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谋伐 > 第五十七章 重要讲话

三国之谋伐 第五十七章 重要讲话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17:33:39

第五十七章 重要讲话

“哦?函谷关拿下来了,下一步要兵进弘农县?”

十一月,青州乐安郡,正在海边看海的陈暮接到了关中来到战报。

看着手中的战报以及刘备后续的行动方针,陈暮轻笑一声,摇摇头,他就知道老大哥会这么做。

跟老大哥相处多年,陈暮太了解刘备。

实际上刘备之所以会选择轻兵冒进,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冬季天冷,刘备军新到了一批中式棉衣装备,御寒能力比之董军强得多,有了冬季作战多条件。

二是老大哥一心向汉,牵挂着长安的天子,想要尽快除掉董卓,匡扶汉室,有些着急。

三是洛阳到长安其实并没有大家想到那么远,满打满算,也不过四百多公里。换算成汉朝的距离,就差不多是一千里左右。

这段距离以每日行军五十里来算,大概要二十天左右,哪怕等后勤补给,差不多三十天,就能杀到长安。

此时依旧是冬季,雪未化,关东联军依旧有装备上的优势。董卓就算知道关东联军杀过来了,但大概率还是难以准备起那么多军队冬装,无法与关东军抗衡。

反倒要是听田丰的,再磨蹭个两三月,就到一二月春天了,雪化了,天气回暖,那么关东联军到棉衣优势就荡然无存,更加陷入苦战。

所以从当时到角度来说,刘备曹操他们之所以这么选择,完全不是什么降智低能行为,反倒是非常高明的战术。

正如德国闪击波兰,不就是因为德国全机械化部队,波兰还是一战游骑兵,有装备领先吗?

但有一点肯定也算是兵行险招,汉末毕竟不是二战,步兵走路也不是机械化部队可以开车,一旦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关中,战线确实会拉得很长,那么后面的补给问题,就是个老大难题。

像后来李世民征高丽,七月出发一路势如破竹,都快打到平壤了,结果到第二年九月份天气开始变冷,士兵难以继续进攻,而且战线拉得太长,导致补给困难,迫不得已退兵。

而且过了函谷关后,还有弘农县、湖县、华阴县、郑县等多处险要关隘。

看谷歌地图的话你就会发现,过了函谷关就是一处小平原地区,在后世,这里属于灵宝市西阎乡。

而在汉朝,这里就是弘农县,又名恒农县,为弘农郡的治所。

这地方,就是一路往关中去的唯一一块平原。

过了弘农县后,后面的湖县、华阴县、郑县等,都处于茫茫秦岭之中,道路艰难险阻,一不适合大型作战,二不适合骑兵作战。

公孙瓒的幽州骑兵,在这里跟摆设没什么区别,需要进入关中平原才有用武之地。

所以三十天杀入长安,其实是理想状态。

如果沿途的郡县拼死抵挡,刘备无法短时间内攻克这些郡县,那么最终还是会回到原点。

既,在无法快速攻下的情况下,只能一步步前进。

因此站在战略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实际上田丰的稳扎稳打确实是正确的策略。

至少步步为营,赢了就继续去闯下一关,输了也不至于溃败,退回上一关继续驻守等补给就行。

但从战术角度上来考虑,刘备曹操他们的打法也不是完全行不通。

利用冬季作战对于董卓的不利,利用各郡县守军没有想到联军敢于发动冬季作战,可以势如破竹一路打入关中。

运气好的话,一路望风而降也说不定。

通俗对比来说,田丰的策略上荀彧诸葛亮式的稳健阳谋型,刘备曹操他们是郭嘉贾诩式的诡谲奇谋型。

正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还有程咬金的莽夫三板斧。

如果能够在冬天尽快三板斧砍下去,把董卓砍死,那一切都好说。

要是三板斧没有把董卓砍死,让他勉强挡住了,那就是三刀结束,你不结束我结束。

所以这一战,至关重要的地方,就在于董卓能不能挡住这三板斧。

“去,把这份东西送去临淄给郑君。”

陈暮招来侍从,让他去把战报送去齐国,交予郑玄,完善一下《讨董记》的内容。

当然,假如这一战刘备失败了,那肯定不能写是他的策略失败。

单单渲染一下董卓的残暴就行,不然世人就有可能指责刘备轻敌冒进,是他害得这次讨伐董卓失败,取得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所以将来书写出来,还是得陈暮研究,经过一定删减之后,再发表出去。

主要还是以宣扬刘备的光辉形象为主,塑造一个不畏艰险,屡败屡战,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英雄人物。

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

“这海好美!”

等陈暮处理完事情,罗敷披着白色狐裘,蹦蹦跳跳地跑过来。

“喜欢吗?”

陈暮笑了笑,远处海浪翻滚,虽是隆冬十月,按照阳历就是十一月,海边阳光暖暖照射,徐徐海风轻抚,沁人心脾。

“喜欢。”

罗敷穿着白纱长裙,手里拎着鞋,罗袜生尘,洁白的脚踩在沙滩上,踩出小巧玲珑的脚印。

陈暮笑着摸了摸她的脑袋:“那这片大海,就送给你了。”

“啊?”

