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西凉兵王 > 第123章 汉阳郡羌的愤懑【第一章】

第123章 汉阳郡羌的愤懑【第一章】

董虎知道影响天下大势的各路英雄是哪些人,知道他们都是在平定黄巾乱时崭露头角的,当他察觉到西凉各郡县骤然多了些太平道人后,突然意识到张角可能真的要造反了,而董瑁说的“甲子年”也让他十分确定。

当他意识到黄巾乱就在眼前时,董虎就在考虑一件事情,他究竟要不要在天下大乱时参与进去?他能否逃脱或是避开这场叛乱?

枪打出头鸟,过早的参与黄巾乱的弊端很明显,自己在河湟谷地的根基太浅,这个节骨眼上迈入天下漩涡中,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刚刚得到的一切就会毁于一旦。

董虎心下知道,一旦参与这场影响大汉朝未来的动乱,他就必须做出割舍,做好重新回到解放前的最坏准备。

迈入漩涡的弊端很明显,也很愚蠢,但他能够躲得开吗?在董卓作战不利时,董卓抽调他入中原作战时,他能拒绝吗?

……

有许多事情都忘了,忘了具体细节,但董虎是知道影响天下大事件的。

先是黄巾乱,后是东西羌乱,之后是皇帝刘宏病逝,大将军与宦官拼了个同归于尽。

在大将军何进没死前,董卓只是个普通的西北大将,与大汉朝无数普普通通西北将领一样,老老实实为国征战、戍边,直至大将军死后才参与到了帝国中枢。

董卓后来的所作所为与他前半生有着很大区别,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皇帝没死前,董卓对帝国的走向没有丁点影响力,那么问题来了,董虎就算对董卓不理不会,对他阴奉阳违,或是至此反目为仇,对帝国的未来有影响吗?

在年前察觉到黄巾乱就在眼前时,他就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最后的结果就是……

你想多了吧?

董虎也只能自嘲一番,无论有无他参与这场各路英雄展露头角大乱中,他都阻止不了皇帝的病逝,也插手不了何进与宦官拼个同归于尽,没有他的存在,董卓的人生轨迹只会沿着原有结果前进,该死的还是要死,该入京的还是会入京,天下各路豪杰该乘势而起的,同样会高举大汉旗帜混战数十年。

一个偏居一隅的河湟羌,一个或许会给大汉朝另一个选择的机会,两个选择摆在他面前,又当如何选择?

这些还是不确定的未来,而眼前的东羌隐忧却是实实在在的威胁!

董虎不知多少次暗自叹息,朝廷不玩平衡之策还罢,趁着他捅河湟谷地时候,一举干掉金城塞内叛军,就算朝廷心忧董虎反叛,只要遣五千大军堵住允吾城,董虎就算想闹腾都难,西北隐患就会降到最低,可现在呢?

东羌实力未损,夹在了董虎与朝廷之间,前有狼后有虎,夹在中间的东羌看似老实了,可董虎比谁都清楚羌人的尿性,更清楚韩遂这老小子不是个好鸟。

东羌老实了,可着劲的巴结朝廷,可着劲的与凉州刺史左昌、护羌校尉夏育说董虎的坏话,一旦朝廷有变,这些坏蛋若把朝廷说迷糊了,若跑去了长安戍守或平叛什么的,那才是真的坏事了。

朝廷玩平衡之策,董虎势大,朝廷就会支持韩遂和东羌,韩遂就成了另一个养贼自重大将,朝廷一旦有变,谁也不好说会不会调东羌跑去长安,大唐时,又不是没发生过调吐蕃人平叛,以至于发生吐蕃一把火烧了长安破事。

对于董虎来说,帮助朝廷平乱,改善自身形象是其一,增加董卓心下分量是其二,最最重要的,他要解决身边的隐患,解决了东羌威胁自己,威胁大汉朝的能力。

整日趴在河湟谷地,整日瞪大眼睛盯着韩遂,这老小子肯定老实,肯定整日在朝廷面前装可怜博得同情,可若董虎带着一群虎崽子跑去了中原,没人盯着一帮造反惯犯呢?

有些东西没法子与人说,只能用利益、前途什么的稳住军心。

收到郭胜信件后,董部义从准备了十日,在四月初自临洮北上至漳县,这段路并不好走,但自漳县沿着渭水就容易多了。

自漳县入渭水河谷,再向东就进入了汉阳郡,董部义从在陇西郡时还好些,自打一脚踏入汉阳郡,所有人立马绷紧了神经,不仅所有鹰隼放出警戒,董虎更是从轻骑营中抽调五百精锐充入两个中队的斥候营,将斥候营扩大至两个大队。

斥候与后世的侦察兵相当,因每每孤军深入敌后,精锐程度堪比特种兵,是一军中精锐的精锐。

董虎成了河湟羌王,在他逼着几十万老弱妇孺厮杀时,冷酷血腥吓住了所有羌人,可这都一年过去了,按照羌人的短暂记性,再加上没有亲身经历过,河湟羌之外的东羌肯定是不怎么怕他了,而且极为仇视他滥杀羌人。

东西羌成了仇敌,董部义从又从羌人聚集地的汉阳郡路过,那能不小心再小心吗?

