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三国:季汉刘璋 > 第303章 成都风色

三国:季汉刘璋 第303章 成都风色

作者:花花家的太岁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3:23

第303章 成都风色

自光和七年以来,先是黄巾起义,四海不宁,而后董卓乱政,朝纲不振,宇内一统的形势分崩离析,州郡县的长官无不自擅威福,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开启了新一轮的逐鹿中原。

也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天下各处,大河以北有袁绍、公孙瓒连年兴兵,争夺着河朔的主导权,中州兖豫之地,曹操、吕布的纷争方才止息,徐扬之土,寿春袁术北侵徐州,南寇江东,至于关中陇右之地,大大小小的军阀头子是忙不迭的厮杀。

总而言之,整个大汉几近乱成了一锅粥。

然而事情总是有例外的,如大汉十三州中的荆益二州,大体上保持着相对安宁的局面,虽是二州今年亦是有纷争,如益州的汉中之战,荆州的上庸之战,但战况并不是十分激烈,没有他处杀略甚重的可怕惨景。

其中蜀地的核心,无所争议的核心-成都城,更是在天下纷乱、战事不止的情况下,维持着一片安宁祥和的局面,不要说什么兵祸,就连剪径的盗寇都不曾出现。

和平就像正午的太阳,永恒的散发着炽热温和的暖意,熏得寒冬时节的成都士庶身上暖烘烘的。

此刻的成都市集上,来往的行人商旅摩肩接踵、人头攒动,道路两旁的商人摆出了各式各样的货物,大声叫卖着,向来往的行人兜售,而士庶如往年一样,于年末来到成都市集上收罗着年货,若是看中了什么,就上前同商人计较着价格,两方不急不躁的争论价格的过程中,流露出一股安康和谐的韵味。

在总体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于治中从事董扶的府上,却是露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先是幼童爨玉念道着论语上的文字,并摇头晃脑的背诵了起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而后一门心思虔心向学的爨玉,惹来了同席的不快,只听他的同席冒出一句不和谐的话:“学习,学习个屁。”

这句话不和谐的话,打破了私塾中的众人努力求学的氛围,致使私塾内为之一静。

好学的爨玉闻言,顿时面色有些不虞,但当他斜眼瞧了一下发言的同席,他收起了脸上的不快,继续安然的读起书来。

这里非是爨玉心胸宽广,容许同席非议夫子的圣论,而是他的同席孟获,年岁长于他,个头更是比他高一个头,动起手来他只怕要吃亏,书曰: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爨玉收起了同孟获争辩的心思。

“别念了,别念了……”私塾里小霸王孟获听到爨玉继续读书的声音,他连连发声,意图阻止爨玉继续读书。

孟获一通搅扰,爨玉失了读书的兴致,他搬出了老师董扶,打算用老师压服孟获:“先生让我们通读论语,且不日就要检查,孟兄是还想像上次一样,支支吾吾,不能发一言吗?”

“好小子。”见爨玉揭露自家的黑历史,孟获小脸涨的通红,他威胁道:“若不是看在你我同是出身南中,有乡土之谊,就你小子天天死读书、不通武略的愣性,我早就揍你一顿了,好给你开开窍。”

身为私塾学渣的孟获,对学习好的人向来是看不顺眼的,认为如爨玉一般的人只会死读书,没有其他的大用,不如自己为人机灵,又有武力。

私塾的其他童子纷纷放下手中的竹简,斜着眼观察起孟获和爨玉的争论,一副看戏的表情,当然也不乏有人看不惯孟获的作为,出言为爨玉说话。

这里吕乂将竹简放置到面前的案几上,侧身向着孟获不卑不亢的说道:“孟兄,你不向往读书学习圣贤之道,为何也不允许爨玉去学习圣贤之道……你说爨玉死读书,不通武略,难道是要爨玉学习你,每日不去研习经典,反而骑马击剑,练习箭术,你所学的这些不过是匹夫之勇,何足贵哉。”

