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进屋

三国之谋伐 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进屋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五十四章 肘,跟我进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大河东流去,船舶自然也随着水流飘荡而迅速。

洛阳已经成了一片残垣断壁,周边县同样遭受了灾难,宛如鬼域。

不过陈暮还是有楼船回青州,平县做商船生意的蒋老板都被一锅端了,青州自然是不缺楼船的。

而且此次大战,也需要船运来运送物资,因此陈暮其实只花了两三天时间就回了济南。

值得一提的是,得知如今平县的情况,那位被刘关张陈胁迫带了一家人全部逃难至青州的蒋老板无比后怕与庆幸。

原本还对刘备等人些许不满,也早就烟消云散,剩下的就只有感恩戴德与忠心听命。

毕竟跟那些家破人亡的平县老乡比起来,他顶多算是背井离乡,至少家族犹在,还能继续在青州做生意,就这样也挺好。

回到济南之后,陈暮就马不停蹄往齐国赶,齐国是青州的治所,政治中心,沮授华歆简雍孙乾氏仪孙邵等后勤人员都在这里,以沮授为首,统筹全局,源源不断为前线输送粮草。

这一战也打了小半年,粮草是由青州与冀州一起供应,现在还只是动用了战略储备的小部分,并没有伤筋动骨。

要知道历史上大部分都是冀州韩馥供应粮草,十多万诸侯大军驻兵一年都还有富余,现在青州富庶不比冀州差多少,两州联合一起提供粮草,供给压力根本不大。

几日后回到齐国,陈暮就立即回到曾经的刺史府,现在的州牧府,召集各路人马前来议事。

主要也就是沮授华歆简雍孙乾氏仪孙邵等官僚文人,由于武将都被刘备召走,青州一时间没有顶级武将,只有一些低级裨将在各地郡县统领郡兵和县兵。

不过也不需要武将镇场子,军情司经过四年发展,在青州根深蒂固。别看刘备把青州主要战力全都带走,可要想搞事,首先就得想想自己的家奴里有没有军情司的探子,不然就得老老实实乖乖俯首听命。

沮授这个时候正在城北的粮仓清点下一批要送往前线的粮草,听闻陈暮回来的消息,第一个风风火火赶回州牧府,看到陈暮坐在堂上,高兴地道:“子归,你回来了,前方战事如何?”

“公与兄,大半年未见了。”

陈暮笑着站起来迎接,说道:“董卓劫持天子逃往关中之后,大哥终日在等待过函谷关的时机,如今已经是深秋,再过两个月到隆冬,大河水枯之时,就是出兵的机会,我这次回来,就是为这次出兵统筹。”

“原来如此。”

沮授点点头,两人坐下。

陈暮是八月最后一天回来的,所以他坐船的时候,还是中秋时节,黄河也未冰封,到了齐国之后,现在也才九月。

按照枯水期计算,如今的黄河水流量已经小了很多,但要到十一月左右,才是最佳出兵时机。

所以陈暮这次回来,一来是要做他自己的谋划,二来也是做一些统筹工作。

比如去找郑玄写《讨董记》,还有去准备两月后的冬衣等等。

两人坐下后,陈暮缓缓说道:“冬衣准备得如何?这可马虎不得,临行前大哥特意叮嘱我,千万不能缺了前线战士们的御暖衣物,不然这一仗还未打,就得崩溃。”

沮授笑道:“放心吧,都已经准备好了,绵衣、皮袄、内衫都一应俱全。今年公孙瓒那边又与鲜卑人做了大笔交易,那绵花不够,就用羊皮弥补。”

汉朝是没有“棉花”这个词语的,或者说,是没有木字旁的“棉”字,所以青州管棉花叫做绵花,取得是制作衣服所用的布“绵”。

苏双张世平他们这些青州官商集团虽然根据陈暮的吩咐,已经在身毒收购了大量棉花,但让十万人穿上棉衣,还是困难。

好在公孙瓒与东部鲜卑关系极好,不仅从他们那里雇佣了大量的人手,还购入了大量的羊皮用来取暖。

如今青州集团——辽东集团——鲜卑集团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既,青州出产粮食,购入牛羊马。

