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

红楼:我是贾琏 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

第161章 此可以为范本

做父母的遇上孩子的问题,多半是不讲道理的。

我家孩子没学好,那一定不是我家孩子的问题,是老师没教好。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这个事情做父母的很少有这个觉悟。

国人更多的是受孟母三迁的影响,不能说这个不对,只是太过绝对了。

如果贾琏知道这对父母的想法,心里一定是暗自吐槽,你们是没见过李亨真实嘴脸。

皇子们生在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怎么会不受影响呢?

做皇子的打小心眼多,不都是被环境逼的么?

穿越者贾琏做事谨慎,不也是因为现代时吃过太多的亏么?

贾琏认为性子这东西,一旦定下了就很难改。所以很多人上了年龄,回顾往事时,总是会捶胸顿足的后悔,当初不该如何。

后悔归后悔,以后继续,就是不改。

真遇上那种知错就改的人,还是离他远一点,这种人没法子做朋友,太可怕了。

人有毛病暴露出来,对于贾琏而言,那就不是问题。他有这個毛病,我知道,可预防。

这个跟孙化贞的兵书尚书不一样,孙阁老还在位子上,陆大人退休了。

你才去了工部几天啊,尚书大人就告老还乡了。

更有趣的事情在后面,工部尚书的继任人选待定,就这么空着。

分工完毕之后,贾琏并没有闲着等结果,而是一头扎进了弹药项目中。

他的做法是把技艺优秀的工匠叫来,提出一个问题,让工匠提交解决方案。

三个项目分别是枪刺,枪管,弹药。

脱下官服,换上短衣的贾琏,花了七天的时间,游走于各大工坊时间。

如果这个人是皇帝的话,那就没问题了。皇帝,不能有毛病。

从火器的发展历史看,火器的进步是由弹药的发展来推动的。

京师的官场里没秘密,【灾星】这个称号,贾琏很快就坐实了。

为人厚道的承辉帝,没有刁难他,按照惯例,加一级退休了。

第一瓜出现了,工部尚书经过三辞三留后退休了。

皇帝不能有毛病,请看一下这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如同人不可无正确三观!

贾琏领了一份差事的事情,在勋贵以及文官之间传的很快,绝大多数人都是抱着吃瓜的心态在看待,不是深入了解事情的人,自然是雾里看花,热闹嘛。

在意这个事情毫无意义,因为很快有别的事情发生后,人们又会聚焦新的热点。

即便知道皇帝的毛病,也必须当着没看见。这点跟粉丝追星不一样,粉丝心目中的偶像不能有毛病,那是因为偶像是粉丝幻想出来的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的。

能不能热闹么?

外面的众说纷纭,当事人贾琏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在意。

相关小组各自成立后,项目进度形成文件通报各方。

比如说枪刺,贾琏从工匠提出的方案中,选择了两个,批经费让挑头的工匠去做,最终会从成品中选出一个来。最终针对三个主要问题,成立了六个小组,两组之间必须公平竞争,不许耍阴招,发现之后直接取消资格。

贾琏并不是那种泡在工坊里与工匠一起干活吃饭,那种搞法不是不行,而是太慢。

这七天时间接触了不少技艺精湛的工匠,充分了解了当下的工艺水平以及制造流程。

最初突火枪是啥样子,上历史课的时候,都看过图片。后续的火绳强、燧发枪都是在这个弹药的基础上不断的改进,目的是提高射速。定装药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由此催生出了针击枪,金属定装药的出现后,迎来了热武器的第一个发展高-潮。随后的无烟火-药的诞生,则是一场热武器的革-命。栓动步枪、冲锋枪、自动手枪、轻重机枪,简直把枪这个领域玩出了花来。后续的半自动步枪等等,一直到中间威力弹的横空出世,彻底的改变了步枪的历史,突击步枪把所有同行直接逼死。

穿越者贾琏当然知道,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现有制造工艺的水平下,想将火铳的威力最大化,还是要在弹药方面下功夫。其他的可以隔三差五的去看看,唯独弹药这一块,必须亲自盯着,要求工匠们跟着自己的想法,想方设法的去完成。

火药工坊最好的工匠分成两组,一共二十人,全都被叫到了贾琏的跟前。

按照贾琏的要求,在工坊内找一块空地,竖起一块黑板,粉笔的工艺很简单,石膏 磨具(这个不是瞎说,作者亲自做过这个)。

贾琏也不跟这些工匠套近乎,直接在黑板上画图,画完之后很干脆的对着工匠们讲话:“这就是我需要的弹药,大概是个圆锥形,尾部有凹陷,外部有两道凹槽,底部装一块软木。两个组怎么做我不管,我只看结果。谁能做出来我满意的弹药,主管包一个从八品,我要说话不算话,天打雷劈。”

面对这些工匠,想要效率很简单,就是简单粗暴的许一个官职。

赌咒发誓的效果也很好,这个时代的人还是愿意相信一个状元不会在这种事情上违背誓言的。毕竟洛水还在,贾琏也不姓司马。

“更详细的图纸回头发你们一份,这个黑板就竖在这,没有进组的工匠也不难过,都可以来看看黑板上的图样,只要能做出来,都可以到我这来领赏。”

贾琏并没有限制其他工匠发挥智慧的余地,是个工匠都能有发光发热的机会。

在弹药项目上丢了个雷之后,贾琏抽身前往枪管项目组,这里也是两个组,要做的事情就是拉膛线。没有膛线的步枪在贾琏看来,是没有灵魂的。

老规矩,把两组工匠召集在一起,直接提要求。在没有无缝钢管的时代,怎么做枪管呢?用铁锤打铁片,然后再卷起来打合,上钻床光滑内壁,最后才是拉膛线。

就这么个工艺流程,一个熟练工匠带两个徒弟,三天一根枪管,还是没膛线的。

什么流水线,不存在的,都得一步一步来做。

贾琏要做的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然后才是统一口径,为了解决统一口径的问题,就必须解决工具的问题,什么工具呢?游标卡尺!

