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65章 自身定位

红楼:我是贾琏 第65章 自身定位

作者:断刃天涯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20:23

第65章 自身定位

第65章 自身定位

初八这天有一次大朝会,这也是太祖定下的规矩。散朝之后,折腾一个上午,下午开始继续放假。大周朝的官员每逢九、十两日放假,一个月修六天,还是很爽的。过年更爽,除了初八半天的朝会,一直到十六这天才恢复上班。

初八的大朝会并不平静,或者说是尘埃落定。心的内阁首辅诞生了,上一任礼部尚书孔照,此人并非圣人苗裔,祖籍河北。

张廷恩果然升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的人选空缺,由李清这个右侍郎主持礼部工作。

这一日上午贾琏在家读书,下午被张廷恩派人来传唤。

见面之后,张廷恩便问:“真的不想回青云书院读书么?”

这又是一次试探么?贾琏很不喜欢这种说话不直接,说一半留一半的方式。

当即露出无奈的苦笑道:“先生,何必兜圈子呢?你我师徒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

这个比喻让张廷恩露出恼怒之色,死孩子,会不会说话?

不待张廷恩打击报复,书房门口有人哈哈大笑:“哈哈哈,来的早不如来的巧。”

贾琏一看来人,认识啊,上次在书房里见过,赶紧起身抱手:“见过王爷。”

按理说贾琏对于四王八公这些人呢,都应该是有见过的,奈何贾琏以前年龄小,现在倒是能出来当一下门面了,却不愿意与这些人有太多瓜葛。所以,只是猜测眼前这位是忠顺王。就是小说里头那个因为一条汗巾,导致贾政被忠顺王的管家羞辱,进而宝玉被打个半死。

贾琏并不觉得宝玉那顿打挨的冤枉,相反觉得打的好。好好的富贵闲人不当,家里那么多女人不说,还要跟秦钟在被窝里仔细算账,喜欢跟人比剑。当然了,贾家的男丁都有着毛病,小说里的贾琏身边就有泻火的小厮,贾敬在玄真观里头也在乱来(冷子兴评)。

这种现象怎么说呢?哪个时代都有吧!只不过,古代光明正大,被认为是雅趣。

这么说吧,原著中王熙凤都不管贾琏找清秀的小厮,却忍不了多儿姑娘。

来人面对贾琏,一贯的态度不远不近,只是微微颔首,就算应了贾琏的见礼。张廷恩见礼招呼时,来人倒是很客气的回了一句:“免礼!”

张廷恩赶紧起身让座,这位“王爷”也不客气的坐了上首,从袖口里掏出一摞银币摆书桌上道:“尚书大人看看这个。”

贾琏被忽略了也不在意,笑着站在张廷恩身侧。

张廷恩取了一枚银币,转头递给贾琏道:“你看看。”

贾琏也不客气的接过银币仔细看了看,银币表面光滑,边上有锯齿,一看就是冲压工艺的产品。银币一面有“龙元”字样,还有一条龙的图案,另一面则是“一两”字样。做工自然无法跟现代工业的产品相比,但比起浇铸工艺,已经好很多了。

怎么说呢,真不能小看古人,说个大概就能给你做出来,还能量产。

“不错,货币乃国家财政之根基,切不可掌握于他人之手。前明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方便是方便了,把铸币税拱手让出不说,光明正大的给士绅一个盘剥百姓的手段,官员也多了个火耗的贪腐之便。此举遗祸至今,陛下能改此恶政,国家之幸也。”

贾琏是习惯性的显摆,进了承辉帝耳朵里,却是另外一回事,于是便问:“财政之根基?”

“回王爷的话,钱这个东西不能吃不能喝,本质上就是等价交换物。明中后期商业发达,国家铸币不足,加之民间有藏钱之习俗,周边小国也以明之铜钱为货币,导致国内流通的货币不足,故而民间以金银为货币。一条鞭法从法理上认证了白银货币的合法性,白银通过对外贸易,大量存在于民间,直接拿来做货币存在诸多弊病,此做法不可取。”

承辉帝之前从张廷恩那有所了解,还是想听听贾琏这个始作俑者的当面做法,于是追问。

“如今朝廷铸银币,以法令为银币保驾护航,事多矣,如之奈何?”

