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155章 无当飞军

三国:季汉刘璋 第155章 无当飞军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155章 无当飞军

第155章 无当飞军

又是一个幸运儿,还跟自家同姓,建宁大族孟氏的族长孟仪听到刘璋喊出‘孟卿’二字后,百无聊赖的如是想到。

他现下只想早点结束这场封赏南中有功之臣的大会,回家好好的蒙头睡上一觉,睡着了就不会心烦意乱,不会因为俯逆雍氏的事情悔恨万千,致使自家心头苦涩万分。

但只片刻后,孟仪见到在他身边列坐的一些大族的族长将目光投向了他的身上,不经意的在他身上扫来扫去。

‘看什么看,没见过反正的叛贼吗?’对于这些不知来意的目光,孟仪没好气的在心中骂上了一句,宣泄胸中的郁闷和苦楚。

“孟兄。”

孟仪侧头看去,一位平日和他关系亲近的建宁郡大族的族长,低声向他喊上了一句,并伸出手指、示意他朝明堂上首的位置看去,面上有些急色,在为他捉急。

顺着这位族长手指示意的方向,孟仪朝着明堂上首的位置看去,只见坐在上首的刘璋,正将目光投向他这边,与此同时他听到刘璋身侧的彭羕朝他喊道:“孟族长,还不出席,你要明公等到什么时候,天黑吗?”

孟仪来不及思考什么,他连忙起身,只是他的动作,不免有些手忙脚乱,心性未曾安定的他更是险些摔倒在了地上,引来周围一众非是建宁郡出身的大族族长露出皱眉的神色:‘好歹是一族之长,怎的如此没有定性,行事慌慌张张,毛毛躁躁的。’

走到明堂中间,孟仪忙不迭的跪拜而下,向着刘璋恭声道:“仪在,还请明公训示。”

‘胆气丧尽。’刘璋评价了一句面前的孟仪,而后他温言道:“训示倒是没有,却是有一事委任于卿。”

“明公但讲,仪无有不从。”顺着刘璋的话,孟仪立刻响应,摆出一副任君采撷的模样,言语中没有丝毫的不顺。

“孟卿前番虽是俯逆,但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其次孟卿从夷人手中征集到了乌狗一百头,螨脑一斗,斫木构一丈者一千枚,更是捐家产以助军资。故而孟卿虽是有过,但亦是有功,且功微高于过也,我意以卿为云南县县长,不知卿是否属意。”刘璋给出了对孟仪的处置,他打算将新立云南郡的郡治交给了孟仪。

这是刘璋这段时间考虑的结果,也是他通过考察了孟氏的表现,故而下了这样的决定。

孟氏在南中叟夷之中的声望很重,从孟氏轻轻松松的就从叟夷中征缴到了乌狗、螨脑、斫木这些物资就可以看出来。刘璋其实对乌狗、螨脑、斫木这些东西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让孟氏去向叟夷征缴这些东西,一方面可以用来检验孟氏在叟夷中的声望,另一方面拿来对孟氏做服从性测试,是再好不过的。

现在,孟氏通过他的考验,所以刘璋并不打算将孟氏排斥出他的官署,而是将孟氏纳入南中的官吏中,借孟氏的威望,向叟夷征缴税赋,只是不再是乌狗这些东西,而是他所需要的耕牛、战马、丹漆、金银铜铁等物。

“啊。”前面听到刘璋有事委任于他,正打算再出点血的孟仪,听到刘璋后面的话后,不由的讶异了一声,在滇池县明堂内失神了片刻。

‘这……这怎么可能。’孟仪觉得自家耳朵失灵了,不然何至于听到了不可能的话,上首的明公竟是要任命他担任云南县的县长,他一个俯逆雍氏的反贼,没有跟着雍氏一起被枭首已是庆幸万分,怎么还可能出任县长,治理一方。

对于刘璋的决定,在场众人亦是心中有着不同的想法。

‘何其宽仁之主也。’这是庲降都督高颐在心中感叹了一声。

‘明公胸怀之广,如怀日月也。’这是心性高傲的彭羕心中的念头。

‘这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这是一众南中大族族长心中的回响,不比刘璋任命吕昌担任永昌郡太守,不顾三互法,以吕昌坐镇本郡,让他们有所惊讶;也不比刘璋任命高颐为庲降都督、兼建宁郡太守,手握类似持节的权利,卧虎南中,让他们为之震动。

