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233章 不可接受,群情激奋

红楼:我是贾琏 第233章 不可接受,群情激奋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233章 不可接受,群情激奋

第233章 不可接受,群情激奋

(PS:突然眩晕,不知何故,打算明天去医院看看,以前夏天偏头疼,看西医没卵用,看去中医院看好了,五年没发作了。希望这次中医院能再次给力点。)登州官员对贾琏的印象建立的很快,不好色,死要钱,不务正业,爱玩。

嗯,勋贵子弟嘛,可以理解。

贾琏在登州呆了半个月,每天喜欢穿着便装东游西逛,大热天也不安生。

对此,登州官员严阵以待,想看到点不该看的?做梦吧。

贾琏一开始在城内转悠了三天,不得不感慨,登州的官员心善,一个要饭的都没看见。

为此,忍不住想到了86年的汉城奥运会,社会闲散人员全都抓起来。免得影响市容。

古往今来,很多东西是不变的,你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眼睛也是会骗人的。

城内的普通百姓很多,码头跑船的水手也很常见,他们的眼神是不会骗人的。

检点日,贾琏依旧是走形式,这下让官员们放心不少,收钱办事,很符合预期。

实际上贾琏每天晚上都挺忙的,不断的把看到的,以及他的分析记录下来。

登州城内的客栈很多,酒楼勾栏也不少,说明这里流动人口多,商业繁华。

贾琏在城内没看见藩国的人,在码头游荡时,看到了几个发型特殊的倭奴从一条船上下来。这个时代的日本处在德川幕府时期,对外闭关锁国,对外只接受荷兰人和大周商人。

外地商人都被限制在码头上,对此,倭人并没有表达出不满的情绪,反而对那些官兵衙役点头哈腰。贾琏看的饶有兴趣,忍不住走近了吃瓜。

倭人商人说的一口官话,反倒是衙役和官兵说的本地方言。

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曾强制官员说官话,并作为升迁治标之一。后来也不了了之。

大周太祖同样强制官员公开场合必须说官话,做不到的,就不给升迁。各地的学府,教学也必须用官话,不许说方言,否则取消乡试资格。

这個强制措施确实起到了一点作用,但也仅限于官员和读书人,地方上依旧说方言。

普通话的推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建立彻底的社会变革以及普及教育的前提之上。

贾琏在登州看似茫无目的的四处流窜时,京城里关于新式火铳走私案初步结论出来了。

有赖于贾琏建立的一套库管制度,从原材料进来到成品入库出库,全都清楚明白,有进必有出,一切来源清晰可查。

不用担责的郭衍并没有太多的开心,事情不是出在工部,那就只能出在兵部和神机营。

初步调查结果回报给承辉帝之后,承辉帝显得很冷静,特意问一句:“属实?”

“属实!经查,并无相关工匠外出揽活。”主持调查的夏守忠也很干脆,毕竟查了好几天呢,该查的都差了,没啥漏洞可钻。

“那就去兵部查,看看新式火铳都下发到哪些军队?”承辉帝果断的下了决心,龙禁尉的权利,从现状看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

光天化日之下,数名兵部官员被龙禁尉带走,很是震撼了一波。很多人又想起了太祖年间的各种大案,动辄上千人被抓的相关记载的场面。

太祖初,因四方未定,金瓯未固,太祖设龙禁尉,震慑百官。

这样偏差的记载,民间比比皆是。实际上龙禁尉成立的初衷,是为了刺探敌对势力的情报。后来因为一个贪腐窝案,龙禁尉才内外兼顾。根源在于太祖对文官和勋贵的不信任。

比起朱元璋而言,算是比较仁慈的。

其实了解太祖的人都知道,他很少杀人。不是那种区域性**的缔造者,不会下杀心。

所以说,很多记载真不能偏听偏信,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比如晚清期间,涌现了一堆关于清宫的黄色故事,这就是同盟会的杰作。本质上是为了推翻腐朽统治而采取的抹黑手段。满清作为统治者,客观上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主要责任人。这一点,谁都洗不白。

文官们群情激昂,纷纷扎堆,商议着如何劝谏君王,不能让特务随便带走官员啊。

毕竟明史里清楚的记载着,朱棣问纪纲,解缙如何?然后这哥们就被冻死了。

就问你作为一个官员,怕不怕?

