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有味道的神鬼事 > 第11章 一香一臭均是报

有味道的神鬼事 第11章 一香一臭均是报

作者:右手青衣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21 23:07:27

何薳在他的《春渚纪闻》讲了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宫里的两位刘娘子。其中的一位刘娘子,后来还有人解读其为赵九哥的御用大厨,号称是国人历史第一女厨。

或许是为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何薳的讲述中,这事儿可是曾经在官家的宫禁里担任过内都知宣庆使的宦官陈永锡口中讲出来的。

说是在官家的宫内,曾经有两位姓刘的娘子,两人的年纪颇有点差异。因为各自的风格,在宫里,年纪大的那个刘娘子被称为“看经刘娘子”,年纪小的那个则唤为“尚食刘娘子”。

宋代对女子的称呼,用现代的眼光去看的话,很是混乱。因此,陈永锡口中生活在宫中的这两位刘娘子,到底是官家的嫔妃,还是在宫里负责执事的普通女子,让人得很是琢磨。

比方说“小姐”这个称谓。就有这么几种说的,有的说指的是“富婢”,有的说指的是官伎;也有的说,男人娶的姬妾也可以称为“小姐”。

但是,钱惟演在他的《玉堂逢辰录》里面又提到了一个“掌茶酒宫人韩小姐”。

如果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得出这个姓韩的女子似乎在官家的宫苑里混过,然后在称呼这个女子的时候加上了一个后缀——“小姐”。要是认为“小姐”这个后缀是贬义的话,岂不是对官家有大不敬。

而在古代,祸从口出的例子比比皆是,像“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引发的惨剧虽然在宋代没有发生过,但东坡先生的乌台诗案可是因为解读他的文字引起的。

如此而来,想必钱惟演应该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估计他笔下的“小姐”称谓,在当时应该是一种高贵的尊称。

而且,在宋代,走在大街上,见到女子以后,不管认不认识熟不熟,如果要想上前去打个招呼,还有一种通用的称呼:娘子。

这种称呼就如后世通用的“美女”一词,只不过年纪小点的要叫他小娘子小美女,年纪稍微大点的则称为娘子资深美女罢了。

《宣和遗事》中,徽宗皇帝见到李师师后,就坦然说:“谨谢娘子,不弃卑末,知感无限!”《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卖水的体力劳动者在和小美女的交流时,也是“告小娘子!小人怎敢暗算!”

官家能够悄悄混入市井感受百姓生活,市井里的一些词汇也就在皇宫里得到的运用,比如蔡京的儿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国朝禁中称乘舆及后妃,多因唐人故事,谓至尊为官家,谓后为圣人,嫔妃为娘子。”

话归正题。陈永锡说,这两位刘娘子中,其中年纪稍大快五十岁的那位刘娘子,性情一向温和谨慎。她自从到了中年以后,就开始吃斋念佛。每天吃饭之前,都会先行净手,然后默念一段经文,方才举箸进食。

而且,这位刘娘子的日程安排也很严谨。一天十二个时辰,那个时辰干什么,作息时间都是安排的规规矩矩。可以说是每天心无旁骛,一心向佛。

都说宫里的斗争是看不见的刀光火海。传说中,武媚娘在被李治接进后宫以后,在登上皇后宝座之前,与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明刀暗剑可是给后人留下了千年谜案。

所以,像陈永锡口中这位不问世事一心向佛的刘娘子,应当也是官家的一位嫔妃。一则是宫里面不会养闲人,二来是后宫佳丽三千,官家哪里应付得过来,有个转了兴致一心吃斋念佛修心的娘子,官家也乐得松口气。

