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明朝假太监 > 第135章:皇权不下县

穿越明朝假太监 第135章:皇权不下县

作者:宫堡鸡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4:13:40

第135章:皇权不下县

朱由检登基之后,没有真正地体察过民情,自然答不上王立的问题。

古往今来,民间有着“大礼可摄胜”的说法。

意思是说,坊间的平民百姓,若是遇上婚葬嫁娶的大事,可以身穿超越自己身份的衣服。

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出身于平民百姓的女子,如果做为正妻出嫁,其着装已经僭越到了“凤冠霞帔”。

在明代,“凤冠霞帔”是皇后的专用着装!

若在平时,就算是一品的诰命夫人或宫中嫔妃,也不敢穿着此装!

然而,正是基于“大礼可摄胜”的传统,对于民间百姓的僭越行为,各州各府的官员,全都睁只眼闭只眼了!

王立把这种放任行为归咎于圣恩,朱由检自然高兴。

于是,他乘胜追击,吟起宋代诗人张俞的诗: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万岁爷,宋时的百姓连绫罗绸缎都穿不起,自然会“泪满巾”了;

我大明的百姓却能凤冠霞帔,喜笑颜开,正是国富民强的预兆啊!”

王立故意曲解了诗中的意思,朱由检自然知晓。

但听起来,这些话特别的顺耳!

“万岁爷,国以民为本啊!

民富,自然国强!

如果百姓全都“穿得起”绫罗绸缎,说明大明的国力,已经发展到几千年来的顶峰!

既然万岁爷决心变法,不妨现在就更改《明会典》,将百姓们穿得起绫罗绸缎,作为大明“革旧立新”的成败标准!

小奴希望,大明强盛的这一天,不会很遥远!”

品味着王立的话,朱由检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一时之间,却又说不上来。

他大概知道,百姓不能穿绫罗绸缎,这是《明会典》的严格规定,而非“穿不起”!

当然,将全国百姓“都穿得起”绫罗绸缎,作为检验变法成败的标准,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既然坊间百姓能僭越一天,那就不在乎多僭越几天!

说不定,就像王立说的那样,放开百姓的着装限制,他们必会感激圣恩!

罢了!

既然想革旧立新,总要打破一些陈旧的礼法!

连老祖宗的十王府都卖了,还怕更改老祖宗制定的律法?

自己百年之后,若能给太子留下一个强盛的大明,老祖宗应该不会怪罪吧?

如果允许百姓身穿绫罗绸缎,至少在衣着方面,各种各样的“贵妇”再无优越感!

然而,更改后的《明会典》送往内阁,几名辅臣一致通过!

紧接着,“三年守孝更改为三月守孝”、“鼓励民间丧葬从简”的律法,也获得内阁的通过!

与此同时,许多朝臣推举温体仁为新任内阁首辅,朱由检也大一笔一挥,正式任命!

所以说嘛,和谐社会,以和为贵!

君臣之间,何必针锋相对?

何必斗得你死我活?

……

这一次去四川,王立再没打算返回京师!

他知道,自己的亿万身家,必会让人眼馋!

他可不想成为下一个沈万三!

更不想成为下一个刘瑾和和珅!

要学,就该学范蠡!

远离朝堂,逍遥快活,长命百岁!

以自己现有的身家,三年时间,足以成为四川的土皇帝!

到时候,就算没有“西厂提督”的身份,也足以自保了!

“厂公,属下以为,若要防止流贼入川捣乱,必须死守三个方向;

其一,守住汉中府以北的四条古道,可防流贼从关中方向窜入汉中;

这一路,需要与陕西巡抚协调;

其二,在武当山以北的郧阳、白河一线布下重兵,可防流贼从河南方向西进四川;

这一路,需要与湖广总督协调;

其三,在夔州府的奉节、巫山一线驻军,可防流贼沿长江西进!

只要守住此三路,流贼就算长了翅膀,也飞不进四川!”

“甚好!等咱们到了成都府,就按你说的办!”

王立满口答应,心里却在盘算着:我的二当家啊,你也太过小心了!

凭咱们手上那点兵马,还想三面驻军?

再说了,现在这会儿,有必要三面驻军么?

陕西的洪承畴,那可是我大哥啊!

有他在陕西看着,流贼哪敢放肆?

郧阳那边,流贼还远着呢!

等他们翻山越岭赶到郧阳,咱的骑兵正好以迎头痛击!

至于长江沿线,那就更不需要担心了!

流贼连条像样的船都没有,拿什么逆流而上?

就算他们过了奉节和巫山,不还有大名鼎鼎的秦良玉守在石柱嘛!

只要给这位女将军一点饷银,让他帮我防守东大门,不就省了一大笔钱?

当然,防流贼是假,防明军和皇太极才是真!

只要我保持低调,尽量不跟朱由检翻脸,明军在几年之内不会入川!

皇太极,那就更不用说了,他还远着呢!

等他打到四川,至少是十几年之后了!

