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123章 争什么

红楼:我是贾琏 第123章 争什么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123章 争什么

第123章 争什么

李清挑出三份卷子,重新读了一遍文章,审阅了卷面,这三人为一甲,别人挑不出任何毛病。三人不论谁为会元,别人也找不到错处。

这三份卷子也很有讲究,从内容看作者的学术立场,这一份的内容一看就是心学出身,【知行合一致良知】明晃晃的观点亮出来了。作为会试主考,心学一脉,选他一个会元不过分吧?再看另一份,【存天理灭人欲】的B气满满,学术立场偏程朱,文章精彩,但立场不同,委屈他做第二吧。第三位受亚圣孟子的影响更大一些,看内容有强烈的事功倾向。

好吧,这三位排前三!

李清咬咬牙还是无法下决心,犹豫片刻又拿起贾琏的卷子看了一遍,哎,这也是个妖孽啊。想要做文官领袖的李清,最后一狠心,当年林如海中了探花,虽然是太上皇钦点的,但是作为殿试主考的首辅,事后被文官猛烈的弹劾,根本原因就是你不选林如海进前十就好了,给了林如海一个前三的机会,就是首辅的错。

当然文官们弹劾首辅的罪名与殿试无关,总归是首辅大人的屁股不干净。

这也是为何林如海之后,再无勋贵子弟会试前三了,往下就更离谱,当时王之望也因为这个原因,才让贾琏第四。王之望就是运气不好,赶上有人要作妖,直接被连累了。

殿试有皇帝钦点,会试乡试由文官掌握,形成了一個默契,勋贵子弟不进前三。

李清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事情不能摊开说,大家都这么执行。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贾琏自己的问题,文章风格太过鲜明了,算经成绩总是满分。稍微了解一点贾琏,拿到卷子就知道是他。你就不能遮掩一下么?算经错几道,扣几分啊。

李清最终还是排定了前十名,然后召集两位副主考,把前十名的卷子递给他们审核一遍。

两人先后看了卷子,再看排名时,对李清露出了敬佩的眼神。王之望倒霉的事情,这才过去多久呢?李阁老这么勇的么?李清知道内情,当然不会去解释王之望倒霉的原因,牵扯到有人作妖,还有两代皇帝的拉扯,还前者到人屠柳老头。

服气了,真的服气了!

见众人无异议,李清表情淡然:“既无异议,拆封吧。”

迈出贡院侧门的时候,裘世安的嘴角微微抽搐,陛下已经收拾过乡试主考了,这次不会收拾会试主考吧?不会吧?不会吧?

承辉帝面带微笑的听完后,脸上还是微微一错愕,旋即笑出声来:“有趣,还真有趣。”

回到宫内,恰逢承辉帝早晨起来,正在吃早饭。

明知道王之望的事情,还在会试的时候,强行给贾琏第四名。

这两位也都是翰林院的老江湖了,因为没有基层亲民官的经历,这辈子是不可能入阁了。属于官场上比较佛系的那种,会试结束后,这俩位大概是要外放一任布政司使,退休前能混到巡抚,就是运气很好的那种。

怎么讲呢?明知不可而为之!如同第三份卷子里那句引用孟子的话【士不可不弘毅!】

没有柳老头力保,青云书院招牌都得换一个,王之望不过是被殃及池鱼了。

一直没有太多存在感,人坐在阴影中的裘世安,悄悄起身,招呼没打就走了,李清和两位副主考看见了,也假装当着没看见,不敢叫住他。裘世安这个内廷大BOOS,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张扬,行为低调的很。

当然也有承辉帝要敲打文官的意思在内。

说完转身问周皇后一句:“香奴,你说说看,殿试时,朕取贾琏一个二甲第一,如何?”

