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328章 根子在今上

红楼:我是贾琏 第328章 根子在今上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328章 根子在今上

第328章 根子在今上

关键还是走私,这里头牵扯到的利益太大。

现阶段对外贸易基本处于碾压状态,西方各国对华贸易,拿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只能把大量的贵金属用于采购商品。

这个情况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跨度千年的时间。

对外贸易早起的拳头产品是丝绸和大黄,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黄金、战马、葡萄酒,进入中原王朝。

后来丝绸技术外流,影响虽然不大,依旧造成了影响。很快,瓷器又成为了新的拳头产品,一段时间后,瓷器技术也泄露了。

西方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茶叶是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精品瓷器、精品丝绸次之。

中-国不是一个产银的大国,却能以白银为货币,可见对外贸易收获的白银是怎么样一个量级。以白银为货币的时间,从官方认证的万历年间开始计算,到33年的罗斯福的拉高银价,最终催生了法币。即便如此,银元的流通一直事实存在,甚至最为坚挺。

长期的贸易逆差,不甘心的犹-太-人想到了一个恶毒的办法,走私鸦-片。

既然是走私,就不可能是单方面能做到的事情,一定有当地人配合,否则你把东西运来了,上岸后怎么销售,怎么回款?

这样的事情不用太久,有个两三年的时间,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一个庞大的利益集体诞生了。

那么问题来了,历任的两广总督、巡抚、布政司等各级官员,能不知道存在的现象么?

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无非就是被银子喂饱了,假装看不见,甚至还为走私商人提供便利。

以前这个情况还好点,毕竟对于鸦-片造成的危害,中原王朝没有足够的认知。历史上的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走私,一直到道光年间,林则徐才上奏全面的阐述其危害性,【无可用之饷,无可用之兵】,这两点狠狠的打在了皇帝的心头上,因为真的会动摇其统治。

贾琏说动了承辉帝之后,朝廷两次发布了相关禁绝的法律。看似有了法律,实际上的执行却是另外一回事。

大周不是大清,没有搞一地开海,也没搞垄断性质的商行。这并不妨碍一些利益熏心之辈,勾结西洋走私商人,大发其才。

因为流官制度,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干个两任六年就调走是一种主流,吏治**的情况下,官员关心的是自己能捞多少。走私不走私,与本官何干?反正到时候拍拍屁股,换一个地方继续捞,多少而已。

李驰在任的时候就这么一个情况,下面的人送银子,他给行一个方便。银子到位,你干啥都行。出了事情,总督衙门还要去捞人。

李驰在两广干了六年,对当地的情况不说了如指掌,七七八八也是知道的。

朝廷法令什么的,下面没人执行,就是一个摆设。不执行还是好的,甚至有故意扭曲执行的,把正经商人打成走私商人,榨干家产也不少。

只能说王子腾是个例外,他真的去打击走私了,尽管他的出发点也不是为了公心,而是为了自己捞银子和政绩。更重要的一点,为了所谓的安南侯,王子腾一心将两广打造成通往安南的前进基地。打造战船,训练军队,这些事情都需要大量的银子。至于说,能不能换一个口岸继续走私,也不是不能,但走私商人需要花时间和精力,重新开拓渠道。还不如想法子收买王子腾来的轻松,不会耽误赚钱的时间。

李驰刁难王子腾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在等两广那边的消息。如果能成功收买王子腾,一切都好说,自己人嘛。如果不能收买,就得想别的法子了,弄走或者扳倒王子腾,给他制造各种麻烦,总之有什么手段都用上就是了。关系到每年海量的银子收入,哪里还管这些那些的。

前段时间贾琏弹劾王子腾的时候,李驰也不认为两家真的翻脸,毕竟两度联姻,这关系很深了,最多算是有点小矛盾,小隔阂。

这属于正常现象,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家族,有点利益之争和小矛盾,太正常了。只要不撕破脸,下次继续合作。

李驰事先谋划的很好,两广那边的人使劲,他在京城这边先为难,等王家人找上门,卖个人情再拉近关系,不就是银子么?分润就是。

只是怎么都没想到,兜兜转转一圈,王家人居然还是不找上门来,而是直接去找贾琏了。

抛开贾家不谈,单单看贾琏这个人,就特么的妖孽。

状元出身,娶妻王氏,恩师张廷恩,座师李清,宫里的贵妃姐姐忽略不计,他自己就是皇帝的宠臣。

这么个玩意,脑袋上顶着灾星的字号,克死的上司不少,其中包括一个帝师韩宗。

换成一般的官员,恐怕早被人弄死,坟头草都三尺高了。贾琏不但活的好好的,还在郧阳民变,济宁民变,李逆案等事件中大放异彩。

这么说吧,如果贾琏是个寒门出身,年龄什么的根本不是问题,现在就不该是个四品,至少要给他三品才配的上他的功绩。

可惜,贾琏出身勋贵,还是半个外戚,还是个文官,还能带兵打仗,甚至跟勋贵集团对着干。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导致贾琏只是四品。

官不算大,也不算小,距离李驰差距巨大。但见识过贾琏在内阁会议上当搅屎棍的李驰,根本不敢怠慢浑身透着诡异的贾琏。

如果不是贾琏屡次上奏强调了大烟危害,李驰都想直接收买贾琏了。

王子腾想要的公文很快弄好并下发,王子腾派来办事的人是一个族人王立,在总督衙门挂一个参赞的头衔,常驻京师负责这边的事务。

从屡次在兵部碰壁到兵部办好了公文,亲自送上门的转变,王立拿到文书后,给前来送公文的官员塞了一张银票。

仔细打问后知道是贾琏去了一趟兵部,事情就加急办妥之后,王立在书房里一个人呆了一个时辰。

在王子腾身边呆久了,从京城到西域,又回到京城,再去两广,再回京城,过往出门办事,别管哪个衙门,打着王子腾的旗号无往不利。

这一次的事情给了王立不小的冲击,王子腾的旗号不好使了。贾琏的旗号好使,但不可能没事就使唤人家不是?王立没着急去拿着公文去工部取货,而是先写一封信,交代人加急送往王子腾处,这才出门去工部。

