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尊师孔仲尼 > 第八十二章 赵鞅与宰予论政

尊师孔仲尼 第八十二章 赵鞅与宰予论政

作者:役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5:13

第八十二章 赵鞅与宰予论政

尊师孔仲尼正文卷第八十二章赵鞅与宰予论政宰予抱着赵毋恤走在大街上,一路上兴奋的手都在抖。

果然是善有善报啊!

正愁着怎么打开六卿的门路呢,路边随手救了个小孩儿,居然就是赵襄子。

这事儿闹得,舒心!

赵毋恤一边吮着饴糖,一边望着宰予喜气洋洋的面庞,问道。

“宰夫子,我都告诉你我的名字了,你怎么还不教我东西?”

“好好好!教,都可以教。”

“那您今天打算教我点什么呢?”

宰予想了想,干脆拿出图书馆里看到的秦朝蒙学书籍《仓颉篇》来教导赵毋恤。

他朗声道:“跟我念。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

赵毋恤也随着他一起念诵了起来:“仓颉作书,以教后嗣……”

等到宰予将《仓颉篇》念完,赵毋恤也随之读完。

他正盘算着等闲下来,回馆驿把《仓颉篇》抄写一遍送给赵毋恤。

岂料赵毋恤竟然又开始从头背诵了起来:“仓颉作书,以教後嗣……”

这着实把宰予吓了一跳,《仓颉篇》虽然不长,但好歹也有一千多字呢。

只是念一遍就能全篇背诵,这是什么三晋超人?

我在图书馆里都背了得有俩小时呢!

宰予问道:“你背会了?”

赵毋恤点头:“背会了。”

宰予闻言忽然有些惭愧,他原以为赵毋恤碰上他,那是赵毋恤的福分。

没想到啊,原来能够教导赵毋恤,反而是他宰予的福分啊!

宰予不由感叹:“真是聪慧啊!”

赵毋恤被他夸得开心了,从怀里又摸出一份竹简送到宰予的眼前。

“这些我也背会了。”

“这是什么?”

“这是上个月父亲交给我们背诵的竹简,他交代我们好好保管,否则会被责罚。

哥哥们弄丢了竹简,所以就找我要。

我不给,他们就打我,骂我不懂得长幼尊卑,还扯烂我的衣衫,弄乱我的头发,说我披发左衽。”

宰予本来气都消得差不多了,听到这话,血压立马又上去了。

这帮小崽子,我大宰子不出手治治他们,还无法无天了!

宰予说道:“你想不想报仇?”

赵毋恤点头道:“想。”

“想报仇,那你就听宰夫子的话。

今晚我会去拜访你父亲,你把竹简上的内容好好温习几遍,晚上我会请求你父亲查验……”

宰予话还没说完,赵毋恤小手一伸,把他的嘴捂住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不想报仇了。”

宰予把他的小手挪开:“为什么?”

赵毋恤道:“虽然其他哥哥们待我不好,但我的大哥待我很好,他尚且没有背熟,如果让父亲查验背诵的话,大哥也会遭殃的。”

宰予听到这里,愈发感觉这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他回道:“你无需担心,此事我自有分寸,不会连累到你大哥的。”

……

夜晚,赵氏下宫。

灯影之下,宰予与赵鞅推杯换盏。

赵鞅见气氛已浓,便屏退一旁的下人们,随后开口道:“我听说您的老师,想要在鲁国恢复礼乐制度。

不过虽然鲁国乃是天下少有的礼仪之邦,但要做到当初周公那种程度,也并不容易吧。”

宰予知道赵鞅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隐晦的表达夫子指责他的言论有些过火了。

不过宰予原本就因为赵毋恤的事情,对赵鞅憋着一肚子火气。

现在他还敢攻讦夫子,那宰予自然不能给他什么好脸色看。

宰予朗声道:“夫子年轻时曾经前往成周,向老子求学。当时老子曾教导他说,教化天下一共有五种方法,它们分别是道、德、仁、义、礼,其中以道为最上等,以礼为最下等。”

赵鞅听了,还以为宰予是赞同他的观点,于是笑着问道。

“那您的老师为何不去选择最上等的道,而是选择最下等的礼呢?”