对比刘璋对吕昌和高颐非同一般的任命,都远不如刘璋现在对孟仪的任命,让他们不敢相信,和孟仪一般,怀疑起自家是否听错了,耳朵是不是出毛病了。

一众南中大族的族长的身体,随着他们被震撼的思绪,微微的动摇了起来,但动的人一多,就不免显得明堂有些骚动。

如同老师一般,能一览无余看到下方学生的各种小举动,刘璋此刻静静的看着下方一众族长骚动不安的景象,对于这种动静,他感觉很满意。

关于孟氏的这个任命,他犹豫了一段时间,他知道这个命令过于惊人了。不过老话说的好‘使功不如使过’,有过错的人多少会勤勉些,想来孟仪会努力的替他征收税赋。再者将孟氏从建宁郡迁到云南郡,虽然云南郡有一部分是建宁郡割出去的,但这样多少可以剥离掉孟氏的一些根基。

最重要的一点,是刘璋打算遵循一位成功学大湿的话:‘背叛我的人我都送他100万,忠诚我的人将来就是几个亿了,听懂掌声。’

有些时候,干一些无关紧要的宽仁之事,可以为自家头上刷上一道金漆,让自家看起来更神圣些,也可以更多的招揽到人心。

“肃静。”彭羕皱着眉头向前踏了一步,并向着下方呵斥了一句,而后他朝着茫然失措的孟仪提点道:“孟族长,还不回话。”

“这,这,这……”孟仪‘这’了半天,方才说出了一番通畅话:“明公,我孟氏罪孽深重,能免于刀斧之刑,已是万幸,我如何能担任云南县的县长,代明公牧守一方,仪深感明公厚恩,但还请明公收回成命。”

孟仪哽咽着声音,感动万分的向着刘璋说完了一番推辞话语,这番话并不是因为谦虚,实是他真心觉得自家配不上云南县的县长,也配不上在刘璋这么宽仁的明公手下做事。

“我意已决,孟卿就莫要推辞了。”刘璋抚着手中的玉如意,感受着玉如意丝滑冰凉的玉身,让孟仪不要推辞。

同时刘璋不待孟仪再度推辞,续而说道:“你的长子孟节,气度不凡,为人孝悌,我很是喜爱,就让他到州牧府任事吧。还有你的次子孟获,虎头虎脑的,也甚是惹人可怜,现有治中董扶,为巴蜀士人用钦仰,就让孟获到董扶门下求学一二,异日说不定能成为大儒,于南中传播文教,教化一方。”

“明公厚恩,仪虽九死不能报也。”孟仪跪拜而下,声音呜咽,眼中更是有泪水滑下,刘璋的这番处理,比起任命他为云南县县长,更让他恩感万分,同时也让他忘却了推辞,事关他的两个儿子的前途,做父亲的自然是全然应下。

几个与孟仪亲近的建宁郡的族长,微微偏过头,交流了一番眼色,面上多少有点对孟仪的羡慕。刘璋将孟仪的两个儿子,一个置于州牧府任事,一个放到董扶那位大儒的手下进学。

虽是刘璋这种操作多少有质子的性质,是对孟仪的威慑。但长子孟节在州牧任事,比留于南中任官为吏,好的不要太多,次子孟获,如有天幸,竟得拜到董扶的门下,他们虽是南中人,但董扶的大名他们是听过的,董扶可以称得上是蜀地的文胆,多少蜀郡世家子弟尚且不得拜入董扶门下,没想到孟获竟是这么的幸运。

“此外,你族内的那位孟琰,虽是幼童,但气质非比常人,我打算收养于州牧府,和我儿刘循做个伴,还望你不要不舍。”刘璋说起了他令彭羕在孟氏中寻得的孟琰,打着好不容易来一趟南中,怎么说也得打包点东西带回成都的想法。于是他想着将孟琰这位日后蜀汉的辅汉将军、虎步监,在和主力诸葛亮大军联系被切断时,领着五六千人,顶着司马老贼数万骑的攻击坚守不动的大将一并带回成都。

“全凭明公吩咐。”孟仪恭声道,对于刘璋的要求,他无有不从。

可惜了,以后就没有什么蛮王孟获了,也没有七擒孟获的故事了,让孟获拜入董扶的门下,日后南中孟氏当是多了一名大儒,少了一名作乱的蛮王。料理完孟氏的事情,刘璋心中发出了些感慨。