另外的那位刘娘子,年纪比“看经刘娘子”要小上许多。陈永锡说,这位刘娘子在官家还未登上大位的时候,就在官家的府邸打理,负责官家的吃食。

每次官家用膳,她呈上的菜肴都让官家十分满意。偶尔,还会在官家的面前秀一手刀工和技艺,看到官家眼睛发直,深谙抓住男人的心首先要征服男人的胃之道理。

再加上这位刘娘子长得有俊俏,人又机敏,很会来事,估计在给官家解释自己呈上的菜品,这是什么啊那是什么啊的时候,让官家食指大动。

所以,在官家上位之后,这位刘娘子也进了宫,继续负责官家的饮食。至于她被宫里的宦官、宫女称为“尚食刘娘子”,估摸也是因为进宫后得了官家的册封。

时下,因为以古代美食为题的影视作品《尚食》和《珍馐记》爆火,有人结合《春渚纪闻》,说这位尚食刘娘子就是赵九哥的厨娘,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御厨。

而且,还言之凿凿的说,按照宫廷规定:主管皇帝御食的负责官员叫尚食,是个五品官,只能由男人担任;刘娘子身为女流,不能担当此官,然而皇宫里的人多称她是“尚食刘娘子”。

但是,考究起何薳的生平,在赵九哥把皇位禅让给养子赵昚,自己作为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颐养天年的时候,何薳早已死去十七八年了。

因此,硬生生地说这个尚食刘娘子是赵九哥的厨娘,还是有点过分了吧。

尚食刘娘子进宫以后,从厨娘一下子变成嫔妃,那可是麻雀变成了凤凰。但是,她也遇到了“看经刘娘子”同样的问题。

但与其他嫔妃相比,尚食刘娘子的底气夯实得多。时不时地弄上几个小点心,把自己原本熟稔的“抓住男人的心就先抓住男人的胃”琢磨到了极致。官家见她的时间,比见圣人和其他娘子可多得多了。

甚至,有时候耍耍小性子,官家也会站在尚食刘娘子这边。不管是宫里的人,还是宫外的人,把这些门道都看得清清楚楚。

再说,偶尔给官家吹吹枕边风,效果也很实在。因此,有上进心的,在想办法拜见尚食刘娘子的时候,无一例外地都拎着个大包小包。

但与“看经刘娘子”不一样的是,这位“尚食刘娘子”,做人却不如看经刘娘子那么性格醇厚。在醉心烹制美食的同时,还有一颗极其强大的八卦之心。

爱听八卦,也爱传八卦,一旦听说到了宫里嫔妃的**,必定会添油加醋的把自己的想象力再融汇进去。

而且,有的时候还肯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弄的宫里宫外的人在求她的时候,实则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当然咯,这也可能是尚食刘娘子为了维护自己在宫中地位的一种手段。两手抓,两手都硬,一手抓官家的胃,一手利用宫中**排除异己。

某年年初,宫里的一个小宫嫔因为一件小事惹怒了官家。虽说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但不知道这小宫嫔是才进宫还是不知人心险恶什么的,见官家发怒之后小心肝怦怦直跳,生怕自己今后在宫里待不下去了。

左右一打听之后,得知尚食刘娘子在官家那里能说得上话。于是,小宫嫔就备着礼物来到了尚食刘娘子的院子,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细细一说,恳请尚食刘娘子在官家那里递几句好话给自己说说情。

当着小宫嫔的面,“尚食刘娘子”很痛快地答应了小宫嫔请求,拍起胸脯说自己绝对会尽心尽力帮她到官家那里说说,让官家消消气,免除对小宫嫔的责罚。

见尚食刘娘子的态表得如此高大上,涉世未深的小宫嫔欢喜得不得了,又是磕头又是作揖,千恩万谢而去。

可是,等小宫嫔离开后,尚食刘娘子转背就把这个小宫嫔给卖了。对着宫里的人说,这个小宫嫔是如何如何的不堪,是怎么惹怒官家的,然后又是怎么奴颜婢膝的求自己给官家说好话等等。