尤其是与太上皇身边的戴权比较时,裘世安的存在感简直就是路人甲的感觉。

其实裘世安很清楚,九成九是不会的,但架不住还有零点零一啊。

两位老翰林立刻表达了赞同,随后召集一干阅卷考官,前十名的卷子传阅一遍后,众人的眼神对着李清时,都露出了属于文人的那份认同感。

“一甲第一,太仓沈明心。一甲第二,赣州冯源,一甲第三,福州林慎,二甲第一,顺天府贾琏,二甲第二……。”

等承辉帝放下筷子,裘世安才上前汇报会试排名一事。

“臣妾也觉得,此事颇为有趣。”

听到皇帝唤自家的乳名,周皇后心头一阵暖意,多少年了没这么叫了。也许是老三最近表现得还不错,陛下没再怪我偏心了。

看到贾琏真的就是第四名时,所有人的都意外的松一口气,从某种意义上,大家是一条船上的人。贾琏的文章和算经成绩综合起来,排前十一点毛病都没有。没有给贾琏落选,逼着皇帝去翻落选的卷子,对大家而言还是深感庆幸的。

裘世安先给承辉帝行礼,再给周皇后行礼,悄悄的打量一番周皇后的脸色后,心里默默的有了结论,昨夜陛下夜宿于此,表现优秀。回头要去问问,陛下是不是用了虎狼药。唉,这个总管不好当啊,陛下身边的太监,哪个不是千方百计的讨好陛下。

承辉帝听了哈哈大笑:“院试二甲第一,乡试二甲第一,会试二甲第一,殿试二甲第一,这是四联四了。也算是本朝科举一段趣闻了。”

裘世安在一边低声的补充道:“圣人,贾琏县试第四,府试也是第四。”

承辉帝听到这句后,顿时表情微微凝滞,很突然的进入了沉默状态。

过了一炷香前后,承辉帝才起身,对周皇后道:“朕该走了,天生的劳碌命啊。”

周皇后正色而拜:“陛下有上承太祖之辉,下开大周百年太平之心,自不敢有懈怠之心。后世子孙,必当以陛下为荣。”

承辉帝听了脸上的凝重散去,嘴角微微翘起:“知我者,香奴也!”

回到乾清宫里的承辉帝,脸上再无任何不悦之处,倒是挂上了一点讥诮之色,一个人在殿内踱步,来回走了十几圈才自言自语:“君臣默契么?”

裘世安恨不得自己变成一个聋子!缩在案边扮演雕塑,一点声音都不敢发出。

承辉帝的纠结没有持续太久,但有的事情还是要提醒一下某些人,所谓的默契,只是皇帝不想打破,而不是没能力打破。

张榜进行中,李清忐忑中,等待这最后的判决。

一直到张榜结束,一干考官都离开了贡院,李清也没等到判决结果。

一正二副三位主考,一起前往乾清宫复命。

承辉帝看上去心情不错,勉励了几句之后,把两位副主考打发了,让李清一人留下。

君臣二人独对的时候,承辉帝的语气就没那么客气了。

“朕观一甲前三的卷子,以文采观之,并无伯仲之分,最后的排名,爱卿以个人喜好而定。朕以为,并无不妥之处,只是爱卿要当心了,都察院的有心人,怕是会不安分啊。”

承辉帝的态度很明确,你搞的小手段,朕觉得无伤大雅,就不跟你计较了,但不是朕不知道,而是一清二楚。最后,如果被都察院的人拿排名说话,弹劾你的时候,也别指望朕出面帮忙平事,你自己想法子搞定。

从承辉帝的角度看,会试前三名的排名很有意思,内阁里至少有三位阁老不满意。谁当阁老,手下没点虾兵蟹将,这些人鸡蛋里挑骨头的本事,承辉帝还是很有信心的。

尤其是会元的卷子,里头心学一脉的气质,隔着十几步都能感受到。

程朱一脉与陆王一脉之间的学术之争,从明朝打到大周朝,一百多年了,也没停手的意思。都是圣人一脉,为何要打架了呢?这个事情说起来话就长了。

汉初的时候,皇帝用的是道家的黄老之说治国。那时候儒家各种被歧视,窦太后深知干过一件事,把一个儒生丢猪圈里跟野猪搏杀。那时候是儒家,自己的内部也分好多个派系互相干,互相看不顺眼。