只是七擒孟获这件事,只在汉晋春秋和华阳国志有记载,正统的三国志对孟获和七擒孟获一事只字未提,不过这也有可能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惜字如金的缘故,三国志实在太精简了。作为史书的题材,通常是由记、传、志、表所组成的,陈寿的《三国志》只有本记和列传,没有表,更没有志,平白少了很多资料,着实让人生怨。

见眼下南中人中,该赏的赏了,不该赏的也赏了。刘璋轻咳了一声,准备说起他对南中的规划。

在刘璋的一声轻咳声中,一众南中大族的族长和南中的官吏们纷纷整理姿态,微微弓着身,准备聆听刘璋的训音。

刘璋说起了他的第一条规划,关于属于他的无当飞军:“诸君,璋虽入南中时日不久,但南中的情况我还是有所了解,叟夷之中,多刚狠之辈,不服从官吏的管理,也不顺从大族的礼遇,每每生事,扰动一方,使郡县不得安宁,我甚忧之。”

“所以本州牧打算抽调南中青羌、叟中的劲卒万余家,迁徙到蜀地居住,一来就近管理,方便顾看,二来此辈多骁勇之士,当用于行伍,建功立业。”

言明了抽调青羌、叟做兵员的计划,刘璋阐述起了第二条南中的规划,以汉治夷的政策:“只是南中叟夷众多,本州牧纵使抽调万余家迁至蜀地,也还剩大批的叟夷,充塞于南中,搅扰的南中不得安宁。故而,这些剩下的叟夷就要麻烦诸君了,夷人天性贪于财货,所以还望诸君出金帛招诱,聘用这些恶夷为部曲,使其等有所统属,不至于生事。”

一众南中大族的族长有的人脸上微微泛起苦色,面前这位明公竟是打算让他们去金帛招诱叟夷中的刚狠之徒,这是一件不太好办的事情,而且还要花上大批的金帛财货。

但这群人也没人敢露头去反对一声,刘璋威势太隆,他们怎么也不敢当面反驳,也不敢反对刘璋下发的命令,顶多是去执行的时候磨磨洋工。

同时他们心里不由在想,刘璋前面出手那么大方,如何到了他们这里,竟是没有任何的表示,并且还要在他们的身上刮油。

“收恶夷为部曲,是一件难事,恶夷刚狠,难以驯服。出金帛招诱夷人,是一件苦事,所谓善财难舍。”刘璋埋着头看着手中的玉如意,言语却是没有停滞:“所以璋定了个章程,凡是招募夷人为部曲多的大族,可为县尉、县丞、县长、都尉等,如此略微补偿一二。”

一众南中大族的族长脸上苦色瞬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嘴角也咧开了。刘璋的这个章程,让他们来了兴趣,也让他们为之心动,当官好啊,金银财货如何比得上官位带来的权势地位。

‘入粟拜爵。’对于刘璋给出的政策,庲降都督高颐想起了晁错建议孝文皇帝实行的‘入粟拜爵’政策,也有点类似近前的孝桓皇帝施行的‘卖官鬻爵’政策。但他觉得刘璋的政策更像‘入粟拜爵’,都是良政,而非‘卖官鬻爵’那种恶政。

毕竟‘卖官鬻爵’的钱是被孝桓皇帝用去花天酒地、奢侈无度,而刘璋没有去刮南中大族的金帛用于己身,而是用他们的财货做起了稳定南中的好事。

彭羕琢磨了一下,通过用官位诱惑大族出金帛,去招募恶夷为部曲,一来恶夷贪于财货,成为大族的部曲,必将日渐服属于汉,好无事生非的恶夷少了,南中的治政就平和了许多。

二来南中大姓可以通过这种政策,出任地方官吏,有了进身的渠道,更是可以名正言顺的统领夷汉部曲,有着这群地头蛇各自镇守一方,南中自然能安定下来。

“此外,南中多有膏腴之地、沃壤之土,为叟夷所占,且此辈仗着出产丰阜,财货不缺,故而心生异志,常与官府对抗,不承郡守之令。我意,凡诛灭叛夷,收其土地,能在其地立坞堡、城池者,可于其地奕世袭官。”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