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解读《挽文山丞相》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解读《挽文山丞相》

作者:边塞man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08:24

解读《挽文山丞相》

在这一首《挽文山丞相》的解读的开头,首先鸣谢西藏大学院的王教授,当时上元代的课,正是他精彩的讲解,让我的大脑中有了这样一篇《挽文山丞相》解读的雏形。

本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目标,作为学生的我,有责任在将这首诗时,讲得比老师更好。

言归正传,正式开讲。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虞集开篇就用典,说文天祥是徒把金戈挽落晖,这个典故比较生僻,出自《淮南子》,《淮南子》记载:“鲁阳公与韩抅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为之,日为之反三舍。”在虞集的心里,文天祥和鲁阳公是一类的人,甚至说,是一样的人也不为过。为什么呢?鲁阳公用金戈挽住落晖,让时光倒流,然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一秒中过去都不会回来,那么时光又怎么能够倒流呢?而文天祥挽救大宋,不也是如此吗?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又岂是区区一个文天祥就能够改变的,光复大宋,如果有时机,有趋势,那也似乎不是不可以,但是,在现实中,大元王朝正处在上升期,离寿终正寝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光复大宋,那又怎么可能呢?

因而,在首联的第二句话,虞集笔锋一转,写道:“南冠无奈北风吹”,“南冠”,这也是一个典故,而且,明朝末年的抗清义士夏完淳在他的诗《别云间》中这样写道:“三年羁旅客,几日又南冠。”南冠,就是做了囚徒的意思。因为楚国的人在战争中被晋国人俘虏,却依旧戴着南方的帽子而得名,后来,渐渐引申为“做囚徒”。而北风吹,也有其深刻寓意,这象征性的表明了蒙古势力的强大,由此观之,诗人虞集写这些,还是挺隐晦的,如果不是知人论世,又如果,你不去了解这首诗中的典故,你就绝对读不懂这首诗。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这样的两句诗,颔联包含着两个典故。第一个,是张良为韩国报仇,刺杀秦始皇。第二个,是诸葛亮早早去世,没有看到蜀汉的灭亡。而这,也仅仅是字面所表达的意思,那么,深层次的意思,又是什么呢?张良张子房(张良字子房),说一说他的家世背景,他家已经连续五代人,都是韩国的宰相,可是呢?秦灭六国,第一个灭亡的就是韩国,所以他要为自己的祖国韩国报仇。可是,张良最终如何?他刺杀秦始皇失败,被迫背井离乡,走上逃亡之路,后来辅佐汉高祖刘邦,却成就了辉煌的事业,他也因此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其他两个是:萧何、韩信),是啊!谁也想象不到,张良本来要为韩国报仇,却报仇失败,最终成了汉朝的开国元勋,这阴差阳错,让人无限感慨。命运啊,有时候就是如此吧。人生中,不可预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事与愿违的事情也不会少,所以文山丞相啊,不是你不够强大,也不是大宋王朝太弱小,而是大元王朝太强大了。这历史,这前进的步伐,谁又能够抗拒呢?诗人虞集按照对仗的法则,工工整整,写“诸葛宁知汉祚移”,诸葛亮六出祁山,出师一表真名世,出师一表通今古,杜甫在《咏怀古迹·其四》中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最后又说他“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可是,他那么厉害的人,也阻挡不了蜀汉政权被灭亡的历史大势。诗人虞集想通过这两句话,表达这样一个意思:文山丞相,在那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你凭借你一人之力,是绝对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你只能接受,接受你是一个失败者的现实。

再分析颈联,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鼎湖龙去”这是一个典故,传说黄帝在荆山之下铸造了一个大鼎,大鼎铸成了,他乘着龙,飞上了天。上天,就是龙驭宾天,后世于是就用“鼎湖龙去”说黄帝死去,此处委婉曲折地在说小皇帝宋端宗和宋末帝的死,而月明华表鹤归迟则是运用了《搜神后记》里的典故,说,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丁令威本来是辽东人,在灵虚山这个地方学道,后来学成,化成了仙鹤,飞到家乡辽东。飞到家乡的华表柱那里停下,结果有很多少年看着仙鹤觉着很有意思,就弯弓搭箭要射下来,结果,由丁令威变成的仙鹤飞起来了,到了半空中徘徊而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在此,我已经把这两句话的用典讲清楚了。下面,提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活着的人能不能乘着龙飞上天?答案是:显然不能。第二个问题:抛开神话和传说不谈,活着的人,能否化为仙鹤?答案也毋庸置疑:显然比能。那么,既然不能,这一联诗又要表达什么意思?其实,就一个意思:文天祥,死了。

那五个字能表达清楚的,为什么要用十四个字,顺带说两个典故?懂得了这个问题,这首诗,你才能真正明白,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看尾联。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读尾联,可以让某些读者感觉到负担稍微轻了那么一点点,那是因为,尾联只用了一个典故,其他首联、颔联、颈联,都是两个典故,一句话一个典故,到了尾联,终于只有一个典故了,这个典故就是:新亭对泣。

据《世说新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我把这一段话,来一个比较通俗的翻译:西晋灭亡,东晋南渡,渡江的很多大臣,每到天气好的时候,就相互邀请,来到新亭(劳劳亭),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地方席地而坐并且饮酒,周伯仁(因为他的官职是太守,在晋朝,侯是太守的美称)坐在中间,叹息:“风景还没有变,只是这大好河山变了(意思是北方落入了胡人之手)”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留下了眼泪。只有王丞相(王导)不哭,坚定地说:“我们这些人应当齐心协力,勠力同心,襄助晋王室,克复神州,为什么要像楚囚一样面对面哭泣?”

在下一个章节,我会把这首诗通篇使用典故的原因说明白。与此同时,讲出这首诗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去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