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之雄霸海外 > 第1172节 漕运改海运之成功

大明之雄霸海外 第1172节 漕运改海运之成功

作者:比萨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18:57:10

第1172节 漕运改海运之成功

任何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湖州米商墨某拥沙船二百艘,因不满官府的沙船赎买政策,对于补偿费不满而鼓动船民万余民闹事!

湖州城为之堵塞,轰动一时。m.xm.x

结果官府按“从快、从重、从严”的原则,将墨某于其乡下别墅缉拿归案,匆匆忙忙地宣判后,没收家产,发东南国流放!

墨某闹事,作梦也没想到官府动作那么的快,他早就被官府注意到了,档案上有名字,资料充分,一闹事就抓起来。

海上中华与陆上中华的男主人都是某只穿越小强,设立情报机关是这种小强的必由之路,怀着“总有刁民要害朕”阴暗心理的那只小强,简直就象他来之前的某只米国那样,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监控起来。

成立中央情报局,负责监控全世界-蛤蟆张口,好大的口气;

不要笑,还真的在努力着,中情局的情报网络已经铺设到欧洲去也!

那年代,两中华是灯塔国,好些白皮都做了两中华的特务,作为“我们的事业”,以此为荣。

成立军事情报局,监控军队和搜集外敌情报;

接下来,他又成立了国土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安全事务;

新近成立的是“国家经济情报局”,搜集经济方面的情报,对于大老板、大户等,一概建档,墨某就这样撞上了枪口。

各个情报局之间业务有重叠的地方,正是那只小强有意而为,他不会让任何一个情报局独大的。

情报部门行事遵循一个原则,即“不存在”,他们从不抛头露面,不会公开亮相,财政部的公开预算不会有他们的内容,只有每日的情报简报才让人们知晓他们的存在。

而任何官员也不得对情报部门进行探讨研究,反正领到他颜家俸禄的人都不得吱声,一位接触过情报部门的朝廷大员对情报部门的内幕有一次说漏嘴,说“什么东厂、西厂、南厂和北厂比起领袖的情报机关,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一般!”

特务猖獗,却不象,是因为审判权没给特务机关!

以前东厂为皇帝提供抓人、审问和判决一条龙服务,现在情报机关有抓人、审问的权利,但判决权不在他们手上。

判决由各地的特别法庭和军事法庭负责,特别法庭是有素质的文官,他们有原则立场,证据不足,不会乱判,而军事法庭的军人法官们并不怕特务机关,他们也是暴力机构!

有了制约,特务机关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所以他们无法高调。

所谓流放其实就是劳动改造,好在有那么一个东南国!

东南国的移民开发始终没有停顿,对人口的需求如嗷嗷待哺,来多少人就要多少人,有如个无底黑洞般。

陆上中华各地的监狱空得象只鼓,狱卒无所事事,社会犯罪率创新低,民众不傻,他们知道那些官员们最喜欢的就是判决流放东南亚,这该死的去东南亚,去时几乎不用钱,回途的船票贵十倍!

太过丧心病狂,民众们抗议,终于争取到平价探亲的船票,三年一次!

海上中华还是陆上中华的大金主,陆上中华当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需要银子,官员也需要银子增加工资,靠的是海上中华的金援,海上中华给予了陆上中华不下三千万银元的各种援助和贷款,也助陆上中华站稳了脚跟。

为什么马士英回来官场大地震没激发很大的冲突,大部分官员情绪稳定,因为老马从东南国带了大量资金,官吏们人均又提了百分之十的工资,谁都不想和老马过不去,何苦呢,以后的收入将会越来越高,闹起来什么都没了!

漕运改海运这么大件事情,能够做得成功主要是用人得当!

杨天生是个大海盗出身,海运存在什么猫腻他不清楚?

他招商运粮,不用官府的力量,由民间船运公司完成。

经历多年,中国的海运发达,远洋航行不在话下,大陆到旭日城、从旭日城到苏伊士城,都是上万里的海途,海运运力巨大,能够供应二三十万人的补给,上海到天津不过区区几千里,真不是件事!

论到海运,杨天生是宗师级的人物,就算官府与船运公司说“漂没”,漂没多少,怎么个漂没法,说得过他?

他制订规章制度,曰商船运送漕粮,酌给耗米;漕粮无故缺损,令船主赔补;验米交米,专派大员经理;海运漕粮,饬沿海水师巡防;海运船商,分别奖叙;所有运费由官府和船商面议商定,在漕粮上船时发放。

出台《大明查米章程》,运米以实到数为主,不讲什么漂没,彻底地去除了这项陋规。

加强纪检,防止交米收米时官员上下其手,他有情报机关帮忙,采取“钓鱼执法”,令到官员们闻风丧胆,谁都不敢贪墨。

这个不信任官员的手段,换作前明时期早被文官们喷得一头雾水,皇帝都坐不稳金銮殿,而在现在?

新明学起了东南国,来“政治站位!”

一旦通过的决策,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就要站在朝廷这一边,坚决执行,否则分分钟下台没商量。

所以新明能够做事,做成事,不象前明那些文官钩心斗角,专门扯皮,事情办不下去。

从此之后,漕运改海运,不仅仅是货物运输,南北的人员往来也多坐海船,官府批准成立了民营的船运公司,班船运货运人,习以为常。

海运的发达还促进了保险业的大发展,官方资质的船运保险公司如“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中国保险”等一批保险公司茁壮成长,他们为船只提供平安险、水渍险和一切险等,为人员提供人身保险。

当出事后,保险公司负责理赔,从而降低了社会运营的风险。

人货船上保险,起初是自愿,后来变成了强制,不管怎么样,保险业为海运事业保驾护航,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海上船帆簇簇,船只往来,南北交通顺畅无比,而新明社会没有大的动荡,一些老官员对比往昔,实不敢相信竟有此成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