所以嘛,有七千“铁甲锦衣卫”镇守,基本足够了!

当前,确实没有扩军的必要!

别给朱由检翻脸的理由!

当务之急,还是以捞钱为主!

可惜的是,此时的四川,除了成都府稍稍繁华一些,其他地方都是穷乡僻壤!

大明立国至今的二百多年间,皇子们只要听说被分封在四川,全都吓得哭哭啼啼!

直到现在,也只有朱元璋的第十一个儿子——朱椿的后代就蕃于四川!

所以,王立最先想到的捞钱办法,就是在四川广泛种植棉花和蚕桑,再将其加工成绫罗绸缎销往全国。

在这之前,允许普通百姓穿着绫罗绸缎的律法,已经由内阁审批通过,诏告天下了。

只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几套高档衣衫”成为坊间百姓嫁娶的“必备条件”,再引导百姓们的虚荣和攀比心理,那就不愁销路了!

剩下的,就是种植、加工和销售了。

“对了,棉花籽的收购,进展何了?”

“这个……要收到足够数量的棉籽,基本没什么问题!

关键是,就算咱们有了棉花籽,也没有足够的土地啊!

就算有了土地,也没有足够的百姓愿意种植啊!”

宋哲满脸愁容,王立却满脸不屑。

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在成都平原的周边,还有无数的荒地和山地!

这些土地,都适合种植棉花和桑叶!

你竟然告诉我,没有足够的土地?

穿越之前,咱本来就是四川人,难道还不清楚么?

再说了,四川登记在册的“民户”有三百多万!

后世的专家都说了,如果加上各种各样的无籍人口,此时的四川,至少有八百多万人!

你竟然告诉我,没人耕种?

开什么玩笑?

然而,宋哲稍加解释,王立又不得不相信了!

历朝历代,都有“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的说法!

因为各种各样的势力阻挠,朝廷的政令到了“县”一级,就很难推行下去!

为了偷税漏税,富户乡绅们都会了隐匿自己的土地,都会瞒报实际的人口数量!

朱元璋是个“草根”出身,自然知晓其中的门道!

于是,“里甲制”应运而生!

对于“县”以下的百姓,将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其中丁粮最多的十户称为“里长”,其余的一百户称为“甲首”;

平时,由一位“里长”管理十个“甲首”,直接向当地的知县负责,并代表朝廷征缴赋税。

这样的“里甲制”,看似解决了“皇权不下县”的问题!

但是,“里长”并非由“知县”指派,也不是由“甲首”选举产生,而是十年一换的“轮换制”!

时间一久,各甲、各里的人丁事产“消长不齐”,相互之间的徭役承担能力,相差越来越悬殊,这种制度的弊端就逐渐显现!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随着赋役负担的加重,人口和土地的流动日趋活跃,户口与土地的分离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到了嘉靖年间,更是发展到“里或止二三甲,甲或止一二户,甚至里无一甲、甲无一户”的局面!

到了万历年间,“里甲制”已经成为纯粹的赋税单位!

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县府甚至放弃了按户数编制里甲的传统做法!

此时的四川,“里甲制”早就荡然无存!

为了逃避高额的赋税,许多民户放弃了自己的户籍和土地,转为租种富户乡绅的土地!

因为,那些富户和乡绅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免税”特权!

如今,土地集中到了富户乡绅的手中,百姓又沦为“地主”的附庸,只能日夜劳作图个温饱!

在这种情况下,王立想大面积种植棉花和桑叶,又到哪里寻找足够的土地和人口?

宋哲思虑多时,试探着说道:“厂公,原属于卫所的军田,已被咱们租种了香草!

眼下,只能租种富户乡绅们的土地,依法缴纳各项赋税,再给百姓相应的粮食和工钱!”

宋哲的话,在情在理,王立却摇了摇头:

“放屁!

如果照你说的办,咱们岂不是缴了赋税,还要养乡绅和百姓?

这样做,咱们成本也太高了,能赚几个钱?

再说了,这三年的时间,不是可以缓缴赋税么?”

“厂公,你记错了!

可以缓缴的,只是朝廷的赋税!

地方上的税哪能缓缴?

而且,这笔税款不是小数目!

估计,最少也得三四百万!”

我去!

王立一惊,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四川一省,每年上缴朝廷的赋税,总共也才三十来万!

怎么到了方上,就成了三四百万?

竟然,是朝廷征税的十倍之多!

我勒个去!

不要命的百姓们,都在骂朱由检是“重征皇帝”!

看来,他们真的误会了!

人家朱由检,没那么横征暴敛好不好?

几年前,以黄立极为首的内阁成员集体辞职逼宫,人家朱由检也没有服软,没有向百姓加税啊!

他真的是好人呢!

在后面的几年,他都穷得当内裤了,也没向百姓加税啊!

百姓们,你们真的误会了!

都是下面的人在乱来啊!

唉!

朱由检遗书上的“诸臣误朕”,好像也没说错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