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 东坡先生的最后时光(大结局前情)

东坡先生的最后时光(大结局前情)

于是,苏东坡好好地打扫了一下家里的卫生,添置了一些桌椅板凳,当然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们自发捐献的,他抖擞精神,开始正式的开馆教书。

很快苏东坡就有一个很惊奇的发现:其实啊,他收到的学生,不论年龄大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有且只有两样东西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对,就是基础差,客观一点说,是零基础。

这是苏东坡生平第一次教零基础的学生,过去的学生像黄庭坚、张耒、秦观、晁补之、陈师道、李格非(李清照的父亲),这些学生的特点就是基础特别好,特别扎实,属于那种一点就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起来容易,教起来开心,教起来让人感觉到有满满的成就感。而现在。。。。。。。。。。。。。。

但是,这样的问题根本就难不倒苏东坡。在苏东坡的心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这些学生,苏东坡不会也绝对不可能放弃他们。

学生在读书时发现了雪这个字,于是就跑去问苏东坡:“雪是什么呀?”

可现实情况是,这里是海南。如果说昆明是四季如春,那里几乎见不到雪花;那么海南则地处热带,一年四季就好比一直是夏天,怎么可能会有雪花呢?学生都从来没有看到过雪花,又该如何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雪花呢?

打比方?讲述《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说这雪花是撒盐空中差可拟,然后稍稍做一个铺垫,浓墨重彩地讲讲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未若柳絮因风起。可这样做,学生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别忘了,他们零基础啊。

既然如此,那么,讲讲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样学生们恐怕也不会懂。

那该怎么办呢?这时的苏东坡灵光乍现。对了!就讲讲打油诗!紧接着,他在黑板上进行板书:江天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首诗通俗易懂,经过苏东坡更加通俗易懂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雪。原来,只有中原或者说北方才常常下雪,原来,到了冬天才会下雪,原来,南方很少下雪或者是基本上不下雪。

给学生们讲清楚什么是雪之后,苏东坡先生开始了拓展:他告诉学生,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告诉学生前任宰相王安石笔下的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他告诉学生雪花的样子“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他告诉学生终南山的雪是什么样子:“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幕寒。”学生们纷纷陶醉在苏老师的课堂中。

一个学生说出了他心中的愿望:“我长大了,一定要去祖国大陆看一看,尤其要亲身体验一下,下雪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我也有这种想法,我也想去大陆看一看,去听一听枫桥的钟声,看一看大漠的孤烟。”

苏老师循循然善诱人:“同学们,你们的想法很好。学而优则仕,你们可以通过读书,走科举这条路,到内地去做官,这样的话,你们就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你们的老师我一样,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身行万里半天下)。当然,就算走不出去,大家也不要气馁,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一直在海南生活,也挺好。有椰子树、有好吃的生蚝,大米一年能够成熟三次,这不也挺好的?最后,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家乡。”

“老师的话,我记住了。学生会记一辈子的!”

“我也记住了。”学生们纷纷回应他。

那好,大家一起跟着我读《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其中有一个叫姜唐佐的学生,苏东坡发现了他的天赋,他经常向苏东坡请教文章写作技巧,苏东坡也对他尽心尽力的辅导。一次,东坡先生打趣地对姜唐佐说:“你恐怕要成为这海南岛上第一个举人,不过,就怕老夫没有福气,撒手归西,看不到那一天喽。”“老师,别这么说。您的身体硬朗得很。”

一语成谶。苏东坡去世后第二年,姜唐佐中举。他成为了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个举人,打破了海南岛历史上没有举人的天荒。而放眼整个宋代,海南一共出了十二个进士,苏东坡在海南率先办学,传播文化知识,功不可没。因而,苏东坡对于海南的贡献,不亚于孔圣人对于整个中国的贡献。直到现在,海南还保留着许许多多以东坡来命名的名胜古迹,比如说,东坡书院(现在成为当地中学),再比如说东坡井。

说到这东坡井,不得不说,苏东坡这个人做好事做得很彻底。前面我们讲到,当地村民中有许多人得了痢疾,苏东坡用草药把他们的病治好之后,认真思考,仔细探索,发现造成当地居民患有痢疾的罪魁祸首是不干净的河水,他把这一发现告知村民,并且用他所掌握的知识,知道百姓打井。很快,他发现了一处泉眼,他告诉村民们,在这个位置一直向下挖,就能喷涌出甘甜的井水,村民们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去做,果然打出了井,从此,当地人再也不用喝苦涩而又不干净卫生的河水,改为喝甘甜的井水。当地人自然是对苏东坡感恩戴德,吃水不忘挖井人,于是这第一口井就叫“东坡井”。

但是,随着苏东坡在海南继续生活,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我们把这些问题统称之为新“三无”: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苏东坡是如何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的。

首先,没有朋友就主动与当地百姓交往,放低姿态接地气,没多久,苏轼就学会了当地方言,了解了当地习俗,和当地黎族汉族居民打成一片。

然后,冬天没有炭,这是因为当地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夏天没有寒泉,这也是受到当地的地理条件限制,但是,苏东坡不抱怨、靠自己,硬生生功课了这两个困难。那么,他究竟采用了什么好办法呢?答案是泡脚,坚持泡脚,每天多次泡脚。他通过这种方式抵御南方的瘴疠之气,事实证明,这个办法舒筋活络,调理气血,效果极佳。

生活中的问题都解决了,那剩下的自然而然是享受生活了。

然而这生活没过多久,传来了一个消息:哲宗皇帝驾崩,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当然苏轼也包括在其中。

还是那句话:这普天之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因此,在海南生活了三年的苏东坡也要和这篇充满希望的土地说拜拜了,海南,把苏东坡由一个天才转变成一个地才,何为地才,接地气的人才是也。

他还是有些依依不舍: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别黎民表》)

离开前,葛贡首领不舍得让他走。但是圣旨就在那里,不走不行。苏东坡提议,与葛贡首领结拜,成为异姓兄弟,葛贡首领举双手双脚赞成,结义当天,苏东坡向葛贡首领提议,让阿珠阿勇成亲,葛贡首领想了一会,最终还是同意了,择日不如撞日,为了让苏东坡也能参加阿珠阿勇的婚礼,葛贡首领给黎寨百姓传达指示:当天就办婚礼。从这一天开始,汉族黎族和为一家,世世代代不得相诈相攻,这句话写在了百姓们的内心里。

苏东坡把给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他放平心态,准备离开海南。宠辱不惊,试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他乘坐一艘小船,渡海北归,心中有欢乐也有许多感慨,劫后余生,恍如梦中。回首往事,这么多年的贬谪生涯又是那么的值得回味。他在客船中,挥笔写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情。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