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 第105章 锦衣卫摇身一变成国税局!要的就是

第105章 锦衣卫摇身一变成国税局!要的就是

第105章 锦衣卫摇身一变成国税局!要的就是无孔不入【求订阅】

老朱拿到了这份资料之后,当即是宣布,“咱们得成立船厂,开始建造大船。

摊丁入亩、官差一体当差纳粮立刻执行,不要找试点了。

正如陈寒所说,摊丁入亩这些就适合富裕地的执行。

把全天下的人丁税给他取消,摊入到田亩当中去。

先把夏税给收上来,然后立刻把路面给咱修起来,把纺织厂的订单给咱放下去,引导多出来的人口进工坊做工赚钱。

把沐英给调过来,让他把火枪兵训练起来。

建立起陈寒所说的补贴农业的大仓,十三个行省都给咱设立这样的大仓,把每年多余的粮食给咱收购回来,存到仓库里面去,给我把西北百姓们吃不起饭这个问题全面解决。

既然放开了手脚,买卖人让他们做买卖。

从此之后对买卖人的限制都解除,如果这次买卖人能帮助大明迈入工业革命时期,让他们的子女去上学,朕都没意见。

还有陈寒所说的培养人才这一块,立刻按照他的方法去建立更大的私塾。

所谓的儒家唯一显学,让他们放屁去吧。”

朱元璋此刻就像是一个捡到了大块大块黄金的小孩一样,他知道大明王朝将会迎来一个爆发期。

这个爆发点就是陈寒为有让陈寒能够大胆的往前走,大明王朝才有未来。

朱元璋这个时候其实看得出来非常的着急。

他不仅仅不仅仅是因为拿到了陈寒这个策略,心里面特别着急,想要在整个大明去实行。

最重要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他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在离世之前,能够留下足够让人百姓悼念的成绩。

朱标曾经跟他讲过很多次,即便自己真的会英年早逝,那也只不过是命中注定,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其他的想法,只需要平平常常也就罢了。

所以朱元璋想要干什么,他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在离开之前能够获得一份最为体面的功绩。

即便只有一年的时间,也得让自己的儿子这一年之内,走得非常的漂漂亮亮的。

这是一个作为父亲的最后的要求。

这说起来其实是一场非常撕心裂肺的对抗。

但是在朱元璋这里,他也只能是这样去做。

幸好现在的朱标看上去好了很多,不再那样的病恹恹。

但对于朱元璋来讲,依旧不够。

特别是现在他听到陈寒这里有这么好的改革之法后,他更加想在自己的儿子还在世的时候,赶紧去做好。

即便是像摊丁入亩这种需要一些时间去检验的改革,他也希望陈寒说的是对的。

他也宁可相信陈寒,可以让大明王朝走这条路。

即便明白现在的情况和两百年之后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也依旧要去相信。

朱标看着自己父亲迫切心情,明白父亲这么做的目的,有点鼻头发酸。

虽然现在的父亲能够平常心一样的来对待自己马上要离去的这件事,但是他心里面的压力有多大,只有朱标能够明白。

君臣三个人在马车里边商量了一会儿后,蒋瓛直接驾着马车回到了京城。

当天夜里就有一个命令,直接是发给了云南的西平侯沐英。

接着朱元璋就让户部的官员清点一下当前国库黄金和白银的储备量。

他要提前允许百姓们拿着宝钞回兑金银这一条命令给下发下去。

他要让老百姓们看到更多的希望。

还要让老百姓们在这一次,听到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之后,在对朝廷的信心已经增加的基础上,再累加一层。

他要让老百姓们看到朝廷现在的决心,就是要给他们更多的幸福。

同时朱元璋直接半夜召见夏元吉、沈立谦、户部尚书赵勉、户部左右侍郎程补阙、以及彭之敬、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礼部左右侍郎等。