贾琏一听这话就急了,这事情太大了,必须要坚定信心,不然肯定半途而废。

“反对者肯定很多,此事不可急切,宜缓行。设三到五年时间为限,期限之后,民间不可再用白银交易。官员少了火耗,加俸即可。真正的阻力来自民间士绅,他们才是利益受损最大的一方。商人那边,大宗交易可以走银行,允许直接用白银交易。如此有个三年五载的,朝廷收入必定大幅度增加。”

张廷恩突然问一句:“中央银行以户部为主导,宗室方面反弹如何应对?”

贾琏听到这里便突然问一句看似不相干的话:“朝廷水师实力如何?”

承辉帝眉头皱起道:“怎么扯到水师上去了?”

贾琏果断的摆手反驳:“关系大了,水师强,这可以将周边各国的海贸纳入管理,民间海商必须登记注册,缴纳费用领取许可证,方可出海经商。水师强,才可以打击走私。甚至可往南洋各地,保护我国海商的合法经营,扼守要害海道马六甲,坐地收租。由此可知,出海许可证可作为宗室福利的一部分,可让宗人府出面,买船出海经商,为宗人府创收。现行开五口船舶司的做法,看似稳当,实则将最大的利益拱手让人了。”

提到水师,承辉帝表情凝重,当即摆手转移话题:“此事不提,容后再议。”

张廷恩也顺着承辉帝的话道:“朝廷如今的大敌在北方,水师的事情先缓缓。”

贾琏一听这个,得了,水师一塌糊涂,很可能连海道都打不过。

这不是新鲜事,中原王朝幅员辽阔,来自海上的威胁不大,一直以来主要威胁都是北方。

现实历史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打进来,清朝都不带重视海军发展的。被打怕了,才想起弄海军,最终还让小日本给灭了海军,真是一言难尽。清朝为何被当代人诟病,实在是近代太烂了,日本一个弹丸小国都能骑头上拉屎。

无法接受,无法接受,无法接受。

贾琏一听两人的话,顿时歪歪嘴,毫不掩饰鄙夷之情。

承辉帝见状恼了,冷气森森的瞪眼道:“怎么,伱觉得水师很急?”

贾琏听了很干脆的回答:“废话,西洋人不远万里驾船而来,可见其中巨大利益。时间长了,西洋各国无论海军必然长足的发展,远远的将我甩在身后,本朝有万里海疆,眼下不重视水师的发展,将来西洋人很可能凭着坚船利炮打上门来明着抢。届时,难道又要捡起海禁政策,放弃沿海不成?”

张廷恩一听贾琏这话就急了,当即怒斥:“住嘴!无礼至极!”

贾琏很不服气,表情悻悻,看似年轻气盛,实则是贾琏有意为之。

想抱皇帝大腿,就得下猛药,不然谁知道你这个小虾米啊。

承辉帝大度的摆摆手,丝毫不以为忤,反而露出了兴致勃勃的表情,眼睛里闪动异彩,追问一句:“这会不会被攻击与民争利呢?”

“与民争利?真是天大的笑话,谁是民,站在国家的角度看,给国家纳税的主体人群才是民。本朝纳税的主体是构成的群体是什么人?是社会最底层的自耕农,是地主家的佃户。这些人承担着本朝最沉重的负担,活的却不如牛马。长此以往,活不下去的时候是要造反的。”

一句话把在场两位都干沉默了!

这是大实话,问题是实话太伤人了!

道理很简单,谁都懂!

难点在于,你明明知道怎么回事,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但却往往没法落实。

这就不是讲道理的事情,这是人性的事情。

身为权贵,必然会庇佑自家的子嗣。

身为皇帝呢?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何皇帝不去做呢?

