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戎攻打周朝的原因没有记载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戎攻打周朝的原因没有记载

而到了周朝的时候,更是明确提出了国野体系,就是将周朝统治的人口分为国人和野人两种身份,国人就是生活在都城里面的人,也就是《诗经》里面描述的那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君子,也是创造了孔子口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那个礼仪、制度十分完善的文明的人,野人并不是后世人们口中的“野蛮之人”或是“野外生活的人”,只是生活在田野之中的人,就是不能居住在都城里面,居住在都城外面,负责农业、林业、渔业等的人。

如果要打比方的话,就差不多等于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个时间的城市人和农村人,这个时间段城市里的人都在享受改革开放的福利,眼界、见识、教育等一系列东西都走在全国的前面,相比之下,农村里面的人都是一辈子伺候土地,眼界和见识差了一大截,教育更是落后到难以望城市项背的程度,那时候农村里面,念完小学就辍学的大有人在,有些小学都无法读完。

到了后期,城市里面很多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了,但是农村里面连六年义务教育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如此一来,才出现了“民工潮”、“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种种名词,这是因为农村太过落后,很多人看到城市里面机会更多,都想着进城市里面闯一闯。

直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国家力量足够了,才开始越来越重视“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个项目,陆陆续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免除农业税”、“乡村振兴”等政策,广大的农村区域开始了红红火火的大建设。

随着这些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经济和生活环境逐渐见好,吸引了大量人才留在农村建设自己的家乡,甚至不少已经去了城市里面谋生活的人,通过比较,放弃了城市里面压力太大的生活,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村里谋求更好的发展。

所以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段长时间内,农村人是十分羡慕城市人的,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城市人,农村里的人可是能够牺牲很多东西的,甚至有不少传闻。农村里面美丽的女子,为了落户城市里面,愿意嫁给一个乏善可陈的城市男子的。

这还是在一个现代社会的背景中的场景,一定程度来说,农村和城市的人口还能有所流通,甚至一些农村人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真的能成功成为一个城市人的。

但是在周朝那会儿,国人和野人的区分是极为严密的,基本上国人世世代代是国人,野人世世代代是野人,这是因为国人可以参军从政,是统治阶级,野人只能务农种田,是被统治阶级,所以野人要变为国人,除非是建立了救护国君这种滔天功劳,不然是想也别想了。

周朝的国野体系,只是说了国人和野人,这是周朝统治的人,但是却没有说统治外的人,那就是蛮夷之人,整本《诗经》三百篇,鲜有记载蛮夷之国,只在一些出征诗篇里面稍有提及,而蛮夷的人,连一星半点也没有记载,就算出征诗篇里面载明灭国或陷城,也绝口不提敌国之君或守城之将,仿似周朝军队只是出去转了一圈,某些土地就自然成为了周朝的国土一样。

就算是《东周列国志》这种尽量详细的小说,写西戎攻陷镐京,已只是写了周朝亡国之君乃是周幽王,但是西戎来犯之首是谁,是西戎国主还是先锋大将,却是毫无说明,真是“反派没人权”的经典展示。

而且西戎为什么起兵攻打周朝,西戎与周朝有哪些爱恨交缠,周朝是否从西戎手上夺下了不少土地,这些种种,全无记述,由此可见,炎黄子孙的“欺负人不出声,被人欺负大声喊”这个技能,真的是自古以为就存在于华夏基因里面的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