公孙瓒从鲜卑人那里购入牛羊马,然后再出售到青州,再从青州收购粮食,一部分酿酒,一部分用于出售。

鲜卑人购入粮食和烈酒,出售牛羊马等,换了钱后继续搞畜牧养殖这样。

原来的幽州边境商人都喜欢冬季去收购牛羊,因为冬季塞北太寒冷了,牛羊会冻死,就不值钱了。

所以那个时候可以低价购入,压得价格太低,导致鲜卑人活不下去,就会造成北夷入侵。

而公孙瓒是一年四季都会收购,价格也是非常公道的价格,使得东部鲜卑不仅能够活下去,还日益壮大。

由于汉朝在棉花没有传入之前,普通百姓冬季御寒芦花和杨絮制作的被子,或者烧柴火和木炭。

但在外行军打仗没有冬衣可不行,棉衣不够的话,就得准备大量羊皮袄。

这样青州和塞北通过辽东一起形成产业链之后,青州集团就有了大量的羊皮,如此对大家其实都有很大的好处。

听到沮授的话,陈暮点点头。

沮授做事他还是很放心的。

就在这个时候,氏仪也回来了。

留守的人并不是都在齐国,有些出去有事了,有些还在别的地方,现在能够召集到的,也就那么几人而已。

看到自己的恩主回来,氏仪连忙进入大殿,拱手行礼道:“使君回来了。”

“嗯。”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陈暮点点头,说道:“我吩咐你的事情做得如何?”

“已经做好了,就等使君勘验。”

“好,那过些日子我就去一趟乐安瞧瞧你的成果。”

“必不会负使君所托。”

氏仪笑着回应。

陈暮又道:“我与大哥离开青州也有大半年了,青州这些豪强应该还算老实吧。”

“呵呵。”

沮授笑了起来:“倒是有个不知死活的宗族想要作乱,还没等军情司动手,就被几家豪强联手扑灭。”

“是那几家豪强自己动的手?”

陈暮的脸色瞬间就拉了下来,先不说那家宗族是不是真的想要作乱,就算是真的,在青州也轮得到你们动刀兵?

沮授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什么情况,连忙道:“是他们举报了,那宗族想要拉拢他们兴风作浪,他们便告到了我这儿,我就让他们自己去处理。”

“那还好。”

陈暮的脸色缓和下来,转头看向氏仪道:“华歆简雍孙乾孙邵他们呢?”

“子鱼公在北海,公祐在乐安看着海岸,长绪与宪和在平原处理粮草问题,使君你是知道的,我们的粮草都是从平原运往河北,再通过文祖公送去前线。”

氏仪认认真真地回答。

青州的粮草都是通过平原送到冀州清河郡,在崔家的帮助下,送往魏郡,由王芬帮忙送去洛阳前线。

这样的话在损耗上就比青州直接送过去要少消耗很多。

毕竟古代运输粮草相当麻烦,可以说十万石粮草,送到前线的时候,就少了一小半,这一小半的粮草,就是在路上被运送粮草的人给吃掉了。

而通过各郡各县分批次运的话,就只需要各地主官征辟服徭役的民夫帮忙即可,如此消耗大家均摊,粮草损耗少了很多。

“嗯。”

陈暮起身,点点头,正准备说要去看看郑玄。

氏仪忽然说道:“对了司命,军情司密报,侯令史与太史军曹回来了。”

他之前称呼陈暮为使君,是因为陈暮的官方身份是齐国相。

现在称呼陈暮为司命,是因为陈暮暗地里的身份是军情司司命。

两种截然不同的称呼,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报告。

陈暮脸色不悲不喜,问道:“他们在哪?”

“前些日子给的回应是马上就要到乐安,估计要不了多久,就能回齐国。”

“好,等他们回来,就立即让他们来见我。”

陈暮转过头对沮授道:“公与,你去帮我找一个人过来。”

“谁?”

“荀彧。”

“荀彧的那位从叔?”

“他到青州了?”

