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 第608章 一股逆风袭来

第608章 一股逆风袭来

第608章 一股逆风袭来

“看君父的意思吧。现在齐鲁之地还不甚稳定。”

蒙恬和蒙毅二人对视一眼。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嬴政这一看就是建立了不世功业之后飘了。

很多政策、命令下达的毫无根据。

像是,喝醉了酒做出的决定。。

“这些政令,恐怕有损皇帝陛下的威严。”蒙恬说的已经够含蓄了。

扶苏望着蒙恬、蒙毅,这两个人不会也想着让他回去劝谏嬴政吧。

主要扶苏现在力量还不够强大,之前他还对着嬴政皮了一下。现在这个时候回去劝他,不就是说他这些政令下达的不对,自己找抽?

事实上扶苏现在正在想法子如何让嬴政恢复对自己的宠信。

因为他从李信的反馈中感到嬴政有些着魔的意味。

在这种局面下,猥琐发育才是上策。如果和嬴政正面刚,那不就是走历史上公子扶苏的道路吗。

很多人觉得劝谏是个好词。

这只是分视角来看,臣子觉得自己是在规劝君王;但是扶苏也是做君侯的人,他太懂臣子劝谏自己的事后那种感受了。

对于君王来说,臣子的‘劝谏’,其实就是教‘君王’做事。

这才是人之常情。

身为一个集团的领袖,号令群臣,期间还要听臣子教领袖做事,领袖怎么可能舒服。

换任何人来都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之前都说嬴政睿智、英明的原因。因为嬴政之前真的做到了广泛的吸取意见。

而现在,嬴政不打算再听别人教他怎么做事了。

事情就是这么個事情。

自己的太子之位来之不易,手底下这些人才,也都是费了好大劲才聚集起来的,他们才刚刚互相磨合,彼此熟悉。

这个时候唱什么反调。

小心竹篮打水一场空。

扶苏就告诉蒙恬,“事已至此,行将奈何?”

“这个天下,已经没有人能够让皇帝陛下撤回已经下达到各个地方的命令了。”

蒙恬、蒙毅兄弟其实和朝中大臣一样,都是觉得扶苏是唯一能够劝谏嬴政的人。

他们的思维始终停留在过去秦国的巅峰黄金时代。认为扶苏是嬴政最心爱、最能干、且十分信任的儿子。

他们相信太子说话,皇帝陛下会听的。

可惜了,嬴政不是朱元璋。

扶苏也不是真朱标。

在大秦帝国建立的前夕,也就是诸侯国大秦的黄金巅峰时代,嬴政和扶苏确实有着共同的目标,彼此都对彼此有着利益需求,双方互相成就。

但是现在,局面变了。嬴政已经不需要扶苏再为他做什么事了。

现在摆在扶苏面前的,就是两条路,要么乖乖回去咸阳当太子;要么在外厉兵秣马,回去和嬴政干架。

于是听到扶苏拒绝,蒙氏兄弟也心中一凉。

张苍则是站在扶苏的立场上考虑的,太子现在回去劝谏,只可能挨训斥。这不利于太子的威名。

“太子奉命安抚齐鲁之地,现在才刚刚有点效果。如今正是春耕之际,到处都需要人手,这正是太子留在临淄鼓励大家耕种的时候。”

“始皇帝陛下已经下达了政令,太子回去又能做什么呢。还是让太子留在临淄继续未完成的事业吧。”

一事未平,一事又起。

蒙恬询问扶苏,“太子稷下学宫那些士人如何处置呢。难道我们要一直供养他们吗。供养这些士人的花费、开销着实不少啊。”

“待我拟定一封奏疏,呈报咸阳,听候发落吧。”

扶苏也想借着奏疏,窥探嬴政对自己的想法。

蒙氏兄弟看到扶苏这种反应,一时间却有些失望。太子这种作为,可不是忠臣所为。

待辞别扶苏之后,蒙氏兄弟回到自己的房舍里,蒙毅不免有些忧心。

“连太子都不认为自己能够劝得了皇帝陛下。那就没有人能够再劝陛下了。”