罗敷扑闪扑闪的大眼睛,小嘴张成o型,羞涩道:“真的吗?”

“当然是真的。”

陈暮遥望着大海彼岸,我要全世界都知道,这片东海,被你承包了。

“哈哈哈哈。”

罗敷捂嘴偷笑道:“这算是郎君给我的聘礼吗?”

“不算。”

陈暮轻轻将她相拥在怀里。

和罗敷的婚事已经定了,明年年初。

聘礼已经下了,秦家庄的人,也都纷纷开始搬迁到了青州。

毕竟乱世将至,各地豪强世家甚至底层百姓,都已经能够感觉得到变化。

治安开始变差,生活更加贫困,山贼强盗逐渐变多,世道不好,首先会从各地的治安与生活环境中体现出来。

在这乱世之中,能找到一个喜欢自己,并且自己也喜欢的女孩不容易。

年纪越大,也更希望有个家。

这样。

或许也会明白什么叫责任,什么叫负重前行。

看着远方的天空,陈暮心里想着。

......

......

乐安的海边如今密密麻麻,全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晒盐场。

不止是乐安,包括东莱的海边,同样是如此。

蓼城县,位于今山东省利津县南,也就是黄河的出海口,利津县在黄河北岸,而如今的蓼城县在黄河南岸,古今两县,南北对称。

自从汉孝康帝去世之后,陈暮就已经开始在青州布局。

首先是赚钱,以苏双张世平为代表的商业集团大力发展商业渠道,不仅与天南海北的各路商团都有交集,还有青州周边地区,各大世家、豪强、财团等等。

既然沟通了销售的门路渠道,那么大力发展商品也是必不可少。

之前青州主要出口粮食为主,但随着战乱将近,粮食作为储备物资,必须减少出口,那下一步当然就得发展取代粮食得商品出来。

古代最赚钱的生意是什么?

粮草和盐铁。

民以食为天,所以食物是首位。

而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是次位。

汉朝百姓用盐以井盐、池盐为主,海盐需要用水煮,春秋齐国时虽然靠海盐富强一时。

但那是因为春秋时整个中国的人口也就那么一千万人不到,各国的井盐加上齐国的海盐,产量低可以满足需求。

到了汉朝大一统,人口剧增,海盐的低产量就没有意义,所以汉朝就开始大量发掘井盐、池盐等。

只是相比于明朝以后,食盐依旧紧缺,如果能够大量生产食盐,将为青州带来巨大财富。

毕竟食物是生活必需品,盐同样也是。

陈暮用宋朝才会出现,明朝才会普及的晒盐法,在山东沿海边境大量铸造盐田,经过今年一年的努力,收获了大量粗盐,成吨的白色有杂质的盐块被送入海边仓库。

这些盐块取出来后,后面的工序其实就跟井盐和池盐的工序差不多,都要通过水煮,过滤等方式,去除杂质,变成精盐。

也许有人说,既然这么麻烦,为什么不直接搞井盐池盐,岂不是少了一道工序?

但先不说山东本身就不产井盐池盐,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单说海水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东西。

做海盐耗费的只有人工成本和粮食成本,汉末天灾**不断,无数人流离失所,只要给口饭吃,根本不缺工人。

所以哪怕多一道工序,海盐依旧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陈暮陪着罗敷去乐安看了海,就让秦家人送她回了临淄,接着在荀彧氏仪孙绍简雍孙乾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东莱郡的盐田情况。

在汉孝康帝驾崩之前,陈暮就已经在青州做了实验盐田,先检验晒盐法是否真的有效。

毕竟相隔千年,谁也说不好这中间会不会有什么差距。

不过经过实验,晒盐法肯定是有效的。

区别只是在于因为工业水平较低,制取方法没有后世那么快。

可能从晒盐到出粗盐,需要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中间如果遇到下雨天气,还得把盐水引入盐田旁边的蓄水池里躲雨,等雨过后再用虹吸效应引回盐池,很麻烦。

所以在初平元年,也就是今年一整年中,整个乐安与东莱二郡靠海,都开始进行食盐屯田。

现在看来,取得来显著效果。

这也正常。

往后推两千年前,我国海盐的主要来源,就是来自于山东。

往前推八百年,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就是靠着海盐富甲天下。

现在陈暮不过是承上启下而已,不算创新,顶多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一点后人的智慧而已,并不算什么科技进步工业革命之类的玩意儿。

“我这句话,你要记录下来。要想富,先修路。我青州山脊不算多,多丘陵和平原,大路和主道也还算好修建,盐做出来,是要给青州百姓用,同时还要卖去别的地方,路不好,就是耽误销量,你们明白了吗?”

陈暮身边人环绕,发表着重要讲话。

氏仪作为合格的秘书,立即动笔在一旁记录起来。

孙绍简雍孙乾等人听的频频点头,表示已经记在心里,以后会办。

荀彧听了之后,提出意见道:“尚书令,修路是一件大工程,青州是否有足够的钱来修路呢?”

陈暮笑着摇摇头:“没有。”

“那......”

