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926章 小弟 新公司

重生:我的80年代 第926章 小弟 新公司

作者:刀9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0:54

第926章 小弟 新公司

第926章 小弟 新公司

李建昆坐在沙发上品着茶,绝对不去打扰孙震义的崩溃。

要崩嘛,就让他崩得彻底点。

安慰?

不存在的。

这家伙如果还不信邪,李建昆不介意继续陪他玩几次,把七擒七纵在字面意思上玩满喽。

反正也不浪费李建昆什么。

无非掏几次荷包。

一次百来万美金,即使七次玩满,不过七百万美金,却有越来越大的概率,把一个未来的世界首富,驯化成小弟。

没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

李建昆为什么如此笃定孙震义,现在无论怎么创业,都无法成功呢?

不是他会算命,也不是他的眼光有多么毒辣。

而是已经发生过的历史,告诉他的。

和几乎所有创业者一样,二十几岁的孙震义,固然有股子聪明劲儿,比如捣腾出世界上第一款翻译器,卖给夏普公司,赚了一笔。

他倒是不缺搞钱的能力。

但搞钱和创业,是两码事。

在他想干出一番事业,把软银做大的时候,走过许多弯路,几乎整个八十年代,他都在碰壁。

他的真正发迹,在九十年代初期,赶上了互联网通讯最早的风口。

所以老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

时代的浪潮没有卷到你脚下,再牛逼的人,通常也会面临怀才不遇的局面。

天纵奇才于诸葛亮,二十七岁之前,仍在结庐隐居,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

姜子牙八十岁仍无所事事,成日在河边钓鱼。

历史早就告诉了我们这个事实:

每个人的成功,都需要至少一個契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正常人的智商在一百左右,所谓天才不过高几十,只是有些人等到了他的机会,有些人没等到;有些人抓住了,有些人错过了……

“我真的这么没用?”

孙震义坐在木地板上,无比沮丧,喃喃自语。

得,怀疑人生了……李建昆放下玻璃茶杯,投去怜悯的目光:

“反正、不算有什么大用。”

唔!

孙震义喉咙一甜,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

李建昆还怕打击死他啊,继续补刀:

“怎么样,现在还认为自己有多么不凡,此生经商,必定有一番大作为吗?”

孙震义嘴角泛起浓郁的苦涩。

连创办杂志,这么小的生意,他都没有干成,并且连续失败三次!

他现在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创业,大学期间成功了一次,纯属偶然。

刀子又来了:

“真别觉得少了你,是地球的损失。事实上,每个人在某个阶段,都认为自己是天命之人,是那么特殊。

“最后呢,撞得头破血流,被现实磨平了棱角,才肯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李建昆仿佛一位人生导师,循序善诱:

“这人呐,贵有自知之明,尝试过,努力过,要从失败中看清自己,及时更正人生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老实讲,你不合适创业……”

果然!孙震义心想,对于他的毒辣眼光,已经不疑有他。

未来的世界首富,被彻底带偏了……

“不过呢,你这人优点还是有的。”

李建昆慢条斯理地说:“擅交际、诚恳、做事利索,执行力很好。”

他顿了顿,盯着孙震义:

“你不觉得这些特质,更适合干别的事吗?”

突然被夸……在这种糟糕心境下的孙震义,不亚于吃了一颗人参果:“替您办事?”

李建昆撇撇嘴:“咋了,委屈你啊,通过这三次创业,哦不对,四次,你也看到了你的那点能耐,继续这么下去,年过半百伱也未必有什么成就。”

李建昆顿了顿,看似扯出一个题外话:

“你认为鹤田中村现在如何?”

真是的!孙震义睁大眼睛,虽然他早就想到,但和小道消息传的一样,都只是猜测罢了。

他想,如今的鹤田中村,那可是个大人物。

钱肯定不缺。

作为全日苯拥有地皮最多的企业、明面上的老板,名声在外,妥妥的上流人士,走到哪儿都是一尊大佬,无人敢不重视。

且随着日元升值,地价水涨船高,他的份量也会与日俱增。

比起绝大多数自主创业的老板,不知风光多少倍。

孙震义心想,其实,也不错的……

他了解过鹤田中村这个人,尽管现在备受打击,但他仍然心高气傲地认为,他要比鹤田中村能力更强。

也就是说,如果替李先生办事,他有希望达到比鹤田中村更高的高度。

“如果、我追随您,”孙震义谨慎地询问,“您打算让我做什么?”