精度什么的就不要多想了,贾琏也只能提供一个外形,让银匠们去做。为什么是银匠呢?各位读者有机会的话,可以去看看古代首饰的样子。纯手工做的首饰,精美程度能闪瞎狗眼。

至于标准化度量衡这个东西,贾琏知道有,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相信后人智慧了。

基础很重要,现在就是在打基础。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

骨子里性子懒散的贾琏,只能是能做一样算一样。

三个项目,枪刺是最简单的,就一张图搞定了,决定枪刺质量的是材质。

这个问题贾琏没法子解决,毕竟不是全才,就是一个小官僚的底子,接受过完整的现代教育,还是特么的文科僧。有一句话很难听,学文科的等于什么都没学。

放在穿越者身上,太特么的合适了,在工科领域能发挥点作用的,全是中学时期学的。

甚至连画图,都是中学时期的学几何时留下的底子。

贾琏只能指望这些工匠了,希望他们里头有几个天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的天才。

古代工匠都是有传承的,所以,人口基数在工匠领域无法发挥作用,只能是指望现有的工匠之中,存在天才。

安排完毕,提交报告,剩下的事情就是每日巡视,视察进度。

报告提交时只有一份,上呈时多抄了两份,原件工部留底,抄件上呈内阁及陛前。

一份报告,从张廷恩手里往上传,李清看完后,没着急往上传,而是特意找到张廷恩,问了一句:“兄观此文,有何感想?”

“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读之甚悦。”张廷恩不吝溢美之词。

李清点点头,掉头回自己的办公室,拿起笔写一张小纸条附上,纸条上曰:此可为范本!

梁道远看了便想起之前的内阁会议,这么一件小事,上了内阁会议后,后续事宜全体阁臣都有审核的必要和权利。看完文本后,再看看李清的小纸条,梁道远深思片刻,也附上一张纸条曰:李相所言甚善。

孔照看完后,在上面画了个圈,然后拿上报告去求见皇帝。

不出所料,承辉帝这里也有一份报告,不过是走直接上呈的渠道。

“孔卿这是有事情要说?”君臣互礼后,承辉帝率先提问。

孔照道:“太祖有训,公文应简练直白,然则并未形成统一格式,今贾琏之报告,李相以为可以为范本,梁相附和,臣以为可也。”

现代公文有统一格式,为什么呢?

当然是为了阅读效率,不然费尽心思的搞这个形式主义有意思么?

前人的智慧,一点都不比后人差。

贾琏写公文的习惯,在这个时代看来就很特别。行文简单直白,条目清晰,基本没有废话。最后部分是附着的表格,相关负责人员以及各项开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表格这个东西,现代人耳熟能详,古代人第一次看见时,真的会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个政府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为何总是有一些新型事件,让人觉得国家机构介入迟缓?

说出来有的人可能不信,治理国家靠的公文。这也就是为何古代各朝不乏大帝国,却能进行有效治理的原因。方言的话,隔十里地都可以有不同会听不懂,文字则不会出现看不懂。

两千年的大一统帝国,从秦始皇开始,就是通过公文来进行治理。

任何一件事情,在处理的时候都要走公文,哪怕你去派出所做个证人,都会留一份记录,签字按手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嘴,互联网上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最初的几天热议时,一定是最闹腾的时候。公家介入后处理事件时需要时间的,人的情绪却往往等不起,需要立刻发泄出来。这就给了一些无良媒体和自媒体虚空造靶的空间。

这帮人把钱赚走了,官方的调查结果公布出来,往往是滞后的。所以,很多时候人在网上被情绪带动,看到的官方结论,却又不愿意去相信。

人嘛,总觉得是自己最聪明的,我怎么可能被骗?

恭喜你能这么想,下一个受害者的潜质很大。

新闻学朝着文学方向一路狂奔的互联网时代,更需要耐心以及一双慧眼。

言归正传!

承辉帝倒是很干脆的表示:“既然内阁有这个意思,先在工部试行,看看效果再说。”

孔照应下道:“如此,臣请陛下批复,并下发工部。只是,如今工部尚书之位空悬,还请陛下乾纲独断,尽快安排落实,不使上下通传之路滞塞。”

贾琏要是在场,一定会感慨一句:【孔相,你这燕国地图短了点啊。】

承辉帝倒是没这个感觉,从首辅的职能看,这是分内的事情。

从制度上看,六部对接的应该是皇帝,内阁最初是作为皇帝助手的形式出现。到了大周朝,进行了一些改变,不涉及军事、天灾、人事方面的事情,六部尚书自己就处理了。

牵扯到以上三个范围的事情,就得上内阁了。身为首辅的孔照,提议补充尚书职位,真就是本职工作。原则上皇帝要乾纲独断,也是合理合法的事情。具体到不同的皇帝不同的风格,承辉帝这里的习惯又有点不一样。

“孔卿之议甚善,尚书之位不可久悬,嗯,阁臣有举荐之权,爱卿回去与各位阁臣议一议,列一个名单出来朕看看再定。”

这就是承辉帝的风格,在人事问题上,如果是阁臣,他一般都自己做主,六部主要官员,一定是请内阁先弄个范围出来,他在范围内挑选。

总而言之,现行制度下,皇帝的权利范围无限大,灵活度拉满,就看皇帝个人的风格。

承辉帝的风格在下面的臣子看来,就是愿意放权,即便是人事权,放权的力度也很大。

今上最看重的权利,在孔照看来是财权!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