在他们的面前,直接宣布允许百姓们开始拿着宝钞回兑金银这条法律。

当然前提是,不仅只是技术上面需要解决模仿元朝中统钞在各地建设的机构这件事。

更多的是要把黄金白银分配到十几个布政司。

当前召集他们,就是让他们做好准备。

夏元吉他们当然是自信满满,一定要做好事情的。

赵勉吃过了一次亏之后,这一次绝对不会再让自己成为笑话。

这段时间,他听到了太多的流言蜚语。

谁要是夸夏元吉这位年轻的官员一句话,必定要带上户部尚书赵勉这个没有任何眼光的尚书大人。

京城的风言风语让这位赵尚书现在是铆足了劲。

既然朝廷现在要改革,有关于户部任何一项改革,即便想去推迟。

可一想到还有个年轻的夏元吉,身为一个内阁大臣,明明这个部门只不过就是一个参考性的机构,还不够成为定员的资格。

即便是这个夏元吉,还是自己的属下,可是做的事,却已经可以和他平起平坐之时,他受不了。

所以他不敢再有任何的逃脱的想法。

即便是经年老吏,也在这股年轻人推动之下越发的有了向上的动力。

当夏元吉他们听到了这么一个机密的事情之后,震惊的他们在书房里边半天都说不出话了。

夏元吉和户部尚书赵勉以及其他的各部尚书们,以为‘以工代赈’、‘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已经是非常超前的。

已经是可以说掀起整个天下动荡的改革。

可是没有想到,这样的改革居然还仅仅只是为后续改革铺垫而已。

皇帝他们已经在开始做户部,把宝钞印钞局都给接管过来。

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其实锦衣卫已经开始到各地去考察情况。

朱元璋已经对锦衣卫这种凌驾于律法之上的机构不是很满意了。

尤其是在朱标一而再再而三提醒他。

如果一个朝廷想要正常运转,就绝不能够出现这种凌驾于律法之上的机构时,他已经是听从了。

按照史书记载,在朱元璋在朱标过世之后,已经把锦衣卫给解散了。

甚至连锦衣卫用的那些刑具都给焚烧一空。

只是到了永乐年间,朱棣因为上位是靠造反,出于监控天下的原因,又重新启用了锦衣卫。

而现在朱元璋看着锦衣卫这支部队解除的话,实在有点可惜,还不如直接将他们重新利用起来。

怎么利用?

利用这支队伍得精明强干和只听命于皇帝这两点。

让他们去管理宝钞都提举司和平准库,同时更是让他们利用曾经震慑天下的影响力,在这次清丈土地、赋税征收方面出力。

因为宝钞都提举司这当中是涉及大量的金钱往来的,不管是回收过来的旧宝钞进行销毁。

又或者是每一次新增发的宝钞,要连同宝钞以及黄金白银一同运往各个宝钞都提举司仓库里边,这都涉及很严格的保密工作。

必须得要运输人员的忠诚,因为不管是真金白银,还是新宝钞,都是高价物。

朱元璋不放心其他的部门,交给锦衣卫来干是最合适的。

不过现在锦衣卫充其量才五六千人而已,如果真的要扩展到全天下去,那锦衣卫就得扩充。

甚至到后期朱元璋还想让锦衣卫参与到,对全天下所有税务有关的监察工作上去。

原本这些锦衣卫就擅长无孔不入的情报工作。

他们技术娴熟、业务对口,何不如让他们去查偷税漏税这种事。

毕竟以后大明王朝的赋税工作,可都要寄托在买卖人身上。

这些人买卖人的流动性,会让税收工作变得复杂。

而锦衣为甚擅长处理这种复杂的工作。

他们更擅长把对方调查个底掉。

那么多地主阶层,那么多有钱阶层,一定会想着如何逃税。

那就让锦衣卫去调查。

原本锦衣卫是一个凌驾于律法之上的机构。

那现在就直接赋予他们税务调查工作。

也难怪现在这帮文官们一个个地没有那么胆战心惊,就因为锦衣卫大量的人员不在京城,派到地方上去了。

也难怪地方的官员们一个个地胆战心惊。

因为锦衣卫不仅是在考察宝钞都提举司、平准库两个机构如何设立的问题。

还顺带着监视着天下土地清丈工作。

朱元璋把锦衣卫这种有足够震慑力的部门放下去之后,下面的官员个个胆战心惊。

但听说了这么个事情之后,夏元吉和沈立谦以及户部尚书赵勉还是挺震惊的。

接着就是一拍大腿,大呼实在是高明。

“陛下,您此举乃是改变大明王朝真正命运的改革,微臣赞成。”

