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拯救大臣苏轼之开始拯救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拯救大臣苏轼之开始拯救

作者:边塞man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1-19 05:08:24

拯救大臣苏轼之开始拯救

于是,拯救大臣苏轼,这场大戏,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参与这场宋代历史上收视率以及票房最高的“电影”的剧组相关成员。

首先,导演:a组导演(陷害苏轼的这一组):舒亶

B组导演(拯救苏轼的这一组):司马光

其次,编剧:也就是本文的作者边塞man

然后,领衔主演:苏辙、司马光

主演:苏迈(苏轼的大儿子,在剧中台词很少,主要任务是给苏轼送饭,并且传递外界到底要不要杀掉苏轼的情报)、李定

本色出演:苏轼本人、宋神宗

友情出演:王安石、张方平、太皇太后曹氏

群众演员:杭州市民

此处要注意不是姓氏笔画排名,排名也不分先后

好的,演员已经就位,大戏开演。

司马光认为,拯救大臣苏轼已经是刻不容缓,毕竟,此时此刻的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急先锋,是自己手下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如果这一员大将都保不住,自己以后在旧党内部还如何服众?

而此时的苏轼在牢里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心里苦闷的很,心里害怕的很。他真的不想死,但是,他却总是感觉到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于是,他让自己的儿子苏迈每天给自己送饭,要求每顿饭必须有菜有肉,而且,他还与儿子苏迈定下了暗号,叫儿子密切关注外界对于乌台诗案的动态信息,如果坊间传闻(其实一般都很灵的,就好比说今天的北京市出租车司机常常畅谈国家大事,而且往往又预测的很准)说苏轼将要判死刑,那就给自己送一条鱼。

而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天,苏迈走在大街上,要去给老父亲苏轼买饭,一摸口袋,竟然没钱了。他只好去借钱。可是,又怕父亲来不及在饭点吃上热饭,就委托自己的一个远方亲戚代替自己送饭。事发仓促,苏迈没来得及向那位远房亲戚交代自己与父亲的暗号,远方亲戚只是问了一下苏轼平时吃什么,苏迈说必须有菜有肉。远房亲戚一想:天天有菜有肉,岂不是太单调了吗?今天我去送饭,就给苏学士整上一条鱼,给苏学士改善改善口味!

苏轼很快收到了这条鱼,看到这条让人感觉香喷喷的糖醋鱼,苏轼一下子老泪纵横,一边流泪,一边说“我命休矣”。苏轼越哭越伤心,惊动了看守他的老狱卒。狱卒很善良,之前苏轼被审讯的时候,睡眠严重不足,正是这位善良的狱卒,帮苏轼打热水泡脚,苏轼因而也养成了泡脚的习惯。此刻狱卒也对苏轼的哭泣感到心痛,又听到苏轼自己说“我命休矣”心想苏轼怕是十有**要上断头台。狱卒关切的问苏轼:需要我帮忙做些什么吗?苏轼回答说需要纸和笔,因为,苏轼想给弟弟苏辙写一首绝笔诗。

狱卒有些为难(给苏轼这样的罪臣在监狱里提供纸和笔要进行请示,如不请示,不报备,很有可能给自己惹下大麻烦),可还是点头答应了。

苏轼含着泪,开始写这首绝笔诗,可刚一开始写,泪水就滴在纸上。

纸上留下了苏轼秀气的字迹与伤心的泪水。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尝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写到这里,苏轼早已哭的如梨花一枝春带雨,他痛苦伤心甚至有些悔恨,他在想,如果自己被判了死刑,这十口人的大家子,谁来照顾,恐怕,只有自己的弟弟苏辙值得托付,可苏辙官也做得不大,又该怎样照顾自己这一家子,如果自己死了,弟弟该有多么累啊!

苏轼笔锋一转,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他认为自己作为罪臣,肯定会草草下葬,此处青山尚好,可以作为自己的坟墓,可是,想到自己的弟弟,会在自己死后的夜雨中黯然神伤,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苏轼实在是不忍心。

写到最后,苏轼止住泪水,欣然命笔,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既然一定会被处死,那也无所谓了。苏辙,弟弟,如果有来生,我们还会是好兄弟!

