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五十五 招揽荀彧

三国之谋伐 第五十五 招揽荀彧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五十五 招揽荀彧

进屋?

进屋干哈?

荀彧纳闷不已。

但很快他就知道了。

陈暮让他去洗个澡,重新换身衣服再出来。

胡子就不打理了,至少人得干净。

泰山学宫是修建在一处豪强庄园的旧址上,占地极大。

整个学宫内部也是分了很多区域,包括教学区域、食堂、生活区域等等。

这毕竟不是交通发达的现代,学生只能住在学宫里住宿,不然的话,他们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在教育上,青州是下了血本的。不仅给予优秀的教学质量,生活方面也安排得很好。

食宿免费,名师辅导,毕业提供工作,可谓考上了学院就有了辉煌的人生。

普通学生唯一与有钱人家区分开的,那就是有钱人家可以花钱住高档的独栋房子,而穷人家的学子就只能挤八人间。

有钱的学生可以**致有油水有肉的小灶,穷人学子只能吃很普通的免费食物,偶尔才能吃荤腥。

但即便如此,这个条件也已经非常不错。

毕竟是免费的,在自己贫困的家中还不一定有这条件。

也许有人说,你搞免费教育投资那么大,会不会出现血亏的情况?

但实际上,这几年的投资并没有白费。

像去年刘备担任青州牧,青州需要大量低级官员,都是从泰山学宫里产出。

为什么刘备去打仗的时候,后方如此稳定?

就是因为有大量从泰山学宫里出来的低级官员帮他在维护地方,从乡到县,让各地不至于出现乱子。

目前县令县尉县丞这一级别的官员,还是以早一批的青州本土官员为主。

但到了各乡佐吏,县佐吏,基本都是学宫学子。

领红包现金or点币红包已经发放到你的账户!微信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领取!

可以说,高级人才青州或许不算特别多,但像这样的低级人才,能够对各地的基础教育、基础治安、基础治理起到很大的帮助。

比如齐国发布的一些政策,原来的官员可能牵扯到一些地方利益,而选择拒不履行政策。但新来的官员都是青州集团的坚定拥护者,那么政策的实施就会方便很多。

而且汉朝实行德治,青州也是大力推广德治。品德好,且有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为官。品德好,但无治理地方才能的人可以去各地当老师,普及教育。

青州现在富庶,兴起了县学,而且县学的老师和校长都是有官职的,必须要在乡邻之中有口皆碑,大家都竖起大拇指,才能够可以担任。

其实这也是隐隐符合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汉代整个青州也就那么几百万人口,分到各郡各县各乡人就更少,一个乡只有几个村,一个村只有几户或者几十户的现象大有人在。

整个县,县城几千人,分散到各乡加起来顶多一两万人,大一点的县也才四五万,还不如后世一个镇人口多。

人少,就更容易推广德治。

村里乡里县里就那么点人口,名望和品德很容易传出去,要是你做得不好,一下子就会满县皆知,直接社会性死亡。

所以分配下来的这些乡县级官员、县学老师、校长,都必须做到品德优秀,受乡人敬佩。

说那么多,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就只有一个,那就是青州很重视教育。

荀彧现在就住在泰山学宫的一个单独的宅楼里。

毕竟是荀家人,钱肯定是不缺的。

宅楼里甚至还有奴仆照顾他的起居,有两三妙龄侍女,整得陈暮和沮授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洗完澡出来,一股清香扑鼻,骚包得很。

“这味......”

陈暮在鼻子前扇了扇,熏香没错,可这也太香了,都快让鼻子失灵了。

荀彧打理干净出来,不好意思地笑笑:“尚书令,里面请。”

陈暮带着沮授一起进入了这间小楼的内院,院子里还有花花草草,都有侍女打理。

过了庭院,就到了厅堂。

三人坐下,等侍从端上酒水离开之后,陈暮才指着沮授说道:“介绍一下,这是齐国相沮授,字公与。”

