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有味道的神鬼事 > 第11章 白猴离身公佐亡

有味道的神鬼事 第11章 白猴离身公佐亡

作者:右手青衣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11-21 23:07:27

在国人的认知里,魂魄是肯定存在于人的身体的。

譬如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大多都听老一辈的人说过有关魂魄的故事,而且还带着几分神奇的色彩。比方说什么看到人的生魂在飘荡啊,小孩儿遇到惊吓或者是遇到不干净的东西了丢了魂啊等等,还要请职业的人员来招魂叫魂。

这种类似的说法,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没有人能讲得清它是什么时候起源的,或者是从哪个地方开始流行起来的。

据说,英明神武的汉武大帝,某个宠爱的妃子死了之后,汉武大帝还曾让术士招魂。长沙马王堆墓葬出土的帛画,清晰地绘制了“招魂”的场景。

后世很多人对魂魄一说嗤之以鼻,觉得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即便是某个新闻说,西方有人将濒死的人搁放在天平上,用天平称重的方法去考证过魂魄的存在,但也没有得出一个什么明显的结论。

但若从华夏浩渺的典籍中寻迹的话,早在先秦时期,先民的认知里就有着魂魄的观念。在这个时期,古代学者对人是由魂与魄组成的认知是源自哪里,依然没有人说的清。

《左传》里有两句话:“人生始化曰魄,即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黄帝内经》则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入者谓之魄。”

这可能是古人最早关于魂魄的书面记载。

在道家的典藏里,对魂魄一说进行了细分,说人身有三魂七魄。三魂即胎光、爽灵、幽精;七魄为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而且,《云笈七签》还详细地解释过“三魂”“胎光,属之于天,常欲得人清净,久居人身,则能长生;爽灵,属之于五行,常欲人机谋万物,令人心劳气散,多生祸福灾衰刑害之事;幽精,属之于地,常欲人好色嗜欲,令人秽乱昏暗、耽着睡眠,精华枯竭而名生黑簿鬼录。”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典籍里的记载,还是民间的传说,在所有的故事中,“魂魄”一说,慢慢的就专指为“魂”,或者说是以“魂”代替了“魂”与“魄”。并且,随着事物的发展,还有了一个与“魂”相近的词:“元神”。

在《二刻拍案惊奇》里,凌蒙初先生为后人讲述了一个“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的故事。故事里,大姐兴娘的魂魄借用了妹妹庆娘的身躯,与生前的夫君崔生恩爱了一年之后,又禀告家人让妹妹庆娘嫁给了崔生。

结果崔生和庆娘合婚进了洞房:“一个闺中弱质,与新郎未经半晌交谈;一个旅邸故人,共娇面曾做一年相识。一个只耳畔声音稍异,面目无差;一个但见眼前光景皆新,心胆尚怯。一个还认蝴蝶梦中寻故友,一个正在海棠枝上试新红。”

再如《离魂记》,陈玄佑说清河女子张倩娘与太原王宙青梅竹马,倩娘父亲张镒也曾说将倩娘许配给王宙为妻,但等两人长大后,张镒却食言了。王宙受不了打击远走京城,却不想倩娘也跟着王宙私奔了。两人在外生活了五年,还生下了两个儿子。最后,考虑到倩娘思亲心切,王宙领着妻子一同返乡向岳父岳母谢罪,结果,才发现和自己生活了五年并生下两个儿子的倩娘居然只是倩娘的魂魄。两个倩娘相见后,身体合二为一,只是衣裳多了一层。

这个故事的尺度基本上就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点匪夷所思了。与道家讲的“魂若不归,魄即与鬼通连。魂欲人生,魄欲人死。魂悲魄笑。”很是矛盾。

当然,提及魂魄,人们熟悉的可能还是大师兄和铁拐李。

在杨洁先生导演的电视剧里,师徒四人走到车迟国的时候,面对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三兄弟的挑衅,二师兄只要看到猴哥站在那里呆滞不动,便知道他的元神已经离开了。而且,在老吴的笔下,大师兄没少使用元神出窍这一本事。

至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传说也是因为他的魂魄或者是元神离开身体之后久久不回,被人误解为他真的死了,然后毁掉了他的身体,等他的魂魄回来,发现无所依靠,最后只能附在一具死去的瘸腿乞丐身上。

号称诸神之战的《封神演义》,袁洪出场之后,也屡次施展元神出窍的本领。比方说:“杨任正欲取五火扇扇袁洪,不意袁洪顶上白光中元神手举一棍打来,杨任及至躲时,已是不及,早被袁洪一棍打中顶门”。

《列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这话的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黄帝在白天睡觉时做了个梦,到华胥国转了一圈,发现这个国家没有君主官长这些管理人员,一切皆听凭自然发展,老百姓也没有嗜欲,一切皆听凭自然发展。但这个华胥国,实际位置是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离黄帝当时身处的齐国有几千万里远。

黄帝在华胥国的这一圈,速度可是快的紧,一来一去不知道用了几个马赫速度。如果非要说这事是真的话,估计也只能用神游或者魂游来解释了。

而且,在这些传说故事里面,似乎还有一个结论,那就是魂魄也好,元神也好,似乎都与它的原身有着紧密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人长什么样子,他的魂魄或者元神就是什么样子。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会不会有着不同呢?

