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尊师孔仲尼 > 第一百零六章 为臣之道

尊师孔仲尼 第一百零六章 为臣之道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5:13

第一百零六章 为臣之道

尊师孔仲尼正文卷第一百零六章为臣之道孔子一袭话说完,子贡又开口发问道:“夫子,我有疑惑。”

孔子笑道:“那就说出来吧。”

子贡微微挺身,恭谨问道:“您方才说治理国家,要选贤任能、辨别忠奸、节省财用,但仅仅做的这些,恐怕还不足以使国家运转得当吧?

管夷吾生活奢靡,这算不上节省,但他依旧能够辅佐桓公称霸。

晋文公流亡国外时,没有食物即将饿死,介子推偷偷割下大腿上的肉让文公充饥。

然而文公回国继位后,在流亡时追随他的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都得到了封赏,唯独介子推没有得到赏赐。

介子推辞让封赏隐居山中,文公想要逼他下山,就在山中纵火,结果反而把介子推烧死。

文公这种做法,称不上是辨识忠奸,但却依然能够号令诸侯。

秦穆公下葬时,命令秦国的贤臣多达百人随同殉葬,这说不上是尊重贤能,然而他却依然能开辟疆土,东破强晋,西霸戎夷。

究其原因,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孔子闻言,笑着回道:“赐啊!你这是没有弄懂为政的根本之道啊!

国家的政事,怎么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不看另一面呢?

管夷吾拥有经世之才,所以他虽然生前虽然生活奢靡,但却使得齐国富足、称霸诸夏。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生活奢靡,所以为齐国种下了奢靡之风盛行的祸乱根源,使得桓公无法分辨忠奸。

自从他逝世之后,竖刁、易牙、开方、常之巫等小人先后得到桓公的重用。

竖刁阉割自己来博取桓公的信任。

易牙烹杀自己的孩子做成肉羹取悦桓公。

开方作为卫国的公子,抛弃父亲卫懿公和蒙难的祖国来侍奉桓公。

常之巫以巫蛊之术恫吓、诱导桓公。

这些人结为朋党、互相勾结、蒙蔽君上、祸害百姓。

使得桓公病亡于宫闱之内无人过问,尸体放在床上六十七天,发臭发烂,躯干上爬满了尸虫,无人为他收敛。

齐国也因此陷入内乱,五位公子互相讨伐,使得桓公和管仲留下的霸业不再,齐国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威势。

而晋文公不辨忠奸,使得介子推被烧死在绵山之上。

晋国的百姓都哀叹介子推的命运,于是就约定在介子推死去的这天不生火做饭,寒食节由此而来。

而晋国的公卿大夫也因为介子推的死心有戚戚,再不敢以介子推这样的忠诚之士为楷模去教育子弟。

于是介子推死后,晋国的朝堂之上,秉忠行事的人越来越少,而以邪妄之言蒙蔽君主的人越来越多。

晋国公室的衰微,正是从文公开始的啊!

至于秦穆公,他能够称霸西戎,兼并十二个国家,开辟千里土地,正是因为重用贤臣啊!

他听从公子絷的建议,以五张黑羊皮换取百里奚,百里奚又向他举荐了蹇叔。

西戎王的使者由余前来拜访秦国,穆公以礼相待,所以又得到了由余的辅佐。

秦穆公听取他们的建议,向东击败了晋国,向西征服了西戎。

然而他死后,却用这些良臣殉葬,所以秦国的力量也自此衰落。

所以说,治理国家选贤任能、辨别忠奸、节省财用又有什么过错呢?”

孔子这段话说完,学生们正在思索着话语中的道理呢,宰予又突然站了出来。

“夫子,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治理国家的方法都各有各的缺点,那么有没有值得效法的完美对象呢?”

孔子听了,捋着胡须道:“完美的对象大概只有尧舜这样的圣人吧?”

宰予听了皱眉道:“可尧舜的时代过于久远,他们施政的方针已经无法考证,有没有近一些的呢?”

孔子闻言,笑着说道:“如果近一些的,大概只有郑国的子产能够稍稍接近他们了吧。”

“那么子产执政的方法又是怎么样的呢?”

孔子开口道:“子产执政,在于宽猛。

政策宽厚,民众就会怠慢,怠慢就要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

而政策刚猛,民众就遭到伤害,伤害过度就要用宽厚的政策来抚慰他们。

《诗》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说的就是用宽厚的政策,来让民众太平康乐。

《诗》中说: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

这说的就是当宽猛互相调和后,民众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啊!”

听到这里,巫马施又站出来问道:“可是,夫子,您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要坚守‘仁’道吗?

既然坚守‘仁’道,又怎么能对民众用苛政呢?”

孔子摇头道:“施啊!你这是误解了我的意思啊!猛政与苛政并不是一回事啊!

子产用律法作为猛政,威慑民众当中的奸邪之徒。

用仁爱作为宽政,抚慰民众当中的良善之人。

如果一味的使用猛政,只会是良善的百姓受到伤害。

如果一味的使用宽政,又会让那些奸恶之辈逃脱惩罚。

子产去世前,曾将郑国的下任执政卿子太叔叫他床前,给他讲述了为政宽猛相济的道理。

然而在子产死后,子太叔却不忍心惩戒百姓,只是一味地纵容他们的行为。

结果没几年的时间,郑国境内盗贼横行,这些人聚拢在萑苻之泽,为祸国家残害百姓。

子太叔只能调遣军队去讨伐他们,把这些盗贼尽数处决。

如果子太叔按照子产的教诲去处理政事,原本只需要处死几个首恶之徒,就能将国内的不正风气逆转。

何至于要等到他们聚众成灾的时候,才派出军队讨伐呢?

子太叔用宽政的初衷,是出于仁爱之心,想要爱惜百姓。

然而他得到的结果,却是因为使用宽政,反而杀戮了更多的民众,造成了最大的不仁。

有子太叔的教训在前,为政者又怎么能抛弃子产的良言,去一味的采用宽政治理国家呢?”

说到这里,孔子心中感慨丛生,联想到子产的病故,又忍不住落下眼泪。

他抬起袖子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叹息道:“子产去世时,郑国的百姓无不在街上嚎啕痛哭。

男子解下玉佩,妇女摘下耳饰,老人哭泣的就像是孩子那样无助。

他们说:子产离我们而去了,从今往后,我们还能依靠谁啊?

郑国的民众哭泣了足足有三个月,这三个月里,郑国的乐器也不再奏响。

子产这个人,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自己言行谨重,事奉君主恭敬,养护百姓有恩惠,征募使用百姓公正合理。

有人说他是不仁之人,我是不相信的。

子产是郑国强大的基石,他所具备的仁爱,简直就是上古圣人流传下来的遗风啊!

他怎么会是不仁呢?如果他都是不仁了,那天下还有配得上‘仁’这个字的人吗?”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