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853章 打骨折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853章 打骨折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853章 打骨折

第853章 打骨折

四合院的牌匾虽然还没挂上去,主要有些资料还在审批中,李建昆走了不少关系,应该快的,暂且就称呼它为创业家杂志社吧。

在距离创业家杂志社不远的东厂社区,李建昆物色到一家小印刷厂。

这片社区位于大草厂胡同以北,美术馆大街以南,东至王府井大街西侧,西至北河沿大街东侧,为啥叫……东厂,咱也不懂啊,不知和永乐的那个有没有关系。

小印刷厂叫“红星印刷厂”,挂靠社区的企业。

该说不说,红星这种厂名,眼下全国没有一万,也有九千。

“李同志,您的这个要求,咱没法满足啊。”

红星印刷厂的厂长办公室里,冯大山一脸郁闷,搞这个厂子两年多,也印了两年多的盗版小说,本以为终于能扬眉吐气一把……钱不钱的先不提,咱就想印点有格调的东西。

谁承想,单是人家要求的一个彩色工艺,他的老掉牙设备就拿不下来。

李建昆没有任何表情变化,他难道不知道这厂子不靠谱吗?

他是来做生意的么,不,他是来一发入股的。

当年一点政策没有时,他就办起了民营企业……

“你?你不也就是个……搞挂靠的吗?”

“筹啊,贷啊。”

把厂子办成这样,已经掏干他亲朋好友的所有口袋,要不是半辈子耗在印刷业,其他的啥也不会,原来的厂子又不景气,被迫下岗了,谁乐意干这个。

“你说真的?”

主要问题是他不懂印刷行业,也实在没时间和精力去办一家印刷厂。

他以为李建昆的杂志社,也挂靠在哪个集体下面,但还真不是。李建昆办的是实打实的民营企业。

地啊钱啊的,这都好说。

办杂志社,必须要有自己的印刷厂,这年头民营企业没地位,指望别的印刷厂行不通。

冯大山眼珠子骨碌碌转着,心头很是狐疑,又想着假如真有戏,他似乎左右不吃亏。

“李同志,您是有钱人,站着说话不腰痛啊。好吧,就算能筹到钱,想搞到您要求的那种档次的设备,得去国外进口……您看,筹到人民币也不顶用。”

李建昆熟悉未来走向,没这个顾忌。受他影响,像小王的山河古玩城、鲁娜的幸福百货,也是民营企业。

“冯厂长,咱俩打个商量行吗?要是我能帮你搞来这种设备,我们二一添作五,合伙干成不?”

有了先进的设备,自然不担心没有大生意,哪怕分出一半赚头,他肯定也比现在挣得多。

这年头绝大多数创业者,都会选择联营或挂靠的模式,主要是担忧。

“比金子还真。”

“这你甭管,我有门路。”李建昆也不解释。

李建昆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

当然,说到猛,还得是陈春仙猛。

“冯厂长,不是我说,你们厂的设备也太老了,连個挂历也没办法印啊,怎么不换套新的?”

冯大山叹息一声:“钱呢?”

冯大山打算信他一回,反正见到设备再谈后续,他也不损失什么。

李建昆心想,妥了。

占一半股份,创业家杂志搁这儿印刷,指定不带花钱的,说不定靠着其他业务还有得赚。

重点是,作为半个老板,厂子能以创业家杂志为主。

既不用自己出场地,也不用自己出技术人员。

无非花几个钱添置设备。

大概率也要不了几个钱。

大山同志的耳目不算聪慧啊……

知道靠什么创造利益最来菜吗?

信息差。

一九八五年,是一个格外嚣张的年份。

经过一九八四,这样一个奇迹之年后,社会上多出不少有钱人,从而形成了攀比式消费。

消费带动生产。

事实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各大企业便在争相引进采购设备。这种积极性在历史书里被称作“诸侯经济”。

有个数据:一九八五年,我们的贸易逆差达到前所未有的一百四十亿。

外汇贮备消耗极大,在盲目冲动之中,也造成了许多设备的重复引进。

恰好李建昆知道,首都某地正在“悄默默”举行易货会。

据说全国都有人来,他不信淘不到一套印刷设备。

……

……

王秉权和李建昆从皇冠车上下来,这年头有一点好,车在路边随便停,不担心被贴条……

两人沿着广场上的石板路,走向靠内的一座占地不小的展馆。

在他们九点钟方向的空地上,露天摆放着一台三米高的巨大机床,大概率实在不好挪进展馆。

“喏,就这玩意儿,只要你想要,拿不出钱没事,有什么给什么,大米、土豆也成。”老王指着机床说。

“这么夸张?”李建昆瞪眼。

“他们留在手上,不仅没用,还是个麻烦,万一相关部门审查,花这么多外汇引进一台用不上的机器,怎么交差?不如换成能用的东西,大米、土豆至少食堂能用,工人能吃吧。”