宰予见他中计,也笑着回道:“这是因为,当天下失去了道之后,德才会显现。

当失去了德以后,仁就开始发挥作用。

当仁的道路行不通后,人们就只能依靠义来行事。

如果天下连义都不存在的话,就只能用礼来约束他们了。

夫子认为现在的鲁国,尚且还可以用礼来规整歧路,唤醒民众心中的大义,进而向上追求仁的境界。

如果一个国家连礼都不存在了,那恐怕就连夫子这样博学多才的君子都不知道该怎么治理了。”

宰予明面上是在陈述夫子治理国家的依据,背地里却是在指责晋国人办事不地道。

赵鞅听了不免尴尬,只得讪笑两句道:“原来孔仲尼依照礼来治国,是为了追求仁的境界啊!

只不过,单单是想要恢复礼都已经如此困难了,大概是无法做到仁的吧?”

宰予听了,只是摇头。

赵鞅疑惑道:“您是不同意我的看法吗?”

宰予道:“夫子曾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您想要仁,仁自然而然就会到来。

仁到来了,德就可以推行了。德推行了,道就得以恢复了。

而当道得以恢复之后,天下人就会一起来归附他了。

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难道还不能长久的持有天下吗?”

赵鞅原本听得心不在焉,甚至还有些后悔将宰予请来赴宴。

可当听到这句‘天下将附’后,他的兴致一下就被勾起来了。

“此话怎讲呢?”

宰予道:“天道的变化,是没有常数的,只有具备德行的人,才能够得到它。

从前尧的子嗣没有德行,于是他就将帝位传给了舜。

舜的子嗣没有德行,他就把帝位传给了禹。

而到了夏桀时,他没有德行,所以民众就纷纷离开他,归附了施行仁爱的商汤。

商纣没有德行,所以民众又归附了仁爱的文王和武王。

土地、城池、天下,只是眼前的虚妄。

能否施行仁政,赢得民众的归附,才是长久持有它们的保证啊!

王朝的兴盛、衰颓,国家的兴起与灭亡,在天道的眼里不过是一瞬之间。

只要稍有不慎,持有的东西便会被天道所剥夺。

夫子出仕,是为了辅佐国君,帮他守住周公留下的社稷,保卫鲁国历代先君留下的疆土。

所以说,夫子想要在鲁国用礼的方式,去推行仁政,赢得民众的拥护,这又有什么过错呢?”

赵鞅之前对所谓的仁政兴趣缺缺,认为这不过是一帮迂腐儒生妄图恢复上古制度的假象罢了。

可听到这里,他却对宰予口中的仁政产生了兴趣。

“您愿意详细说明什么叫做仁政吗?”

宰予道:“民众,是国家的根本。而民众,又都是趋利而避害的。

他们喜欢居住在能带给他们利益的地方,厌恶居住在使他们难以生存的地方。

民众害怕饥饿,就减轻他们的税赋。

民众害怕死亡,就减轻当地的刑罚。

百姓害怕劳顿,就不要频繁更改政令。

如此一来的话,仁政就能够推行了,民众就会前来归附他了。”

赵鞅听完,皱眉犹豫道:“可如果减轻赋税,封地的收入就会不足。减轻惩罚,奸邪之徒就会横行。如果遇到外敌来袭,又怎么可能不频繁更改政令呢?”

宰予早知道他会这么问,于是便将事先准备好的答案一股脑的倒出。

“请问您,难道您的封地内,所有的荒野都已经开垦了吗?”

“没有。”

“难道您手下负责耕种田地的民众已经足够使用了吗?”

“不够。”

“难道您现在持有的军队,已经足够帮您抵御外敌的入侵了吗?”

赵鞅闻言沉默了一会儿,终于叹息道:“并不够啊!”

宰予于是问道:“开坑荒地,耕种田地,扩充军队,这些都需要民众的帮助,既然如此,为何不愿意推行仁政呢?”

宰予步步逼近,赵鞅几乎被逼到了墙角。

他想了一阵子,终于提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

“若是将税赋减少一半,便需要两倍的耕地才能维持收支平衡。这样做虽然可以招来两倍的民众,但短时间内,我又如何开垦出两倍的荒地呢?”

宰予等的就是他这句话。

他笑呵呵地从袖子里掏出曲辕犁的图纸。

“办法自然是有的。我之前和您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您想要推行仁政,那么帮您施行仁政的方法,也很快就会来到您的身边。”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