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纵横宋末 > 第六百零五章、各有算计

纵横宋末 第六百零五章、各有算计

作者:宋魂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7:12

第六百零五章、各有算计

纵横宋末第六百零五章、各有算计所有人目光燃烧熊熊怒火,把目光盯在三房苏步德身上。

如果三房有这个意思,在场之人没有人能够饶不了过他。

不用族长吩咐,所有之人绝对会一涌而上,把三房从台上掀下。

不但爆打一顿,极有可能向着死里打。

不为别的,你这是不给整个家族活路,犯了众怒。

二房目光一扫在场之人目光,知道已经挑起在场之人战火。

他虽然脸色平淡,其实心里高兴极了。

为了掩盖他心灾乐祸的心里,他急忙用喝茶来掩饰。

但是二房苏步清狂喜心里太激动了,喝茶竟然呛了一口茶水,样子极为狼狈不堪。

他急忙用衣袖擦拭嘴巴,让自己看起来没有那么狠狠地。

还好,众人目光聚集在三房身上,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

族长苏步起不禁皱眉,三房这是帮倒忙。

看到众人熊熊怒火,三房急忙解释:“二房,三房不是这个意思。”

“三房,不是这个意思还是什么意思?”二房并没有因此放过他。

看到二房给自己挖坑,三房当然不会跳进去,赶紧声明:“吾等当然不会把再给徐知县一文钱。”

“那三房是什么意思?”族长苏步起此时搭话,他想听听三房解释。

毕竟三房怎么说也是他一边,他不想让三房让二房逼得抬不起头来。

三房苏步德感激看了族长一眼,强制忍住心里激动,拱手一礼:“族长,驰道八十里路,苏家修建十里甚至二十里路驰道,不就是回来了吗?”

在场之人听到这里,仿佛一块石头掉入湖中,顿时起了一阵又一阵涟漪。

所有之人互相交头接耳,纷纷议论可行性。

二房被三房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一时有些愕然。

但是他毕竟老奸巨滑,马上抓住其中弱点:“三房,徐知县同意吗?”

“青侄儿乃是转运使,苏氏又是灵泉县第一大户与世家,徐知县当然要考虑。”三房早有准备,不紧不慢应答。

在场之人听到这里,纷纷考虑这个可能性。

“十三郎,三房说的可行吗?”一个叫苏健的苏氏子弟问身边的叫做苏力。

那个叫做苏力想了想,回答:“十郎,苏氏不管怎么说,也是灵泉县的第一大户,上面又有苏寒青的支撑。他肯定会考虑的。”

“难说,徐知县乃是当朝两个相公的侄孙儿与侄女婿。有这么大的靠山,未必要买帐。”那个叫做苏健男子摇摇头。

苏力想了想,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个倒也未必,现在苏氏提出参与积善积德之事,本身捐款又最多,做的堂堂正正的积善积德之事。官场复杂得很,徐知县一个人也未必能够承受得住。”

“苏家如果胃口不大,倒也可能。”苏健摸了摸下巴,说出一段模糊的话。

苏力盯了他一眼:“灵泉县到成都足足有八十里路,苏氏提出二十里路,胃口哪里大了?”

“难道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苏健一边思考,一边念道,“不管怎样,只要苏氏提出,徐知县就不得不考虑。”

苏力想了想,确实也是,知县毕竟站在整个县来考虑。

但是不管怎样,徐知县不能把苏氏排队在外。

他们两个在这里探讨可能性,其他苏家之人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

修路搭桥不但是一件积善积德之事那么简单,而且实际上还有丰富之油水。

毕竟,人员开支、土石方、米面油等等,里面可以做文章的地方可多。

不是吗,腾子京修建岳阳楼,不但通过范文正作文得到积善积德之天下传唱的美名,而且得到说不清的实惠。

可以说,腾子京重修岳阳楼,成全了两人。

其一是成全腾子京,虽然谪守巴陵,但是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修建岳阳楼更是他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标志。

其二是成全范文公,也通过写《岳阳楼记》获得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高大形象,为他获得文正公奠定了基础。

