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范先生在军中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范先生在军中

作者:边塞man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08:24

范先生在军中

1039年冬天,正是西北重镇延州,遭遇李元昊围城的最艰难时刻,这一年,春天宋军中了夏军的埋伏,损失不下十万,秋天,敌人又故技重施,用同样的方式再次灭了大宋五万军队,此时此刻,延州已经被围了数重,李元昊在等一个时机,等天气转暖的时期,准备攻城,延州实在是太冷了,又下了雪,所以李元昊不敢轻易攻击,延州城只有千余名守城士兵,延州城百姓恐惧西夏人的心理达到了极点。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仁宗皇帝派范仲淹来到了延州。

展现在范仲淹面前的延州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恐慌景象,站立到延州城头,满眼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城中的延河水,结着青色的冰凌,雪白的大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延州知州范仲淹的双肩,但是,范仲淹是带着官家的诏书来的,是背负着皇命来的,是怀着解救延州城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寒门出身的朝廷大员看来,这里有十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用鲜血,打下了5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官府的领导,即使是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一条路来。

第二天,当城里的官员知道范仲淹是新到任的延州知州之时,他已经亲临前线视察调研了。前线的战斗此时此刻最紧张,敌人的兵锋已经直指延州城外五里的地方去了,事实上,范仲淹这样做非常危险。但是他牢记《孟子》中的话:“虽千万人吾往矣!”他还到普通老百姓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去了解情况,鼓舞士气去了,他从这条街道走到走到那条街道,从这个村走向那个村,他一路走,一路和自己的属官谈论,看到山丘,他说,在这里可以打埋伏,让侵略者有来无回。见到平整的土地,他说,这里要深挖沟壑,阻挡敌人骑兵的冲击。见到洼地,他说,可以在这里布置战场,让敌人陷在这里,这样他们跑也跑不了。转了一圈,回到衙门,他向大家说,延州是一个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坚决防守,要粉碎敌人的进攻,延州是前线,而且穷,困难多,又是战区,但是战区有一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我们大宋的官军,大宋的士大夫,不能在百姓面前逞英雄,不能欺压百姓。但是要在困难和敌人面前逞英雄,要打退敌人的进攻,保家卫国。

范仲淹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范仲淹的部下以及城中的百姓纷纷议论说,新来的这个知州,看问题高人一眼,比起以前那个只会求神拜佛的范雍强多了。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范仲淹对这个延州的布防,进行了严密的部署,但是他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同于现实,李元昊的几万士兵一直在围城,可城中的士兵不足两千人,如果临时招募民兵的话,最多扩充到一万,可民兵又要经过训练,而且战斗力也许不太强。现在,要让李元昊退兵,要把这些侵略者从西北的土地上像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甚至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皇帝的指示,按照圣贤书的指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李元昊,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不可避免的要犯瞎子摸鱼,闭着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敌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皇帝的指示,而且在关键时候也要便宜行事,要尽量详尽的掌握敌人的底细,了解敌人的内部动态,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定决心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对三川口战役的失败做了总结,吸取了教训,当时西夏人派出了很多奸细渗透到金明寨,而今,自己要将计就计,也要对元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范仲淹也派出奸细,安排他们以战争难民的身份,逃到西夏。而且,这样做,顺理成章。西夏对于这些难民,不加怀疑。

紧接着,范仲淹展开了延州锄奸,筛查延州城中造谣生事、破坏社会治安的西夏奸细。与此同时,他广泛招揽人才,放出消息:唯才是举,特殊时期有特殊本领的人,不论身份,不论学历,都可以投奔军中报效祖国。

消息放出去之后,以张元为首的西北四剑客很动心,他们准备大干一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