“你……”见到吕乂非议自家热爱的行为,孟获顿然动怒,但他却是不敢对着吕乂动手,这里是因为吕乂的身份。

能成为益州大儒董扶的弟子,私塾里的童子要么非富即贵,就如孟获、爨玉,出身于南中豪族,要么是天性聪慧过人,少时就有惊人的举止,就如孟获面前的吕乂,在数算上称得上天赋惊人。

可吕乂若是只单单天性聪慧,没有什么后台,孟获自然是敢揍上一顿吕乂,可吕乂的身份贵重,乃是益州牧刘璋收在州牧府中的养子,不是他这个南中子能折辱殴打的,这点孟获还是分的出轻重的。

孟获虽说不好读书,但他头脑灵活,素有急智,他转念一想,脱口而出:“吕兄岂不闻叔孙通乎,昔日叔孙通投效高皇帝,不进儒生,而是引荐好勇善斗之士,追随叔孙通的儒生皆生怨言,而叔孙通解之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今天下大乱,宇内纷争不休,是读书之时乎,当此之时,学而无用,不得济事,当今之世,骑马击剑方为第一要务。”

“哼。”一通大言后,孟获自觉逻辑和洽,对答上优,当是辨倒了吕乂。

‘切。’却见吕乂露出不屑的笑,他摇了摇头道:“这君主在进取、争夺天下时,是最需要能打仗的悍夫。可到了天下一统的时候,文士和儒生便比较可靠……眼下虽是天下大乱,可明公神武、仁德无双,必能澄清天下,一扫寰宇,你我皆是幼童,待到长大成人,天下早已为明公定乎一也,到时候就算孟兄勇武无二,只怕也是无用武之地。”

“嗯……这……”孟获闻言一怔,他嘴唇翻动,却是想不出什么言辞来辩争,毕竟他不能反驳明公刘璋没有吕乂所言澄清天下的才具,前者孟氏造逆,全拼刘璋的仁德方才举族逃过一劫,他对刘璋是感恩戴德的,自是不会言语玷污刘璋。

可孟获生为一个混小子,也不愿在吕乂面前就此低头,他强辩道:“大丈夫应当效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率领十万之众在沙漠上驰骋,驱逐戎狄,建功立业,岂能读书习文、作博士乎,获不为也。”

“各花各开入各眼,这作博士或是作将军,不过是趣志不同,无有高下……”

此时从私塾所在的屋外传来一声空明的话,惹得屋内童子纷纷坐定,看着面前的竹简,吕乂、孟获亦是放弃了争辩,无他,声音的主人是他们的先生董扶。

作为益州大儒、谶纬大家,董扶在益土名号十分响亮,灵帝时,就有前后宰府十辟,公车三征,再举贤良方正、博士、有道,董扶皆称疾不就,而是还家讲授,想入董扶门下的弟子自远而至,在董扶面前,益州牧刘璋都是执弟子礼,一众私塾里的童子自是不敢显露出无礼的地方。

董扶拄着鸠杖走进屋内,鹤发童颜的他抚着长须说道:“但就算是作将军,也还需读书习文,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这句话是说给孟获听的,而后董扶话锋一转:“此外就算是作博士,有君子六艺,诗书礼乐射御,驾驭骏马,搭弓射箭的本事也是有的,不然何以称之君子,何以作博士。”

这句话是说给吕乂听的,董扶说教完争辩的两名弟子后,他总结陈词:“文武之道,不可偏执一端,需文武相济,方能有所成就,尔等需谨记,善思之。”

“是,先生。”私塾内的一众童子皆是俯首称是。

见到一众童子心悦诚服的应诺,董扶微笑着点了点头。“尔等童子且继续学习,不可怠废。”解决了童子间的争辩,董扶吩咐了一声后,就离开了私塾所在的屋内,他今日有一桩事情需要做。

董扶虽是身为治中,但并不需要每日到州牧府点卯,只是隔上几日到州牧府坐坐便是,一则他的年岁大了,经不起案牍之劳,若是每日俯首案牍之间,只怕他已是早早的入土了,二则他的主业其实是教授后进,引荐贤士,案牍文书什么的,非是他需要处理的。