与驰道相比,岳阳楼则是小巫见大巫。

岳阳楼只是一个风景名胜而已,而驰道则是惠及万千民众子子孙孙的工程。

可以说,如果参与修建驰道,不但有了里子,更是有了面子。

要知道,目前天下就只有两人修建了驰道。

一个是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另外一个则是小圣人。

秦始皇的虽然是第一个修建之人,但是他的驰道已经基本上毁掉。

小圣人则是第二个修建驰道之人,不过他的驰道比秦始皇的更好。

秦始皇驰道只能自己使用,专门供他巡视天下的。

小圣人的驰道不但比他的结实,而且惠及万千百姓。

其实小圣人修建驰道效果当然与苏家不一样,他最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因为小圣人早已名扬天下,而且还有富可敌国的财富。

他们苏家是什么,只是灵泉县世家望族而已,最多在成都小有名气。

小圣人不但名气把他们整个苏氏踩在脚下,就是财力更是把他们踩在脚下。

因此对于小圣人是一件极其平淡之事,对于苏氏则是光宗耀祖轰轰烈烈大事。

他们苏家如果参与了这种惠及子孙后代万千民众的驰道,影响绝对不是在成都府,也不是成都府路,也不是四川,而是整个天下。

哪怕是为了修建驰道而破产,为了这个轰动天下的声誉,值得,值得。

李白之所以有人愿意倒贴求他,请他,无非就是声誉。所以苏家如果参与修建驰道,必将迈入成都府路甚至四川一流世家行列。

因为这是世家第一次参与修建驰道,也是整个天下第一次以县名义修建驰道。

想到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壮举,苏氏所有之人手里的茶杯不稳,有的甚至就是茶水也溅出。

他们互相看了对方一眼,没有注意这些。

即使有人注意这些,也只有微微一笑。

这个事情太激动,可能今晚所有苏氏之人都要失眠。

就在苏家众人个个做美梦之时,有人突然露出不和谐的声音。

二房苏步清看着众人神情,哪里不知道这些人想法。

他决定给这些浇一盆冷水,突然露出冷笑:“徐知县是否同意,暂时不考虑,驰道可不是普通马路,得使用仙水泥及仙凝土,这个苏家可不会。”

在场之人听到这里,顿时有一种从天堂掉在地狱的感觉。

小圣人之所以能够修建驰道,乃是他掌握天下独步的技术。

想到这里,在场之人顿时冷静下来,脸上露出戚然神色,不禁目光纷纷投向三房。

三房你这样说空话,又有什么用处?

“各位各房,这个三房早已考虑,吾孙儿小芒已经在赵家庄建坊做事三个月,还当了一个小小工头。让他回来组建建坊正好合适。”苏步德平静一边喝茶,打量一脸茫然的在场众人,淡淡回答。

在场之人不禁骇然,没有料到三房考虑得如此长远,

正如工部排在六部之后,修路搭桥确实是一件苦活脏活。

这些世家弟子,其一选择是读书,走仕途之路,如苏寒青。

如果没有实在不是读书的料,也可以种地。

当然苏氏有万亩良田,哪里用得着自己亲自耕种。

最多在春耕季节,为了一个好收成,跟着官家学一下春耕,做一下样子而已。

其实还有一条出路,为了找更多的钱,出去经商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大宋对商人比较宽松,甚至有的商人还穿着员外服饰。

不但他们这样世家这样,即使大宋那些权贵,那个没有经商呢?

但是又苦又累又脏的修路这个下贱活路,实在没有人愿意去做。

苏氏万万没有料到,三房竟然舍得派出自己举人儿子到小圣人作坊去打工。

三房这么做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族长这个位置吗?