之前第一次从洛阳逃回来后,陈暮担任齐国相,后来董太后何太后去世,刘备被召为大鸿胪,陈暮也跟着去,就相当于弃官。

而且当时候关羽是担任济南相,张飞是担任乐安太守,跟着刘备进京,也算是弃官。

所以刘备就安排了沮授接替陈暮,简雍接替关羽。

当时华歆是北海相,乐安、东莱、平原三郡由于氏仪孙绍孙乾他们的资历不够,就只能担任郡丞或者长史,没有安排太守相国。

这差不多就是刘备现在在青州的基本盘,没办法,适合当国相太守这一级别的高级人才有,但郑玄管宁邴原王烈这些贤才就喜欢治学,不喜欢当官,也不能勉强他们。

荀彧站起来向沮授拱手道:“见过使君。”

沮授笑道:“颍川荀氏闻名天下,我当年在济南,也曾经仰慕过伯条先生的风采。”

伯条是荀绲的字,而荀绲就是荀彧的父亲。

沮授现在年近四十,比荀彧大十多岁,比荀绲小十多岁,二十年前,荀绲曾经担任过济南相,与沮授有一面之缘。

“原来是父亲故旧。”

荀彧才刚坐下,连忙又站起来拱手一礼。

“好了好了。”

陈暮笑道:“坐下说吧。”

荀彧坐下后,对陈暮道:“尚书令,今日找彧是有何事?”

陈暮看看沮授,又看看荀彧,沉吟道:“我是想问问你们,观今日之天下局势,你们觉得如何?”

荀彧低下了头默不作声。

沮授思索片刻,缓缓说道:“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我观之,汉室气数怕是已尽,又至前汉末年王莽篡逆之时。”

“公与先生,切莫乱语。”

这个时候荀彧忍不住了,发出不同的意见道:“如今汉室虽颓倾,犹有刘青州奋起拼搏,浴血而战。陈留王虽被害,天子尚存,它日刘青州若能迎回天子,则四海服平,众望所归,先生怎么能轻言汉室气数已尽呢?”

作为坚定的汉室拥趸,即便荀彧已经能够感觉到这天下的变化,可依旧在自己骗自己,觉得现在天下虽然大乱,但还有刘备作为希望,只要他能够杀入关中,迎回天子,那一切都还有救。

然而陈暮却失望地摇摇头:“文若,你曾经在尚书台跟了我两年。我以为你已经有了长进,不会再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失去思考,可今日之言,太让我失望了。”

荀彧睁大了眼睛:“难道尚书令也觉得今日之天下,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汉室江山,已经拯救不回的时候了吗?”

“十之**吧,这种迹象早在黄巾时就已经体现。”

陈暮回忆起当初的往事,苦笑着说道:“当初我跟随大哥在讨黄巾,在广年的时候我就已经与他提过。”

沮授惊讶道:“子归居然在六年前就已经看到了六年后的事情吗?”

“不可能!”

荀彧毫不犹豫地道:“黄巾不过是小患尔,又如何动摇大汉根基。”

陈暮想了想,说道:“文若,你知道我在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吗?”

“不知道。”

荀彧摇摇头,他在去岁洛阳崩乱的时候就已经回家乡劝说父老离乡,那个时候只是洛阳乱,天下还没乱,拖家带口到了青州,并不知道讨董的事情。

陈暮说道:“十八路诸侯齐聚虎牢关前,足足半年。除了我大哥刘备以外,就只有豫章太守孙坚担任先锋时与董军交战过一次。”

“他人不出力?”

荀彧皱起眉头,要是连仗都不打一场,这联盟还有什么意义?

陈暮道:“袁绍袁术袁遗等人,算上几名袁家门生故吏,有七八万人马,不仅未曾出力。连太师袁隗被董卓屠戮了整个宗族,也未见他们有如何动作。反倒等大哥攻入虎牢关,杀入洛阳之后,他们却纷纷以兵马疲惫为由撤离。”

“什么?”

