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有味道的神鬼事 > 第3章 肝肠寸断东兴猴

有味道的神鬼事 第3章 肝肠寸断东兴猴

作者:右手青衣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21 23:07:27

关于鬼怪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便有记载,但真正兴起的话,估计是在魏晋时期。

这个时期,有志人的笔记《世说新语》,有志怪的《搜神记》,即便是大名鼎鼎的的陶先生,在留给后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同时,也用一本《搜神后记》为后人讲述了很多奇闻异事。

甚至连陶先生的举世名篇《桃花源记》,为了发展文旅经济,现代很多地方都依托陶先生的讲述,想方设法证明自己的某某地方就是先生记载的桃花源时,并拿出了很多实例进行佐证。

正当大家争得不亦乐乎的时候,有人另辟蹊径,说是从《桃花源记》里读出了不一样的东西。说陶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并不是理想中的乌托邦,而是记载了一处冥府世界。

如果对桃花源时冥府世界的说法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找度娘问一下,说这话的人还颇有几分歪理。

与猴子有关的故事,陶先生也用笔摘录了一个。或许是因为局限于当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把,先生在故事的结尾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颇有些因果轮回的意思。

陶先生说,在吴地临川,捉猴子养猴子训猴子的人很多,尤其是在东兴这个地方,捉猴养猴训猴基本上成了一种产业。

那些有条件的人家,如果没有弄上一两只训练有素的猴子,穿上人的衣帽,端茶送水,是称不上豪门大族的。特别是在亲朋之间相互摆排面的时候,有猴子的人家比没有猴子的人家,面子要大上许多。

前些年,余光中一句“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让世人对万国来朝的大唐充满了向往。

在璀璨的盛唐里,权贵的三大顶级享受,撑门面的就是昆仑奴、新罗婢和菩萨蛮。这三样如果一样都没有的话,所谓的豪门,在世人的眼里,都是一个笑话。

后世,人们还专门考证过昆仑奴、新罗婢和菩萨蛮的出处,新罗婢和菩萨蛮还好认定,一个是朝鲜半岛的女子,一个是来自西域的各族胡女。

但昆仑奴,却一直有着争论,这有着强壮体力的奴隶,到底是贵族们从非洲弄回来的呢,还是几百年前,南洋一带的黄色人种因为日光浴晒黑的呢?或者,南方的丛林里,那个时候也有过黑人,不过被大唐的权贵弄绝种了。

这有些题外话了。继续回到猴子身上。据说,洪武大帝弄出锦衣卫以后,当官的是个个心惊,生怕自己家里这个是探子那个是密谍。就连权臣胡惟庸,为了自我保护,还曾让人专门训练过几十只猴子,让他们穿着人的衣冠,干着仆役的活儿。

而且,胡惟庸家的这些猴子还被训练的非常有格调。能够端茶送水不说,宾客来时,还可以充当门房行跪拜揖让的礼节。在胡家举办朋友聚会的时候,还能拿出几只猴子组成乐队,吹吹笛子弹弹琴什么的。

陶先生说,当时在东兴,因为捉猴养猴训猴已经是一条完整的产业,很多人都依靠猴子脱贫致富奔了小康。以前有些不屑于加入这个队伍的人也就动了心,想像他们一样捉猴养猴训猴卖钱。

不过,既然这捉猴养猴训猴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了,外人的贸然加入肯定会受到排挤,哪怕是沾亲带故的的亲眷。就像现代,我们的华为也就曾多次收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

为了便于大家更清楚的听清楚陶先生讲的这个故事,在这里暂且把这个想加入捉猴养猴训猴的东兴人称为某甲。

话说某甲因为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便想方设法和自己相识的亲眷打听,想让他们带一带自己。

可是,这些亲眷都是人精。哪怕是某甲请客吃饭,上上好酒好菜,但只要某甲一露出点到套技术的意思,马上就把自己的盖子捂得紧紧的,生怕被某甲偷了本事去。

而且过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又不是没有过。所以,为了学到捉猴子的本事,某甲没少受人白眼受人气。

后来,还是某甲在外面荡的时候,碰见一个从山中回来的老人,因为看见老人受伤了,某甲主动上前帮忙,殷勤如子弟一般前后照顾。等老人离开时,某甲才从老人嘴里套出了一点怎么抓猴子的话。

