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 第1030章 不能让他赢

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1030章 不能让他赢

作者:秋来2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2:04

第1030章 不能让他赢

第1030章 不能让他赢

京城里的争斗阻挡不了李自成的攻势,也阻止不了辽东的战事。

同样崇祯胡乱指挥也不会挽回大明的颓势,不如不指挥呢。

陈新甲为了保住他兵部尚书的职位在做着努力。

因为杨嗣昌这个人的宠信程度,纵然是当朝首辅周延儒也比不过的。

尽管希望渺茫,但他也不想放弃。

贺今朝接到了吴国俊的书信,了解了京师内的情况。

对于崇祯不理朝政这件事,张福臻等人也极为差异。

毕竟这可不像是他该有的风格。

凭什么吴国俊的几句话就让崇祯放弃了每日勤政?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可不是所有人能够接受的。

就如同退休老大爷一样,总得适应一段时间。

“主公,崇祯不正常。”张福臻捏着胡须思索道:“他不像是个能听劝的人。”

“谁知道呢?不过吴国俊这件事办得不错。”贺今朝忍不住夸奖道:

“若是洪承畴能够在松山坚持的越久,清廷的国力就会被消耗的越多,实力下降的也越快。

皇太极想要恢复元气,没三五年的时间别想缓过来,兴许那个时候他直接高血压病发猝死了,根本就没机会缓。”

贺今朝对于这种“恢复”的事颇有心得。

一两年的灾情,绝不是一两年就能缓回来的。

崇祯年间大旱灾,也不是哪一个势力能抵挡的住的。

幸亏现在还没有闹鼠疫,被贺今朝给积极消灭在萌芽当中。

要不然山陕之地的情况,当真是要雪上加霜。

没有七八年的时间,锤匪根本不可能缓过来。

这片土地要是还能有人活着,那一定是抵抗力特别强才行。

普通人需要熬过连年的旱灾、偶尔的瘟疫、时不时的贼灾、兵灾、循环旱灾、霜灾、虫灾、鼠疫等等。

不知道能活下去几个人。

对于吴国俊的操作,张福臻也是认同的。

以他目前的实力来影响大明皇帝的操作,属实是太棒了。

甚至只要朱由检不胡乱插手,兴许洪承畴在辽东就能取得胜利。

“我有个主意。”贺今朝走了两步:

“其实可以让吴国俊给杨嗣昌出个主意,既然黄台吉都哄骗朱由检入塞,莫不如派遣陈新甲前往清廷议和,以此来迷惑黄台吉的操作。”

张福臻捏着胡须忍不住惊诧:“主~主公,大明跟咱们议和,又跟清军议和,那他打谁啊?”

“我管他打谁,总之迷惑黄台吉就行。”

贺今朝可不觉得黄台吉给自己送来了一千斤人参,一张他疑似他闺女的画像,些许貂皮之类的,他就得接受坐山观虎斗。

当裁判就得拉偏架!

老子非得落井下石,狠狠的踩他满清两脚才行!

帮着大明干满清,多正常的操作啊!万一黄台吉借坡下驴,同意与大明议和,再被洪承畴给偷袭喽。

那就有意思了。

明清火并,黄台吉暴毙,听着多么顺耳!贺今朝可不愿意黄台吉在关外取得大胜。

自明清(后金)从一六一八年第一次交手直到一六四四年入关。

不足三十年的时间内,双方发生大小战役不下百余次。

满清唯独重视两场战事。

一个便是萨尔浒,再一个便是松锦。

这两次大战是明清在关外的战略性决战,对于明亡清兴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萨尔浒战役后仅仅两三年之间,努尔哈赤便攻克辽东,取沈阳、王业开,帝业定,为将来进入关中奠定了基础的一步。

此战役过后二十三年后,双方爆发了松锦之战。

清军一举夺得关外四座重镇,打破了十几年徘徊于辽西不前的僵持局面。

两年之后,清军精锐骑兵便有十万人奔流入关。

无外乎章总夸耀:“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定!”