“所以饭要一口一口吃,步要一步一步迈。”

陈暮缓缓说道:“今年各地盐田产量都还不错,先用来平抑青州盐价,满足百姓需求,然后扩大生产,再拿出来卖钱,有钱,才能修路。”

荀彧若有所思地道:“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情都不能做得太粗暴,力道太大,或者步子迈得太大,容易伤到自己,说的是不是这个道理?”

“不错。”

陈暮看着海边的实验盐田,说道:“修路是为了让盐卖得更好,可现在我们手里只有商品而没有钱,那就先辛苦辛苦,用最原始的办法把商品卖出去,等有了钱,再完善它的配套设施。”

万事开头难,盐田虽然前几年就已经试验做得很好,顺利产出了盐。但直到今天才开始大规模推广,可以说之前一直是在付出,而没有任何回报。

现在青州在打仗,财政压力也大,没有钱修路。那就只能发挥最原始的办法,用人工将盐背出去,等有了钱,再考虑修路。

路修好了,就可以跑马车,人也能推板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因为道路不好,难以大规模运输。

“我明白了。”

荀彧点点头,经济学道理他不懂,但任何道理只要不说得那么玄妙,说话的方式简单点,聪明人都能领会得通透。

陈暮又道:“荀子曾言: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因为人跑不快,驯服了马匹,替我们代步。因为路远,发明了船,顺着河流飘荡。所以发明创造,才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你们明白吗?就是能够产出的方式,先古时期,我们刀耕火种,到了春秋时期,我们慢慢学会了用牲畜耕田,用犁耕田,让铁变成锄头,这就是提高了生产力。我们只有继续发明,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可是我感觉发明的东西,已经被先贤们发明完了,已经没有什么可发明的了怎么办?”

简雍摸着脑袋,想想自己会发明什么,发现自己什么也发明不出来。

陈暮笑道:“那是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哦?”

简雍不服气道:“难道子归有天赋?”

“还行还行,会亿点点。”

陈暮谦虚地点点头。

简雍笑道:“那就把你发明的东西取出来瞧瞧。”

陈暮看向氏仪,问道:“我之前让你们做的脚踏车做得怎么样了?”

氏仪点点头:“已经做好了。”

“有成品否。”

“使君问得正好,那东西我甚是喜欢,刚巧带了一台来。”

氏仪向远处的侍从招招手,侍从领命而去。

过了片刻,他就推了辆自行车过来。

这车前轮巨大无比,后轮极小,像个大头娃娃。

但不管是现在还是历史,世界上第一台自行车,确实是这模样。

因为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必须要有一定工业能力才能制造,靠纯手撸是很难撸出几百个一模一样的铁片。

所以只能前轮驱动,将踏板按在前轮上,带动后轮滚动,在省力方面比后世正常自行车差很多。

不过其它东西,在古代就很容易制造了。

轮胎用动物皮革缝制,打气也简单,风箱原理大家应该明白,同样原理弄个小型风箱打气筒足矣。

其它的车架,车轱辘,直接铁匠手撸出来,基本没有什么制造难度。

“这就是我发明的东西。”

陈暮指着那自行车说道。

众人围拢上去,简雍纳闷道:“此物有何用?”

“去试试。”

陈暮让推车过来的侍从上车演示。

那侍从有经验,翻身上车,用出吃奶的力气开始蹬。

虽然前面比较困难,但速度起来之后,很快就在海岸边的草地上撒欢一般奔驰起来。

由于前后**小不一,而且是前轮驱动,无法做到在山坡上如履平地,但在平地上,还是能跑得飞快,比人走路快得多。

“这......”

简雍看得目瞪口呆,不得不心悦诚服地道:“子归之才,我不如也。”

“呵呵。”

陈暮轻笑一声,说道:“前人说学无止境,如果只把古人留下的东西学完就满足,那永远都不能进步。而且先人都能发明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为什么我们不能做到这一步,让下一代生活变得更好呢?”

“使君之言,真如神音入耳,令人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氏仪快速地写下来,边写边道:“我一定要记录下来,将来说不准也会变成如《论语》一般的经典。”

“哈哈哈哈。”

陈暮打趣道:“你呀,少拍马屁,多干实事,还有你们,都是如此,知道吗?”

“明白。”

氏仪孙绍孙乾等人都郑重地点点头。

“不过我的人力是有限的,集合大家的力量,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陈暮倒是忽然想起了那些民间发明家,比如马钧,那可是个人才,便沉吟道:“传令全州,官府鼓励百姓多发明创造,若发明的东西真的对百姓有益,对提高生产力有帮助,官府将大力奖赏。”

“具体如何奖赏呢?”

氏仪询问。

陈暮道:“自然是看发明的东西好处有多大,若能惠及天下,即便是赏千金,亦是不无不可。”

“我明白了。”

氏仪点点头,这些事情他会去找沮授来商量具体奖赏等级。

“你们也要多想想,看能不能发明创造,不管是能不能做出来,都要大胆地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比如发明一个天上可以飞的东西,哪怕它无法实现,说知道再过几百年,它就能真的出现呢?”

“唯!”

荀彧氏仪孙绍孙乾简雍等人拱手遵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