没等新一轮的上奏劝谏潮出现呢,被带走的兵部官员全都放回来了,众官员纷纷询问详情,被带走的官员这表示,案子还在查,我签了保密协议,不能泄密。一个人说,所有被带走的人都得跟着倒霉。还上了连坐法,这下没人敢再追问了,你追问说明你有问题。

接着就是神机营,大小官员被陆续带走调查,又都被放回来了。

这个案子到底在查什么,根本没人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敢对外说。

人们都在因为该案子产生强烈好奇心的时候,夏守忠率龙禁尉出了京城,南下金陵。

这个案子查到现在,最后的一个没有去掉嫌疑的,就是南下金陵的神机营了。他们是第二批次装备新式火铳的队伍。该查的都查了,剩下的就是最大的嫌疑人了。

案子的事情先放一边,该案还是引起了激烈的反应。当初那些官员被带走时,软成锅里的面条,精神病一样胡言乱语,呆滞如泥雕木塑,各种丑态百出,说形象毁灭都不为过。

张居正不过是抓一下KPI,就已经被说是官不聊生,龙禁尉直接抓人带走,当时的画面冲击力那真是太强了。无论如何,文官们都得团结起来,杜绝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何当时不出面阻拦,事后义愤填膺呢?

废话,我当时阻拦了,我不成同伙,一块带走了么?

至于现在,大家人多势众,法不责众你懂不懂?不懂就多看书。

所以说,只要角度足够刁钻,秦始皇不是暴君,隋炀帝是雄主,鱿鱼道德高尚。只要肯七拼八凑,牵强附会,再稀碎的逻辑链,那也是逻辑链。

这人啊,胡说八道不要负责的时候呢,胆子特别大,如果胡说八道还有利可图时,不得往死里胡说八道啊。任何一种现象,指望政府处理,都是有一定滞后性的。更何况,有时候处理了还不如不处理。

反正承辉帝一天就收到了上百奏折,都是所谓的劝谏。

京城官场,一时间因为该案,人人自危不敢说,但多数人心里都不安是肯定的。

说到底,大周朝想找一个屁股干净的大臣出来,难度堪比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大一统。

前几年有个论调,人类社会就是个草台班子,一时间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

该论调怎么讲呢?以偏概全了。治理国家,还是要看有没有远景规划以及政策的延续性。

面对雪片般的奏折,承辉帝一律留中,也没说惩罚上奏的官员。

一直到内阁会议的时候,新的班子头一次齐聚,会议上李三江第一站出来说话。

“陛下,光天化日之下,龙禁尉闯入有司衙门,带走官员,一石激起千层浪,群情激奋,不可不平也。”可能是第一次参加这个级别的会议,李三江情绪没有控制好,非常的激动。

传出去呢,就是仗义执言嘛,在场的老狐狸,哪个不知道呢?

但是其他几个阁臣的心里,内心戏是不一样的。

孔照的表情淡漠,好像听了一席废话,梁道远则是很干脆的鄙夷以对,就你是明白人,就你为百官利益呐喊?同样是新丁的李驰,只低头沉默以对,刚进来,稳字当头。

郭衍嘛,我是知情人士,自然一切都很平静。

李三江本以为怎么也要引起一点反响的,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沉寂,一个人附和的人都没有。什么个意思,你们都知道啥情况么?怎么就不不知道?

只能说李三江对仕途有路径依赖了,他以前的成功经验,就是爱表现,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有点芝麻大的政绩,一定要传的人尽皆知。

殊不知,内阁老臣们心里有数,承辉帝跟前,实干家才是最有市场的。

夸夸其谈很容易被边缘化!