这两大战役,毫不夸张的说,是满清发展史上的两块里程碑,它们真正反映了满清兴史上两次转折。

萨尔浒与松山的决战关系到满清兴亡的命运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它们对于明王朝的兴亡亦是命运攸关的生死搏斗。

从军事的角度看问题,这两大战役堪称是斗智斗勇斗力的典范。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犹如阿房宫赋一般,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当中得到任何教训。

两次战役都因大明朝廷催战失策,轻率冒进而致使明军完全失败。

在萨尔浒战役之前,后金攻占了抚顺、清河,明朝集大兵征讨。

如果准备得充分些,不急于速战,采取稳步推进之策,当不至于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但情况正好相反,明朝的阁辅枢臣急忙调兵遣将,又匆匆忙忙令其出关,以速战速决为快。

杨镐刚受命,他们就以“师久饷匮”为名,频频发红旗,日催镐进兵,极力督战。

陈新甲也学的有模有样!

后金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喜欢运动战和战役进攻的速决战。

这是由于他们国家经济落后,财用不足,不能支持军队旷日持久的相持。

另一原因是,清兵的特长是飞骑冲击,以箭矢为主要武器。

直到皇太极才大规模拥抱新科技(火炮)。

速度战和运动战最能发挥它的优势。

所以,明朝的决策者们力图速战速决正中满清的下怀,给其战胜明军创造了客观条件。

当熊廷弼经略辽东时,沉痛地总结了抚、清和萨尔浒失败的教训:“令箭催而张帅(总兵张承荫,战死于抚顺附近)殒命,马上催而三路丧师,臣何敢复蹈前辙!”

谁料二十三年后,明朝又“蹈前辙”,招致全军在松杏一带覆没。

用兵打仗,一要兵齐,二要饷足,三要“候机缘”即掌握时机。

三者具备,是胜利的基本条件。

洪承畴率军援锦之初,曾与祖大寿相配合,采取以守为战的“持久之策”,把清军拖住,使其欲战不能,欲罢不能。

待其粮饷不足,士兵将吏懈息之时,给予重重一击,则未必不会成功。

至少可以肯定,明军也不至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从一开始,洪承畴想要持久战。

他又提醒崇祯和兵部,大军集中一地,转输艰难,供不应求是很危险的。

但洪承畴这些意见都未被采纳,诸如陈新甲、张若麒、马绍愉等一再重复以前所谓“师老财匮”的老调,不管主客观条件,一昧催洪等进战、速战。

他们又说通崇祯下令“刻期进兵”,不许迁延。

洪承畴只好先率六万人马至松山,其后继部队亦涌至松山,这十三万大军所需的粮食、马料怎能迅速运至松山?洪承畴只预备了三天的行粮,这就迫使他必须同清兵速战以决胜负,大有“灭此朝食”之慨。

要不是贺今朝暗中派人用力帮他运输粮草,又安排人,洪承畴早就成了黄台吉的阶下囚了。

而陈新甲想出来的应对主意,同萨尔浒朝廷兵部想出来的主意,并无太多分别,可以说是抄作业了。

他偏偏还抄学渣的作业,妄图超过学霸。

皇太极和他的谋臣看准了明军的致命弱点,采取围困断粮道,而回避决战的方针,一下子击中了明军的要害。

明军被围,断了粮食供应,立即军心涣散,无斗志。

连将领也为断粮而惊恐不安,逼迫他们闯围回宁远就食。

严阵以待的清军趁机截杀,一夜之间,十余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造成与萨尔浒一样惨败的结果。

