等人。

当然,高表仁到了日本的朝堂之上时,与天皇为礼节问题发生了争执。

最终,高表仁愤然挥袖而去,拒绝递交唐朝皇帝的国书,要求立即回国。

如果按照历史,从此以后一直到永徽四年,倭国才派遣使节前往唐朝。但由于去年在高句丽的战争当中,倭国大败亏输,所以去年十一月的时候,中大兄皇子便派遣使节前往长安告罪,并且把一切的罪责全都推脱到了苏我入鹿的身上。

在长安过了年,倭国使节还赖在长安没走。

这事儿李象没赶上,老李也不明就里,所以也没多说什么。

要是李象赶上的话,指定没倭国使节好果汁吃。

但现在……一饮一啄自有定数,若是之前赶上了,李象肯定会把他们驱逐回去;目前能用上他们,自然要顺手利用一下,榨干倭国人的剩余价值才是。

用不好听的话说就是,逮住蛤蟆攥出尿来。

“这……”

李象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深思,尤其是李家三兄弟。

李承干和李泰对视一眼,竟然发现,李象的这个主意,可能真的会有用。

“这样做不太好吧?”李世民还有些迟疑,毕竟身为天可汗,这种污蔑人的事儿……还是污蔑一国使节,也太有**份了。

说到底,还是老李的偶像包袱作祟。

该说不说,李世民的道德感还是太重了。

“阿耶,这会是长安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李泰当即便对李象的建议持以肯定:“想想看吧,朝廷粉碎了倭国人的阴谋……多值得人庆贺啊!”

“一定得用一个没人能反驳的理由。”李承干补充说明道。

李象再次说道:“就算是被否认,人们也会相信——使团副使的仆役可是特高课的课长。”

“特高课?”李世民愣住了,什么特高课,怎么我没听说过倭国还有这么一个东西?

“就是倭国的特务机构,隶属于内务省,负责搜集周边国家的情报,以及盗取周边国家的工匠技术,甚至还会阴谋颠覆某一国家的政权,比如当年的百济和新罗。”李象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实际上他借用的是后世小日……子过得不错的特务机构编出来的。

“蕞尔小邦,心思竟然如此鬼蜮!”李泰咬牙切齿地骂了一句。

李世民瞄了一眼李象,一眼便看穿这是李象的胡编乱造。

这孙子,一天到晚的,脑子里装的都是些什么?

他挑眉说道:“朕毕竟是大唐皇帝,也是诸部的天可汗,你这个建议提的很好,下次不要提了!”

“那阿翁的意思是……”李象试探地问道。

“太子说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不错,但是你这个驱逐倭国人的办法,实在是太馊了。”李世民哼了一声:“朕英雄一世,岂能用这种污蔑人的见不得人的手段?”

“那其实还有办法,只不过见效稍微慢一点。”李象再次说道,“那就是办报纸。”

“报纸?”老李不解问道。

“报纸,就是以刊载新闻,以及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东西。”李象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给这些古人解释:“就像是杂志一样,只不过比杂志更简单,只需要几张纸便可,上面的内容一般是时事,比如朝廷政策、周边新闻等等……”

“根据孙儿分析,这事儿**不离十是山东士族做出来的,既然如此,那就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给他们安上一些奇闻轶事。”李象又补充说道。

报纸这种东西,是时候该出山了。

经过这一次的事件,李象意识到了话语权的重要性。

可以说有了报纸,就至少掌握了话语主动权。

虽说普通老百姓看不懂,但是可以雇书生在酒楼茶肆里面读报纸啊。

看不懂字,还听不懂话吗?

不过其实还有另一个问题,如今大唐这五湖四海的口音也不怎么统一。

有时候面对面说话,关中人就听不太懂岭南人的方言。

其实上辈子李象也颇有感慨,尤其上大学的时候是在重庆,那家伙,出去租房子都得配个翻译。

作为一个老关中人,李象觉得有必要统一一哈,消灭方言。

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还是先把报纸办好吧。

李世民想了一下,觉得可行。

“比如?”

“捧杀呗,让人出去宣传,比如《世家的饮食》、《世家的礼法》、《世家为何高贵》,然后用博陵崔氏或者是清河崔氏做例子,就举例说明世家的饮食有多讲究,鸡爪心那一块肉炒菜,一盘菜要用一百只鸡;用鲤鱼须熬汤,一碗汤要用三千条鲤鱼;剩下的鸡肉鱼肉直接扔了不吃,这种边角料不配入他们的口。”

“或者说他们吃小牛肉要雇专门的奶妈去奶小牛,这样的牛肉才味道鲜美;或者说有商人娶了博陵崔氏家的一个厨娘为妾,进门没多久商人叫厨娘炒两个菜,厨娘说不会,她在崔氏的厨房里是专门呆在包子房的。过了两天商人又让厨娘去蒸两笼包子来尝尝,看看世代簪缨的崔家平日里吃的是什么样的包子,厨娘板了板脸说还是不会,她在包子房里是专门负责切葱丝的。”

这个段子,源自于宋朝时期的奸相蔡京。

这年代的人们,自然是不知道宋朝的故事,所以李象拿来主义毫不心虚。

李象见老李和一个爹两个叔叔都陷入思索,最后开始做总结:“总之就是,用羡慕的语气,用吹捧的语气,写世家的奢靡无度。”

“一开始的时候,百姓会羡慕,世家的生活好啊,随后再暗示一下,他们的财富是哪来的,当然是盘剥百姓啊,享受着百姓的供奉,却高高在上看不起百姓。最终营造出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氛围,激起百姓对于他们的仇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李喃喃地重复了一遍。

文青李泰眼前更是一亮,这样简洁凝练的句子,最是戳他的心巴。

“这句话是谁写的?”他迫不及待地问道。

“我老师给我的书里看到的。”李象诚实地说道。

然后李承干便表示反对:“你可不要忘了,我大唐皇室也是享受着百姓的供奉,万一山东士族将矛头对准我们怎么办?来上一个一换一?”

“那就让阿翁下旨喽,提倡节俭。”李象摊摊手说道:“再说去年打了高句丽,阿翁体恤百姓劳苦,故而免除天下一年的人头税。对比世家门阀将百姓拘在田中肆意盘剥,阿翁不是天下第一仁慈?”

“更何况阿翁曾经说过,君舟民水,故而我李家之人对待百姓那都是爱民如子,就算是高阳姑姑一介妇人,却也胸怀天下,为百姓开发出羊毛这种便宜的御寒之物,两厢对比之下,更能衬托出我大唐皇室的高大,还有那些世家门阀的矮小。”

“嗯,象儿这个提议不错。”李世民颔首说道,“朕明日便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提倡节俭,并且免除一年徭役。”

“圣明无过阿翁。”李象笑着拍马屁。

“你这小子……”李世民失笑地指指李象,又说道:“经过你这么一形容,报纸这个东西当真是国之利器,朕觉得,报纸一定要官方经营,同时严禁私人办报!”

“阿翁圣明。”李象又是一记马屁。

“那……高阳姐姐的事儿怎么办?”李治忽然说道。

李世民手指轻叩桌面,沉声说道:“高阳的事儿就暂时先放一放,冷处理,不要做出任何回应,就当没有这件事发生。”

“若是朕急不可耐地传召高阳入宫,那不是正中那些小人的下怀?还指不定会编出什么谣言来。”

“等着吧,高阳这丫头一向有主意,朕觉得这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她一定还有什么后手,我们只需要帮她打配合,在适当的时候将舆论转移走就好。”

听到李世民的话,李象和李承干三人对视一眼,齐声说道:“是,阿耶(阿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