“嗯。”

沮授点点头:“举族已经搬迁过来,现在在泰山学宫,每日与大儒研读经典,治理学问。”

“那就好。”

陈暮笑了起来,起身道:“走,跟我一起去学宫瞧瞧。”

荀彧,不是狗货。

早在去年,荀彧就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所以回到颍川,游说整个颍川荀氏去外地避祸。

颍川荀氏并不是一个小宗族,包括荀彧的家庭以及荀和荀攸等人的家庭在内,光算荀氏人口,就有数百人,再加上各族奴仆、扈从、雇工,林林总总得有数千人口。

所以想要说动整个宗族,光靠荀彧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

家乡父老故土难离,没有办法,荀彧只能迁走了自己的宗族,也就是他的几个近亲,父母妻儿以及家中奴仆扈从雇工等,约有四五十人,全部来了青州安顿下来。

荀彧来的时候,陈暮已经走了,跟着老大哥去了洛阳讨董,所以两人并未打照面。

陈暮也只知道荀彧应该是来了,但具体人在哪,现在在干什么,他一无所知。

毕竟这年头又不是能打电话能发微信的信息时代,出门走个路都有可能走丢,更别说上千公里之遥。

因此直到现在,陈暮回了青州,才想起荀彧,便问问沮授知不知道他在哪里。

好在荀彧没有跑多远,有个学习气氛浓郁的泰山学宫吸引住了他,要是跑去东莱某个山窝里藏起来,那就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找得到。

到了学宫之后,陈暮先去找了郑玄,提了提《讨董记》的事情,希望他将董卓的罪恶,与老大哥的正义公之于众。

听到陈暮的话,老头几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甚至还问要不要请蔡邕一起帮忙,两个人署名弄。

这让陈暮还挺意外,没想到郑玄居然如此配合。

一问缘故,才知道老头是给气的。

六月的时候洛阳大火,刘备从火中抢救出来了上百车珍藏典籍,现在两个月过去,早就送回了青州。

郑玄就带着学宫学子一边痛并快乐地整理,一边对董卓的残暴骂骂咧咧。

要知道洛阳藏了天下书,历代经典著作全都有,就这样一把火被董卓烧个干净,老头知道消息,差点没气死才怪。

最后说着说着,老头老泪纵横起来,惹得陈暮和沮授好一顿安慰,哄了半天,这才心情平复。

《讨董记》的事情搞定,不仅拉了郑玄,还拉上了蔡邕。

历史上蔡邕之所以替董卓叹息一声,是因为董卓对他确实不错。

因此即便是董卓十恶不赦,蔡邕也惋惜一下。

没想到反倒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现在又不同。

眼看洛阳都成了这样,蔡邕就反而庆幸郑玄能邀请他来青州避祸,对董卓的感激全变成了对郑玄的感激,这点小事自然没问题。

处理了这件事情,陈暮在学宫学子的帮助下,找到了荀彧。

荀彧沉迷于书堆里无法自拔,整天呆在学宫的图书馆,疯狂地汲取知识。

即便荀家藏书很丰富,可是跟泰山学宫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要知道陈暮可是通过各种手段从鸿都馆与太学弄书出来,刊印之后才给还回去,几年下来,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很多书荀彧也只是听说过没读过,现在有机会,当然得读一读。

“文若!”

在一名学子的指引下,陈暮找到了荀彧。

荀彧听到有人叫他,转过脑袋。

这一看把陈暮吓一跳。

才27岁的荀彧长满了乱糟糟的胡子,头发像是几天没洗了,两眼通红,顶着一对熊猫眼仿佛两天没睡觉一样。

“尚书令!”

荀彧看到陈暮,几乎条件反射地站起来,拱手行礼。

他在尚书台干了两年,早习惯了当陈暮的下属。

陈暮诧异地道:“文若,你怎么成这样了。”

荀彧可是最在意外表形象的人,出门不仅要打理好仪表,还要熏香。

“荀令留香”这个成语,可不是胡编乱造的东西。

荀彧苦笑道:“洛阳送了不少书回来,这些日子一直都在整理,确实没时间好好整理衣冠。”

“行了。”

陈暮翻着白眼摆摆手:“跟我走吧。”

“尚书令,去哪儿?”

荀彧一头雾水。

陈暮拉着他:“肘,跟我进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