人到工部,拿出公文后,接待的官员看了看内容后,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倒也没发作,只是不冷不热的来一句:“姓贾的欺负我们,姓王的也来欺负我们,真当工部的人好欺负是吧?拿着你的公文,该上哪上哪去。”

话说的很难听,但始终压着火没发出来,可见心中有所忌惮。

王立有点蒙圈,但他经验丰富,立刻塞过去一张银票:“这位仁兄,莫要动火,有事情慢慢说个仔细嘛。”

官员看一眼金额,满意的塞袖口里,这才开口:“王兄,新式火铳的生产和仓储,如今都归研发司。您啊,直接去找贾琏吧。”

收钱办事,至于被贾琏怎么欺负的,工部官员也没脸说,不是啥光彩的事情嘛。

王立离开工部的时候,心情颇为沉重。王子腾还在两广总督的任上,如今在京城办事就要受嘴脸了。只能说京城变化之快,到了王立都无法适应的地步。这里头透露出京城权力结构的重大变化。远在两广的王子腾确实躲过了小年夜的李逆案,但也客观的出现了影响力下降的事实。

一切都在指向,王家正淡出京城的权力中心。这种事情,真不知道王子腾能不能接受。

人到研发司,报上名号后,很快被领到了贾琏的办事房。

贾琏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接过公文后,立刻安排马三去办理。面对王立,也仅仅是客气两句,便借口有事先走一步。

事情办的顺利程度远超王立的想象,研发司有自己的工坊和仓库的,从提货到押运这边都事先给安排好了,两千支新式步枪和配套弹药,两门新式青铜前装野战炮和配套弹药。走程序的时候,没人卡拿要,货物会送到指定的通州码头,然后就是王立自己想法子解决运输问题。

运输问题其实很容易,就是租船,然后派人押运到天津走海路南下。

贾琏不是刻意怠慢王立,他也确实是有事。

什么事情呢?漕运总督张儒上书一份,漕运已经全面恢复,济宁事变的余孽四散而逃,无法对漕运构成威胁。如今漕标重组完成,已经能够完成保护漕运安全的重任,特请内阁恢复漕粮的运输。现实情况是孙化贞在两江,一直坚持漕粮走海运,走长江出海口出海,掉头北上。

海运漕粮的技术问题早就解决了,元朝的时候就有相关技术,海船的问题孙化贞也解决了,尽管造不出西洋人的战船,运粮食的船不难。

现实问题是,两股力量在朝廷展开了斗争。一方是守旧漕运派,一方是海运改良派。

随着秋收的时间接近,此事的争执成为了朝廷舆论的核心,围绕着海运还是漕运的问题,争论的日渐激烈。

大体上看,漕运派在内阁里实力强大,海运派带头人则都是此前三位外放的阁臣。

双方的争论其实一直都存在,只不过因为别的事情热度被压下去了,但问题一直没解决不是,所以,争吵还会继续。

最近京城关于海运和漕运的问题,争论从朝廷里外溢到京城市井之间。

双方都在利用民间的报纸,为各自的立场摇旗呐喊。

一方主张漕运安全,海运危险,一旦遇见风浪,船队全军覆没都是常有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运河两岸百万漕工的生计问题,并强调了此前的济宁事变,就是漕丁生计被断绝所致。漕粮海运,很可能导致下一次大型的民变。届时,投入的钱比海运省下的要多的多。

海运派则直接算经济账,海运固然有风险,但综合下来,同样的粮食运到京城,走海运的成本要降低三成。至于说到风险带来的损失,漕运也会遇见水匪损失的粮食,漕工消耗的粮食,远远大于海运的消耗。最后重点强调,海运以来,京城的粮价降低了两成。

还有一件事情则是内阁方面,首辅孔照,次辅梁道元,就到底是海运还是漕运,迟迟没有明确的公开的表态,就看着下面的人打出狗脑子。

这事情热度有半个月了,贾琏一直在冷眼旁观。

处理王子腾的事情后,贾琏收到了林如海的召唤,不得不赶紧赴会。

最近一直在忙着巡视组的事情,林如海难得有短暂的空闲,没等他休息一下,看了报纸才意识到海运和漕运之争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打着公事的旗号,贾琏来到督察院,林如海在办事房里与之单独会晤。

“姑父,不能等下班去家里谈么?非要如此着急?”贾琏多少有点奇怪,林如海不是如此浮躁的人。

林如海笑着摆摆手:“无妨,我便是让那些造谣的人看看,所谓灾星之说,无稽之谈。”

哦,原来是为了洗白。贾琏点点头:“谢过姑父了,其实我也不是很在意这个外号。”

“海运与漕运之争,你居然能沉的住气。真不明白,当初你可是拿砚台砸首辅的好汉啊。”林如海看似调侃,实则是在提醒。

提醒什么呢?贾琏当初干的事情,极大的震慑了所谓的漕运派。现在依旧有人旧事重提,说明这股力量极为强大。

贾琏对此说法,倒是有独特的看法,对着林如海也不藏着掖着,很直接的表示:“依我之见,旧事重提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那么简单。”

林如海心头微微一动,他也有一点想法,想看看能不能来个不谋而合,于是便笑道:“细说!”

贾琏道:“事情的根子在今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