一直到董仲舒出现并与汉武帝达成了一致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往后想对消停了那么一段时间,东汉的时候,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又干了起来。

这个可以理解为传统门阀与后起之秀之间的干仗。

在往后就是一个对外的阶段了,佛教入侵后并快速壮大,甚至对儒家形成了压制的局面。

从中晚唐到北宋这段时间,差不多都是佛教占了上风。

这个怎么解释呢,人都是需要精神世界的。儒家对比佛教,门槛高了不少。

教派这个东西怎么讲呢,在下沉市场优势明显。

不过佛教的日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代皇帝中不乏灭-佛的举动。

具体原因嘛,就是寺庙有田产,还不交税。稍微想有点作为的皇帝,一看这个就表示不能忍了。我得干它!还有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论是寺庙还是道观,总有一些不正经的假修行者。接着信仰之力敛财,各种奢靡银乱。

你都给自己养成肥猪了,还没有自保之力,皇帝看见了会怎么想呢?

反复被收拾后,在这片只有皇权掌握了与上天沟通权利资格的土地上,宗-教也成为辅助皇帝统治的工具,不愿意当工具的,那就请去死好了。

回到北宋年间,当时的儒家为了对抗外来宗教的侵袭,一代学者们进行了反思,并反过来研究佛家经典,将一部分有用的东西纳入到自家的体系内。

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二程,朱熹、陆象山,以及后来的王阳明,是二人学术的继承并发扬光大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学和心学之争,是兄弟之间的学术思想之争。

只不过二程这哥俩,生前怎么都想不到,他们的学生后辈,能打出狗脑子。

那么这两派争的都是什么呢?

自然是话语权,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权!要不是朱元璋横插一杠子,非要以理学为显学,逼着参加科举的人只能学朱熹,没准明朝的两派学者能打的更凶残。

言归正传!

承辉帝的敲打不轻不重,无非就是让李清明白,伱们搞学术之争的事情,朕不插手。但是你要想糊弄朕,那是万万不用想的。

李清当然听懂了承辉帝的意思,每个皇帝的执政风格都不一样,李清了解承辉帝的风格,自然要做出明确的表态:“臣谢陛下宽仁,臣知陛下有志复汉唐之风,然则当今儒学一脉执牛耳者,多为因循守旧,暮气沉沉之辈。于陛下之志,多有不谐者。故臣窃以为,破旧立新,正当其时。”李清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只不过他认清了现实,想改变就必须进行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李清的意境是要高于张廷恩的。

“哦,以爱卿之见,如何破旧立新?”承辉帝来了兴致,吩咐裘世安搬个墩子来。

李清谢过落座,昂首对视皇帝时,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斗志。

“臣以为,明太祖重农耕而轻工商,埋下了明末财政破产的祸根。本朝太祖有所改善,该因立国之初,事事求稳而略作微调。后因开海之利,大大缓解财政之困,旧有势力过于庞大,很多事情耽搁了下来。陛下有太祖之风,臣愿为过河之卒,不求一时,但求一世。。”

话不用多说,李清干脆利索的表明的态度。

通俗一点可以这么理解,我早看朝中这帮虫豸不爽了,当初我上奏清欠,被人群起而攻之,这个仇我得报。传统力量太过庞大,那就想法子拉上新的力量进场。我可以花一辈子的时间,慢慢的跟这帮人耗到死为止。

所谓的新,自然是现在看起来还很弱小的工商。

李清这个观点,与承辉帝要解决朝廷财政困难的阶段性目标是高度重合的。

每个朝代其实都差不多,一开始治理成本都不高,越往后,治理成本就越高,同时财政收入的增幅远远落后。这个矛盾无法解决,总是会一直存在的,都是一个阶段又进入一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周期,但不是经济周期。

农耕集权时代是没有所谓的经济周期的,也不存在通货膨胀。明清两朝,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涌入中-国,也没见整体物价有太大的波动。原因就是白银没有变成资本,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这就是制度性对工商业压制的带来的必然结果。

生搬硬套前苏的五阶段理论,强行套了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