他想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并确认两个信息:

1、李先生想让他做的,是不是他感兴趣的事。

一个人做感兴趣的事,是种乐趣,反之,则是痛苦。

2、李先生会不会重用他。

这自然很关键。

将直接决定他接下来的选择。

“高新行业。”

李建昆说:“你之前说的一句话,我倒是很赞同——一种比人脑更聪明的东西,必然会有未来,不仅如此,我认为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日苯当下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科技方面,在世界上数一数二。

“事实上,我名下也有不少电子科技公司,这个你以后会知道。但我仍然有想在日苯创办科技公司的想法。

“这就需要帮手。

“我也不瞒你,我派人调查过你,常青藤大学毕业,有过还不错的发明创造,创办软银公司,本身也想从事电子科技行业。

“所以我认为,让你去干这件事,应该蛮适合。”

孙震义追问:“那我会是什么职务?”

李建昆:“什么什么职务?高新行业在任何国家、外人都难以触及核心,当然是以你的名义注册公司,你是老板呀。

“不过前提是,你要赶快入日苯籍,不然这事儿后续没法干。”

老板!

孙震义眼神明亮,没有其他问题了。

李先生的眼光一如既往毒辣,的确,他对电子科技行业格外感兴趣。

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能当老板,尽管只是明面上的,但也仅仅只在一人之下……

有庞大的资金支持、背景、靠山……犹如神助。

在一人之下,又如何呢?

北原苍介和吉野英士这些享誉商界的大佬,上头不一样有人?还更多……

孙震义从地上爬起来,面对沙发上的同龄人,九十度躬身:

“李先生,我愿意为您效力。”

李建昆嘴角微扬:“很好。

“先去解决入籍的问题吧,我们再谈其他。

“你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关系,我可以让人帮你。”

孙震义:“好。”

平心而论,原本要不要入日苯籍,他一直有些犹豫,他对这个国家并没有十足的认同感。

现在看来,既然在日苯出生,终究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临时,孙震义忽然想起什么,顿住脚,转身问:

“我欠您的那些钱?”

“一点小钱,自己人就不用再提了。”

孙震义心头一喜,李先生是个慷慨的人,愈发觉得没有跟错人。

美滋滋离开了。

李建昆望着他矮小的背影,手指轻敲大腿,哼起了京剧《智取威虎山》。

当然,他要取的不是威虎山。

更大。

……

……

孙震义又一次见识到了李先生的能量。

尽管像他这样在日苯出生的人,也算个高学历人才,想要入日苯籍不会太困难,但仅仅两天时间办妥,仍然有些匪夷所思。

速度快到他家里的人,还没反应过来……

“坐吧。”

既然是自己的小弟了,李建昆态度自然不同,拍了拍身旁的沙发面。

孙震义心怀激动,坐了过去。

事实上,上次有许多事情没有谈清楚,比如李先生……或者叫老板,打算创办一家什么样的科技公司。

高新行业,太宽泛了。

孙震义是个闲不住的人,尤其是现在,更想证明自己,当即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李建昆含笑望着他:“知道大哥大吗?哦对啦,这是港城那边的叫法。”

这两天李建昆也没闲着,熬死了亿点点脑细胞。

作为上位者,对下属人尽其用,是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一门技能。

孙震义这人的优点是什么?

其实上次,他没有说全。

说孙震义擅交际、诚恳、做事麻利,执行力好,只是表面的,孙震义这人最大的优点,恐怕连他自己现在都没有清晰认知。

是会钻营,擅于“借”,或者叫资源整合。

观他前世的事业发展轨迹就能明白。

孙震义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第一笔一百万美金,是在大学校园内,贩卖从日苯引进的一种游戏。

第二笔一百万美金,是利用名震一时的美国喷射推进实验室的资源,捣腾出一种袖珍发声翻译器,将专利卖给了夏普公司。

九十年代初,他说服美国区域网路专业公司网威,到日苯拓展市场,为了分散风险,又说服迪士尼入伙,仅仅两三年后,网威系统成为区域网路的主要标准之一,这个项目的年营收,也超过亿万美元。

这是孙震义真正发迹的开始。

网威副总裁Darl McBride曾说:“孙震义是一个可以使任何事成真的中介人。”

李建昆要做的,就是将孙震义的才能发挥到极致,为自己所用。

他打算在日苯创立一家科技公司,目的是搞到想要的技术,但这显然有难度,一家空壳公司不可能成事。

所以公司得真搞,还得有自己的产品。

他思来想去,什么玩意儿是电子科技的集大成者呢?