说起来,其实董扶连隔上几日到州牧府点卯也是大可不必,毕竟他身为益州大儒,名重益土,年岁又长,就算不到州牧府坐坐,也没人能说他什么,敢说他什么。

但是董扶还是隔上几日到州牧点卯,坐上一两个时辰,盖因一来给州牧府里的官吏做做榜样,二来有些机密消息,他需要从州牧府得知,家事国事天下事,他是事事关心的紧。

董扶的宅邸离着州牧府极近,这是刘璋给他宽待,避免董扶前往州牧府的路途过远,劳累到了董扶这位长者。

因此,不多时董扶就到了州牧府,跨过门槛,走入了府内。

“董公。”成都令董和在廊下碰到了董扶,他拱手施礼,向着董扶这位益州大儒执弟子礼。

“是幼宰啊。”董扶面露和洽的笑意,他对董和这位同姓的后进很是看重,一则董和清廉俭约的性情很是对他的脾性,以往蜀地富裕丰实,民风奢侈,在董和带头节俭,制定规则,蜀地的风气有所改善,二则董和的治才他非常欣赏,在董和的治理下,成都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称得上是大治。

立于廊下交谈一番后,董和告辞而去,董扶则继续前行,向着议事厅走去。

“久不见董公,何以今日有雅兴来点卯。”

议事厅内,益州长史王商见到董扶到来,他立即放下了手中笔,站起身来向董扶致敬,并调笑了一句。

“闲来无事,四处走走,活动活动一下筋骨。”董扶踏入议事厅,在王商上前搀扶下入了座。

近前扶董扶入座后,王商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但见他面前的案几上,案牍文书堆的小山一般高,若不是董扶身材高大,要是矮上一个个头的话,就只能瞧见王商头顶的幅巾,而看不到王商的脸了。

“自明公征讨米贼张鲁以来,事务繁杂,案牍如山,文表你是日见消瘦。”董扶见着王商略显清瘦的脸蛋,他直叹了一声。

王商露出温和的笑面,他辩解道:“千金难买老来瘦,清瘦些倒也好些,若是身材肥硕,倒是不美。”

董扶摇了摇头,他反驳道:“清瘦些是好些,可太过瘦削,却不是一桩好事,文表你身为益州长史,得明公重用,信而赖之,坐镇成都,供给军需,还需保重有用之身,努力加餐饭,方能多为明公效力。”

“董公说的是,商牢记在心。”王商谦和的接受下了董扶的说教。

“上次所言明公遣吴懿进军武都,不知战事眼下如何了。”董扶开口问道。

王商面露微笑:“武都郡不过是些羌氐为祸,没有什么大的贼寇,眼下武都已是拿下了,如今明公因利便之,以吴懿为武都太守,坐镇武都。”

王商将刘璋对武都的前后处置说出,惹出董扶脸上的笑意:“善,大善,武都一下,益州之土将无缺矣……不像往日,明公虽号为益州牧,可南中、汉中、武都皆陷于贼手,如今明公这个益州牧,方才称的上真正的益州牧。”

“自去岁明公出任益州以来,兴兵征讨,无有不可,且兵旅时兴,而民不知疲乏……有如此的明公,真乃我益土之福。”董扶感触万千,他身为广汉绵竹人,唯念乡土安平,不经兵灾。

“有如此的明公,确是我益土之福。”王商微笑着应和道,去岁年初时刘焉病逝,留下叔子刘瑁和季子刘璋,而当时他会同司马赵韪一起推举刘璋出任益州牧,没有立身为第三子的刘瑁,而是立了作为第四子的刘璋,是念着刘璋文弱,不会如刘焉一般在益土杀戮过重,以刑杀立威。

只是到了如今的时节,看到了刘璋出任益州牧后的所作所为,他同董扶一样,很是庆幸有刘璋这样的君主,很是庆幸他推举了当时顶着文弱名号的刘璋。(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