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守村人 > 第1103章 工具越好越难用

大明守村人 第1103章 工具越好越难用

作者:农家一锅出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7:14

第1103章 工具越好越难用

第1103章 工具越好越难用

十点多钟的时候,队伍抵达大良村。

村民们显得十分紧张,大人把孩子给关在屋子里,不准出来。

里长胡小江换身干净的地方迎上前,候在旁边等待随时回答问题。

其他人一边好奇看,一边干活,提前过来的护卫们说了,该干什么继续干。

兄弟二人打声招呼,把推回来的东西和钱搬下,布是几家买的,其余的钱属于让他们帮着卖葫芦条的村民的,盐要分一分。

“孩子们呢?把孩子全喊出来,给好东西吃,咱又不吃孩子,不是山贼来了。”

老五朱橚嚷嚷,跟山贼似的。

村子的大人只好把孩子给唤出来,胆小的孩子躲在别人身后,歪头探出一只眼睛。

“过来吃爆米花棒,随便吃,也别吃太多,吃多了上茅房费劲。”

咱还知道一种,脚踏旋转的,脚一动起来,葫芦被带着转动,另一只手不累。

铃儿站在一个削葫芦的设备前,点点头,问胡小江胡里长:“削多了累不?”

“问你削葫芦削多了累不累,你眨巴眼睛作甚?”

不适合你们,东西越省人力,结构越复杂,坏了你们修不了。”

咱见过另一种,下面无托盘,上面直接挂住葫芦,然后转上面的。

给孩子分东西吃的朱橚还能顾上这边。

宫女和太监挨家去收蛋,鸡鸭鹅的全要,好炒鸡蛋酱。

村子里的大人数量明显少,不用问了,在浇地呢!一会儿太阳升高,他们会回来。

“累就对了,你看你们这东西,用根小木棍插在葫芦上面,旋转的时候另一手的旋刀贴葫芦上,葫芦条被割出来。

朱橚让人去来爆米花棒,开始分发。

其实能做出来更好的,不用人管,葫芦放上去,直接就削出条了。

村子里有一排排的木头架子,架子上横大竿子,削下来的葫芦条挂上去晾晒。

其他村民,尤其是年岁大的,看凳子的位置,皆处在阴凉处,再有个能转的托盘,摆着的青葫芦,是忙着削葫芦条。

葫芦条确实不值钱,百姓种它一个是当工具,另一个眼下的季节当菜吃,专门拿来做干葫芦条卖的人少。

“累!能不累嘛!哪有干活不累的好事情?”胡里长无奈地回答。

队伍搭棚子,有人拿出来面粉与和面机和面,起土灶架大锅,今天只能吃面条。

朱樉这时出声,下丘村旋葫芦条采用脚踏式的,机械的不做,需求少,削一些就够吃了,实在没有再买现成的。

胡里长:“……”

“我先去做几套。”王艺千听朱樉一说,明白了,找人做脚踏式的削葫芦条设备。

他再改一台机械的削葫芦机,需要调试,放葫芦就自动打皮并开始削条的,叫大良村的人见识一番。

原理很简单,下丘村有各种削果子的机器,包括山药,带弹簧的刀片贴上,十几秒一根山药便削掉皮,避免人接触过敏。

“咱包饺子吧!葫芦鸡蛋虾皮馅的,买村民的葫芦,请他们吃,别吃面条了。”

朱棣考虑过来一趟,给村民包個饺子,村民们没有好的设备,面一律是全麦,队伍里的面粉白呀!

“听殿下的。”里长同意,吃什么都行,无可无不可。

队伍里的人都会包饺子,包括四个亲王,本地官员会不会就不晓得了,估计不会吧!

准备切面机的停下,开始调整零件,压面制饺子皮,要圆的。

这样做出来的饺子皮不好,属于把一张张面铺在一起,然后用个圆筒一压,就一摞饺子皮。

边角料回去再和一下,继续铺、压。

正常擀面杖擀出来的饺子皮是中间后,周围逐渐变薄,压出来的厚度相等。

另一部分人去拿葫芦,把外面的皮先打下去,切成四半,瓤掏了,放到擦丝机里擦丝,加点盐。

收来的蛋打到大桶里,插入打蛋器,嗡嗡嗡就搅好了,一会儿下油锅炒熟。

大良村的村民们看傻眼了,这都是什么东西?有自己和面的,有自己擦丝的,打鸡蛋不用筷子?

朱棡见有村民盯着打蛋器,开口:“用竹子能做简单的打蛋器吧?”

“不做!”铃儿否定:“平时不天天打鸡蛋,竹子做一个就放在那里摆着,落灰了、干燥掉渣了,等打鸡蛋再拿出来,洗的时候容易让手扎刺,打鸡蛋的时候碎在鸡蛋液里。”

铃儿从实际出发,百姓不会天天打鸡蛋的,下丘村用钢丝做,因为需要每天处理鸡蛋,包括蒸蛋糕、炸软麻花、炒菜、包馅……

百姓一般都是煮鸡蛋吃,省油,煎鸡蛋要耗油的,蒸鸡蛋羹又麻烦。

煮蛋最大的优势在于方便携带,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出门的人揣两个煮好的鸡蛋,应急用。

“哦!”朱棡觉得有道理,不做就不做吧!

这边做饭,工匠们分出来人手改独轮车,准备一户给一辆,大小他们自己分。

由于挨着两条河,大良村的耕地多,人口跟着多,属于大村子,一百二十户人家。

河对岸的村子,同样给做,别看他们属于涿州,在朱棣眼中,涿州也是自己的,跟大同府被朱棡照看着一样。

北平府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周边,需要其他地方的资源与人力。

朝廷说不允许亲王对周围别的地方使用行政手段,也不准亲王离开封地,那么就采用经济手段。

像涿州河对岸的巨良村,只要房山县使劲收葫芦条,与大良村在起名上都对抗的村子,必然努力种葫芦。

最开始也是他们种,两村之间隔一条河联姻的很多。

葫芦好种,不像果树,需要几年才结果,葫芦为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给它搭架子就行,像黄瓜似的,准确地说是葡萄那样的架子。

“铃儿姐,葫芦条好卖吗?”徐仪华看看朱棣,帮着问。

铃儿也看朱棣一眼,又笑着对徐仪华说:“现在吃是最好的,做成葫芦干的烹饪方式受限制,一般百姓家里不愿意吃干的。

即不能普及平民家庭,咱们可以让它变成饭馆、酒楼里的菜。

或者对百姓宣传如何吃干的葫芦条,葫芦片其实也行,只不过条好晾晒,切片需要的晾晒场地大。

药房愿意用片,百姓自己吃着愿意用条,储存的环境不一样。”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