夏元吉这段时间一直都在和户部把土地清丈工作的资料给弄好。

本来他当户部主事这就是他的工作,所以也算是一人身兼多职。

但这位年轻的官员一身的热血,特别是接触到改革,能参与到这种大事上去。

这位年轻人铆足了劲。

钱财对他而言不在意,他原本就想着说要么青史留名,要么百姓们能够歌颂自己。

所以做的是风生水起。

现在又听说宝钞也要进行像元朝中统操那样发行之时。

要配备相应的黄金白银作为等价物,令百姓们在完全失去了对宝钞的信用之后,给他们来了一次信心,让他们愿意使用宝钞。

特别是当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两条政令下去之后,百姓们非常得欢迎,正如陈。

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这种事必须得要分地域来看。

朱元璋已经瞄准了就在京城周边的直隶、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等布政司,四川成都、陕西长安、山西太原、北平等城实行。

那就根本不需要去找试验地,本来这种摊丁入亩那就是在富裕之地实行。

其他的偏远的穷的地方,用这种方法那就是在剥削百姓。

朱元璋开口:“夏爱卿,京城周边布政司鱼鳞册是否已全部更新完毕?”

夏元吉当即站出来回道:“启奏陛下,京城周边省份距离京城就较近,他们及早布局下去,如今三个月过去。

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山东等地的土地已绝大部分清丈完毕。

至于稍远的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山西、陕西,还有较大省份河南,还得一到两个月便能完成。”

朱元璋很欣喜,距离今年八月夏税征收,还有好几个月,这几个省份的土地清丈工作也就完成。

有这个时间,朝廷也有时间,根据鱼鳞册上面的数据摊派赋税。

不过田赋本身是不重的,除了江南地区外,其他地区农民的赋税负担并不重。

税率一般为预计总收获量的5%至10%。

然而,江南地区因为朱元璋在征战天下时与张士诚决一死战,认为张士诚的顽强抵抗是因为江南人民的拥护。

于是下令对江南地区征收高达20%的惩罚性税率。

比较坑人的永远都是徭役和差役。

这两样就完全是官府一张嘴、两层皮规定的,他们说多少就是多少。

这才是导致百姓们苦不堪言的罪魁祸首。

而现在朝廷实行摊丁入亩之后,徭役差役都折算成了宝钞征收。

如果税收都收归到了国库,地方上连办公经费都没有。

吏部、户部这边都已经接到了大量地方上的反应。

朱元璋对此也是明白的。

当赵尚书把这个问题反馈了之后,朱元璋非常的大气,直接一挥手说道:“简单,让地方官府从每年的税收当中拿一成当做衙门的办公资费。

不过派朕也说得清楚,锦衣卫现在虽不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机构。

然他们在查赋税这块,也有特权。

朕是不相信,那些官员对这一点不了解。

还是那句话,既然朝廷这一次要改革,既然要搞大的,就必须得要方方面面。

朕不希望今后的儿孙们在这件事情上有所牵扯。

锦衣卫现在就变成缉拿赋税的衙门,以后尔等,不需要去害怕锦衣卫会查你们。

然而若是在赋税缴纳方面,尔等不愿意老老实实的,就不要怪朝廷在这件事情上面不给你们面子。

希望尔等在传达的时候,应当明白朕现在想要说的是什么。”

户部尚书他们听到这话之后,都干咽了口口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