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范先生在军中(引子)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范先生在军中(引子)

作者:边塞man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08:24

范先生在军中(引子)

1038年。对于李元昊和宋仁宗来说,都是极其不平静的一年。对于李元昊来说,这一年,他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而这一年,是大宋的景佑五年。李元昊为这个新生国家定国号为“白高大夏国”,简称“大夏”,而宋朝方面则因为夏在大宋的西面,将其称之为“西夏”。对于宋仁宗来说,这是大宋王朝自太祖皇帝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耻辱,要洗雪耻辱,就必须与西夏一战。于是,大宋王朝首先向西夏发了宣战书。

而西夏方面,则采取李元昊之前的既定策略——不宣而战。西夏军队势如破竹、攻城拔寨,大有涤荡中原、宅兹中国的野心。称帝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039年,李元昊写信通知宋朝政府,要求宋朝方面承认西夏独立的既成事实,如不承认,那么,不好意思,继续打,打到你服气为止。

在这时的朝廷里,主战派是占绝大多数的,大多数官员在战术上藐视了敌人,认为西夏人不堪一击,大宋天兵一到,定期歼灭。而范仲淹显然思考的更深入一些,他已经专注研究西夏形势二十余年,在这方面的造诣远远超出别人,他不主张轻敌冒进,主张坚决防守,修筑堡垒,把西夏军肥的脱瘦、瘦的脱死。

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可是很快就被扣上了一个又一个帽子,什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什么胆小如鼠、什么软骨头……这令范仲淹很是无可奈何。

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此时的范仲淹就是这少数人。

孤独,袭上心头。

他一心想的,是如何打出一个大胜仗,而不是像某些官员一样,耀武扬威。

西北边境三川口大败的消息传来,京师震动,整个都城的百姓人心惶惶。此时此刻的范仲淹,不改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秉性,忧国忧民的他思考着大宋王朝的未来。

那是一个秋日,他在御街上散步,颇有感怀,写下: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他很想到西北前线,很想到军中效力,只有如此,平生的才学与怀抱才得以伸张和施展。

仁宗皇帝与范仲淹一起微服私访,马车走到大街上,忽然听见有书贩子在叫卖《四贤一不肖诗》,那个书贩子很激动,高喊:“这四贤一不肖的首贤,就是直言进谏不折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啊!”说罢,很多市民纷纷掏钱购买。

仁宗皇帝感慨道:“公道自在人心啊。知道我为什么叫上你一起到街上微服私访吗?”

范仲淹说:“官家是要对臣委以重任,臣自请到西北边疆效力,抗击西夏。不把西夏人赶出去,臣绝不回朝。”

仁宗皇帝开始了自我批评:“朕血气方刚,听信了某些人冒进的建议,扬短避长,给敌人打了野战,结果大宋军队损失惨重,现在西北边境的延州城已经被元昊团团围住,延州城危矣,西北危矣。”

范仲淹给仁宗皇帝加油打气:“臣此去,必将不辱使命。”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仁宗皇帝的语气渐渐放轻松了。

旁边的小黄门拿出一道圣旨:“除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延州知州,自即日起,开赴边塞,整军修武,收复失地,切切,不得有误。”

范仲淹再拜稽首:“臣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