看不到,看到了没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去做。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回到眼前的承辉帝,他又是一个什么具体情况呢?

贾琏建议的铸币 银行体系,以及以宗室为具体目标投入海贸,又是什么一个具体情况?

沉默稍倾,承辉帝开口打破沉默:“眼下的大局是西域,其次是铸币及银行筹建。水师方面,可以先出人选,做一些尝试也未尝不可,贾琏,你很不错。”

动心了,承辉帝动心了。

张廷恩倒不是很意外这个结果,理由很简单,贾琏的建议固然有阻力,但不会达到那种沸反盈天的程度。比如说宗室介入海贸,谁支持,谁反对?

宗室肯定是支持的,甚至不涉及到自身利益,并且想掺和进海贸圈子里的人,也都是支持的。反对的既得利益者,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这就给了承辉帝团结大多数人,打击一小撮既得利益者的操作空间。

回到铸币这个事情呢,这是另外一个具体情况了。

从法理上,国家掌握铸币权利,这是即便有反对,皇帝强行推行也是能做到的事情。

区别在于,反对的力量大小,不至于像清欠那样,想推行权贵集体反对,文官集团不配合。太上皇还在后面推波助澜,结结实实的给了承辉帝一个大B兜。

贾琏被夸奖了,但却没有任何骄傲的想法,想抱紧皇帝的大腿,还需要准确的定位,保证自身的安全,贾琏首先想到的是和珅。这为乾隆宠臣的下场不好,原因是给当猪养了。

贾琏不能犯和珅的错误,所以他的定位就是一个为皇帝捞钱,但又不能被当做猪来养的臣子。具体一点,就是借鉴和珅又不走和珅路线的钱罐子路线。还是建立在不会招致太多反对,又不会导致底层百姓利益受到太大影响的前提上的路线。

和珅搞出“赎罪银子”这种操作,在贾琏看来,简直是脑子有坑到了极致。

最主要的和珅是个宠臣的同时,还是个权臣,这就不是能全身而退的选择。

通俗一点,就是让皇帝离不开自己,又不会忌惮自己。

舒舒服服的过完一辈子富贵人生,这才是贾琏结合当下实际做出的决断。

什么?造反,社会改革?

开始什么玩笑呢?

贾琏不是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性格,更不没有那种道之所在,吾独往的理想主义者。

社会变革的难度有多大呢?

以清朝为例子,1841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整整一百零八年,才走完了社会变革之路。

就这,还是在外部压力巨大的前提下,国内的有识之士殚精竭力,前赴后继,牺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才达到了目的。

就大周朝这个现状,你想搞社会变革,失败身死是必然的。

这就不是什么教育程度的问题。现代社会那种教育普及的程度下,多少社会底层还在为资本的利益做辩护呢。

大周朝的未来会走向何方,贾琏是一点都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能不能一生荣华富贵。

与别的权贵相比,贾琏最多就是道德底线稍微高一点。

张廷恩总算是找到机会接了一句:“琏哥儿确实有想法!臣不及也!”

承辉帝笑着摇摇头:“爱……,张尚书自谦了,如今朝局混沌,应付局面就够头疼的,哪有心思想别的。”

贾琏很及时的笑着捧哏:“王爷和先生身在居中,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句话给承辉帝的心思转了个弯,看似笑眯眯的反问一句:“你既关心朝局,不知有何高见啊?”贾琏当时脸上笑容僵硬,心道:这是我能乱讲的?

张廷恩也是心头一颤,暗道:陛下这话不好应对,千万别认为是病急乱投机。

关键张廷恩这时候没法开口,一开口只能是帮倒忙。

贾琏还不能不回答,好在他对于糊弄上级的勾当很是熟练,不假思索便道:“您可真看得起我,荣国府家里的事情,我都没弄明白呢,何况朝廷里的事情呢?”

一句话给承辉帝听的乐了,这还真就是实在话,于是便笑着摇头道:“也是,贾府的老太君,不说了,不说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