荀彧大惊失色:“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呵呵。”

陈暮笑了笑:“详细过程你没有亲眼目睹,可能不知道。但我已经与郑君提过,会将这讨董一路见闻,写入书中,供世人传阅,到时候你就知道具体经过了。”

荀彧失魂落魄道:“尚书令不会骗我,可是袁家四世三公,名满天下,世代都受天子皇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因为汉室江山的威望已经被严重打击,各路诸侯都有了别的心思。”

陈暮淡淡地道:“正如周天子分封天下,一开始天下诸侯还无比臣服,遵从周天子的诏令。可后来随着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诸侯们的实力越来越强,他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图谋,暗行不轨。今日之天下,正如春秋之周王室。而汉室江山的威信被打击,其实从黄巾之乱就有了苗头。等到董卓的时候,连天子都肆意毒杀,太皇太后与皇太后都随意践踏,宫廷之内充满了杀戮,皇室的威严降到了极点。于是天下诸侯们心生反意,真正一心向汉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看汉末历史就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能命令几个人?

真要有用,都不需要曹操南征北战那么多年了,直接一道天子诏令,四方臣服,海内平定。

哪用得着花了几十年时间,最终也不过是个天下三分的局面?

所以实际上汉献帝刘协给予曹操的真正作用,是树立起了一杆大汉旗帜,帮他吸纳了无数人才,让曹操有一个东征西讨的大义名分。

在曹操迎刘协之前,曹操手底下人才很少,文不过荀彧程昱戏志才等人,武不过曹洪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李典乐进等人。

迎了献帝之后,各方人才都来了,如郭嘉、荀攸、王朗、华歆等人都是在这个时间来的许都。

而且除了人才以外,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世家来许都支持曹操。

那么这些人也都是真心为汉?

想多了。

除了有个荀彧真的为汉而死,其他人哪个不是后来的曹魏重臣?

所以即便是这杆旗帜,也仅仅是当时的士人在曹操迎汉献帝这件事情上,看到了曹操的潜力。

然后曹操再用汉献帝的大义名分,来封赏他们而已。

大家各取所需,皆是为了自己利益。

后面的九品中正制以及晋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事实上,汉室江山四百年,根深蒂固,当时的人或许有一部分确实一心向汉。

包括后来曹操为了稳固自己的曹魏统治,就杀了大批亲近汉献帝的老臣,连荀彧这样为他出生入死多年的人都被曹**死。

但这并不代表大部分人都在意汉室,随着黄巾之乱与董卓乱政两次打击,已经严重动摇了大汉根基和威信。

比如曹操自己就没把朝廷当回事,在兖州的时候,长安朝廷曾派了个新的兖州刺史金尚来取代他,他反手就把人家给弄死了。

还有袁绍袁术公孙瓒,自己四处任命太守州牧,甚至“开府承制”还曾经想要拥护刘虞为帝,完全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就连孙坚孙策都比他们忠诚,至少人家孙坚一心想要打进洛阳营救天子,至少人家孙策天天自称“匡济汉室”。

所以要说这些诸侯眼里有汉室,心里怀揣着大汉江山,那确实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

陈暮以史为鉴,很清楚现在的汉室江山,已经是一盘散沙。

简单来说,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听到陈暮的话,荀彧的脸色就更加苦涩,他不傻,只是满脑子忠汉思想蒙蔽了他的能力。

黄巾之乱,动摇的是大汉在民间的根基,让普通百姓的忠汉之心淡了许多。

而董卓之乱,动摇的是大汉在士人心中的威信,让士族开始思索起来,这样一个遭到践踏,毫无尊严的汉室朝廷,还值不值得他们效忠。

毕竟眼下的情况,跟前汉末年相差不多。都是一个权臣搞事,天下大乱,豪强并起,唯一不同的是,至少还有明面上的皇帝。

“尚书令......”

荀彧愁容满面道:“那以你之见,未来之天下,将会如何。”

陈暮叹息道:“这也是我来找你的原因,文若,你有王佐之才,汉室天下,需要你的一份力量,来我青州出仕吧。”

“我......”

荀彧支支吾吾,他来青州其实是来避祸,心里还在想着的是如果能够把天子迎回洛阳,他就去洛阳侍奉天子。

陈暮却说道:“眼下的局面你应该清楚,不管我大哥将来是否能够迎回天子,未来之天下,必然是一片乱象。所以战争在所难免,即便我大哥迎回天子,也需要眼光卓著之人辅佐,才能肃清寰宇,四海服臣。”

“我明白了。”

荀彧长叹一声,拱手道:“彧愿意在青州出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