蒙毅也劝谏过嬴政,后来发现皇帝陛下是选择性听取谏言后,只是做自己本职工作内的事情,该劝就劝,但是别对结果抱有希望。

蒙恬却忍不住感慨说:

“当年齐桓公就是因为年轻时善于听从管仲和鲍叔牙的谏言,使得齐国成为天下诸侯国的霸主;可惜后期,齐桓公骄傲自大,听信易牙、刁竖等小人的谗言,最终使得齐国落入小人之手,齐国陷入混乱。”

“早年的赵武灵王,也算得上是天下有名的君王了。但是晚年也是沉浸在早年建立的功勋之中,自以为是,使得赵国落入了危险的境地。”

“难道说,无论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都逃不了这样的规律吗?”

这番话重在言外之意。

齐国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的结局已经是既定的了。而蒙恬却暗示,未来嬴政也会走上这样的道路。

那这结果,可就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

蒙毅不免心惊,“大哥,这种话言之尚早吧。皇帝陛下只是一时兴奋而已,换做任何人,都会在天下一统这样的功业面前不可自拔。皇帝陛下迟早会清醒过来的。”

“但愿吧。”

事实证明,蒙恬看得还是比较长远的。——

却说李信被人安排下去饮酒,他却无法尽兴,他有许多话要告诉扶苏。

傍晚睡不着,他又来求见扶苏。

“太子,您真的应该回去看看。现在的咸阳城,风气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铺张奢侈之风盛行啊,连我都看不下去了。”

“家父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侈往往是祸患的开始啊。”

“非但如此,如今朝堂上的氛围也不一样了。就是宫中,也来了一帮术士。宫中、府中,那些不干实事、只爱说空话、说好话的人越来越多了。说难听的话、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谏官们纷纷感慨,都是因为皇帝陛下罢免了丞相的缘故。”

扶苏听着感觉不大对劲。

他发现李信敢光明正大的在自己面前说嬴政的坏话,不是因为对嬴政不够敬畏;而是在他的世界里,已经是人人都在议论嬴政的所作所为了。

只是因为扶苏身在临淄城,对这些事毫无感知。

“事情竟然严重到这种地步了吗。君子一旦怯懦,后退;小人就会得寸进尺。君子和而不同,朋而不党。小人则势必聚而党之,随后伐异。丞相绾一走,朝中势必开始混乱。”

李信点点头,“太子说的一点不错。他们就是看到丞相绾离开了,所以无所顾忌。”

二人又喝了点酒,扶苏想着要不连夜送走李信吧。再这么谈下去,到时候他失去的只是侯爵之位,自己失去的可是一个帝国江山啊。

李信看着扶苏会见他时,都不留左右侍奉,显然是十分信任他。

便趁机拉着席子,拿着箕座,来到了扶苏的身边跪坐下。

他非常虔诚地行礼,似乎是在叩拜祖宗、神明。

“太子,您上次说的话,还算数吗?”

扶苏端着的酒爵,也不得不在空中稍作停留,“将军所指的,是哪一件事呢?”

“我亦然是有可能成为一方诸侯的人啊。”李信凑近认真问着。

昔日双目如电、威风凛凛的李信,当他在面对可能到手的诸侯王位时,也流露出了贪婪的一面。

因为贪婪,所以双目也不再澄澈。

可固然如此,李信这种人绝对是有底线的。至少扶苏不相信李信是一个会为了一个诸侯王的位置就去和嬴政作对的人。谁知道他在打什么算筹呢。

“这得看陛下的意思。”

李信一听这个,立刻叫嚷起来。“陛下不许分封。现在大伙儿都看着您呢。”

“大伙儿?到底有多少人希望我回去?”