而且,最好要具备三个特性:

1、新鲜玩意儿,没人搞过。

2、不是什么幻想中的东西,通过推论,完全有可能搞出来。

3、市场前景可观。

这样一来,自己领个头,日苯的那些科技巨头公司,才会产生兴趣。

在这期间,孙震义的优点,能得到完美激发。

到时和那些日苯科技巨头公司利益相通,有什么技术,再藏着掖着,不太合适吧?

只要拿出来,甭管怎么拿,就有机会。

昨晚睡觉的时候,李建昆脑子里冒出两个字——手机。

孙震义虽然没听说过“大哥大”这个叫法,不过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手持无线电话对吧。”

他想,这款产品可不简单,相关技术全世界目前也没有几家公司有。

他们零起点,真能搞出来?即使耗费时间搞出来,又有优势吗?

这时,李建昆说:“咱们搞它的进阶版。”

瞎!

孙震义睁大眼睛,还进阶版……

天才的脑子,都这么炸裂吗?

孙震义挠着头问:“它的进阶版是啥?”

即使是手持无线电话,现在都很少有人拥有。每每街头上出现一部,总能吸引无数眼珠子,绝大多数人对它尚且一无所知,更别进阶版。

他想,摩托罗拉公司有这个设想吗?

李建昆从玻璃茶几下面的挡板上,薅起一副扑克,富贵兄弟没事时玩“跑得快”用的,玩法是他教的,他却没时间玩。

面对孙震义不明所以的目光,李建昆把扑克牌纸盒,拿到耳边,做打电话的姿势:

“我的终极设想,手持无线电话应该做到这么大,这么厚,这么轻巧,一只手握起来刚刚好,不费劲……”

瞎!

这怎么可能?孙震义双目圆睁。

要知道,现在的手持无线电话像块砖头似的,几公斤重。

“不现实吧。”孙震义说,“表面看,这只是一个外壳模具尺寸的问题,但如果电话要做到这么小,里面的各种零部件的体积,也要相应缩小。

“而据我所知,一部手持无线电话里,至少有上百个顶尖科技下诞生的零部件。

“这需要上百种顶尖科技,来一次……整体技术跃迁。”

像个白日梦。

李建昆瞥他一眼:“先听我说完行不行。”

孙震义讪讪一笑,赶忙道歉。

“这只是体积的变化。”李建昆接着说,“在功能上,我设想的未来的手持无线电话,应该不仅仅是个电话,它应该更像一部微型计算机,比如你之前搞的软件,也能在上面使用……”

“!!!”

孙震义感觉自己在听一个科幻故事。

先不提这事儿有没有一丁点的可能实现,当下,他对李建昆从另一个角度,生出无尽敬仰。

他想,这是多么瑰丽的想象啊。

李先生应该去写小说……

他倒是希望能实现啊。

可是……这也太踏马科幻了!

李建昆放下扑克牌,似笑非笑望着孙震义:“你觉得不可能?”

孙震义迟疑一下,点点头。

李建昆又问:“知道摩尔定律吗?”

孙震义愣了愣,再次点点头。

李建昆:“摩尔定律一九六五年提出来,已经得到广义上的验证,一九七五年,在一种新出现的电荷前荷器件存储器芯片中,的确含有将近65000个元件,与一九六五年摩尔的预言一致。”

李建昆竖起一根手指:

“举个例子,Intel公司一九七一年上市的4004处理器,到现在仍然是市场主流,它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是2300个,按照摩尔定律,到九十年代,比如一九九七年,Intel的全新处理器上,晶体管数量将会增长到7.5百万个,等于说二十六年内,会增加三千两百倍!

“这是什么概念?”

李建昆顿了顿,盯着孙震义问:

“你能想象一个拥有7.5百万个晶体管的芯片,它的算力有多强大吗?

“把这样的高密度集成芯片,放进手持无线电话中,又会怎样?”

孙震义有点懵了。

摩尔定律确实被证实,一般人,包括他,平常可能不会往这方面想,但其实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超乎人们的想象。

李建昆补充道:“而芯片,几乎是电子科技中最难公关的技术。

“它的发展都如此迅猛。

“其他的手持无线电话需要的零部件,又有什么不可能?”

李建昆容他思索片刻后,问道:“现在还觉得我的设想,不可能实现吗?”

