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帝国崛起 > 第一百五十二章 治国先治吏

明末:帝国崛起 第一百五十二章 治国先治吏

作者:酒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2:14

第一百五十二章 治国先治吏

明末:帝国崛起

“谁?”冯恺无比意外,眼神中甚至有些惊愕。

“自称宋应星,说是不远数千里而来只为见上主公一面。”亲兵一五一十回答,这事实在太常见了。

如今成都乃至整个川西已经尽落于武锐军之手,面对深得民心的武锐军,川西各州县在接到公文的那一刻就大开城门欢迎武锐军地方驻军入卫,风平浪静,连零星抵抗都不带有的。

甚至可以说,这些归附的州县其实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也确实是对朝廷彻底失望了,而且也清楚,在朝廷得知冯恺的所作所为却又无力征讨之际,整个川西实际上就已经成为武锐军的实控地盘,唯一缺的只不过是冯恺还没有派军队接收罢了。

现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冯恺终于要彻底掌控川西作为自己的大后方,那么不管是无力抵抗还是为了在这乱世能保一方水土安宁,川西官员选择归附实际上并不奇怪。

一切只是水到渠成罢了。

按照常理来说,为了维护地方上的稳定,想要权力过渡尽量平稳的话,那么保留原有衙门,让明朝的官继续官复原职是最妥当的,然后通过时间的推移、考核再来决定官员的去留也是最合理的。

然而很显然,冯恺对于大明的那一套似乎很不爽,于是对原有官制进行改革,废除一些不必要的衙门,增设一些分化权力的部门,实际上是完成了一次川西官场的彻底洗牌。

这场洗牌,被剥夺执法权和征税权的州县正印官毫无疑问损失最大,虽然在地方上品级依旧最高,但是已然没有直接指手画脚的权力。

至于什么县丞、典薄、同知这一类的官位直接消失,通判则成了州刑院院正。

除此之外最大的变动则是吏员,谁都知道官府的正常运作靠的就是吏,比如一个县里面有六房之吏,俨然就是一个缩小无数倍的吏部。

然而权力被分化,吏员自然也就没了生存空间,于是州县属吏被一刀切,属吏没了不代表地方上就不需要吏,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说官员是总揽,那么吏员才是真正办事的具体实施人员,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听起来厉害的一塌糊涂,可真要说起来,为祸地方最烈的乃是胥吏!

吏治,吏治,治国当先治吏!

所以川西各州县胥吏全部下岗,不少不服跳头和往日里作奸犯科,坏事做绝的胥吏直接抄家斩首,如此一来官场吏治之风为之一清。

原本冯恺打算用一年的缓冲期来实行公务员考试,然而竞争上岗的模式不得不提前,因为空缺出来太多的吏员岗位,吸引了太多太多的读书人。

谁都想在冯恺治下拔得头筹,从而为自己以后攀升打下坚实的基础,更何况是人就有从众心理,几个几十个的读书人从贼或许会让更多的读书人踌躇不前,但是大家都去了,自己不去?那他么不是傻?

而且在冯恺治下为吏和在大明为吏存在本质的不同,后者基本上意味着仕途尽毁,因为只要是一心向上想要科举出仕的名教子弟怎么可能甘心为吏,成了刀笔吏,沾染世俗气,便是对圣贤最大的亵渎,官场不会接受有过从吏背景的读书人。

但是冯恺治下的吏不同,甚至这都不叫吏,而是叫公务员,简单说就是协助官员处理政务的人,成为公务员积累治政经验,只要能通过公务官考核,那么就能直接为官,而且因为有经验,一旦为官基本上都是从一个部门的主官做起。

然而谁也没想到公务员考核的难度简直不比考功名差,倒不是说卷子有多难,而是录取人数。

拿一个县举例,税司需要五名吏员,律司也需要五名吏员,县衙同样需要几个。

如此一来整个县需要的吏员最多也不超过二十。

公务员考试必考一门作文还要选考一门,比如选考数学,那么两门成绩优异就有机会进入税司,选律法的就只能进入律司,选治政的最后只能去县衙。

如此一来就是分科竞争,招五人,那么就只有考的前五名的能够入选,第六名就算和第五名差之毫厘也是失之千里……

这其实跟后世高考差不多,如果从卷面的难度去算,那么江苏十有**排第一,可要是从考生人数和录取分数去算,那河南必定是地狱难度的有力竞争者。

道理是不会变的,越是残酷的竞争,越是能获取最优秀的人才,冯恺要的是能真正做事的官吏,而不是只会夸夸其谈,风花雪月的官僚和欺上瞒下,苛虐民间的胥吏!

崇祯十六年六月成都公务员大考,吸引了川西甚至是整个四川的读书人,二十七个举人,一千多秀才,五六千的童生乃至连童生都不是的读书人。

七千多人参考,最终录入不到一千五百成为各州县公务员,各州主政官员成为作为、律法、治政三科阅卷官,而冯恺亲自选定的阅卷人将会对所有考生的军事、数学等科目做出评判。

这场公务员考核影响之大简直难以衡量,总之在如今的四川但凡还没有被冯恺实控的府州已然掀起了一股向学朝,不管是官员还是有什么功名的读书人都纷纷拿起算学书本,拿起大明律甚至还开始研究各种案例,自然也有不少人拿起了兵书,至于格物和化学却很少有人问津。

原因倒也简单,不管是考公务员还是公务官,其目的都是为了出仕,学格物还能为工部官员,学化学是干啥的?

而且格物和化学无比晦涩,想要靠市面流通的两本书就把里面的知识给自学吃透,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且话说回来了,冯恺之所以要把脑子里面还记得的物理化学知识给倒出来也没打算吸引到这一方面的人才,他现在只是要推开这一扇窗户,让里面的人先看看窗外有限的风景罢了。

但是真的是做梦也没想到竟然会把宋应星这等明末清初的大科学家给吸引过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