明朝两次激战的失败,都犯了冒险主义、轻敌躁进的严重错误。

从这方面来说,强大的明军遭到失败也是不奇怪。

毕竟努尔哈赤也是明军的一员。

而到了后期,满饷明军多是在皇太极麾下效命。

杨镐分兵四路进攻,洪承畴合兵于松山决战,结果都是一样。

实际上,他们共同的失误,是把明军都置于孤危之地,因而易于被对方歼灭。

杨镐把全军分作四路,企图合围赫图阿拉。

各路独自进行,彼此互不衔接,相距也比较远,如马林自开原一路,与南路刘铤自清河进兵,其间相距四、五百里。

一旦某路有难,其它几路无法应援。事实正是这样。

在杜松一路被围歼于萨尔浒时,其它几路却全然不知,等消息传到杨镐后,再往各路发布,这就为时已晚。

努尔哈赤连续歼灭明两路,吓跑一路军后,居南路的刘铤竟然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还在直目继续深入。

这就清楚地表明,兵分势弱,每路军都处于孤危境地。

努尔哈赤以军事家的敏锐目光,一眼看穿了明军的这一致命弱点。

他采取“凭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的作成方针,集中优势兵力专对付其中一路,然后各个击破,夺取了这场关系到后金存亡的重大战役的胜利。

洪承畴“合兵”的最大弊病,是统十三万之众也是“注入孤危之地,首尾全无顾应。”

皇太极观察明军的阵势,因而迅速作出决定,合清军据险断援,掘长壕,断粮道,立陷明兵于绝境。

因为十余万大军环松山城而立营寨,它的注意力都放在松锦之间,时刻谋划解锦州之围,而忽略了它与后方杏山、塔山等城的联络,出现大漏洞。

这就给皇太极切断粮道,围困援军提供了方便条件。

尤其是大敌当前,洪承畴不思如何破阵解围,想要退师就饷,这是一大失误。

退兵时,不能善后,形见势绌,此又一失误。

清兵全力掩杀,大明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

洪承畴在中原与农民军作战时,都是追着农民军打。

他组织大批人马逃跑的经验几乎没有。

而王朴也是一个藏私的人,不肯轻易把保命保存实力的绝招交给旁人,以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发生。

明军两次大败,固然有以上军事方面的种种因素和失误。

从根本上说,都败于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糜乱,政治黑暗、**。

两次战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

杨镐奉命出塞东征之际,正是阉党专权,朝廷党争日趋激烈之时。

杨镐出征,内有阉党随军监督,将帅事权不能自专。

朝廷的党争波及到军队内部,各派都插手军队,各树己党,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

熊廷弼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久驻辽东,多有建树,仍然禁不住党争的干扰和破坏,连他自己也被迫辞职归故乡。

疆场的事,不能由疆场将帅作主,完全听命于身居九重的皇帝和朝臣的无知议论和决策。

大明在萨尔浒战役和以后的各战役连续失败,问题都出自这里。

这种情况,到松山决战前,变得更严重了。

崇桢一即位就铲除了阉党,本来可以使政治维新,政通人和,天启朝所造成的危机四伏的局面应该有所好转。

但正如洪承畴所说,文臣众多,台谏纷争,朝政继续混乱不堪。

在明代,九镇以制府,文臣为将,天子自为居守。

历代一直通行武臣为将的制度。

明朝加以改革,凡为将为帅都以文臣充任。

从实际上防止武臣权重,也就避免了经常出现的武装叛乱或挟兵权以干政的危险情况的发生。

这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保持局势的持续稳定,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都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项制度推行已久,往往又生出新的弊端。

从万历末年以后,明朝变得“武弱文强”,弊病丛生。

凡国家军政大计,皆决于文臣,身任边防之职的武将都由文臣监军。

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作战方略,因而出现号令不一,事权不专的混乱现象。

故而贺今朝坐在反贼的位置上,自是希望明清之间消耗的力量越多越多,时间拖的越久越好。

不过一想到崇祯听从吴国俊不理会政务的言论,看似不正常的操作也透露出正常。

毕竟他任人不专,性多忌,好猜疑,主意多变。

今天听这个人有道理就执行,明日听那个人的有道理就改过来。

谁知道能维持多久?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