如果三房真的让苏家出名,族长位置也不是不可能。

众人不禁纷纷骇然,就是苏步起也脸色急剧变化。

看到苏步起难看的脸色,苏步德急忙解释:“族长,吾孙儿小芒读书不是那一块料,只好安排他到赵家庄建坊做事,学习一技之长,将来才有一口饭吃。”

“三房果然有好眼光。”听到此话,苏步起脸色稍为好看一些。

众人听到此话,议论纷纷,交头接耳。

苏步德说得确实有理,他怎么会预料新来的知县会修驰道。

但是不管怎样,三房确实有远见,甚至有人已经在比较大房二房。

作为族长与副族长,自然应该眼光长远一些。

只是实在没有料到,作为族长与副族长的两人,眼光竟然还不如三房。

人就是这么现实,仁义礼智信当然要,这是为人的基本原则。

但是当它与利益发生冲突时候,人们必然要在两者之间进行艰难选择。

作为一个汉人,必然要讲究仁义礼智信,否则与胡人还有什么区别。

可是,如果处处讲究仁义礼智信,不但对自己束手束脚,更是阻挡人生前进的步伐。

比如,当你遇到拦路抢劫的盗贼之时,来一番之乎者也,又有什么用处?

仁义礼智信是什么,乃是人的面子,这个必须讲究。

但是利益却又关系每个人的切身所在,这是里子,却又不得不考虑。

例如在生死存亡面前,还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仁义礼智信呢?

所以齐相管仲说,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真正的君子是什么,既要做到仁义礼智信,又要做到正当利益到手。

所以他必做面面俱全,考虑周全,没有一丝漏洞。

那么有人必然问,这个不是伪君子吗?

非也,君子与伪君子存在不同。

君子堂堂正正,说到做到;伪君子则是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说话当放屁。

做人难,做汉人更难,做君子最难。

苏氏没有料到的是,现在上天给了这个机会。

修建驰道不但可以成为堂堂正正的君子,更可以赢得实际好处的里子。

想到这里,所有之人在心里已经把三房当作族长对待。

苏步起与苏步清两人自然也不例外,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是骇然的目光。

大房与二房斗得你死我活,没有这个三房不声不响之间,竟然把大房二房踩了下去。

灵泉县衙门。

徐跃坐在公房,放下手里公文,揉了揉额头,对着五十左右幕僚徐某吩咐:“去把陈主簿叫来。”

“好的,官人。”徐某躬身一礼,向着另外一个公房走去。

徐跃毕竟是初次当知县,一大堆公务事情让他焦头烂额。

虽然公务繁忙,但是他感觉比起巴县充实得多了。

县丞虽然品秩比主簿高,但是还是是一个佐官,还得看知县眼色行事。

当上知县果然就不一样,在灵泉县还是他一人说话作数。

虽然娘子谢灵蛾不甚美丽,但是确实见解不凡。现在驰道提出,不但震动了灵泉县,更震动了成都,甚至成都府路。

刚刚来到灵泉县时候,幕僚徐某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看在他是自己族叔的份上,自己年轻缺乏经验,只得忍受。

没有料到自己提出修建驰道之后,幕僚马上变脸,立即变得恭恭敬敬,洗耳恭听的样子。

看着族叔徐某的背影,徐跃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又喝了几口醉春风。

醉春风开始有些苦涩,但是一会儿有些回甜。

对于官场之人而言,醉春风确实是难以代替的利器。

不管大脑多么昏昏沉沉,几口醉春风下去之后,精神又来。

陈钦有些小心翼翼跟着徐某后面,害怕自己的脚步声音影响知县公务。

他开始还有些托大,觉得乃是灵泉县的土地神,徐跃不能离开他。

没有料到这个驰道一提出,竟然引起成都府、成都府路甚至整个四川的关注。

陈钦乃是官场的老油条,知道这个不但可以搏得积善积德之美誉,同时还有油水可得。

这不,他所在的陈家宗族族长,已经找他谈话,说这次铁定要参与修建驰道。

他虽然是主簿,但是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

所以他得小心翼翼,害怕自己惹得徐知县生气,那不就完蛋了。

徐跃看到陈钦不少的白发与皱纹,觉得当自己父亲绰绰有余。

他心一软,毕竟自己是一个外来之人,还要依靠陈钦这个土地神,于是指了指椅子,说道:“陈主簿,请坐。”

“在知县面前,哪有下官坐的位置。”陈钦脸上竟然露出谄媚之笑。

徐跃不禁愕然,没有料到前几天有些骄傲的陈钦竟然如此。

徐跃心里暗暗得意,表情不动声色的问道:“赵家庄的作坊,对于积善积德款现如何反应?”