斥候营全撒出去,天上有鹰隼搜寻敌人,地上有百十个大黄狗巡逻,华雄亲领千人推着独轮车在前,孙牛、胡三领本部两千精锐步兵在后,紧接着是董信、董耀、刑勇各领千人部族随后,最后是刘胜领五千辎重。

一个个三纵列军阵行走在河谷,除了董虎的千骑重甲骑与大部队贴在一起外,四千轻骑以及斥候营千骑全都撒了出去,或居于阵前阵后数里,或仅仅护住两翼,无论是行军还是扎营,董部义从都将汉阳郡的危险提升到最高等级。

万五行军极为谨慎,每日只走二十里,大量骑军四处巡视,渭水河谷两侧羌民可是倒了大霉,若老老实实赶着牛羊离开还罢,若敢稍有反抗,立马就是一顿皮鞭狠抽,完了还要在脑门上盖了个“董”字,唯一庆幸的是,这些烙了字的羌人没有被剁去手指,董部义从也没有将他们强行塞入辎重营,而是威胁了几句后便扔了不理不会。

渭水谷道大乱,沿途无数羌民村寨逃离躲避,即便居住在汉民村寨的羌人,也是能逃就逃,唯恐脑门上也多了个印记,那帮西羌蛮子说了,第一次抓住在脑门上来一下,第二次再抓住就剁去手指。

渭水谷道无数羌人赶着牛羊逃跑,脑门上烙了字的更是跑到刺史府门前嚎啕大哭,每一日都有百十人跑到门前大哭,把左昌那个气啊……

“大人,今日……今日又有二十七人前来哭诉……”

“砰!”

不等老管家把话语说完,老脸铁青的左昌就是一巴掌拍在小几上,老管家也只能低着头退到一旁不敢多言。

“呼——”

左昌深呼出一口气息,看向一干阴沉着脸的各部羌人头人,没有开口询问汉阳郡太守范津,反而看向下首的长使盖勋。

“盖长使,临洮小儿如此残暴不仁,可有良策?”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刺史不询问太守该当如何,反而询问长使盖勋,也让席间一些人皱眉不悦,就在盖勋皱眉欲要起身时,一人猛然站起。

“刺史大人,我句就种羌居住在落门聚,从未有过违法作恶,那残暴小儿却以我族阻止道路、欲图不轨为由,肆意鞭打、驱逐我部族人,我儿更是被那小贼在脸上烙了字,无罪而让我儿遭受黥刑。”

“请大人为族人做主!”

滇吾带头,几十个羌人头领全呼啦啦跪倒在地……

“请大人为族人做主!”

……

咋整?

一群羌人跪地不起,一副不给个公道就都不起来架势。

左昌心下恼火,再次看向与自己作对的盖勋。

“盖长使可有解决之法?”

左昌再次开口询问,盖勋没有第一时间站起,而是转身看向一旁的太守范津,范津却只是苦笑点头,盖勋这才向左昌抱了抱拳。

“回刺史大人,下官昨日就让人阻止董大使驱逐百姓,只是……董大使以为,黄巾贼图谋作乱,前些时候凉州各郡县亦有黄巾道人出没,为了大军行军安全,这才不得不如此。”

一听这话语,对面盘膝坐着的披甲将领站起。

“临洮有黄巾贼人作乱,我安定郡又无贼人造反,沿途百姓又都是良善百姓,怎么就威胁了那作恶小儿?分明是狡辩诓骗大人!”

盖勋转头看向开口之人,见是一年前投降转正的王国,眉头微皱了下,但还是叹息开口。

“盖某也不信董大使话语,只是董大使的话语却让盖某难以辩驳。”

“哼!”

王国冷哼不满。

“临洮小儿素来狡诈难缠,长使大人可莫要被他欺骗了!”

听到“狡诈难缠”四字,众人一阵无语,但也都认可了这话语。

盖勋没有亲身经历平乱的全过程,却也从后来传言中知道些,知道董虎确实狡诈难缠。

沉默了数息……

“诸位是知道董大使在金城郡的所作所为,董大使说,若是过万董部义从途径汉阳郡,普通百姓又如何敢在大军沿途泰然自若?”

“董大使还说……他与诸位有仇,虽之前互为敌我,但他在金城郡杀戮太大,并不能十分确定诸位会不会在他行军路途充匪杀人。”

一干羌人头领鼻息瞬间粗重,就在滇吾还要恼怒,王国向左昌郑重抱拳。

“大人还请相信我等的忠心!”

说着,又向盖勋抱拳。

“大人是汉阳郡清正仁德君子,那……董大使既然担忧我等羌民,我等也无话可说,自今日起便让人传话所有羌部,为董大使大军让开所有前行道路!”

滇吾大怒,猛然起身,正要指着王国大骂,一人突然将他拉住,拉住的大手青筋鼓胀,或许是拉着的人力气很大,也或许地位很高,滇吾横眉怒目数息才恨恨别头不言,但那拉住的人却看向所有羌人头领。

“王司马说的没错,既然董大使不信任我等羌民,咱们就与他让开道路,让董大使可以顺利前往河套三郡,让董大使可以安心为国屯田戍守。”

听着这话语,一群羊皮袄汉子全恨恨点头。

“咱们给他让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