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452章 布局(上)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452章 布局(上)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452章 布局(上)

第452章 布局(上)

娘娘庙胡同,李宅。

四合院北厢堂屋里。

李建昆和陈春仙刚从中关村街道办回来,送去一百二十万现金——按照早前协议,尿不湿也属于本次合作中研发的产品,所得利益四成,应该捐赠给街道。

陈春仙意气风发,满面春风道:“这下好了,等路修起来,楼盖好,有意创业的科技人员肯定不请自来。重点是,政策活泛了!”

他说到最后一句,忍不住笑出声。

鼓励技术扩散,落地创造经济效益;允许真有贡献的科研人员先富起来。这两项利好政策,被他视为我国科技产业振兴的两响春雷!

刚刚在街道办,与街道主任江奇军等人长聊蛮久,他们准备从现在开始筹备,把中关村大街修建成双向八车道的柏油路,同时在道路二面盖起若干楼房,为孵化科技产业打好基石。

另外,街道办还特批了一块沿街的好地块,给他二人大展拳脚。

两人现在来四合院,凑在一块,也是为商讨接下来的发展。

等离子体服务部太小,不符合陈春仙的展望,亦无法满足李建昆的野心。

这本身就是二人商议过的事,只是现在谁也不提这茬,毫无疑问,在过去的这次合作中,他们已经建立起互信关系,甚至是友谊。

李建昆生起火盘,扯来两张马扎,邀请陈春仙坐下。小龙妈知道他们要谈事,拎来暖水瓶、杯子和茶叶,遂带上屋门离开,只留一条缝隙。

陈春仙挥斥方遒道:“咱们现在不是有钱吗?我的意思是,拿这些钱,咱俩正式成立一家民营企业,盖栋大楼,就叫……中关村科技大楼,广纳英才,专门从事科技研发和商业孵化。”

这话李建昆总体上没意见,却也听出些弦外之音。

“老陈啊,贪多不烂,记得我早前跟你说的话吗?按我的想法,还是专精一道好,咱们搞研发搞孵化,但得沿着一个领域搞,比如电子科技领域,这样才能做精做深做强。”

陈春仙瞅瞅他问:“你咋对电子科技执念这么深?”

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后世咱们被国外卡脖子,卡得多难受。这是其一。

其二,咱们错失三次工业革命,虽说现在觉醒,在大踏步追赶,但是这条路艰辛无比。诚然,咱们后来的确成为制造业大国,可实事求是地讲,真正顶级的制造业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进口机床还是那么香。

而且未来,真正赚钱的行道,也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和科技。

第四次世界级的发展机遇,叫作互联网革命。

互联网的发展,又以电子科技为根基。

这是一次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前世咱们把握到一些,但还不够。如今有机会,李建昆自然不会错过提前布局。

“这么跟伱说吧,以我的预判,未来科技领域里,电子科技是最好获利的门类。这世界上的所有财富均来自人口红利,电子科技这个领域中,能诞生出数之不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产品。”

李建昆顿了顿,道:“即使是现在,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洗衣机……哪一样不是馋得人们流口水的东西?哪怕是摩托车、汽车乃至原子弹中,也离不开电子科技。”

1956年,我国启动研发半导体技术的计划,根源正是为“两弹一星”工程服务。

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需要庞大算力,如果再依靠人工,难免出错。而想让计算机不用到冒烟,在硬件上必须有所保障。

巴统又一直对我们施行先进技术禁运,采购不到怎么办?

自个捯饬!

如此,1962年,我国成功制造出了第一代硅平面单晶管。1965年,研发出第一款光刻机。

陈春仙从事科研领域这么多年,想想后,算是被他说服。不过老陈同志仍然有他的考量。

“建昆呐,我不是不赞同你的想法,但是你想过两个问题吗。

“第一,科院包括其他单位的研究员们,他们精通的领域各不相同。比如说我们研发姨妈巾和尿不湿,主要仰仗的是材料学的研究员,如果我们致力于研究电子科技,他们还能参与进来吗,能与我们同行吗?

“不是每个人都有创业的勇气的。”

陈春仙叹息一声后,继续说道:“第二,当前经济形势如此艰难,一个姨妈巾技术卖出一百万,尿不湿技术卖出三百万,是个企业都渴望新型技术。

“值此危难之时,我们难道不应该包罗万象,尽快从各个领域中孵化出更多的新技术,帮助社会走出经济泥沼吗?”

李建昆沉默,老陈的话自然没有错。只是他二人视界不同,一个主看当下,一个着眼未来。

“这样吧。”

他思忖后,做出让步,说道,“我同意科技大楼建成后,分出多个部门,做不同种类的研发,但有一点,核心部门必须研发电子科技,由你亲自主持。”

老陈想想后,点点头,“也好。”

复又问道:“电子科技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你打算研究啥?你以前说的芯片?不是我说啊建昆,这玩意是个系统工程……”

“不。”李建昆打断他道,“研究光刻机。”

去年和老陈长聊几回后,他认真思考过,想靠一个研究单位,把芯片弄出来,确实有点不切实际。既然如此,芯片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其他环节,他再想办法,日后慢慢整合。中关村这个实验室,则研究最基础最核心的东西——光刻机。

老陈挠挠头道:“其实研究光刻机的,周边有两家机构呀。”

是啊,可他们最后都会放弃。

李建昆有这个计划后,自然打听过。目前国内研究光刻机整机的仅有的两家单位,全在方圆五公里内。

这是一个很好优势。

第一家是科院微电子所。1965年我国一款光刻机——65型接触式光刻机。正是由他们联合魔都电子仪器厂,一起研发出来的。

不过现在似乎不太重视了,很多年没听说过有成果。

第二家在清华。清华有个精密仪器系。62年在旁边建起一个“精密光学仪器加工厂”,也被称为“9003实验基地”或“9003所”。

国内当下最先进的光刻机技术,全在里头。

1971年,他们研制出了第一台光刻机和分步重复照相机。这台光刻机与65年那款不同,它可以投入规模化生产。即世界光刻机领域划分中的,第一代光刻机。

1980年,他们又研发出了自动对准分步投影光刻机。即第二代。

众所周知,光刻机发展到2020年代时,共有五代。

一代和二代,从性质上讲,均为接触接近式光刻机。

第三代为扫描投影式光刻机。

第四代为进步扫描投影式光刻机,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使用了激光光源,使得芯片的制程和生产效率,大幅跃升。

第五代,即EUV光刻机。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