洪老先生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似乎让我们对魂魄或者元神的说话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似乎更符合《左传》“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的说法。

洪老先生说,有一个叫刘公佐的官员,在被免去衡州守的职务以后,身上就只剩下个朝请郎的虚职挂着,心里很是不痛快。

于是,刘公佐在被免职之后,就带着妻子儿女一路走水路准备返回京师,想寻求故旧,看有没有法子。

估计是刚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在职的时候向刘公佐溜须拍马的人很多;失去实职的光环后,以往许多只要动动嘴的事现在都难办了,刘公佐的心态一下子没有转变过来,心里落差很大,在回京的船上,刘公佐不知怎么地就病倒了。

越是这样呢,刘公佐的心里就越是焦急。即便妻子赵氏劝他先找个地方停歇下来,等病养好了再考虑回京城的事。但刘公佐却不听妻子的,坚持要带病赶路。

看到丈夫的固执,赵氏也是没有法子。只好趁每天客船靠岸停歇的时候,领着儿子去寻医问药。可这一路上又没有遇上大的城镇,一时间也找不到好的医生来为刘公佐诊治,这让赵氏也是万般无奈,时常躲在一边偷偷抹泪。

不过,在赵氏的心里,也觉得丈夫的坚持自有他的道理,自己一个妇道人家,也说不上什么话。看着丈夫生病难受的样子,赵氏一边偷偷抹泪,当着丈夫的面却只能强装欢颜。

当时天气很热,为了保持船舱的通风,刘公佐房间的舱门就没有关。

某天下午,客船停在了一处岸边。赵氏领着儿子依旧上岸去抓药。

等回到船上把药熬好,赵氏端着药进了船舱,远远地便看见自己的丈夫还躺在床上上,不由地暗自叹了口气。

在赵氏进了刘公佐的房间,把药放在丈夫的床头,再扭头瞅瞅熟睡的夫君时,怪异的事情发生了。

刘公佐依旧睡得死死的,鼻息悠长。但是,盖在他身上的被子,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高高的拱。

而且,在赵氏瞪着的时候,这个拱又平复了,在被面上出现了一只白色的猴子。

这下,可把赵氏给吓得有点目瞪口呆了。不过,这猴子倒没有理她。撇开赵氏跳下了床,然后冲出了舱门。

赵氏怕惊扰了自己的丈夫,没敢把刘公佐叫醒,捂着嘴巴跟着出了舱门。

那猴子在船上上蹿下跳一会儿以后,借着搭在船与岸之间的跳板上了岸。

赵氏不知道这是什么个情况,便把自己的儿子叫了出来,指着猴子对儿子说自己刚才看到的事情。

儿子随着母亲的手势看过去,那只白色猴子还在岸边徘徊,并不时回头朝着客船张望,像是留恋着什么,舍不得走一般,过了很久才离去。

那只白色猴子离开以后,赵氏领着儿子进了刘公佐的船舱。这时,刘公佐已经醒了,赵氏放在床头的药,刘公佐也已经服用了,而且,看上去,精神也比前几日好了许多。

赵氏也就没有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告诉刘公佐。

休息了一夜之后,第二天,船继续北行。与前些日子相比,刘公佐还走了舱门站在甲板上溜达了几圈,举止和言行,让赵氏看在眼里,心里也不觉松了口气,很是欢喜,只当自己的丈夫身体已经大好。

一家人还在甲板上找了个坐的地方,围在一起说说话,听刘公佐讲讲回京城以后的打算。

哪知道刚到泗州,刘公佐又病倒了,而且,这一病,就再没有起来了。算算时间,离赵氏和儿子看到那只白色猴子离开,前后不过三天。

后来,在刘公佐的追悼会上,赵氏忍不住和前来吊唁的亲眷说起了自己和儿子看到白色猴子的事情。

妇人的嘴都很长,当时在刘公佐追悼会上的人,有人在听到这件事之后,就对着刘公佐的生平简介看了一下。突然有了感悟:刘公佐生于宾申年,属猴。当时,赵氏和孩子看到了那只白色猴子,应该就是刘公佐的魂魄。

魂魄丢了,人还怎么可能有救?要是当时赵氏稍微有些见机,和儿子一起把那只白色猴子拦了回来,说不定刘公佐就不会死。

不过,刘家人当时正处于悲痛欲绝的时候,这个突然有了感悟的人就没有把自己的观点说起来。只是后来和朋友闲聊的时候,无意中讲出了这个事情。传到洪老先生的耳朵以后,洪老先生郑重其事的把这件事写进了自己的书里。

刘公佐生于宾申年,属猴,然后他魂魄的样子就长得像一只猴子。这样的结论也让人有几分迷惑——那些在古代生于辰年,属龙的,又会是怎样的形态呢?女子们说遇上自己的真命天子,是不是这些公子的魂魄样子,就是龙的形状呢?

葛神仙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我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

照着这么一种说法,庄周的魂魄是不是就是一只蝴蝶呢?就像传说的八仙人物张果老那样,他的魂魄是混沌初开时的一只蝙蝠。

中医故事里有一个很奇特的病例,记载沈源的《奇证汇》里。事情也很简单:“金少游治徐太乙之女,年十六,许字巨族。而太乙日窘,女忧虑不食不寝,长卧目不瞑。太乙往郡城售丝未归, 女卧床上,自言曰∶若许,丝止价四钱八分,不满五数,侍者询其何以知之?答曰∶予方随父入市也。太乙归,少游 先问其丝价,太乙言其数果符。少游云∶此离魂病也。用人参、黄连、龙齿、安魂等药,平复。”

这个十六岁的姑娘病了,“忧虑不食不寝,长卧目不瞑”,然后金少游开出了含有人参、黄连、龙齿等安魂药物的方子,然徐太乙熬药给女儿服用,姑娘的病随即就好了。

谁说这个方子见于明清时期,但想必也是从以往传下来的。要是当时在路途上寻得了这个方子,用在刘公佐身上,刘公佐的性命,说不定也能挽回。不过,就这几味药物,如果仅仅是在客船停泊的地方寻找,还是有些难度的。

只能说,时也,命也。

不过,能看到刘公佐的魂魄是一只白色的猴子,也是诚难可贵的一桩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