当时,老人说,要抓猴其实也容易,把猴子喜欢的东西放在桶子里,猴子看见后会抓住不放,只要它不放手,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捉住它了。

老人的话说的很少,但某甲却如获至宝,也才明白自己那些亲眷为啥进山的时候总会背上个桶子。

于是,某甲就找人弄了个木桶,大摇大摆的进山了。路上碰到的同行看着他背着个没有桶盖的桶子,假装问他干什么。在得知某甲是准备进山抓猴,等某甲转身后都是窃笑。没有桶盖的桶子怎么抓猴呢,不过,大家都没有点破。

因为自己有心学捉猴养猴训猴,虽然亲眷们不肯教某甲,但某甲也是心细,在会捉猴的亲眷们进山之后,他也曾偷偷跟了几回。虽说每次都被亲眷们发现了然后被赶出去了,但某甲还是晓得了一些皮毛,再说这次在老人那里听到的,让某甲对自己的进山很有信心。

到了猴群常常出没的山林,某甲把背上的木桶往地上一搁,伸手从怀里揣了一把坚果放进木桶里,自己躲在一边悄悄观察。

还真如老人说的那样,不多时,一只母猴背着一只小猴子就来到了木桶边,伸手到桶里去抓某甲放的坚果。

等某甲跳出来以后,那母猴却没有呆呆的站在木桶边候着某甲,而是抓着坚果背着小猴子一蹿就奔了。

这让某甲懊恼不已,于是,某甲又往桶里放了一些坚果,然后又偷偷藏了起来,一直快等到中午,那只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又出现了。但结果又和上次一样,等某甲现身之后,母猴背着小猴子又跳走了。

而且,这只母猴还像是认出了某甲一般,跳开的时候还给某甲给了个鄙视的眼神。

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个地方连续两次这样,某甲便寻思着是不是换个地方试试,再说了,自己又不是老手,当天进山当天便有收获的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

虽说换了个地方,但这次却没有猴子来光顾某甲的木桶了。眼见天色快黑了,某甲背着装备怏怏地出了山。回了路上,某甲又碰到了进山时的几个人,看着他们只抓着一只猴子,某甲的心里快意了许多,尽管他们讥笑他空手而归。

第二天,某甲又进了山,继续找了个地方藏起来。那只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又来了,但某甲依旧是空手而归。

一连几天,某甲进山,母猴背着小猴都在某甲的眼前晃荡。忙活了大半个月之后,某甲还是一无所获,不过,某甲还是慢慢地看出了门道,自己带的木桶没有盖子,把坚果蜂蜜放在桶子里,其实就是白白给猴子送食物。

但是,他们背着的木桶好像也没有盖子啊,因为回去的路上碰见他们的时候,被他们抓住的猴子就直接呆在了桶子里,这是怎么弄的呢。

再进山的时候,某甲就带了块木板,把坚果放好后,用木板盖上了桶子,然后躲起来。这次出现的依旧是那对母子。母猴来到木桶边,用手掀开了盖子,取走了果实。仿佛母子与某甲有了默契一般。搞得某甲恼怒不已。

这样持续了个把月以后,某次回去的路上,某甲依旧被乡人笑话空手而归,但这回,某甲在乡人背上的木桶看出了蹊跷,虽说乡人的木桶也没有盖子,但那木桶的桶身上却有着个拳头大小的洞。

难道乡人被的木桶桶盖是活动的,可以锁死,按照老人的说法,猴子抓到东西以后不会放,然后呆在那里等着你去捉,那猴子是不是从木桶桶壁上的洞把手伸进去的呢?