“起码一半的臣子都盼着呢。”

扶苏如今才知道树大招风这句话什么意思。

固然扶苏之前也想要利用群臣想要分封的心思和嬴政抗衡,但是他不能阻挠皇帝制度的建立啊。

假设自己利用这个机会,铲平了嬴政。自己上位,到时候还是要迂回施行郡国并行制,最后还是要削藩王。那皇帝制度的建立又等到什么时候呢。

目下,并不是好时候。

而且作为儿子,他没有反对老子的名目。

扶苏摇摇头,“那我更不该回去了。我身为陛下的儿子,怎么能够帮着臣子和皇帝陛下在这种时候作对呢。”

李信听到了,却大为赞赏。

“我正是欣赏太子这一点啊。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去做大逆不道的事情。太子今日会放弃这样的绝佳机会,效忠皇帝陛下。日后对待臣子,也绝对会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

“臣敬太子一爵。”

李信就担心扶苏这小子看着人模人样的,别是个衣冠禽兽。自从上次扶苏和他谈话,李信就发觉太子藏了好多手。

李信唯恐太子造反,自己也跟着遭殃。

现在李信在天下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是恒阳太子在战场上的得力助手啊。

外人都说他和太子心意相通。

现在李信没这些烦恼了,只要太子不反,以后太子就能顺理成章做皇帝。而他到时候也可以顺理成章得到太子的重用。

扶苏自然是一脸惊愕,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饮下李信所敬的酒。

这个李信,千里迢迢拿这个来考验我是吧。

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李信高高兴兴地离开了临淄,前去辽西郡戍卫。

可送走了李信,很快,五大夫杨缪等人前来齐鲁之地戍守边疆,也来拜见扶苏。

扶苏自然一一按照礼节款待。

杨缪和李信的想法全然不同。李信不希望扶苏造反,因为这样会让他感到为难。但是杨缪却唯恐扶苏没有造反的意思。

因为这样他和其他将军们就要处在长期的失落和痛苦之中,而要眼睁睁看着嬴政一个人坐拥天下。

嬴政在力排众议阻止分封制倒车,建立皇帝制度之时,得罪的就是这些战功赫赫的大将。

曾经他们的名字是让天下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可是他们在帮助嬴政得到了天下之后,嬴政却过河拆桥。

赶走王绾这件事,嬴政做的是极其不明智的。

嬴政一开始根本没想那么多。一来王绾和他的政见不同,已经不能再成为自己的第一把手了,嬴政自然要把他换下去。二来王绾的年纪确实很大了,可是脾气却很执拗,不管嬴政怎么叱骂他,反正不到黄河心不死。

嬴政只想尽快赶走王绾,好实施自己的治国大业。

这一点,也确实是王绾站得高度不够。在王绾的眼中,嬴政仅仅是因为自私自利,贪婪狂傲,所以要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可是嬴政和李斯他们都看到的是建立分封之后数不清的麻烦。

后来的刘氏王朝,不就是在验证当初嬴政和李斯他们的看法是对的吗。

但是嬴政和王绾两个人的矛盾,在外人看来则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嬴政单方面欺负善良正义的王绾。

将军们考虑的是自己还有自己的子孙后代,他们不会为帝国乃至江山社稷的长远利益考虑。

所以将军们在看到嬴政赶走王绾之后,自己内心加了无数戏啊。他们认为嬴政这是在杀鸡儆猴,叫他们这些主张立分封的人都消停点。

事实上,嬴政没打算做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的人。要是他真的想要那么做的话,杨缪从等人已经死了。

嬴政处在一个非常两难的环境下,他想要做个不亏待功臣的人,可是他又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被诸侯王杀害,更加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统一的天下被再度分裂。