听听又有些道理。

这个历史事件,叫作“工业设备抢购潮”。

李建昆上辈子曾在资料中读到过。

在这一时期,我们有大批的企业拿着采购清单,跑去国外搜寻淘汰的二手设备,无数机械设备被引进回国,其中又以家电生产线最多。

我国家电行业也因此开启了“战国时代”,裹挟着一种既蓬勃又野蛮的姿态。

“阿里斯顿”这个称谓,想必许多后世的孩子也会有所耳闻。比如,美菱-阿里斯顿。

此时的人们,对于能在自己的品牌上加一个洋后缀,而感到兴奋不已。

目前市场上,有长风-阿里斯顿,长岭-阿里斯顿,北冰洋-阿里斯顿,伯乐-阿里斯顿……拢共九个阿里斯顿,全是造冰箱的,采购的是同一款生产线。

阿里斯顿,在这个国家龙生九子。放眼世界商业史上,也是独此一例的现象。

老王这次一起过来,就是想看看能不能淘到点电冰箱方面的设备。毕竟,方便——现货,便宜——货主焦急出手。

不焦急的、不怕摊上事的,倒也有。

前世一九八七年,有关部门曾对汉江进行过进口设备普查,发现全市共有价值五千一百万的进口设备,然而这些设备基本都长时间闲置,有些甚至连包装箱都没拆开。

还有更盲目的。

川渝斥资八个亿,从小日子引进了一整套维尼龙生产设备,然而,运回来组装建成后才发现,天然气供应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即使把隔壁“重钢”的天然气全移过去,还不够一半设备开工。

西海引进了一套混凝土输送泵,结果发现都是三十年前的旧设备,除了标牌是新的外,其他部件都迈进棺材了。

诚然,这种缺乏规划的引进行为,造成了极大浪费,也消耗了大量外汇。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比如我国的家电行业,正是在这一时期,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崛起。

客观讲,这股引进热潮对于我国轻工产业的更新换代,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两人进入展馆后,里面既热闹,也冷清。

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摆满地面,然而除了站在设备旁边的、明显是货主的那些人外,逛客寥寥无几。

“好像一下又都不缺了。”老王感慨。

“还是有所顾忌吧,担心他们不会把好货拿出来卖。”李建昆说,不过他知道,有些地区是真的引进多了。

他俩一身光鲜,大摇大摆走进来,怎么看都来头不小,吸引了许多货主的目光,脸上都带着希冀。

老王开始踅摸他的电冰箱设备。

李建昆四处搜寻印刷设备的影子。

“还不少呢,不过……”不多时,老王摇摇头,没相中。

清溪电冰箱厂现在有一套一千万美金的电冰箱生产线,使得他的眼光变得极高,尽管此行的目的也不是找生产线,只是想淘点辅助小设备。

“我连影子都没看见……”

或许是李建昆的运气不好,又或者印刷设备在引进程度上,没那么招人喜欢。

索性……

“喂,同志们!有没有印刷设备啊?”

人类有张嘴巴,就是用来交流的。李建昆扯着嗓子大喊,展馆内响起回声。

老半天没人回应,现场倒也多了些交谈之声。

“我们那儿好像有单位有多的。”

天籁之音传来,李建昆心头一喜,循着声音走过去。

说话的是一个带狗皮帽的大叔,操着一口麻花音。“不过这次没来。”

“没事大叔,能联系就行。”李建昆递过去一根华子,没几步路,运过来不费劲。

这就唠上了。

大叔来自天津,说他们那儿有家大型印刷厂,从国外引进了一套据说最先进的印刷设备,结果货拖回来一瞧,抛开设备款式和生产厂家不谈,和他们在用的设备,技术层次一毛一样。

纯白搭。

“你是嘛单位的?伱们要是愿意付外汇……”

“付外汇。”李建昆说,外汇于他,相较于其他人来说,属实谈不上重要。

“我感觉打五折他们都能出手!”

李建昆听成了打骨折,好像……也没多大差。

“大叔,这天儿还挺冷,我看现在过来逛的人也不多,不如找个馆子喝两盅温酒,慢慢聊。此事还要仰仗您呢。”

李建昆趁着握手,塞过去一包华子,熟练得让人心疼。

“好说好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