想到这,某甲快步回到了家,把自己的想法在木桶上琢磨了几番,第二天一大早,某甲就背着木桶进了山,打定主意,这次不捉到猴子坚决不下山。

还真如某甲想的那样,果子的香味从木桶上的洞传出去以后,很快就引来了猴子的围观。不过,这次却不是那对母子。许是因为某甲在桶壁上开的洞太小还是什么的,过来的猴子绕着木桶转圈,也把手朝着木桶上留出的洞折腾了几下,但手始终没有伸进去。

看到这,某甲不禁想起了那对母子,于是,就钻了出来,赶走了围观的猴子,背着木桶来到了那对母子经常出没的地方。

等某甲把木桶放下没多久,就又有猴子出现了。某甲看得很清楚,这次出现的猴子就是那只母猴背上的小猴子,一人两猴也相识了一个多月,对这对拿走了某甲的诱饵还不忘朝着某甲翻个白眼的母子,某甲可是惦记的狠。

虽说没有看见母猴的出现,但等到小猴子把手伸进木桶以后,某甲赶紧从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还正如老人离开时和某甲讲的那样,看到某甲现身以后,小猴子惊慌着想要逃跑,却又舍不得手里的食物,绕着木桶跳上跳下惊得直叫。

看到这番情形,某甲终于笑了,老子喂你娘俩可也有一个多月了,终于逮住你了,再把你训练一下卖出去,至少不会亏本啊。

于是,某甲就将小猴子捆了起来,背上木桶,牵着小猴子往回走。走着走着,后面的树枝上传来了响动,原来是小猴子的惊叫声唤来的母猴,瞧着母猴尖叫惊慌的样子,某甲也不管它,但看着母猴老是跟在后面呼喊,某甲也有点烦躁,时不时就给小猴子来了一鞭子。

等回到了家里,母猴也跟到了某甲家,骑在某甲的院头吱吱的叫着。

看着母猴一路跟来,某甲的无名火一下子就上来了。他把小猴子拴在院子里的树上,朝着骑在院头的母猴,给小猴子就是一鞭子。

随着鞭子的下去,母猴的尖叫声更大了,仿佛在求某甲不要鞭打它的孩子一般。

看着某甲一鞭子一鞭子的抽打小孩,母猴突然拿起手抽着自己的耳光,然后又向某甲作揖,重复着这个动作,像是在求某甲放过自己的孩子一般,只是不会说话而已。

可某甲这个时候火气已完全上来了,想着自己想学捕猴的本领被乡人甚至亲眷挖苦讥笑,自己在山里钻了一个多月好像是专门给这对母子喂食一样,根本就没有顾忌到母猴的动作,也没打算放了小猴子。

看着自己鞭打小猴子,母猴仍不肯离去,某甲的鞭子挥得更急了,结果硬生生地将小猴子打死在树上。

都说母子连心,看着自己的孩子被活生生地打死在自己的面前,母猴悲哭了一声,从院头上跳了下来,落在小猴子的面前,在地上弹了一下不动了。

母猴跳过来的时候可是给某甲吓了一下好的,但等到某甲定睛看时,这母猴居然已经死了。

真是有点晦气,某甲不禁往地上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不过,想着有人在收猴皮猴毛,某甲本着死了也不浪费的心理,找来刀具准备把两只猴子剖开。

等拿来刀具以后,某甲发现被自己捆在树上的那只小猴子皮毛已不成样子。于是,某甲就没有去管那只死去的小猴子了。转身把死去的母猴提过来,吊在树上,开始动手剥母猴的皮。

许是因为第一次操刀还是什么的,在划开母猴肚皮的时候,某甲不小心划破了母猴的肚皮,猴肚里的心肝脾肺脏哗啦一下全部掉了出来,顿时吓了某甲一大跳。

正当某甲骂骂咧咧的准备用脚踢开母猴的内脏时,某甲却呆住了。母猴的肠子居然都短秤了一小节一小节的。

顿时,某甲不禁有些骇然。想了一下之后,他把母猴放了下来,将洒落在地上的脏器一点一点的塞回了母猴的肚子里,然后将母猴被剖开的肚子封上了,把两只死去的猴子都放在捕猴的木桶里,走到山里埋了。

陶先生的故事说到这里以后就戛然而止了。但在这后面,陶先生添上了一句,在这事之后不久,某甲家竟然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年时间,一家人全部死绝了。

这就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母猴死得肝肠寸断,然后某甲全家因瘟疫死绝,这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或许,陶先生是想提醒世人凡事有因必有果吧,提醒世人做事必须留一线。就像后来人们提到的“第一势不可使尽。第二福不可受尽。第三规矩不可行尽。第四好语不可说尽”一样,面对自然,我们还是要有最起码的敬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