所以就造就了臣子们个个心怀不满,悄无声息地奉命离开咸阳。

但是实际上每个臣子都对嬴政心怀恨意。已经吃到嘴里的鸭子,又被嬴政给拽了出来。大家都祝愿他希望鸭子肉全到了他肚子里,不至于把他自己先给撑死。

而且,嬴政似乎处在非常矛盾、慌乱的状态下,以至于他在开国大典上做错了好几件事还不止。

在后续几个月的执政期间,他开始施行空前的高压政策,就是用严刑峻法来提高自己的威权。

哪个不听话,不遂嬴政的心意,嬴政就杀了谁。

这种极端的举措,恰恰让群臣看到嬴政是心急如焚。当初都是一个创业集团的人,大家都清楚做事最要不得的就是心急。嬴政一下把所有的大忌都给犯了,那些没有从嬴政身上捞到好处的人,可不偷着乐吗。

那在这种情况下,过路赴任遇到扶苏——这位帝国未来的皇帝,也就是秦二世。

杨缪从就忍不住挑拨离间,他希望看到他们父子相残,就算自己捞不着好处,也比现在这种让嬴政一个人独大的日子好啊。

其他将领也都是各怀鬼胎。

其实朝中大多数臣子将军,都是李斯那样的人。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奋斗,像缭那样胸怀天下的人,本来就是凤毛麟角。

只是他们的才华没有李斯那么厉害,文采更不必说。所以显得李斯是个大奸臣,其实其他人在逆境之中时也多是助纣为虐,只是名气小所以不被人熟知。

在见到了臣子们一改过往对嬴政的恭敬态度之后,扶苏不由得去想,‘自己手底下那帮人,他们以后面对同样的状况会如何呢。’

另外,只怕一旦自己造反,小心到时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毕竟有了嬴政‘过河拆桥’在先,这些大臣们会根据现有的经验做出新的决定——比如在背后给自己一刀。

只是新的时代,那些只为自己和家人私利而奋斗的人,本身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否则,谁去保障庶民的利益。

一个国家,当它有着代表全体人共同利益的伟大目标时,这个国家自然是空前团结。可一旦目标完成,那股精气神一散,国家内部高层首先就出现政治斗争,为了彼此的利益再开始新一轮的角逐。

这就是历史,一再的重复。——

宴席上,这杨缪从就故意对扶苏说,“君侯的威望,实在是不亚于皇帝陛下啊。”

众将闻言,纷纷不敢再饮酒,只是正襟危坐。也有的人,捋着胡须静静地打量扶苏。

“杨将军怕是酒量不好,才两爵而已,这就喝醉了酒,这就开始胡言乱语了。君父立下不世之业,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此乃不争之事实。”

“这天下功劳最大的人,只有皇帝陛下。”

杨缪从顿时脸色由红转白再转青。

宴席上众人看杨缪从被骂了一通,乖巧起来,其他人也都对扶苏换了一副嘴脸。

幸亏李信早就和扶苏说了很多咸阳的情况,这让扶苏一早在接见杨缪从之前就有了心理准备。

面对杨缪从的挑衅,扶苏半点脸面都没他留。

杨缪从本来想挑拨一下父子关系,让皇帝陛下听到这些话对太子心生不满,从此内斗,结果却先在扶苏这里丢了面子。

他没有得到扶苏的礼遇,自觉无趣,灰溜溜夹着尾巴连夜告辞了。

其他将臣也不敢再造次。——

可这时候,儒家出身的张苍,他开始焦虑不安了。因为他是支持王绾的做法的。

他觉得这个时候,可不是自己该默不作声的时候。

于是张苍就主动拉着扶苏说,“太子,这分封的事情,难道您和大王的意见是一样的吗?”

“我只是个太子,是臣子,不是君王,不是宰辅。我的意见重要吗。现在这里是临淄城,做好手头的事情,不要参与朝臣们的争论。”

扶苏板着面孔如此说。

就这样,张苍贴了个冷屁股以后,也悻悻离开。

“这不支持分封,那就是支持郡县呗。说起来郡县制对于太子才是最有利的。我怎么这么糊涂呢,这种事还问太子。”

张苍回到屋子里,自言自语。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