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四十二章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者必乱

第三百四十二章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者必乱

冯汐然坚持老实,刘备坚持仁义,诸葛老大坚持谨慎,在某一个时间段,仿似是吃了很大的亏,冯汐然被老婆顾成双抛弃,被兄弟牛头人;刘备则是半生颠沛流离,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势力,仰人鼻息;诸葛老大更是五次北伐中原无法建功,被司马懿活活耗死在五丈原上,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

但是从长远来说,他们都是成功了,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冯汐然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刘备和诸葛老大名留青史、威名赫赫,甚至被人立祠供奉,将近两千年还有人祭拜,香火不绝。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韩信,韩信一生忠于刘邦,打下了整个齐国后,项羽由于手下将领龙且大败于韩信手上,怕韩信出兵,与刘邦一起夹击自己,于是派出一个叫伍涉的人前去游说韩信,希望韩信对刘邦反水,在齐国自立,使得刘邦无力统一天下。

韩信对伍涉代项羽提出的建议不屑一顾,断然拒绝,而韩信手下谋士蒯通(本命蒯彻,史书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改为通。)也劝说韩信,说道勾践与文仲、范蠡如此君臣之情,待灭吴功成之日,范蠡也要远遁山林,给文仲留下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言,劝文仲一起离去,文仲不听,终于越王勾践将属镂剑(吴王夫差赐死伍子胥的剑)赐给了文仲,文仲知道越王勾践的意思,只能步上伍子胥的后尘,拿着属镂剑自杀了。

如今汉王刘邦与韩信之情,尚不及勾践与文仲、范蠡,一旦汉王得到了天下,韩信恐怕难有善终之日,不若如今听从项羽之言,趁机自立,三分天下,则韩信将来亦有称帝之日也未可知。

韩信听了蒯通的说词,思考良久,最后还是不同意蒯通的建议,说汉王刘邦对他恩遇良多,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而且自己为汉王刘邦立下战功无数,汉王刘邦定不负他,蒯通见韩信主意已定,害怕将来因为这番说话获罪,于是假装疯癫逃去无踪。

韩信一生,三次被刘邦夺去手上大军,拿去对抗项羽,但其还是忠于刘邦的,就算自己打下齐国、坐拥大军的时候,也没有应诺项羽,三分天下。

一个擒魏、取代、破赵、胁燕、击齐、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的统帅,在自己大好形势的时候不自立,却在无兵无势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与一个旧部陈豨密约叛乱,还被人知道了,这是完全不符合常理的。

故此韩信虽然被吕后以谋反之名斩杀,但是后世很多人都认为其是被冤杀的,所以其“汉初三杰”的名号一直被人认同,还加上了“兵家四圣”、兵仙”、“神帅”、“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等美誉,是兵家四势中“兵权谋”的集大成者。

这些真实或虚构的人物,无不反复阐述这一句真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者必乱”,不过很多人都理解为“不移”产生“上智”。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上智”者凭着自己的智慧或是种种感觉,明白到一些事情是一定要坚持下来的,而“下愚”只是盲目坚持而已,因为除了自己坚持的事物其难以明白其它事物。

“上智”之人,见微知著,深明“水势”,从一道小小的暗涌就能推测出水的走势,故此才能遵从冥冥中的命运,留名青史,就如本朝太祖一样,其战略眼光,犹如神助一样,总是在别人无法理解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决定,或战或退或攻或守,真的是神乎其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