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守村人 > 第884章 习惯改变看官员

大明守村人 第884章 习惯改变看官员

作者:农家一锅出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7:14

第884章 习惯改变看官员

第884章 习惯改变看官员

快是不可能快的,之前一天一个马拉松,现在必须恢复,关键在于牲口。

马和骡在托东西的情况下,耐力比不上人,除非很多马,轮换着干活。

好在吃的东西好,这不是怀远的大豆和高粱多嘛!正好拿来给它们吃。

把高粱米糠和麦麸,加上一点豆饼,放进爆米花机里,做出来膨化的爆米花食物,人吃着都香。

在混合豆渣、青草之后,放点盐和贝壳粉、石灰石粉,同时喂温水,温水给马的话,马愿意喝更多的水。

寻常人家养不起军马,养拉车的还凑合,百姓最想养牛,牛在吃的方面比马差。

百姓相继吃完午饭,开始帮忙干活,比如炒豆子,炒好的豆子随时能够磨成粉喂牲口。

大豆秸秆剩的少,都被百姓拿去卖钱了,凤阳有专门的牲畜中转场,里面有牛,又养一些山羊,正好喂它们。

还能混合在其他的青贮材料里,少量添加,因为不是全株制作,百姓需要收豆子,秸秆便不是那么好,纤维化严重。

最好的时候是有毛豆的时刻,连着毛豆一起收割,再做成青贮,百姓舍不得。

眼看要收获的小麦秸秆不拿来喂牲畜,直接一把火烧了,然后立即翻耕进田,加肥,种大豆和高粱。

高粱秸秆编东西用,比如盖帘、带去了高粱粒的穗的刷锅刷子、扫帚,还有剩的就当烧土灶的柴火。

各家会留一部分大豆秸秆与高粱秸秆,沤肥,不然轮作耕种太吃肥了。

百姓以前哪知道这么种啊!都是一年种一次,恢复地力,长江以南才敢两年三熟。

更不用说间作、套种,大豆种植有利于恢复土地肥力,再额外弄点矿石肥就没问题了。

过来的军士们开始教了,先看土壤酸碱度,再考虑用什么矿物肥与生物肥。

“想是有的地方还未开始这半一年两茬轮作与间作、套种。高粱稳产,增收一季大豆。”

老二朱樉饭后喝茶水休息,顺便与里长说话,他跟其他大臣不能如此,走得太近了不行。

他三弟朱棡跟着说:“官员之前保证是随意宣传一下,百姓还是愿意按照自己原来的方式耕作。

突然叫他们多种,他们担心种不出来,尤其是没有牲口的情况下,在麦茬的地方种,他们还要烧麦子呢。

种水稻的地方更不用说,现在就指望下村的军士们指导他们,朝廷强制方式。”

朱棡说百姓的情况,怀远百姓听话在于太子兄长过来亲自说,百姓选择相信,同时官员积极推动。

当地离南京不远,商人过来会提下丘村怎么种的,一年收成顶两年多。

偏远的地方,像两湖地区,百姓都跑差不多了,后来大赦天下,部分回去,他们照着原来的干,两年三茬,不那么累。

四川保证不听,官员过去了,拿着各种册子,让衙役去推广,百姓只要问一句‘减产你负责不?’官员便不敢吱声。

怀远百姓问县官,知县就敢拍胸脯保证,减产提头来见。

朱棣也开口:“需要有带头人,军士们才能真心帮百姓,整合各个地方的矿物肥和生物肥,包括简单的农药制作。

不知北平行省怎么做的,咱过去的时候便是那边种完了大豆和高粱,种水稻的那处位置要快收获了吧?

这个还要感谢前朝的郭守敬,通惠河开通了后,两岸百姓才能种水稻,不然咱以后过去,还不晓得从哪里调水稻种子选地方种呢!”

朱棣想起他的封地,北平多数地方种小麦,只有一片区域种水稻。

他的封地好,有个好平原,同时离海又不远,往北是草原,向西为山西,太行山正好有个缺口。

朝东是河北一部分,接着属于辽宁,物产丰富,南边还是河北,入海口在天津,有渤海湾。

山西以后若是不使劲采煤,还真不好发展,需要更多的机械设备,然后拼第一产业,反正第三产业不用指望。

最小的朱橚看看三个兄长:“我只管跟着学,我还小,不急着找封地,反正吴王是不当的。

我打算单独弄个买卖,自己掏钱,与下丘村合作,我在居必七跟着学了不少。

我想要一支专门在各地跑来跑去的商队,看有什么好就买来,看缺什么从别处运到卖。”

说着他看里长,没有下丘村跟着一起,他怕赔钱。

里长显然不能答应,村子正在努力跟其他亲王和公主分割,或者说作切割,岂能单独找一个亲王跑贸易?

“殿下可以单独组个小队伍,在距离应天府近的地方跑一跑,培养人才。”里长如是说。

“等回去的吧!”朱橚露出一丝失望之色,听出来了。

……

晚饭时间到来,大家吃鱼的火锅,实际要算打边炉,锅就是个盆,不是鸳鸯锅,更不是里面烧炭的那种漂亮的铜火锅。

之所以如此,在于携带方便,盆能来回套,东北那种火锅,太占地方了,影响队伍装东西。

鱼就是在淮河里捞的,小蒸汽机船带着大孔的网来回拖,很快就弄上来大量的鱼。

昨天晚上放的虾笼,也提供了不少河虾,再摸一些河蚌,加上早春种的生菜、茼蒿,配合豆制品,就是一顿饭。

主食是皮带面,吃菜差不多了扔锅里煮,拿肉皮烀的干豇豆咸菜,口感非常不错。

孩子和老人、孕妇吃到了之前做的香肠,即朱闻天时候从老毛子那里学来的哈尔滨红肠,这个好吃。

既然有它,自然有拿它下脚料制作的闷子,白色的,里面点缀着一些香肠的碎末。

不是大连那种偏黑色的炒闷子,那个口感软,得用芝麻酱等调料来调。

这个红肠下脚料的闷子切了蘸蒜酱,或者油炸好吃,之前炸的闷子串儿都是它,有淀粉就行。

做它的汤就是煮香肠的汤,里面为什么有红色的碎末呢?煮香肠的时候要在香肠上扎孔排气,避免爆了,有的东西就从孔出来了。

说白了就是煮红肠的水趁热弄进去淀粉,搅和搅和,放锅里蒸,吃的时候有淡淡的红肠味,别的地方没有这种闷子,不做红肠。

说是哈尔滨红肠,东北三省全有作坊,顺便出闷子,非常便宜。

做好了,一部分切片让人蘸蒜酱吃,一部分炸了蘸干料,小孩子蘸果酱。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