反正是把这个小宫嫔说的一无是处一钱不值。连宫里那些洗衣服的粗鄙宫女看见这个小宫嫔后,都是另眼相待,指指点点。

后来,小宫嫔得知这些事情全部是尚食刘娘子在背后添油加醋的使坏,不仅没替自己求情,反而进谗言陷害时,既气愤又惶恐。

想找到官家那里当面说清楚吧,又怕越描越黑,然后越发不被官家待见。

惶惶无计之间,小宫嫔找来了香纸蜡烛,留下了一封绝命书,然后自缢了。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了天帝那里。

很快,小宫嫔自缢而死和向老天告状的消息传到尚食刘娘子那里。尚食刘娘子却是闻之冷笑,这个小妖精,自己做错了事,还怪到老娘身上,把责任往老娘身上推。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里。

哪知道这事过去没多久,到了这一年的五月初三,两位刘娘子居然同时薨了。算起来,离那个小宫嫔自缢而死还不足一个月。

起初,大家还没有把这事与小宫嫔的绝命书联系起来。可是,当宫里的宦官宫女们在收拾两位刘娘子的后事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陈永锡说,当时,大伙儿分成了两拨,准备把两位刘娘子的尸首从她们的住处抬出去用棺材收殓,统一做法事。

尚食刘娘子这边,宫人们连着被衾抬起尚食刘娘子的尸身时。没走上几步路,只听见噗地一声,尚食刘娘子的脑袋突然断了,从被衾里掉了出来,滚了几圈之后才停下来。

当时就把那几个宦官宫女吓的个半死,一个个扑爬翻天躲得远远地瑟瑟发抖。后来,好不容易麻起胆子准备把尚食刘娘子的脑袋捡起来的时候,却发现一堆接一堆的蛆从尚食刘娘子脑袋上爬出来,臭不可闻。

而且,被衾里尚食刘娘子的无头尸身,从脖子那里也爬出了很多蛆,一个接一个的蠕动到被衾上。看得宫人们哇哇作呕。

而看经刘娘子那边,被衾里死去的看经刘娘子面色如生,而且还散发着阵阵香气。

两下一对比,那些负责收拾尚食刘娘子这边的宫人们都说,人在做,天在看。

但那个时候,谁也不敢把这事敞出来,虽说官家已禅位,但终究过来官家对尚食刘娘子看重有加,如果把尚食刘娘子的死状与小宫嫔的绝命书和自缢联系起来的话,似乎又含沙射影。

不过,这一类的宫廷秘闻终是藏不住,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是从宫里传了出来。陈永锡,估计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现代人在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对陈永锡之流的因果报应论持着否定的态度。

在他们的眼里,小宫嫔自缢向天帝控诉,然后导致两位刘娘子同一天死亡,终究太过离奇。

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更可能的是,当时宫里宫外斗争激烈。小宫嫔的蒙冤自杀和她留下的绝命书,给了某些势力一个最好的契机。

至于两位性格迥异的刘娘子为啥会同日死亡,当然是为了将这事染上神秘色彩归咎于老天,免得有人追根溯源。

因为如果单独结果尚食刘娘子,冤有头债有主实在太明显了,架不住官家一怒之下一撸到底。陪上个看经刘娘子,即便有人看出这事蹊跷,但估计都会揣着明白装糊涂。众口铄金的事,大家都懂。

对于这个观点,权且姑妄听之。因为按照尚食刘娘子死后头断生蛆的说法,再加上尚食刘娘子生前的地位,似乎很难做到两位刘娘子同日死亡。

不过,这事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那个时候的制度问题,或者是说利益集团的利益之争。那位看经刘娘子,更大可能的是因为那场利益之争,白白送了性命。

唯一可惜的是,何薳在记录这个故事的时候,对看经刘娘子的讲述太少了。按照国人的习气,人死之后面色如生还能散发出阵阵香气,故事肯定还有下文。

尤其是按照何薳的说法,这事儿又是从陈永锡那里得知的,不可能不向陈永锡去打听有关“看经刘娘子”的,但偏偏却戛然而止了,就很耐人寻味了。

后世里关于香妃传说,是不是源于看经刘娘子,亦未可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