“禀告大人,赵家庄这些作坊刚刚建立不久,税赋没有收缴多少!”陈钦脸色一苦,没有料到竟然在赵家庄碰到了硬钉子。

徐跃不然脖然大怒,衣袖指着外面工地:“修路建桥乃是积善积德之事,现在就是包括奶娃普通百姓也纷纷捐款,为何赵家庄这些作坊没有行动?”

“禀告大人,赵家庄这些作坊成立不到半年,刚刚投产不久,哪里还有多大的经济收益?”陈钦硬着头皮解释。

徐跃还希望赵家庄这些作坊出大头,没有料到赵家庄根本就不理他这个作坊。

徐跃瞪了他一眼,围着案几转了几圈。

他觉得有些不对劲,望着陈钦问道:“赵家庄不是富甲天下吗,怎么竟然没有收益呢?”

说完,他眼睛望着陈钦,一脸的怀疑。

“禀告大人,赵家庄开支确实不少。比如,在桃源镇与县城修建一条二十里路仙水泥大道,还在桃源镇修建一个桃源湖,开支好几万贯铜钱。可是这些也是积善积德之事,官府没有出一文钱,全部都是赵家庄自己投入。”陈钦一边望着徐跃,一边小心翼翼解释,“严格而言,赵家庄不但没有欠缺官府,官府反而欠缺赵家庄。”

你们还没有行动,只是还在大张旗鼓说要修建驰道而已。

看看,看看,赵家庄不声不响已经做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不对,赵家庄作坊既然没有钱,哪里又有钱修建这些?”徐跃听了,思考一会儿,怀疑的目光更加严重。

陈钦一脸苦笑,小心翼翼解释:“灵泉县的赵家庄作坊虽然没有钱,但是金堂县的赵家庄有钱,昌元县的赵家庄有钱,小圣人可以调动这些钱,办他想办之事。”

“赵家庄作坊今年的税赋上缴没有?”徐跃决心查得仔仔细细,看看有漏洞没有。

陈钦打开账本,看了看:“缴了税,已经上缴了,没有欠缺。”

“没有这么便宜他们,就说上缴少了,再缴,得再缴,必须再缴。”徐跃狠狠地咬了牙齿,露出凶恶的目光。

说到后来,他的声音不知不觉高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尖利。

陈钦吓了大跳,脸上全部都是苦笑:“大人,他们缴得不少。”

“说,他们究竟上缴多少?”徐跃望着他,逼问着。

“大宋的商税只有半成,但是赵家庄主动上缴了一成。”害怕徐跃不相信,陈钦翻出账本,指着上面数字说道,“赵家庄这种缴税,在整个大宋绝无仅有。”

徐跃接过账本,仔细翻了翻。

他要想了想,望了天空,皱眉说道:“那些普通百姓都捐助,赵家庄这么大的作坊,怎么也要捐助积善积德款吧。”

“捐助了,全部都捐助了的。”陈钦急忙禀报,“酒坊捐助一百贯铜钱,一百斤美酒;妖芋坊捐助五百贯铜钱,一千斤妖芋粉;仙水泥作坊捐助一千贯铜钱,十万斤仙水泥。”

说到这里,陈钦小心翼翼打量徐跃,看见他陷入沉思。

徐跃表面思考,心里其实还比较满意。

这是幕僚徐某告诉他的,作为知县,不要轻易在下属面前显露你的表情。

当你感情不为下属所知,当你性格不为下属所获,当你的喜怒哀乐不为下属捉摸,你才能更好驾驭下属。

他虽然奸滑,陈钦也不差,毕竟年齿比他大了一倍,更是官场老油条。

看到徐跃没有还满意的表情,他知道徐跃其实还是比较满意。

“大人,下官家族也想参与积善积德的驰道修建,不知可以不?”想到宗族的叮嘱,陈钦强忍心里急剧跑动的心脏,拱手一礼,恭恭敬敬问道。

徐知县,你大口大口吃肉,怎么也得给下属一口汤喝吧,陈钦这样想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