此时的苏辙,虽然暂时还没有收到苏轼的绝笔诗(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但是两兄弟心有灵犀一点通,苏辙在朝堂上对他的哥哥苏轼展开营救,首先,苏辙自己写了一封上表,名为《为兄轼下狱上书》,写得是一个呼天抢地、感天动地,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早早去世,在世间,自己唯有与哥哥苏轼相依为命,因为手足之情,因而冒死上书,请求自己代替兄长承受罪责,希望官家责罚自己,赦免苏轼。然而,苏轼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只是平时喜欢发发议论,发发牢骚,喜欢品评别人,喜欢谈论古今得失,如果官家能够宽大处理,自己可以用哥哥的人格保证,从此之后,苏轼再也不敢了。不过,令苏辙没想到的是,这样一篇句句话都是真情实感的,如此哀婉动人的上书,递交了上去,竟然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朝廷置之不理。(为什么置之不理请读者自行脑补原因)。

苏辙一看方法一解决不了问题,解救不了哥哥,他当机立断,立即采用方法二。事实证明,方法二非常明智。

苏辙找到了旧党领袖司马光,还没开口求助,司马光立即明白了苏辙的来意(不愧是当年那个砸缸的神童,脑子转的很快)。司马光于是立即表态,我本人与苏轼同属于旧党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苏轼的领导,拯救苏轼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定舒亶那一群小人,想借着乌台诗案这件事情整死苏轼,也想把我扳倒,我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这是痴心妄想!不过,人多力量大,之前发现苏轼的群众基础特别好,拯救苏轼,可以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不光如此,你们家乡的父母官张方平这个人也是相当的关键,在当年的朝廷里,他号称是第一能战,如果他能为苏轼求情,也会对拯救苏轼大有裨益。

苏辙马不停蹄,立即找到张方平,张方平听说了苏轼的遭遇,义愤填膺,立即写下一封万言书,让自己的儿子到京城为苏轼击鼓鸣冤,把万言书递交给神宗皇帝。那这封万言书究竟写了些什么呢?首先,万言书绝大多数都是废话,有用的部分仅仅有五百来字,这五百来字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主要内容:骂小人(李定,舒亶,王珪等),骂朝廷(朝廷真是乌烟瘴气,要不苏轼这样顶好顶好的大臣怎么会被抓),骂官家(什么今上亲小人、远贤臣云云)。不过,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张方平的儿子在路上偷偷看了张方平的上书,大惊失色,觉得父亲写的大为不妥。由于胆小,他根本没有击鼓鸣冤,怕给自己一家人惹祸。也同样由于胆小,不敢得罪老爹,张方平的儿子在回来的路途中,悄悄把老爹写的万言书扔进了垃圾桶,当见到老爹时,张方平的儿子拍拍胸脯,说自己已经圆满完成了任务。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认为张方平的儿子做得很对而且很有智慧,首先,两面当好人,两面都不得罪。不过更为关键的是,还好张方平的上书还好没交上去,交上去怕是火上浇油,搞不好惹火上身,惹恼了神宗皇帝,估计张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后来,苏轼被从轻发落,张方平高兴得手舞足蹈,多吃了两碗饭,自我感觉良好,还一直以为是自己的那封万言书救了苏轼。当然这是后话,不小心先剧透了。

拯救大臣苏轼进展得如火如荼,群众演员也自发出场了。在苏轼曾任职的杭州,当地市民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请“大师”给苏轼做道场,为苏轼祈福。那场面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苏轼在杭州颇有政绩,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杭州,在苏轼的治下,西湖得到疏浚,防海潮的大堤建成;一项项善政,我不一一列举,我只想说,百姓谁不爱好官,尤其是这样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呢?

不过,以上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人物。最关键人物,总是在最后出场。

于此同时,在朝堂上,我们又能看到舒亶、李定等小人的丑陋嘴脸。

他们以为,他们又一次掌握了能整死苏轼的证据。

他们所认为的证据,就是苏轼那天含着泪给弟弟苏辙写的绝笔诗。

那他们又是怎么得到苏轼的绝笔诗的呢?

原来,狱卒怕给自己惹祸(真的不敢留在自己手里,这也怪不得一开始就不想给苏轼纸和笔),就把苏轼的那首诗上交了,交给典狱长后,典狱长又迅速把那首诗转交给李定,李定又交给舒亶。

李定舒亶,又以此为依据,弹劾苏轼。神宗皇帝要求看看苏轼的绝笔诗。

看完,神宗皇帝,感慨、感叹、感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