承辉帝看了一眼李三江后,对郭衍道:“郭卿,伱通报一下。”

众人瞬间都来了精神,腰全都直了,抬头睁眼,聚焦郭衍。

郭衍起身道:“各位前辈同仁,先说性质,此案事涉谋逆,最高保密级别。”

四位阁臣的后脊梁瞬间寒毛竖立,但凡涉及谋逆,就没有小案子。

“经龙禁尉线人上报,个别民间不安分团伙,手持军方最新装备的火铳,光天化日之下开火。地方官员联手压了下去,具体是何处,应龙禁尉要求,在下不能明说。最新调查结论,两江士绅之中个别人有巨大的嫌疑,龙禁尉已经下去查了。将来案情查明,自当通报。各位同仁,入无异议,在下落座了。”

郭衍说着环视一周,没人发言后才不紧不慢的坐下,心里那个爽啊。第一次在内阁会议上发言,居然说的大家都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太爽了,即便是狐假虎威,也很爽啊。

低调,不要飘。你现在是排最后的一个,少说话,多做事。陛下不让咬人,就管好嘴巴,陛下需要咬人时候,往死里咬一准没错。

群臣都在等待内阁会议的结果,没曾想内阁会议之后,面对前来拜访的同僚们,阁臣有一个算一个,三缄其口,绝对不提龙禁尉大白天闯衙门抓人的事情。

李三江被逼急了,说了一句:“别问,问我也不能告诉各位真相,等着吧。”

这个案子的神秘感直接拉满了,搞的京师官场上的人全都在琢磨,到底是啥案子?

内行人士很快就有了结论,比如说孟大人,在与下属们私下交流时,非常肯定的表示:“应该是谋逆的案子,若我所料不差,应是金陵武库出了事情。”

只能说,这个推论与事实很接近了。实际上官兵的军火流入民间,从来都不是个例。朝廷实际上是禁止民间商船上装火器的,你要去买呢,也确实买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直接雇佣水师咯。一来二去的,关系混熟了,买点家伙防身,对方也不会拒绝了。

当然了,水师玩的是进阶版,正常贸易要交税的嘛,走私就很合适。

贾琏当然知道,军方经商的坏处,更何况是走私了。但他绝对不会对承辉帝之外的任何一个人说一个字,因为一旦说了,真就是肯尼迪坐敞篷车,物理意义上的脑洞大开。

大周的现状,别说彻底的社会G命了,即便是法国大G命那种程度,也很没可能性。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现阶段的贾琏在当下意识形态的背景下,能做到只有先催生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哪怕这个利益集团最大头目是皇室也在所不惜。

无论如何,总比什么都不做,等着在内卷中被人打上门来要强。

贾琏一直在暗示皇帝,您看,下面的水师都在干啥,这么挣钱的买卖,为何不自己上,自己上还能收税堵户部的嘴呢。至于收的金银,贾琏全都装箱打包好,结束了半个月的登州行之后,贾琏没有继续南下,而是返回了京城。

登州恢复了风平浪静,大街上又出现了沿街乞讨的乞丐。

登州之行最大收获,则是此刻跪在贾琏面前的倭人海商。

这位海商姓林,没错,日本人也有姓林的,还是当地的华族。

眼下是幕府当政,所谓的华族没啥市场,生计艰难的林一夫,走上了海商的道路。他其实不是主枝,而是旁系,主枝可拉不下这张脸来经商。

当下的日本,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外贸易是需要有幕府拍照的。为了这个拍照,林一夫贿赂幕后官员,拿到了跑海商的资格。但他自己并不能跑,而是需要找一个外国的合作者。现阶段,林一夫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合作伙伴,都是一些临时合作方,原因嘛,看不上对方,都是一些地头蛇,难以成为林一夫在大周的靠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