孙震义眼里泛着光:“好像……有点可能了。”

李建昆摊摊手:

“我刚才说过,这是终极设想,也是新公司未来的努力方向,咱们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沿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但凡把现在的手持无线电话‘瘦身’一半;但凡把机械按键取消,把屏幕弄大点,搞成触摸式的,都是巨大进步,也不可能缺市场。”

孙震义神情振奋,这个创业项目,他喜欢!

同时内心的钦佩之情更浓,他想,李先生有今日今日的成就,凭的可是真功夫。

这是多么伟大的创意啊!

把手持无线电话的按键取消,屏幕弄大,搞成触摸式的……全世界还有其他人,想过这个问题吗?

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或者说创造力!

他忽然觉得,往后的日程都满了,有好多事可以做。

他喜欢这种充实感。

孙震义表情亢奋:“不过,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海量投入,还要争取到相关科技巨头企业的合作。”

李建昆暗笑,心想,你懂得怎么做就好:

“钱不是问题。”

这事儿,孙震义真信,主要是要他的这句话。

现在,孙震义愈发斗志昂扬了。

这时,李建昆补充说:“投入是必然的,为了加快进程,我们有必要收购一些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挖来一批顶级人才。

“另外,对于那些我们需要他们的技术,但又收购不到的科技巨头公司,如果以后开展合作,我对你有个要求。”

孙震义:“您说。”

“学习他们,任何先进技术,我们都需要尽量做到自己掌握,不至于以后发生点什么不愉快的事,从而受制于人。”

这话,倒没毛病,但孙震义很惊诧:“如果是这样的话,投入可就……无限递增了。”

开玩笑,哪家科技巨头企业的核心技术,不是拿动辄亿万资金砸出来的?

还要都尽量掌握……

需要投入的资金,难以估量。

或者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李建昆也没指望他能百分之百做到、把日苯的高科技薅干,能薅到一种,就是赚。他瞟一眼孙震义说:

“要你投钱吗?”

孙震义:“……”

当我没说。

他不也说了嘛,尽量,我尽量就是。

孙震义忽然又兴奋起来,李先生决定大干一场,而他是公司负责人啊,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是在他身上投资,这是大好事啊!

现在,公司的定位和目标,都有了。

孙震义迫不及待问:“那咱们公司叫什么?”

众所周知,李建昆是个取名废柴,他没事时琢磨,倒也想到一个自认还不错的名字,是个单词,叫“Redefine”,意思是“重新定义。”

有点格调和内涵不是?

但他转念一想,咱这家公司是做手机的,尽管创建它的初衷是薅羊毛,但公司搞也是真搞,以后手机生产出来,难道叫……重新定义手机?

不伦不类的。

李建昆把这件事儿说给孙震义听了,然后问:“你有什么想法?”

孙震义眼珠子骨碌碌一转,按照他的立意延伸之后,脑子里灵光乍现:“要不然叫……‘标准’?”

标准科技公司。

标准手机。

雾草~

李建昆睁大眼睛,这名字,很踏马取巧啊。

往后甭管哪家手机制造商,产品做的没咱们家好,那都是渣渣,达不到标准……

此事再次验证,李建昆是个起名废柴:

“不错!”

孙震义欣喜不已,你看,公司名字也是他取的,这和咱自己的公司有啥区别?就算是自己创办公司,规模但凡大点,肯定也要拉投资人。

公司名字也定下后,李建昆出了趟办公室。

等回来时,手上多了两份文件。

提前备好的,只差填字。

一份是从东京法务局,也就是日苯的工商局,搞来的一套公司申请文件表。

一份是借款合同。

孙震义接过后,盯着借款合同,欲言又止。

李建昆解释道:“没让你借,借款方填‘标准科技公司’,我先批给公司一百亿日元。”

虽说自己的钱全砸在日苯股市和不动产里头,但要用个千八百亿日元的,李建昆倒也不缺。

名下的两家银行可不是摆设。

孙震义眼神里有些异样,却也生不起脾气,明白这是李先生掌控他的手段——

公司发展的每一元资金,都是从李先生的银行借的。

并且有高额利息、滞纳金等等费用。

反正只要公司不上市,财报也不需要对外公开。

那么假如某一天,自己想要反水,李先生就可以收回公司资产。

孙震义倒是能理解,这么大的投入,没点把控反而说不过去,只是……

李建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用心办事的人,不会被亏待。”

蓦地,孙震义又想起鹤田中村。

遂恢复激情,咧咧嘴道:“明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